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搬家的黄道吉日:04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课堂效率——对话名校长李新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4:03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课堂效率——对话名校长李新生
陶继新  李新生

 



济南历城二中所研究的“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对于适应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适值历城二中五十周年校庆之际,本刊记者陶继新与其校长李新生,就这个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今将这个对话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陶】加班加点也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那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是戕害学生的生命为代价的。用更少的时间,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而高效课堂,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之一。据滕德新等老师介绍,你们学校“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可否将这个模式简介一下?

【李】所谓“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就是在先进课堂教学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各种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研究、小组合作交流、训练反馈,实现“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能、德”三维教学目标,形成高效课堂。


自  主



【陶】对于自主学习,人们已经普遍认可。可是,也有人认为,学习优秀的学生,大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困生则缺少这种能力。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发现,在课堂上听讲或自学时间过长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非但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集中精力的时间都比较短。但在你们的课堂上,学困生大都自主甚至是积极地学习,发言时也不甘落后。您认为,你们的学困生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自主学习精神呢?

【李】主要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给这些学困生提供了积极发言的机会,使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一个老师面对好几十个学生,由于时间和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更缺少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发言的“胆量”越来越小,问题也越积越多,成绩自然越来越差。而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使一个老师一下子变成几十个“老师”。他们把自己的疑惑,及时地交流、辨析、反馈、矫正,使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陶】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但有了发言的机会,争得了自己的话语权,还获得了早已失去的胆识与自尊。在这个宽松且被大家认可甚至是欣赏的环境中,他们的自信心也在一步步提升。自信心的提升,会构建一种巨大的动力系统,影响现在,更影响未来。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即使现在遭遇失败,以后也会成功的。

【李】学困生的变化令我们大为惊喜。他们在小组范围之内,既听“小老师”的教诲,也可以与“小老师”分庭抗礼。因为他们认为都是学生,同在一个层面上,即使有“越轨”行为,也不会受到训斥。况且,教师也有意营造这样一种自由发言的环境,特别是自主思考的氛围。就是在全班的发言中,学困生也大多跃跃欲试,甚至屡屡有令人始料不及的表现。

【陶】支撑学生踊跃发言和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是他们心灵的自由和自我的肯定。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心无挂碍,无拘无束,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度深藏心底的潜能便会喷薄而出。而发言次数的增多与成功率的不断攀升,又使他们越来越有信心。这种自我肯定反过来又会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优等生的行列之中。

【李】是的。初入学校时的所谓“差生”,已经有很多改换门庭,成了公认的优等生。


合  作



【陶】合作学习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记者发现,在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中,不少还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人以为,只要把学生按照人数分好组,把桌子并在一起,学生围起来,就是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小组合作还容易使家长产生误解,认为这样分组,就是让好学生教差学生,教师的责任已经无关紧要,而且有可能由此耽误好学生的学习。

【李】您提到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开始的时候,不只是家长,就是教师,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可事实上,这种担心很快就在家长与教师中烟消云散了。因为学困生和优秀生的考试成绩,都在合作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去年小组合作学习用得最好、最实在的初三九班、十一班,总成绩在级部十二个班中排在前两名,整体成绩远远高于没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老师们普遍反映,学困生进步了,学习优秀的学生更进步了。因此,首先在学生中受到了认可与欢迎,这便有了合作学习的基础。

【陶】这正如孔子所言:“教学相长。”想来也是,那些学习优秀者,在以小老师的身份向学困生讲解的时候,心里自然会生成一种特别的欣慰和自豪感;而且为了讲解,有的优秀生还要“备课”,于是,对于所学内容,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这便形成了双赢的态势,双赢才有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习小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共同体,不但学习成绩共同提高,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凝聚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对孩子们以后走向社会,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你们的合作小组是如何组成的呢?这恐怕是人们急于了解的问题吧!

【李】是的,很多前来学习的老师和专家几乎都要问到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从初一学生入学,我们就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量表”和“学习优势量表”共218个题目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测量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再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智能差异、学习优势、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合理搭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一个个微型(4-6人)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既避免了随意性,又为提高小组学习实效性提供了保证。

【陶】也就是说,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属于异质同构的。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他们互勉,互助,互爱,直到共同达到目标。

【李】我们还特别注意选择有责任心、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善于听取组员的意见、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展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但小组长人选并不固定,以便引进竞争机制,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

【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小组长的“官”太小了,可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却是一个权威人士。为此,在小组长的选择上,你们注重了小组长的“人气”。而小组长的不固定,又会使现任小组长产生一种危机感,使其他组员产生争当小组长的动力。这样,小组的“领导”就会始终处于优秀与努力之中,整个小组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李】合作小组的小组长虽然不固定,可小组成员却是不变的。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学习还是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小组作出评价。而且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而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经过长时间、全方位的磨合与培养,小组成员之间达到一种默契,产生深厚的感情,荣辱与共,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意识,小组成员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要给同学调位时,经常出现小组成员抱成一团,挥泪相送的场景。学习小组从组织形式升华到精神内涵,有了核心和灵魂,形成了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探  究



【陶】我在全国听过很多被称为“优质”的观摩课,甚至有的也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但是,不少是教师刚刚说完精心创设的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缺少自我探究的时间,只是个别“好”学生可以回应教师,更多学生盲从了这种回答,从而打断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求知的关键性思维的链条。这种小组合作,真的是有名无实。

【李】我们则不然,教师将问题呈现之后,必须留有一定时间(一般1-2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别小看了这1-2分钟的时间,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观点,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探究,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就是拿着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交流碰撞、取长补短、思辨感悟,而不是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等待灌输的听客、看客。通过小组内交流与探究、相互补充、思维与智慧碰撞,组间交流、修正完善、反馈评价等一系列的活动,使人人参与其中,人人的探究成果得到了印证、修正乃至升华。可以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反思的时间,就如同戏曲艺术中的“留白”,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学习的效果当然也就越来越好了。

【陶】这种探究有双重的效应,一是个体在这有限的时空里,进行了富有独立价值的探究;二是在小组和组间交流中,又有了思维碰撞性的交流,从而形成了群体的研究成果,是共同探究的结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探究问题的“场”,他们身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探究,进而形成习惯。而探究的习惯一旦养成,就等于取得了打开解决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不仅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诸如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李】您说的这个“场”的作用太大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认知探究,我们一般要经过“积极探究,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这样三个层次过程。其中“观察-思维-迁移”是教学的心理要素,“探究-研究-运用”是教学的行为要素。由此启动了认知的执行操作机制,反映了教学的认知规律。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都形成一个探究的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  效



【陶】有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看来,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那么,你们是不是关注了这个问题且实施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李】是的。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段进行了“脑力风暴操”、“脑力激荡”的训练。即由老师出一两道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题目,其解题方法具有不唯一性、答案具有多样性、思维具有开放性。如,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始时,提出问题:“请说出有关秋的诗句或文章,看谁想得最多?”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开始时,提出问题:“猜想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证明?”在学习《空气的组成和保护》开始时,设置问题:“如果想要取一份空气样本,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学生兴致勃勃,想出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方法或答案。这样,用“脑力风暴操”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训练,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从而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极大锻炼,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既克服了开始时学生进入状态慢、注意力差的缺点,又充分地利用了U形记忆规律中开始记忆效果好的优势。

【陶】“脑力风暴操”、“脑力激荡”的训练,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仅仅在课的引入时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但不能贯穿始终。那么,如何让学生继续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进入一个更佳的状态呢?
【李】为了让课堂思维更连贯、更高效,经过改进,我们按照知识探究点,把诸多小问题,以有层次的问题组的形式整体展现给学生。先由学生自主思考,再由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辩论,观点和思维相互碰撞,不断修正,臻于完善。学生们全部投入,“处处开花”,从“老师-学生”这种单渠道,转为小组内同学之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信息容量、信息针对性、信息有效性和信息反馈及时性都大大增加,有效的信息交互量也达到了最大化,学生学习的收获很大,积极性很高。

【陶】问题组的提法非常新颖。它的形成,首先要有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及设计。不过,这些问题既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又要有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整体内容逐渐明晰的过程,甚至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升华过程。同时,运用问题组,减少了一次又一次组织教学的流程,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能探索学习并落实更多的问题,增大了课堂密度,使课堂信息容量达到最大化。这样,实现了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实现了高效课堂。

【李】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学生的心理活动视为一个系统。为了发挥其功能,就离不开控制调节、反馈。我们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科学运转机制。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情境-情意”要素。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讨论情境”、“交流共享情境”、“质疑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通过情境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从而充分启动了情意的动力调节机制,反映教学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您所提及的“兴趣”,不是个别同学的兴趣,而是全体同学的兴趣;也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兴趣动力场。学生不但会学得兴趣盎然,还会激发其内蕴的巨大潜能。学习效率之高,就成了必然之势。

【李】我们还根据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全面启动了教学过程的运转机制,其中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子机制。三个层次要素启动了认知的执行操作机制——启动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并使认知因素获得发展。“情境-情意”要素启动了情意的动力调节机制,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认知思维的积极性。“反馈-同化”要素则启动教学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通过及时反馈,调控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使教学沿着既定的方向健康发展。

【陶】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你们学习和掌握了一系列的前沿性的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之中,从而充分发挥了教学系统的最佳功能。不过,现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所以,即使是问题的设计,也要富有层次感与变化性。

【李】是啊,我们用问题组给学生创设了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挑战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等环节,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人人参与、相互学习的情境,始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在紧张而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不论是自主、合作还是探究,目的都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评价课堂的高效与否,自然也要有一个指标。我们衡量是否实现“三个最大化”的指标就是“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可以说,自主、合作和探究是因,而高效才是果。

【陶】自主、合作、探究与高效构成因果链的时候,大多不是处于平面的并列关系之中的,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之所以将其分篇独立出来,只是相对分类而已,目的是让读者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罢了。
(《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年10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