发财致富好项目:01爱真善美——对话名校长李先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3:54:17

爱真善美——对话名校长李先启
本报记者  陶继新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校长  李先启

 



2008年4月13日~15日,本报记者陶继新专程赶到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专访被人们称为教育家的李先启校长。“教育就是播种爱”是深圳市实验学校办学的中心理念,李先启校长将其概括为“爱人”、“爱大自然”、“爱学习”、“爱生命”、“爱梦想”、“爱真善美”。本文只是从中取其“爱真善美”一个部分,采取对话的形式,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爱真,就是要诚实守信地追求真理
  【陶】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真,当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您的教育思想之一就是“爱真善美”。那么,就请您先从“爱真”谈一下吧。
  【李】对于“爱真”来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做人要“真”。陶行知讲过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教育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就是求“真”,我们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守信用的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求真”,追求真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次,我们谈科学教育的时候,我想起一位领导讲过一个例子。他在一所中学听一节科学课,课的内容讲到电磁现象。铁条绕了线圈通电以后就可以产生磁,产生磁以后就跟铁质回形针相吸。这个实验是成功的,一断电,铁质回形针就应该掉下来,但是老师断电以后铁质回形针并没有掉下来。这个时候学生在帮助做这个实验,看到铁质回形针没有掉下来,学生用手把它拽下来,学生给老师做了“托”。表面上这个实验成功了,但是其实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实验中产生的这种现象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有残留的磁没有消除掉,或者是有杂质等等,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下一个研究的课题,但是绝对不能人为地拽下来。这不是求“真”,这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CPI是这样定义的,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超过5%叫做严重的通货膨胀。而现在我们明明感觉已经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地步,但是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始终没有达到5%。他们虽然有一个良好的愿望试图控制在4.8%。但是,这个4.8%怎么来的?是怕达到5%吗?《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警惕经济大幅回落》的副标题是“通胀迹象越来越明显,深圳今年可能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艰难”。这是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讲的一句话。我觉得市长说了一句实话,我非常赞赏这种面对现实的人。我无权批评有关部门,如果有关部门给老百姓的印象不可信,就会带来民间普遍的不诚信,社会的不诚信,影响国民的诚信度。民间的种种不诚信,会带来很多问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什么提倡诚信?诚信究竟是吃亏,还是对人生有帮助、对事业有帮助?我的结论是诚信对你是有帮助的,对你个人的事业也好,对你的家庭也好,对你的生活也好,实际上是你做人的根本。不诚信的人最终会被你周围的人抛弃。
  因此,小孩从小要养成一个好品格,就是“诚”。“诚”简单说来就是对人诚实,对人真诚,让人感觉到你这个人可交。第二个就是“信”,言必信,行必果,要讲信用,这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爱“真”的核心,因为你诚人家才能信,你不诚,人家就不信;你对人家不信任,人家就会对你不信任,如果一个人对别人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他,就自动地把自己周围的资源切断了。周围的人都是你的资源。你周围的人不外乎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学。我曾经多次讲,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一个班上读书的同学,他们都是彼此终生的财富。这个财富虽然没有计算成多少钱,但是这种财富是无价的,一定要珍惜。而且这个时候所交的朋友是终生的,从小了解,是不需要再考察的,甚至于家长都会成为资源库。这个我相信我们都很有体会,所以诚信应该是从小播下的种子。
  【陶】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首先应当是真实的,这是本,“本立而道生”。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在一般人看来,学生这样转述别人对孔子的比喻,多有侮辱甚至谩骂之嫌,可是孔子“欣然”而笑,且言“然哉”。这不只是达到了“耳顺”的境界,还是尊重事实,是“真”。遍观《论语》,孔子这个世界大教育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真实鲜活的教师形象。学校应当是一个求真的神圣殿堂。可是,现在社会上的虚假之风,已经浸透到学校之中,甚至走进了师生的心灵层面。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但是那一年闹了很多的笑话。其中一个男性老教师去改高考作文卷子,改着改着一看是他儿子的,他认识他儿子的笔迹。结果里面怎么写的?我的父亲死了6年了,我和我的母亲相依为命。当时这个老师就气得晕倒了,还住了很长时间的院。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从小失去了双臂,学着用脚写字,学习张海迪。后来跟踪调查一看吧,他完全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棒小伙子……
  我在一些学校采访的时候,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老师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时会将拾到的几元钱交公,老师说他拾金不昧表扬他。可是,事实上,是他拿了自己的钱交公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却特别可怕。如果这种求假之风在学校蔓延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向反面。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老师的不真,会从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来,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我也追求过假,特别是在自己几本书的《自序》、《跋》中都进行了自我解剖。比如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的《自序》中就写道:“十年前,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当时还以此为美。今天看来,那是令我特别羞愧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故意追求词藻的华丽,是一种不真的表现。现在,我追求“道法自然”,也是在寻“真”,回归“真”。
  我在全国很多地方作报告的时候,主持人常常对我褒奖一番。我在开讲之前,大都作补充说明,说请大家看看我的博客开头是如何介绍的:“陶继新,出生:1948年,出身:农民,第一学历:专科。”这是一个真实的我。曲阜师范大学的本科是五年函授得到的,并非“正宗”。但正是这种真实,使我的心里更加踏实。一个人有没有学问,有没有品德,不是自己吹出来的,重要的是要看大家的认可度和信赖度。而如果一旦假了,反而降低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信赖度。
爱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陶】美国作家亨利说:“人生有三件东西: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巴金将此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可见,善良是多么重要。请问,您的“爱善”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李】爱“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有一颗怨毒、刻薄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你才会有一双能发出友善光芒的眼睛,你看待人、事、物,才是积极的光明的,而不是阴暗的,你的身心才会健康。善待、宽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周围的关系和谐了,你的宽容、你的善良、你的善行都会给你带来良好宽松的人际关系,今后做事也好,做人也好,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陶】我觉得这个善,不仅仅包括对人的善,也应该包括对植物、动物的善。
  在东北的大雪原上,有一种叫雪貂的动物,它有美丽而异常珍贵的皮毛,本性非常善良。由于它非常敏捷,猎人是很难把它打死或者捕捉到的。可是,当有人在雪原上因迷路而被冻僵的时候,雪貂就会走过去,趴在人的胸口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冻僵的人温暖过来,并引导他找到出去的道路。
  于是,有的猎人就利用它们的这个特点,到雪貂经常出没的地方,躺下,伪装成被冻僵的样子,等雪貂过来趴在他胸口上给他温暖的时候,他会出其不意地把它抓住,然后扒它的皮,吃它的肉……
  当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的在怀疑,我们人类经常骂自己的对手为“畜生”,这是不是神经有问题?!难道畜生有人这样残忍而恩将仇报的行为吗?因为仇恨别人而骂他是畜生,实在是太高抬对方了!
  【李】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如果行恶,大都会得到报应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陶】因为作恶者在无意中为自己或家人埋下了一个恶有恶报的种子。他的恶劣行径,不管是从隐性还是显性方面,必然辐射到子女身上,时间长了,就会自动运转起来。结果,其子女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惩罚。
  【李】在学校里,我大力倡导为善之举。而且我发现,为善者也多得善报。
  【陶】是的。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发现,善良者大多比较健康和长寿。有一句俗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做了善事,心里会有一种踏实和欣慰的感觉,这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变得越来越好,当然,生命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生命的长度也会拉长。但是作恶呢,其潜意识里一定有一种东西在不间断地影响着他的健康。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完全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寻到注脚的。
  我特别欣赏印度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贴的特蕾莎修女写的“人生戒律”,这些“戒律”在不同的角落被不同的人用来激励自己和身边的人,并广为传诵。她这样写道:你如果行善,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心存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特蕾莎修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直到今天,她的事迹仍在全球传颂。其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显然,特蕾莎修女当属后者。她没有多少自己的家产,但是,她的精神资产却价值连城。
  我对孔子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因为他是大善之人。比如有一天,孔子跟他的弟子颜回、子路在一块儿,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呢?子路凡事都好抢先,紧接着就回答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我的好衣服好车,让朋友用了,即使坏了一点儿也不遗憾,甚至还高兴呢。颜渊则说:“愿勿伐善,勿施劳。”不骄傲自大,也不夸自己的功劳。子路请老师说说自己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层次太高了,使老人安乐,使朋友信任,使年少的人怀念。这就是善,而且是大善。因为这种善超越了一己之善,推己及人,有了非常人可及的博大之善。
  我对比尔•盖茨也特别敬仰,因为他的善举超越了他的财富。比尔•盖茨,他拥有多少资产?简直太多了!一些人肯定想,这么多的资产,如果死了之后,他的后代一定成为大富之人了。但是,令大家想不到的是,他在遗嘱中将全部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不给子女留下分文。比尔•盖茨真的是了不起啊!他不但是世界首富,还是一位精神贵族啊!但是,我也认识一两个商界人士,大多没有比尔•盖茨的精神境界,自己花天酒地,甚至连孩子也不劳而获,得到了豪宅香车。不过,这样的有钱人,他的儿女大多不能承继父业,甚至中道败落下来。
  【李】我发现您的个人网站首页上,循环出现着“善待他人,发展自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不知道您为什么把这样的话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陶】是的,我非常看重这两句话。第一句话为自我修身成长的概括,第二句言孔子“忠道”如影随行于自己的心中。这些,都与我的读书生涯有着内在的维系。 
  “善待他人”既源自我的善良本性,更受惠于《论语》、《圣经》、《金刚经》等经典文化的滋养。在感悟世界哲人之言的要义时,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份善待他人的美丽。也正是善待他人,我既不陶醉于别人的赞誉,也不计较于他人的反对。善在心中,便有了心灵的一片净土,乐亦自然在心中回旋。在从哲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的时候,世界文学大师作品中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描述也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于是,行文也就有了向“道法自然”境界的渐渐趋进。这些又与宠辱不惊的心态形成一种和谐,使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了一种动力支撑与智慧源泉。
  在自身发展的时候,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发展,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成了我的座右铭。一方面,我对省内外自己所崇敬的教育专家、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采访与报道,目的是将游转于他们身上的真善美本色地呈示出来,让更多的读者也如我一样去永远地追寻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校长和教师作了很多《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主题报告,期望他们“取法乎上”地走进经典诵读的境地,提升个体思想文化品位,特别是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从而将内蕴于孩子之中的巨大潜能尽早尽快地开发出来。作报告的时候,我看到不少校长与教师的感怀与激动,以及此后的读书行动,于是,胸中便涌动起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因为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根本的追求是使人“文”化,由人文来化人。人只有在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永远幸福的人。
爱美,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
  【陶】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进一步想一想,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还不是在眼睛上,而是在心灵层面。一个心灵快乐的人就会发现更多的美,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无美可言的事物,他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一个真正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拥有这种审美的心灵。而有这种审美心灵的人,又反过来可以更多地发现美。这种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使你一生处于幸福之中。所以,您的“爱美”思想,简直是太有价值了。
  【李】爱“美”,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于“美”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还有艺术的美、科学的美等等。中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应该只把需要升学考试的科目学好,考个好的分数就行了,他们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要全面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塑造完善的人格,艺术修养是不可缺的。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开足开齐艺术课程,选择优秀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老师。从小就给孩子创造学习艺术的师资、场地、时间、条件,让孩子们欣赏艺术的美,实践艺术的美,这是作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说90年代以来,全国开展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现在比较薄弱的是对科学的“美”的欣赏。我是学理科的,从小喜欢数、理、化,因为我领略了这些学科展现出来的“美”。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我当年认为“美”的东西删掉了。原来的物理书和化学书,每讲一个定理或者定律,总会提到发现定理或者定律的科学家的名字,老师也会生动地讲述发现或者证明定理、定律的科学家的生动故事。我现在都还记得,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书上印有欧姆的相片,还有一段简介,介绍欧姆是怎样发现这个定律的,因为他首先发现,因此把这条定律命名为“欧姆定律”。而现在书本上这些内容基本没有了,可能考虑减轻负担,留下“精华”就行了。没有了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去掉了科学家思维的过程和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科学的美!我对科学着迷,少年时代读过好多科学家的故事,对于他们的发明、发现、证明我非常欣赏和崇拜。门捷列夫发现在元素的天然序列中元素的化学性质每隔一定数目的化学元素就重复一次,也就是说,原子的化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门捷列夫很想用一张原子的结构图把元素的周期性表现出来,他夜以继日、冥思苦想,有一天做梦,他似乎在梦中把元素周期的排列找到了,醒了以后继续论证,最终得到了元素周期表。这在化学科学发展中是个里程碑。我当时看到这个故事非常感动,也感觉非常美。
  我是学数学的,很多人觉得学数学很枯燥,但是数学中的美,只有学数学的人、爱数学的人才能体会到。凡是上初中的人都知道“勾股定理”,这个著名的定理是我们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发现的。“勾三股四弦五”,如果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4、5,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是3,较长的直角边是4,斜边是5。古代的人造房子,是根据什么来测定互相垂直的垂线呢?就是根据勾股定理。而3、4、5是连续的自然数,非常奇妙的是:3的平方加4的平方等于5的平方(32+42=52),这三个数又叫做勾股数,在自然数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三个数,他们是连续的,而且恰好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这是一个很美的问题。在自然数中勾股数有很多组:52+122=132;72+242=252……这样又引出了一个著名的定理,叫做“费马大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陈景润正在读初中,当时有一批西南联大的数学家来到他上学的学校。有一次,一位数学家就给陈景润和班上的同学讲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皇后头上美丽的皇冠,皇冠上最大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然后老师把这个猜想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并且告诉同学们200多年过去了,这个猜想至今还没有被证明出来。就在这个时候,陈景润默默地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关注,也可以说是少年时代的梦想,点燃了他对数学美的向往。他专心致志,几十年如一日证明这个猜想,最终在1973年把这个猜想推进了一步。他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不多于两个质数乘积之和,并把他的证明结果发表在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第二期上。他的证明领先于全世界的数学家,轰动了全世界。著名作家徐迟以《歌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全世界200多年来多少聪明绝顶的数学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耗尽心血。陈景润离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仅仅只差一步。多少中国人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歌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在一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领域抽象的课题名称,不仅仅代表着一个由中国人攻克的“终极难题”,它更像一种精神象征,指代着“执著追求”、“决不言败”、“冲刺极顶”、“死而后已”这样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精神。那个因为每年要写下几麻袋草稿而没有时间睡觉的陈景润,那个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上而经常穿错袜子的陈景润,那个摘取了数学皇冠却永远记不清生活中的数字的陈景润,那个在普通人眼中生活得非常糟糕的陈景润,沉浸在追求数学美的境界中,是数学的美给了他动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我非常佩服的数学家。苏步青对数学的追求是很潇洒的,他就是觉得数学好玩而去学数学、玩数学,他是真正领略了数学的美。
  【陶】您将数学美和科学美讲得淋漓尽致,确实是这样。现在一些人整天不快乐,看不到美好的东西,甚至将美好的东西也看成了丑恶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美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欣赏美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经》当中的诗当时不单单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学艺术,它还言志,还要配成音乐,孔子说自己“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进入音乐的审美状态,学起来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其中有了美的东西。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学大师李泽厚说第一个“知”在知识层面,第二个“好”在道德层面,第三个“乐”在审美层面。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美,它应当是生命个体探索求知的幸福之旅。可是,当下不少学生却将学习当成一种心力交瘁的苦役。是谁酿造了这杯苦酒?恰恰是最爱他们的家长与教师。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和没有审美情调有关。我们可以看看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一弯当枕头睡觉,依然感觉快乐无比。这种美感,恐怕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
  我读了很多美学方面的书,感觉收获很大。所以,我一直主张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但要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还要读一些美学书。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有美学体验。而且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如果从美学的视角去诠释它,就会发现另一种美丽。文学当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不一样的,悲剧美和喜剧美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不同的美。
  【李】我的大学老师有一次跟我讲起他读北大时一个老师的事情:解放前北大的老师上课是没有固定时间的,不像现在的老师,一定要在哪一个固定的时间上课,上固定的内容。他每天要饮茶、品茗,到一定时候还要抽烟,差不多瘾过足了以后才通知学生上课。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下午6点多钟了,夕阳西下,喜欢听他课的人就集合在草坪上,老师坐在树阴下,沉浸在自己的意境中,完全感觉不到学生的存在,看到月亮讲月亮,旁证博引,把文学中凡是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很忘情地给学生倾诉。这些都让我的老师和他的同学终生难忘。大师都是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就的。著名画家陈丹青对现在的教育体制非常反感,他在《如何成就大师》一篇讲话中谈道:“徐先生是民国时代的文化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成就了五四精英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所以我也给在座的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缺乏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很少出现大师?”我不知道您看过陈丹青这篇讲话没有?大师和名师,他们把所在的专业的美领略到了极致。我曾经读过鲁迅的一篇讲魏晋时候文人的讲演报告,您肯定也读过那篇文章,在厦门大学讲演的时候,他当时传递了一种享受文学的意境美,感觉非常美。
    【陶】美不但在文学艺术里面有,在大自然中也有。所以,爱美,就要爱自然。
  【李】对。我爱好摄影,主要是爱拍一些风光。比方说我们带老师到哪里去旅游一下,转一圈,每次我都拍一些照片。有的老师看到会说,我们去过这个地方吗?怎么经过那里我没有看见?你怎么拍下来这么好看!其实是没有发现美。比如,看到一棵树你就会考虑到从哪个角度去拍更美一些,更好看一些。怎样和其他的风景组合起来,形成一张非常美的图画。这个时候你会不断观察,就不会感觉累。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是人生的享受,这个享受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陶】我对摄影没有研究,所以,留下的摄影作品不多。可是,我大多用笔留下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我写了四十多万字的散文,大都是在旅游的时候记下的。每天晚上,我都要将所游的景色与感受写下来。时间一长,就会忘掉。特别是那种感觉,是那个时刻的,时间一过,就再也不会出现。所以,每当翻阅自己的散文作品时,都会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都有一种美的感受。
  走进审美是超越习惯的更高境界。孔子的学习正是进入了这种境界。但走进审美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人格及心灵的成长。人类存于宇宙之间,虽然时间短暂,可是,却应当因生而为人感到愉悦与快乐。有了这种感觉,看任何事物时都会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即使每天的日出日落,也并不认为太阳只是循环往复地重复既往,而是一个又一个新景象的呈示,美轮美奂,妙不可言。我早晨锻炼的时候,身处山林绿色之中,空气如此清新,如果再背诵经典文本,就感到有一种自然美、人文美与自己心灵之美的和谐,快乐无比,幸福莫名。
【李】所以,老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有一双眼睛,可以发现美,能够欣赏美,为美改善自己的心灵。所以,我校办学的中心理念是“教育就是播种爱”。这个理念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教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说到教育,我们一般会想到学校、教师、学生、课本、传道、授业、解惑等等关键词。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概括为“教育就是播种爱”:是由“爱人”、“爱大自然”、“爱学习”、“爱生命”、“爱梦想”、“爱真善美”这些具体的内容构成的理念体系和思想体系。以前我们更多地把教育从母爱这个角度来诠释和理解。而我理解的教育,应该是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让爱生根,开花,结果。作为老师应当热爱每个学生,会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爱。
现代教育导报,2008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