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ley的产品:积累你的“才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3:05:05

宝华:在刚刚过去的招聘季里,不难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企业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实际操作经验,而对学历的考量已经变得不那么死板了。我有位专科毕业的朋友,硬是打败了一干名校本科甚至硕士生,如愿得到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张桢宁:情况的确如此。就以当前职场招聘的热门行业——软件业为例。目前,我国软件行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一些软件公司在被问到,为何如此重视学历上并不见优势的IT职业培训人才时,公司的专业人士道出了他们的顾虑:“我们也面试过很多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其中有不少人居然连目前企业使用什么编程工具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给他们一个项目让他们去参与开发了。其实,学历并不能如实证明就职者的真正实力。”

陈清清:套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用“才富”来换取更多的财富是如今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如今,很多企业讲求“学力”而非“学历”,“学力”是真才实料,“学历”只是曾经达到某种知识面的证明。

张桢宁: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知识半衰期,它是指: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进入知识半衰期,即基础知识仍可用,其他的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当前,知识半衰期正在日益缩短,最早的可以有100年,现在已经逐渐缩短至3年甚至3年不到。宝华:如此看来,积累“才富”,实在是太有紧迫性了。

陈清清:知识裂变的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知识的质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由电脑完成。一个人如果不学习或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则与社会基本脱节。

“才富”积累讲究范围和空间

宝华:其实,眼下很多人意识到了“才富”积累的重要性,甚至一些人为此患上了“学习强迫症”,眼下出了什么黄金认证、热门培训,他们就一拥而上。学了一堆东西,最终能派上用场的却几乎没有。

陈清清:这其中,也得有针对性和规划性,盲目去积累,往往事倍功半。

张桢宁:我有位参加工作两年多的客户小刘,前来进行咨询:她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但个人觉得不是很喜欢,于是考虑转行,在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这些方向中,她不知做何选择。

宝华:这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此都很迷惘。

张桢宁:对此,我让她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吗?比如,你能马上说出自己在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上、什么样的人际团队中、什么样的职业环境里最有成就感吗?

第二,是要充分认识目标岗位的特征,这里可能要更多地使用“外援”,比如借助专业咨询,以找到寻求成就感和自我长远发展培养的关键点,以及实现这些的途径和方法。

陈清清:应该说,找准了这个范围,也就基本明确了你需要着力积累“才富”的着重点。除此之外,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性格的匹配,职业理想的方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都应作为综合因素来考虑。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集中起来放在最值得积累的地方,才对“才富”积累最为有效。

积累“才富” 从职业习惯入手

宝华:采访时,很多人都讲过同一种感受,自己很想扎实学点什么,可就是执行不下来,一年过了又晃一年,却几乎没有改变。

张桢宁:在明确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才富”积累的空间后,接下来就是执行力的问题了。执行力的强弱本身也和性格有关。但是可以通过后期锻炼。

我碰到的客户中,不乏对自己有很多想法的人,但是执行力却很值得商榷。所以现在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无数成功的启发。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细节执行的方向和动力。

陈清清:乒坛女神邓亚萍在转型时,出人意料地把自己从一个运动员变成为一名剑桥大学博士。要知道,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变的,她的那种思维型加判断型的执著,不仅成就了她的运动生涯,而且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做运动员时,邓亚萍总是认准了那个死理:付出超人的代价,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

张桢宁: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习惯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像邓亚萍这样去积累,重要的在于把握好自己的特点。

宝华:这么说来,我碰到的例子倒也挺多的:有人习惯在睡觉前看书才能入睡,他就把小说主动换成了专业书籍;有人喜欢在上下班途中听MP3,她就索性将中文歌曲换成英文歌曲;有人喜欢广交朋友,他就主动举办专业沙龙,相互切磋……

陈清清:当你的业余时间较多时,把打牌、跳舞、闲扯、看电视等完全无收获的方式,换成一种稍带含金量的方式,相信,在逐步的才富积累中,你很快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