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thin pc中文版:毛泽东破敌36计之18-20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8:20:42
毛泽东破敌36计之18-20计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相类似的东西去迷惑引诱对手,使对手懵懂上勾。

    [毛泽东论述]

    鲁莽的专凭热情的军事家之所以不免于受敌人的欺骗,受敌人表面的或片面的情况的引诱,受自己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的鼓动,因而不免于碰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是应该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

    [范例一]乒乓外交推寰球

    一九七一年四月七日凌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于当日降下帷幕。已两次服下安眠药的毛泽东,垂着头,在咕哝着什么,护士长吴君旭仔细一听,不禁大吃一惊,忙问:您现在说的算不算数?毛泽东蓦地抬起他狮子般的头颅,大声说:快去!邀请美国队

    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全世界几乎触电般抖动了一下,这巨大的能量并非来自宇宙空间,而是来自美国洛杉矶班克全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室。这天下午7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摄像机前宣读了如下公告: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奉行敌视、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所以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竟达二十余年。时间进入七十年代,正如毛泽东事后评价:“世界改变了他”一样,尼克松认识到美国当时国力日衰,深陷越战泥潭,难以招架苏联咄咄逼人之势的现实危机,自开始竞选总统就频频向中国发出愿意调整对华政策的微妙信号。待他坐上美国第37届总统宝座后,即将其对华政策构想身体力行,付诸实施。如果把尼克松访华看作是一场以我们生活的这个寰球为舞台,其精彩非凡让莎士比亚相形见黜的戏剧的话,那么,它的序幕无疑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了。

    一九七一年三月末至四月初,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了强大阵容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中国队在日参赛期间的一件小事,触发了“乒乓外交”的契机。一天,美国19岁的球员洛衫矶圣莫尼卡学院的大学生格伦·科恩正准备乘车去比赛馆,但自己所乘汽车找不到了,正在这时,一辆标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心里正急,便向大轿车招手,车一停,他一个健步跳上车。科恩刚为能够赶上比赛而侥幸,可定睛一看,车上端坐的都是中国人,心里不觉有点慌乱。他这个自诩是个“完全的嬉皮士”,此刻却像个“襁褓里的乖娃娃”了。一阵难耐的沉默之后,还是坐在车后部的世界冠军庄则栋站了起来,缓步走到科恩身边,科恩如梦方醒地叫道:“你是庄先生!”庄则栋点点头,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今天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上车,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吧。”(配图:庄则栋在世界锦标赛照片)

    庄则栋送给科恩的礼物是一幅一尺多长的杭州织锦,上面绣的是黄山风景。

    科恩满心欢喜地接过庄则栋的礼物。庄则栋,这位曾蝉联三届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科恩自从握起乒乓球拍开始就已知道了这蜚声中外的名字,此刻,庄则栋亲手送他礼物,科恩毕竟是美国的“嬉皮士”,虽然欣喜,但无受宠若惊之态,嘴上连连道谢,手也在自己的包里摸,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带。还是参加完比赛,科恩跑到商店看中了一种红白蓝印有英文“听其自然”的运动衣,他便买了两件,想着找机会送庄则栋一件。

    此时的科恩,虽然战绩平平,但已成为焦点人物。第二天,科恩刚出现在赛场,摄影机照相机的镜头都已瞄准了他。

    “你和中国的庄先生交上了朋友了?”有记者问。

    科恩毕竟是嬉皮士,不善于回答记者这类极富挑逗性的问话,他没有吱声。不过他的行动作了回答。当他扭头看到庄则栋和代表团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同出现的时候,科恩大叫起来。

    “你好”,科恩热情地打着招呼。

    庄则栋也友好地冲他微微笑着。

    记者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科恩费了好大的劲才从自己的挎包里取出那件运动衣。“我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庄先生。”他说着便把运动衣递了过去,庄则栋点点头,伸出手接过运动衣。

    然后,科恩双手再一次展开庄则栋送他的那件织锦,高高举过头顶,庄则栋也以同样的姿态高高举起了运动衣。俩个人,一个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一个是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并肩站在一起,而且还握了手,在他们四周照相机的快门“嚓嚓”地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

    日本记者仗着天时地利之便,对科恩围追堵截,笑脸可掬地向科恩提出一个个令其领导人如吃酸葡萄般引致胃胀的问题。

    “科恩先生,你对中国人如何评价?”

    “哦,中国人非常友好,我还和他们练过球。”

    “那么,你愿意去中国吗?”

    “当然啦,我特别想去。”科恩的回答十分坦率、干脆,根本没有理会自己作为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公民,此时他的每一个针对中国的言谈举指都可能被认为包含着深深的政治内涵。

    记者们不是白吃饭的,有关一个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与一个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来往的照片、新闻、特写、通讯,一时间在世界各大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相比之下,在西方各大报纸上,正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24次代表大会的新闻都有些黯然失色了。

    北京城里的毛泽东,早已了解到庄则栋与其灵犀相通的精彩表演。尽管庄则栋在毛泽东一手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这台旷世杰作中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但是,由于他的出色表演,已经使毛泽东在为中美两国关系解冻方面所做一系列努力近乎达到水到渠成之水终于潺潺淌来了!

    与此同时,另一件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交往对话虽不及庄则栋和科恩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爆光,弄得满城风雨,但是却更加说明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事情发生了。三月三十日下午,中国代表团负责人宋中参加完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步出会场时,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斯廷霍文邂逅。他们与刚才在会场上在关于柬埔寨金边傀儡无权参赛问题上唇枪舌剑判若俩人。斯廷霍文此时已经获悉中国邀请了南斯拉夫等国乒乓球队在比赛结束之后访问中国。他便主动和宋中搭讪,想知道中国还打算请哪些队访华,并且说,如果美国选手去一次中国,一定能学到许多有益的技术。

    在当时中美关系高度敏感的时候,斯廷霍文的话引起了中国代表团的重视。他们马上通过电话向国内作了汇报。此时,从名古屋传来的信息每天都直送毛泽东和周恩来。

    从名古屋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明朗,美国队表示友好,希望访华。中国外交部和国家体委的有关同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多数人认为,现在邀请美国队还为时过早,应当首先让有影响的记者或政治家来访。但也有少数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现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有利于出现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势头。

    最后,外交部和国家体委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拟就了一个不准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送周恩来批示。事关重大,周恩来批阅后,于四月四日呈送毛泽东。现在,已经是四月七日的凌晨了,这份报告放在毛泽东的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沐浴着柔和的台灯光。在报告纸页上,周恩来已经写了“拟同意”三个字,并在旁边用铅笔添了一句话:“可留下他们的通讯地址,但对其首席代表在直接接触中应表明,我们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一天前,毛泽东已经看过了报告后用笔圈阅了。秘书据此已向外交部和国家体委作了传达:主席已经同意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当时,名古屋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接近尾声,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已经接到国内指示:“……可以告诉美国队现在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可留下他们的通讯地址……由于同样的原因,加拿大队访华时,其领队沃尔登女士的美国籍女友不宜同行。”

    接到国内的明确指示,代表团负责人赵正洪和宋中作了商量,决定立即通知沃尔登和女友纽伯格女士。至于美国队访华事,他们只是口头表达过愿望而从未正式提出过要求,只需在相遇时说一下就可以了。邀请美国队访华的事到此似乎已告结束。

    但是,毛泽东还继续让那份报告放在办公桌上,而不是按照规定由秘书归档,这表明,他的头脑中,仍在思索权衡有关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件事。夜深人静之时,正是他思维细胞极度活跃的时候,这是他几十年戎马倥偬中养成的习惯。二十天前,当他亲自批准我国乒乓球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原来是担心日本右翼反动势力可能捣乱,想不到却发生了美国乒乓球队表示想来华访问的事。他曾经跟老朋友斯诺说过,要寄希望于美国人民。

    今天是赛期的最后一天了,想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乒乓球队,已经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已经近在咫尺了。要不要邀请他们来呢?体育运动员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

    周恩来在午夜前来过,说起美国国务院已于三月十五日宣布取消对持美国护照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一切限制。联系到更早的时候,在二月底,尼克松在对外政策的报告中表示“准备与北京对话”称“美国准备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大家庭中起建设性的作用”。种种迹象表明,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美关系这块沉重巨大的坚冰正在悄悄解冻吗?

    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两国间的对话总保持在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与美国驻波兰大使沃尔特·斯托塞尔之间大使级会谈上嘛?那样的话,两国关系即使有所改善,也不过是一块距离北极不远的洋面上的浮冰而已,待它自然融化,谈何容易。不!他毛泽东一年前就通过斯诺传达了他愿与尼克松直接会谈的意思,而今,这群朝气蓬勃正在眺望中国的不带政治色彩的运动员不正是最好的引“玉”之“砖”吗?!

    历史已经张开臂膀,准备迎接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美好春天的到来。这是稍纵即逝的机遇,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它。据当时毛泽东的护士长吴君旭回忆:

    “就在四月六日那天,他要提前吃安眠药,他要提前睡觉。晚上十一点多了,他坐在这儿,当时那儿是床,他就坐在床边、床前面的桌子上吃饭,我坐在他对面。他因为吃了大量安眠药,困极了,他就脑袋这么低着,就在那儿这么低着睡,就是不肯躺。过了会儿,他突然间说话了,嘟嘟哝哝的,听不清楚说什么。听半天,我才听出来,他要我去给王海容同志打电话……他说要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我的天哪……我提醒自己,这么大的事可不能轻举妄动。我得想一个办法来证实主席现在到底是清醒还是不清醒。用什么办法呢?我想,那就是我得让他再主动地讲话。过了一会儿主席勉强地抬起头来,使劲睁开眼睛看着我说:小吴,你怎么还坐在那儿吃呀?我叫你办的事你怎么不去办呢?我想这下可好了,主席可说话了,我就很大声地问他,我说:主席,你刚才都跟我说了什么啦,我尽顾吃饭了,没听清楚,你再跟我说一遍。不错,他又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吞吞地又把刚才交代的事重新说了一遍。我就反问了一句,我说你现在都吃了安眠药了,你说的话算数吗?主席就向我这么挥了一下手,说:算,赶快办,要不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毛主席作了最新的决定。”

    毛泽东自己也讲过:“那个文件(指关于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请示——引者注),我本来也是看了的,画了圈。后来到了晚上,考虑还是要请,就打电话。结果那边他们也是没有准备,就请示东京的大使馆,马上发护照,就来了。”

    四月七日上午10时30分,宋中向美国乒乓球队副领队拉福德·哈里森转达了正式邀请。喜出望外的哈里森立即打电话给美驻日使馆,恰巧阿明·迈耶大使不在,使馆官员威廉·坎宁建议哈里森接受邀请。之后,坎宁迅速找到迈耶大使,事关重大,迈耶不敢擅自作主,立即给美国国务院发出加急电报。

    此时,东京正午刚过,华盛顿已是午夜时分。美国国务院四月一日的备忘录中写到:“北京已派它的乒乓球队到日本去参加国际比赛,几年来它参加这类体育运动还是第一次”。但当国务卿罗杰斯接到电报时,仍被中国人的惊人之举弄得晕头转向。但他不敢怠慢,急忙署上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邀请的用意起码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国最近采取的主动行动的一种姿态”。然后,当即送往白宫。

    尼克松看了电报,欣喜异常,后来他曾回忆:“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当夜,尼克松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

    基辛格来了,读了电报,不觉浑身一振。他的感觉比别人也许更加深沉复杂,他这位学富五车,以高傲著称的人,都不能不惊叹中国人行动的高明。如果说,从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那种近似外交小步舞,使他觉得对手也是懂得外交的话,中国人今天的这一着使他觉得对手不凡,他隐隐约约感到他面对的是一个外交巨擘。他在这一场复杂的外交围棋赛中遇到了一个高手。那些庸俗肤浅之辈导演不出这样的外交杰作。他为之亢奋起来,肥胖的大脸泛起了红晕。

    可以说,一九七○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斯诺夫妇,并在报纸上发表他们俩人的大幅照片就是向美国人抛出的一小块“砖”,只因为那位傲慢的犹太博士基辛格也为之自责“粗心大意”的缘故而未能引“玉”。这次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作为毛泽东再一次向美国人抛出的一大块“砖”,历史已经证明,“玉”引来了!

    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乘坐巴基斯坦专机秘密抵达北京,逗留时间共48小时,与周恩来会谈17小时。十一日,基辛格在离开北京飞往巴黎的途中给尼克松发电:“我们已经为你和毛泽东打开历史的新篇章奠定了基础”。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偕夫人抵达北京。当天下午,毛泽东就会见了尼克松总统。那天尼克松在日记中写下他初次见毛泽东的印象:

    “我们被引进一个陈设简单、放满了书籍和文稿的房间。在他坐椅旁边的咖啡桌上摊开着几本书。他的女秘书扶他站起来。我同他握手时,他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每一个人,包括周在内,都对他表示他所应得的尊重。他伸过手来,我也伸过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约一分钟之久。这一动人的时刻在谈话的记录里大概没有写进去。他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尽管他说话有些困难,他的思维仍然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十分钟,却延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毛泽东这一次会见尼克松,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但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当时大病初癒,会见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险情。据吴君旭回忆:

    “甚至于我们把给他用的强心剂都抽在了针管里头。我认为,我们的准备工作是相当充分,因为要分秒必争啦,是处于临战状态。可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又很顽强,他跟衰老跟疾病作斗争,表现得非常顽强,也很惊人。在他跟尼克松会谈的整个时候,他表现出伟人的气魄,统帅的风度,他的思维是敏捷的,他是在谈笑风生的,我想他也是在顽强地进行着斗争。所以这一点,让我们所有的人看到了,都非常敬佩他,也很感动。当时外交部给主席安排只是接见十五分钟,可是主席跟尼克松谈了六十五分钟,我觉得毛主席真是费尽了心啦。”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毛泽东以其特有的挥洒自如的谈吐为中美历史性的对话定下了基调。毛泽东巧妙地把阻隔中美关系改善的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部的一个争端提了出来,毛泽东提醒尼克松:其实,我们跟他(指蒋介石)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长得多。

    毛泽东还用幽默的口吻对尼克松奉行的新政策表示赞赏,他说:你当选我是投了一票的。尼克松连忙说: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两个坏家伙中间选择好一点的一个。毛泽东则表示: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们是右派,你们共和党是右派。我比较高兴这些右派当政。尼克松完全理解毛泽东这番话的含义,他说: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左派只能夸夸其谈,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是如此。(配图:毛泽东尼克松握手照片)

    在谈及中美接近的历史背景时,毛泽东特意提到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功劳,并且坦率地批评了美国过去的对华政策。他对尼克松说:是巴基斯坦的总统把你介绍给我们。当时,我们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不同意我们同你们接触。他说,尼克松总统跟约翰逊总统一样坏,不过我们是不大喜欢从杜鲁门到约翰逊你们这几位总统。中间有八年是共和党任总统,然而在那段时间,你们也没有想通。对此,尼克松表示:主席先生,我知道多少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完全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在我们这方面还认识到,事关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哲学,主要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尼克松讲的的确是肺腑之言。

    毛泽东在会谈中还认为,中美之间现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应当努力寻求改善两国间的关系的途径。他指出: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所以我们两边怪得很,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算起两年多了。我们办事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来往这些事,搞一点小生意,我们就是死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毛泽东又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尼克松对此表示赞同,他紧握住毛泽东的手感慨万千地说道:“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双方经过艰巨的谈判,终于在上海签署了举世瞩目的《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两国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所显露出来的胆识和远见,不仅为后来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的实施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中美两国关系的范围。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范例二]会见物理学家杨振宁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在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台。当年,他们持用的还是出国时的中国护照。杨振宁回忆说:“主席对于在中国出生的我,能对世界物理做出了贡献,很是高兴。”

    一九七三年夏天,在杨振宁第四次回国访问期间,他“最终鼓起勇气问能否见到毛主席。”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七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则消息,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1973年7月17日电,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今天下午会见了前来探亲、访问的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

    毛主席在中南海自己的书房里,同杨振宁博士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极为亲切的谈话。

    参加会见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

    毛泽东会见外籍中国科学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国内外社会舆论非常关注这次会见,纷纷推测毛泽东与杨振宁会见究竟交谈了些什么?(配图:毛泽东会见杨振宁照片)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香港《文汇报》转载了留美中国学生刊物《星报》的“读者手稿”,标题为《杨振宁三谈毛主席会见》。文中写道:

    “问:你和中村的对话中,你说毛主席的物理造诣很深,你是这么说的么?

    答:这话经过英文译日文,日文又翻中文,走了样。我当时用的英文,是veryinterestedandhasprofoundknowlege。

    问:这个结论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答:这是一个总的印象,从和主席谈话一个半小时得到的。

    问:主席也问起宇称守恒定律么?

    答:是,主席说:‘宇称也可以说是守恒,也可以说不守恒,对么?’这显示他在这方面有很正确的看法。

    问:你会不会觉得,在接见您之前,主席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或者和什么人讨论这方面的事情?

    答:我完全不这么想,我的印象是主席一向对这方面十分关切,平时就读过许多,谈来如数家珍,毫不生硬。总之,主席在这方面的了解,至少是ScientificAmerican的水平。

    问:您觉得主席接见您的意义何在呢?

    答:哈!这方面的猜疑已经太多了,右派左派各有解释,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主席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主席对海外中国人的关切。”

    访问新中国是激动人心的,杨振宁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他为祖国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念:利用特殊的地位、身份,担负起建造中美友谊桥梁的责任。

    毛泽东会见杨振宁,其意义远远超过事件的本身。我们若从二十世纪70年代的历史大画面来审视,就仿佛阳光一闪,照耀出五彩斑斓——

    首先,自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的坚冰融解,但由于美方一直顽固坚持其台湾政策,中美关系一度举步维艰。而通过杨振宁的特殊的不具任何政治色彩的身份则比较容易影响美国民众,进而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有益的促进。事实上,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杨振宁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于当日在《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致卡特总统公开信》。之后,他为之不遗余力,奔走呼号,为美中两国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交作出了贡献。

    其次,毛泽东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明确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为了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毛泽东希望通过会见杨振宁来更多地吸引海外科学工作者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祖国的发展腾飞贡献力量。事实上,毛泽东会见杨振宁的当年,就有海外学者100余人回国“探亲”。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日,香港《文汇报》刊登一则消息,报道了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李洁明在一次午餐会上称许亚裔人士对协助美国在亚洲问题上所做的贡献,他特别提到了杨振宁教授,他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以说是首开其端……”

    再次,正如杨振宁所说,毛泽东通过会见杨振宁来表达对几千万海外侨胞的关怀。他们是国家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四,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毛泽东会见杨振宁本来就是其正在勾画的统一台湾蓝图的一道艳丽的风景。杨振宁不仅有着诺贝尔奖得主的璀璨桂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即他是原国民党军上将、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杜聿明的女婿。正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他在受到毛泽东会见后,台湾情报机构在一九七三年的《中共年报总目》中列上了杨振宁的名字,并且不惜笔墨对杨振宁在大陆的活动详细记录。所以,可以讲,毛泽东会见杨振宁,与毛泽东一九七二年九月指示前往纽约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的章含之去看望国民党前外交部长、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并邀请他回大陆看一看;一九七三年五月,派专机送章士钊赴香港;一九七四年命令增援西沙前线的我人民海军编队径直通过台湾海峡(参见第十三计打草惊蛇“范例”);一九七五年二月指示特赦全部在押国民党战犯等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毛泽东其他恢宏神来之笔共同描绘了珠联璧合、匠心独具的祖国统一的艺术佳构。可惜,天年不假,毛泽东最终未能完成这一千古绝唱的作品,留给历史不尽的遗憾。

    其实,毛泽东早就注意到了杨振宁的研究成果。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夜,他召见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和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以哲学家的深邃思维发表了一篇科学认识的黄钟大吕。其中说到:

    “宇宙从大的方面看来是无限的。宇宙从小的方面看来也是无限的。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电子也可以分,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庄子讲‘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对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什么东西都是既守恒又不守恒。本来说宇称守恒,后来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李政道(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日毛泽东会见了他——引者注)和杨振宁发现,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是不是也这样?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变,不变,又变,又不变,这就是宇宙的发展。既守恒又不守恒,这就是既平衡又不平衡,也还有平衡完全破裂的情形。”

    一九七七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在追述了物理学家如同剥葱一样逐层深入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之后,意味深长地说:

    “洋葱还有更深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致以的崇高敬意。

    [注释]

    一、本计语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传说唐朝诗人常建,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去游灵岩寺,就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后,便在后面续了两句,完成了绝句一首,而且后续的比前两句好,后人称常建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军事上引此语作为计名,含有“利而诱之”的意思。

    二、历史上使用此计的典型战例如楚绞之战:公元前七○○年,楚国攻伐绞国(今湖北省郧县西北),两军相持于绞国都城南门,有个叫屈瑕的莫敖官向楚王进计说,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就少谋略,请大王允许军中樵夫不须派兵保护上山砍柴,以诱绞军。楚王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一天上山砍柴,让绞军捕捉了30名樵夫;第二天,绞军都争先恐后地出城追捕楚军樵夫,楚军这天预先派兵潜伏于绞国都城北门外,并设埋伏在山中,待绞军无防备地进入伏击圈,伏兵四起,绞军血流成河,元气大伤,被迫向楚国投降。

    三、击蒙:使之懵懂上勾。《易经·蒙》卦:“上九,击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六十四卦经解·蒙》:“击,治也。”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略)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脑,就可以从根本上动摇瓦解它的整体实力。就好像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发挥不了优势而面临绝境一样。

    [毛泽东论述]

    一、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论》1937-8

    二、杜甫有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通俗明了,就是搞那个大的,大的倒了,那些狐狸慢慢清嘛,群众知道嘛。

    ——转引自《毛泽东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下卷第1370页

    [范例]朝鲜金城战役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蘸着50000名南朝鲜官兵未干的血迹,在“停战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子,感叹道: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打到一九五三年四月,已历时两年半,为了粉碎敌人采用军事压力来配合谈判的讹诈,我志愿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做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仍按原计划进行”的方针。积极准备夏季反攻作战。四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向志愿军发出:“做好举行夏季战役的攻击准备”的指示。五月十三日,我军拉开了抗美援朝阵地战阶段举行的最大规模进攻性战役的序幕

    打归打,谈归谈。此时双方以二月二十三日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要求先行交换伤病战俘为开端的停战谈判正在板门店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五月二十五日,李承晚下令参加谈判的南朝鲜代表崔德新不再出席会议。六月十八日夜间,南朝鲜军公然出动到战俘营,打开由美国宪兵看守的大门,强行“释放”了两万多名朝鲜人民军战俘,并扬言要将这些战俘补充到南朝鲜军队。这一行动,不仅引起朝中方面的强烈抗议,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谴责这是“背叛行为”。美国方面对此表现得极为狼狈,克拉克一面致函朝中方面,承认这是一个严重事件,并表示要“尽力追回在逃的战俘,”后来又说把战俘全部追回是不可能的。六月二十五日,美国总统持使罗伯逊赶到南朝鲜,以提供援助的许诺说李承晚遵守停战协议。随后克拉克又通知李承晚,即使他不赞成,美国也要与共产党签订停战协议。如果他继续战斗或破坏停火,美国将停止对他的援助。

    李承晚虽然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仍表示不愿服从,以致当时的一些美国官员都感慨说,共产党经常宣传李承晚是美国的傀儡,现在美国人倒真希望他能充当傀儡的角色。对于李承晚政权破坏即将达成的停战协议的行为,朝中方面代表在谈判中一再向美国代表提出质问,并严正抗议这种扣押战俘的行为。结果,在朝中代表团问到“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以及“朝鲜停战究竟还包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时,美方代表要么无词以对,要么表示“联合国军”将对南朝鲜在军事上采取防范措施。七月十一日,美方首席代表哈里逊正式向朝中方面表示美国保证遵守停战协议,并保证“大韩民国进行任何破坏停战的侵略行为时,联合国军将不予支持。”称自己共同作战的盟友为进行“侵略”,这在现代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向交战对方作出遵守停战的保证,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十六日,我军进入了夏季攻势第二阶段的反击。由于美国已表示愿意停战,李承晚反对停战,我军改变了原定以打美军为主的计划,以打南朝鲜军为主。

    鉴于南朝鲜方面破坏停战,为了确保停战协议签字后的和平局面完全实现并得以保持(因根据当时情况,停战后最大可能通过挑衅再引起战火的一方是南朝鲜),六月二十日,由北京启程去朝鲜参加签字的彭德怀抵达平壤,即向毛泽东报告并建议:“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并说服了急于在协议上签字的同志再打一仗。六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复电指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到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为此,七月十三日至七月二十六日,我军进行了夏季攻势第三阶段反击。这次反击本身即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发起这次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打击以“释放战俘”为名破坏停战谈判的李承晚政权,迫其遵守停战协定。(配图: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照片)

    七月十三日夜21时,在大雨欲来之际,志愿军出敌意料地向金城地区南朝鲜四个师的25千米的正面阵地发起攻击。首先,1094门火炮进行了7~28分钟的火力准备,发射炮弹1900吨。这次炮击,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随后,志愿军的六个军发起猛烈突击,1小时内全线突破,然后一面围歼各高地之敌,一面向纵深穿插。穿插时,各部队预先准备好的渗透支队乘敌人混乱之机,大胆深入迂回。如第68军先头部队在副排长杨育才率领的一个班侦察兵配合下,就以突然袭击消灭了南朝鲜王牌部队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和配属首都师的美军第555榴弹炮营大部,并俘虏了首都师的副师长。第二天,天明后云浓雨大,美军飞机难以出动,志愿军各部打破常规实行白天进攻,我坦克兵也上阵助威。至七月十四日黄昏,志愿军已于21个小时内在敌人以坑道和钢筋水泥为体的坚固防御阵地内推进了9.5千米,创造了双方部队在阵地战阶段推进率最高记录。

    七月十五日和七月十六日,志愿军乘南朝鲜军溃败之机继续进攻,最远向南推进了8千米。这样,经三天进攻,志愿军已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南推了15千米,新占领180平方千米,并消灭了南朝鲜军四个师的大部。七月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七日,志愿军第20兵团部队主要利用临时抢修的野战工事,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七个师的连续反扑,战斗一直持续到七月二十七日双方在板门店签定停战协定(李承晚最后仍拒绝签字,但慑于我军威力,南朝鲜军队一直未敢轻举妄动)。金城战役共歼灭南朝鲜军队约5万人,连同战线上其他地段的战果,歼敌总数约7.8万人。

    金城战役,作为朝鲜停战前的最后一战,在国际上显示了我方是在胜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的。正如克拉克事后所说:“敌人能在任何时候集中足够的人力,在他所希望的地点与时机突破我们的防线。若是敌人准备牺牲其生命以获得一个缺口,没有一个防线能够如此坚强而不为他所攻破。”

    如果说金城战役是战略上的“擒贼擒王”,那么,家喻户晓的“奇袭白虎团”则是战术上的“擒贼擒王”。金城战役正是谋略的大小套用,上下呼应,珠联璧合,妙笔生花般的运谋佳作。

    [注释]

    一、本计语源于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作事要抓关键。军事上指与敌人作战,要摧毁敌人的主力,捉拿敌人的首领(现代战争中可理解为攻击敌人的指挥部、战略基地、交通通讯枢纽等)。

    二、历史上使用此计的典型战例如:唐肃宗时,安禄山叛乱。公元七五七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遣尹子琦率军10万攻睢阳,河南副节度使张巡,坚守城池并主动出击。一次,张巡的队伍一直冲到敌营帅旗之下,接连斩杀敌将50多员,士兵5000余人,敌营大乱。这时,张巡想射死尹子琦,却不认识他,便叫士兵削尖木棒当箭射,对方中箭的喜出望外,还以为张巡部队箭已告罄,都急忙去向尹子琦报告。于是张巡认准敌方主将,立即命部将南霁云放箭,一箭飞射,正中尹子琦左眼,尹子琦忍痛收兵败退差点被俘。

    三、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见《易经·坤》卦。龙本来在大海深渊里或天空云雨中才能施展威力,如果一旦陷在原野里苦斗,则本领为不利环境所掣肘,一筹莫展,失败的结局乃成必然。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两军对垒,不应与对手硬拼,而应在消弱对手气势方面下功夫,以求在根本上减弱对手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

    [毛泽东论述]

    使用若干兵力于敌人后方,其威力特别大,因为捣乱了敌人的运输线和根据地。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1937-10-25

    [范例一]中日忻口会战

    毛泽东给阎锡山发出建议电,提出保证忻口会战的胜利所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两条即为“釜底抽薪”

    据当年任毛泽东“军事教育顾问”的郭化若中将追忆,他曾学习过一份作为范文的毛泽东起草的电文,那是发给国民党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提出保证忻口战役的胜利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一、担任占领阵地防御的部队,必须能适时顽强坚守;

    二、担任从两翼出击的部队,必须能适时勇猛出击;

    三、担任截断敌后方运输供应线的部队,必须保证确实截断平型关、雁门关敌后交通,使敌人粮弹、油料供应不上;

    四、必须有得力部队保障战役的侧翼的安全,以防止敌人迂回至我方战役的侧后。

    战役的进展和结果,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判断——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东有恒山、太行山为屏障,北有大同、雁门关及内长城各关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华北天然堡垒。中国军队若能固守这一战略要地,即可利用其居高临下之势,对侵入华北平原的日军侧背造成严重威胁。日军为确保对平津地区的占领,解除侧背之忧,图谋进一步南侵,也力求控制山西,一场空前鏖战迫在眉睫。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旬,日军入晋。中国军队将士顽强抵抗,无奈日军势如破竹,连拔险要,不过半月,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被敌人完全突破。十月一日,日本参谋部命令其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战占领太原。”

    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挽回危局,着眼于山西要地之确保”(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决定于忻口地区与敌决战。

    忻口位于同蒲铁路要点忻县之北,右靠五台山脉,左依宁武山脉,是太原的北大门。此处倘若不守,日军就可长驱南下,直逼太原城。

    十月十二日,以卫立煌为前敌总司令的中国军队左、中、右三路集团军之重兵集结忻口附近,修筑防线。同时,阎锡山又命令傅作义率领预备集团军开赴忻口。当时的部署是,东北军、西北军和晋绥军分别担任守备和出击,八路军担任截断敌后运输线。十三日晨,日军以飞机30余架和战车火炮掩护步兵5千余人,对中国军队忻口防线实施中央突破。中国军队勇猛迎战,反复抢夺阵地,至十八日,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不但稳住了阵地而且多次主动出击。同时,我八路军在敌后之两翼及侧后积极配合,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切断敌人的供给和增援。多次予敌人以重创;特别是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率领下在十九日夜在代县袭击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是侵华日军一次损失飞机架数最多的一次,致使日军不能为步兵提供空中支援,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正面阵地的坚守。(配图:阳明堡战斗纪念碑照片)

    至此,战局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毛泽东建议的前三个条件,从而造成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军队在华北各次战役中最有利的局面。战役坚持了近一个月,日军遭到重大杀伤,致使日军迅速占领太原的计划近乎破产。

    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毛泽东在《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意见》电文中再次指出此战役的关键一点“娘子关、龙泉关之坚守。”同时“要求南京速派生力军三四个师位于娘子关。”

    遗憾的是阎锡山未能作到派“得力部队保障战役的侧翼的安全,以防止敌人迂回到我方战役的侧后。”待十月十一日,日军川岸文三郎第14师团的一个旅团渡过滹沱河,沿正太铁路攻陷井陉时,他才如梦方醒,急调原定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26路军回援娘子关。但是,此时已让敌人抢占了先机。十二日,娘子关以东支撑点雪花山要塞失守。十四日,孙连仲所部赶至娘子关附近,即向日军发动攻击,阎锡山此时亦是直冒冷汗,匆忙调兵遣将,无奈失之战机,回天无术。二十六日,娘子关失陷,致使忻口腹背受敌,中国军队主动权丧失,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事至如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只好于十一月一日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八日,太原沦陷。

    忻口会战,日军投入兵力仅约3个师团,7万余人,炮250余门,战车150余辆;而中国军队计投入第9军、第15军、第17军、第19军、第34军、第35军、第61军、第66军、第33军、第14军、独立第2、第3、第5、第7旅及第18集团军一部之绝对优势兵力,如阎锡山能够充分重视毛泽东的建议,并遵照部署,视会战前期战果,中国军队完全有可能取得忻口会战的胜利。

    历史是无情的,忻口会战,中国军队虽英勇作战,付出了包括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麟等多名高级将领的壮烈殉国的极为沉重的代价,终因未能提防敌人的“釜底抽薪”之计,导致中国军队的溃退以及山西遭敌人铁蹄践踏。

    [范例二]高树勋运动

    二十世纪40年代,毛泽东曾指导了一场别开生面规模空前的心理战,用以瓦解数百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其辉煌的战果是177万国民党军队的投诚和起义

    一九四五年是人类历史值得永久纪念的一年。这年八月六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八日,百万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十四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天皇下诏无条件投降。至此,遭受百年欺辱蹂躏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支援下,浴血奋战八年的抗日战争以完全胜利结束。

    然而,一直躲在峨嵋山上,一担水也不浇的蒋介石,此时却急忙下山来要抢摘抗日战争胜利的“桃子”,同时发挥其“外战无力,内战有功”的特长,悍然对我解放区发动进攻。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我党中央,毛泽东毅然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即巩固华北,争取东北,坚持华中)的战略方针。时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以民族大义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虎穴,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他亲自批准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于九月十日至十月十二日对侵入我上党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自卫反击,歼敌3.5万余人,生俘军长史泽波和师长多名。上党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但蒋介石签订“双十协定”不过是个骗局,协定墨迹未干,他就一面密令所属“努力进剿”,一面将军队从空中和海上运至华北等地并电令其主力加紧从陆路推进,首要目标是抢占平津、夺取东北。在国民党向北推进的各路大军中,第十一战区孙连仲所部的第30军、第40军和新编第8军共4.5万余人,在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兼第40军军长)和高树勋(兼新8军军长)率领下,从新乡沿平汉路北犯,并有第32军和伪军孙殿英所部跟进,其后续部队四个军,有的已经进抵新乡,有的正准备向那里开进。

    为粉碎敌人的进犯,把住华北大门,确保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毛泽东决定由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犯之敌,并集中主要兵力歼击沿平汉路北犯之敌。

    毛泽东亲自部署了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在发给刘伯承、邓小平和晋冀鲁豫中央局诸同志的两份电报中指示:

    “山东,华中主力转移至冀热辽区及东北,至快还须一月;各部到达后,布置战场、熟悉地形,初步完成准备,至快亦需两月至三月。因此,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

    他还对战役的任务区分和兵力使用作了具体指示。

    十月二十一日,平汉战役打响。

    十一月二日,平汉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歼敌2.3万余人,粉碎了敌军沿平汉路对解放区的进攻,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给予了蒋介石有力的揭露和重大打击,迫使他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战役进行中,十月三十日,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万人起义。毛泽东评价道:“高树勋两师起义,影响极大……”十一月二日,毛泽东与朱德给高树勋致贺电:“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

    军队的士气,是各种精神因素的结合表现,一般视为军队成员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作为哲学家兼军事战略家的毛泽东,独具慧眼,深谋远虑,适时关注和及时把握了高树勋起义这一事件,认为其发生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前奏时期,必然会对敌军将士的战斗意志和精神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十二月十五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明确指出:

    “开展高树勋运动。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密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为使此项工作切实进行和迅速生效起见,各地必须依照中央指示,设置专门部门,调派大批干部,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工作。各地领导机关,则要给以密切指导。”

    从整个三年解放战争时期被我人民解放军歼灭的800万国民党军队就有170余万人起义、投诚看,“高树勋运动”无疑是收到了预期效果,它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础——反动军队的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这是毛泽东从战略角度统观全局对“釜底抽薪”计谋的绝妙运用,也使这一自古屡试不爽的妙计再镂嘉铭。(配图:解放士兵照片)

    时隔近十年,毛泽东对高树勋起义仍是记忆犹新,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八日召开的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他回忆起日本投降后,重庆谈判时期,蒋介石一面谈一面加紧对解放区进攻时,看到在座的高树勋,感慨地说:“古语说,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们也发兵,只要把蒋介石打得越痛,就越好说。高树勋委员就是在那个时候起义的。”

    [注释]

    一、本计语源于汉代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意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力量强大、锐不可当的敌人,可以避其锋芒,想办法减消它的攻击力量。

    二、历史上使用此计地典型战例如官渡之战: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在官渡相峙。袁绍拥兵十万,粮秣充足;曹操只有两万人马,且粮秣不足。但曹操接受了许攸的釜底抽薪计,亲率五千人奇袭乌巢,烧了袁军全部辎重粮仓。袁军不战自乱,曹操挺槊出击,大败袁军。

    三、兑下乾上:在八卦中,乾为天,兑为泽,兑下乾上得“履卦”。《易经·履》卦:“彖曰:柔履刚也。”这里含有以柔克刚的意思。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乘着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而没有主见难下决断之际,及时诱导它顺从于我,这就像人随天时而作息一样自然而然。

    [毛泽东论述]

    利用国民党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稳扎稳打地进行斗争和积蓄力量。在党员被国民党强迫入党时,即加入之;对于地方保甲团体、教育团体、经济团体、军事团体,应广泛的打入之;在中央军和杂牌军中,应该广泛地展开统一战线的工作,即交朋友的工作。

    ——《给东南局的指示信》1940-5-4

    [范例]山姆大叔乖了

    朝鲜战争打消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念头。毛泽东说:你现在不承认,迟早一天你会承认的。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已经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了,但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绝无半点中国历史上的不少英明君主沉湎安乐、意志消靡之气,反而更加壮志凌云、豪情满怀。他在元月创作的《满江红》词中,把帝、修、反比作几只苍蝇、蚂蚁、蚍蜉,将世界人民的革命风暴形容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世界人民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在冷战结束的当今世界,缺少阅历而又对相关历史知识了解甚微的人,也许会诧异毛泽东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与美国激烈对抗,不能和这个世界大富翁握手言好,以促使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经济更加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更快地改善呢?孟子说:吾非好辩也,是不得已也。同样地,毛泽东并非好与美国人争斗,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不但在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的时候,而且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龚雨村先生不是共产党员,说话不带感情或政治色彩,他是经过严谨而创造性的研究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他说:

    “冷战期间,美国借反共之名,驻兵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在海上用第七舰队围堵中国,美其名曰捍卫自由世界,实质上是维护美国的霸权,打压中国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不改变连共和国的生存都谈不上,那还能谈什么改革开放,谈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一个永不屈服的反帝斗士》原载1993-12-23纽约《侨报》)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的呢?

    在一九五九年的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针对苏联当时军事部署的变化,毛泽东提出了“积极防御,北顶南攻”的战略方针。这个“南”即指美国。怎么“攻”呢?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美国相比,简直是叫化子与龙王比宝;特别是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不称霸”的战略思想作指导,中国不可能对美国主动采取军事进攻行动。于是,战略家的谋略大师毛泽东巧施妙计,用一系列计谋令美帝国主义一个个针对中国或其他民族独立国家的侵略计划纷纷破产,极大地消弱美国的扩张力量。毛泽东的一双巨手就如擎天大柱,搅得美帝国主义那池欲按其标准强行配制的“清水”越来越浑,并且适时地丢下几粒自己手里“中国制造”的“明矾”,使得这池水再沉淀后的清晰度、成份比逐渐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逐步让美国人意识到与中国搞对抗的百害无益,知难而退,最终放弃无益于中美两国人民利益的政策,重新制订和推行有益于中美两国人民利益的新政策。为此,毛泽东极为潇洒自如地组织指挥了一场针对美国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及政治渗透的“世界持久战”。

    首先,毛泽东按其“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不是坏事”的策略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声援一切针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六、七十年代,毛泽东亲自发表这类声明、谈话即达十数次。这些声明、谈话以其高瞻远瞩、气势磅礴、雄辩无懈可击的力量以及毛泽东本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与美帝国主义短兵相接的革命人民。由此而来,在世界五大洲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巨涛骇浪,将美帝国主义绞尽脑汁、耗费巨资推行的一个个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政策的虾兵蟹将冲向礁石,摔成齑粉——

    一九六三年八月八日,毛泽东发表《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的声明》。声明指出:

    “美帝国主义对黑人的法西斯暴行,揭露了美国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的本质,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反动政策和在国外的侵略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相信,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的支持下,美国黑人的正义斗争是一定要胜利的。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发表《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侵略和屠杀越南南方人民的声明》。声明指出:

    “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决不能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明智’上面,而只有通过加强团结,坚持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越南南方人民就是这样做的,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的爱国主义斗争,不论在政治上或者军事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我们中国人民是坚决支持越南南方人民的正义斗争的。”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二日,毛泽东发表《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谈话指出:

    “美帝国主义到处横行霸道,把它自己放在同全世界人民为敌的地位,使它自己越来越陷于孤立。美帝国主义手里的原子弹、氢弹,是吓不倒一切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的。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发表《支持日本人民反美爱国主义斗争的谈话》。谈话指出:

    “中日两国人民要联合起来,亚洲各国人民要联合起来,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一切爱好和平国家要联合起来,一切受美帝国主义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负的国家和人士要联合起来,结成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和战争计划,保卫世界和平。”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发表《支持刚果(利)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声明指出: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世界人民要有勇气,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那么,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会被消灭。”

    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二日,毛泽东发表《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声明指出:

    “美国对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侵略,使多米尼加人民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必须同侵略成性的美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

    一九六五年一月九日,毛泽东会见他的美国老朋友斯诺时,对他说:“中国支持革命运动,但不是靠入侵别的国家。当然,什么时候解放斗争起来了,中国就发表声明,举行示威来支持它。使帝国主义感到烦恼的正是这些事情。”(配图: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发表“声明”照片)

    其次,毛泽东在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到处“煽风点火”,使其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弄得个焦头烂额,心灰意冷。

    在一九五八年九月八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绞索”谈话,他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帝国主义每侵略一个地方都将在他的脖子上增加一根绞索。

    毛泽东就是以他那超人的智慧,从容不迫的将一根一根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的绞索化作一道道的导火线,在美国侵略者的“后院”燃起一堆堆冲天大火,烧得侵略者晕头转向、狼奔豕突。

    一向被称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陆,这里有46个国家和地区。是第三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拉丁美洲诸国中除个别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外,大部地区仍不发达,十分贫困。究其原因,德国拉美研究专家沃尔夫·格雷贝道尔夫在其著作《拉丁美洲向何处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它的社会结构,二是美国的霸权。为此,从二十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反对美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政治策略或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和影响了那里的革命斗争。一位古巴起义时的游击队指挥官著文说:“我在古巴发现有许多革命军官都在读毛泽东论述中国国内战争的著作。毛主席对古巴革命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一位叫冈村昭彦的日本军事记者,在访问中南美洲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观感:

    “最近我到中南美跑了一趟,行前访问了五角大楼……起初,国务院认为,多米尼加革命是卡斯特罗搞的,可是美军到了多米尼加,才知道多米尼加革命的精神支柱是毛泽东思想。当时,我对这种说法有些不以为然,中国是地球背面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多米尼加不受古巴影响,却受中国影响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多米尼加的革命部队。哪知道那里的战士一见我这张东方人的面孔。就认为我是中国人,兴奋得把我高高举起,欢呼‘毛泽东来了!中国人来了!’我还同驻在多米尼加的美国军人谈了很多。他们都坦率地说:‘多米尼加爆发革命时,毛泽东发表了支持他们的革命声明,在中南美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我又到委内瑞拉,会见了解放战线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们也说:‘一定要向中国学习,这是唯一的道理。’”

    哥伦比亚《新民主》月刊发表《按毛主席教导同其他马列主义者组成一个党》,文章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多次向我们重复了这个真理,给我们指出了革命胜利的道路。重温这一深刻真理,走这一条道路,对我国革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毛泽东没有在美国的“后院”投入一兵一卒,更没有投下足可以炸出个篮球场大小池塘的两千磅炸弹,却已使美帝国主义者气喘吁吁、方寸大乱。诚然,仅仅靠“声明”也是不够的,例如我们就对其进行了干部的培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在接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时就说:“听说同志们在这里都很认真,肯钻研。认真学习是很好的,这是战胜敌人取得成功的一种保证。”(《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64页)并且,毛泽东还经常对拉丁美洲革命领导人面授机宜,他讲得是那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四日,毛泽东在会见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时说:“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毛泽东还进一步讲解统一战线政策,他说:“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中南美国家的欧洲移民要同本地印第安人团结起来。从欧洲移入的白种人,是不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统治者,另一部分是被统治者。这样,这一部分被压迫的白种人就容易同本地人接近了,因为所处的地位相同。”(《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74页)

    十分有趣而又极富说服力的是,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六日,美国《星条报》登载了合众社的一则消息:“肯尼迪在一个方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学生,他对毛泽东有关游击战的著作很重视,并要求陆军研究毛泽东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位美国总统,对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是由于全世界(包括美洲)的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正在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严重威胁着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倒行逆施。一九六四年九月十日,毛泽东在会见法国客人时直言相告:“全世界任何地方有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以及那里的压迫者的游击战争,我们都毫不掩饰地支持。”这位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感到形势逼人,故而率先研学毛泽东著作。据说,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摆着几部书,其中就有《毛泽东选集》。

    无独有偶,时隔30余年,再次创造最年轻纪录的美国第42届总统克林顿,在一九九四年作出出兵海地的决策时说:“在我们的后院面对这种情况时决不能退缩。”——“后院”失火的烟缕一直萦绕在美国政治家的脑海里。

    再次,毛泽东机警地采取了中间突破的战略战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中避实就虚,处理好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期拆散美帝国主义的反华统一战线。这一策略首先在法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法兰西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无疑给了极力反华而又感到力不从心的美帝国主义当头一棒。中法建交,对于美帝国主义来说,就好像在足球场上罚任意球时的人墙中夹进了对方球员,虽然,足球未必从这个球员可能闪出的空隙里射向球门,但毕竟将牵制住身边的两名他方球员的注意力。

    以上简单概括出来的三个主要方面,都是间接与美帝国主义对阵,即已搅得美帝国主义这池反华反和平的“清水”昏天黑地。更加让那些反华分子好似预感到八级地震来临前的鱼一样心惊胆战上窜下跳的是,毛泽东在越南又一次与美国侵略者的直接较量——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河内人民之声广播电台,用越、中、俄、英、法、日等十多国语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英雄的越南北方军民,在越南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不畏美帝国主义强暴,英勇善战,到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累计击落美机800架,创造出小国能打败大国的一个奇迹。显示了越南人民在抗美救国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这条重要新闻播出后,立即使世界为之哗然。在美国,约翰逊总统知道,北越宣布击落的800架美机究竟是谁击落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要瞒过昼夜不停遨游在太空的侦察卫星谈何容易。五角大楼根据卫星拍回的地面照片,早已正式向白宫递交了一份报告:“一九六五年开始,北京派出了约5万士兵到北越,他们虽然不参加地面战斗,但帮助操纵防空部队武器和通讯设备。毫无疑问,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想警告美国政府:不要再像麦克阿瑟入侵朝鲜那样,入侵北越。中国对于其邻国遭到地面攻击一事将作出严重反应,华盛顿应小心提防……”所以,当美国政府听到河内电台播出的那条“重要新闻”时,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吧,等于挑起中国公开参战;不说吧,憋在心里实在窝火。最后,约翰逊气得破口大骂:“去他妈的,咱们不理那狗崽子!”

    在中国,毛泽东照例批阅我援越高炮部队的战报,心里十分清楚那条“重要新闻”的秘密,而且也知道,那第800架美军飞机就是我军高炮部队第61支队击落的。但是,毛泽东以国际主义精神要求自己,强调看问题不要看形式而应注意内容。不论是谁击落的美机,都说明敌人受到了打击,我们获得了胜利;也就是说美帝国主义的那池“清水”越来越浑浊不清了。于是,他立即以共和国的名义,向越南发电表示热烈地祝贺。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时说:“这么多年来,美国的陆军是没有进攻北越的,它也没有封锁海防,也没有轰炸河内市区。它是留了一手的。它有个时候说是要‘穷追’,可是你们的飞机从我们国内飞来飞去,它也不‘穷追’。所以它那是说的空话。你们的飞机在我们的机场来往,它根本不提。又例如,中国有那么多人在你们那里工作,它是知道的,但它一个字也不提,好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

    出兵越南,事出有因。一九六一年五月,美国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南方发动的所谓“特种战争”失败后,又于一九六四年八月五日,借口美国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的攻击,派出大批飞机轰炸越南北方。从一九六五年二月起,美国飞机对越南北方持续进行轰炸,接着,美军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南方参战。越南战争从此演变为以美军为主体,以“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局部战争。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斗争。

    我国是一九五四年有关印度支那和平“日内瓦协议”的签字国之一,对维护“日内瓦协议”和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和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越两国人民是患难与共的“同志加兄弟”,在越南人民遭到美国武装侵略的紧要关头,我国政府接受越南政府的请求,向越南人民提供一切可能而有效的援助。根据越南的要求,在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三年八月的八年间,我军除为越南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外,还陆续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扫雷等部队,到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和国防工程建设及海上扫雷等军事任务。

    一九六五年春天的一天,胡志明秘密访华。毛泽东在长沙会见了这位老朋友。胡志明向毛泽东叙说了越南情况后,从中山装的口袋里摸出一张纸,那是越南北部抢修抢建的12条公路的示意图……四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领导人,受胡志明委托,率党政代表团到达北京,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

    会见胡志明的那天,毛泽东曾对他说:“我没想通,美国为什么那么笨,要送到这里来?”在毛泽东看来,如果美国人不送上门来,中国哪有可能找上门去和他干仗呢?从另一方面说,抗美援朝已经过去十多年,美国总统已换了好几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中国格言未必对他们起作用,何况那时还有苏联“老大哥”、有斯大林作后盾。现在情况不同了,美国人在这方面心明眼亮,想着乘机捞一把。此时若不再和他美国佬较量一个回合,他还是不服气,他不服气,他就不会正视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不正视,就谈不上改善两国关系。而今,美帝国主义送上门来了,这对胆虚无力者来讲,无疑是灾难、是恐怖;可是对毛泽东来说,却是一个在身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的脊梁里再插一根钢筋铁骨的千载难逢的时机!(配图:我援越高炮部队战斗照片)

    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晚8时30分,我首批援越工程兵部队经友谊关进入越南,八月一日,我首批援越高炮部队进入越南;到一九六九年三月中旬,我援越高炮部队陆续回国,在历时三年九个月的时间里,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军飞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虏美军飞行员42名,沉重打击了美国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一共打了十年。除了原子弹,什么先进武器都用上了,据统计,美国在越南战场使用的弹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和的三倍,付出近60000名官兵阵亡的沉重代价。纵使用尽浑身本领,仍然赢得不了战争的胜利。所以美国政府不得不痛苦地结论“美国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再是无限的了”。基辛格说:“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地,无论是在才智上或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分别轻重缓急。”

    曾任肯尼迪政府负责亚洲事务的副国务卿切斯特·鲍尔斯也著文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越南战争这场灾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我们在某个阶段欢迎接受我们同中国关系的缓和。”

    一九六九年,尼克松入主白宫。为了保住美国岌岌可危的霸权地位,尼克松一上台就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实际是迫不及待想从那场每年耗费美国数百亿巨资,夺去千万名士兵生命的越战沼泽中拔出脚来。这位美国第27任总统,再也不能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也再不能小觑大智大勇的毛泽东了。一九七○年二月,他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正式提出改善对华关系的思想;一九七一年七月,他预言世界格局由二元化走向多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五大势力之一。至此,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已初见端倪。恰如美籍华裔学者龚忠武(毕业于台湾大学,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跟费正清研究中国史)所说的:

    “在毛泽东晚年,中国北部有苏联陈兵百万,南有美帝国主义在越南进攻。在这样一个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反帝、反修,最后把美国赶出了越南,解除了美国的围堵,为中国民族争得了生存空间,这不是毛泽东打出来的吗?美国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被打败过。朝鲜战争我们和他打了个平手,而越南战争美国是战败了。美国经济近20年来一蹶不振,其中转折点是越南战争。在这之前世界冷战秩序是一个二元秩序,而毛泽东打出了三分天下,变成了三元秩序,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后才有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晚年的越战就不可能有中国现在改革开放的局面。”

    在与美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毛泽东还经常使用软硬兼施的策略,适时而适量地在那一池被搅混的“水”中撒上一把“Madeinchina”的“明矾”。因为把水搅混只是手段,目的是摸中美两国关系解冻及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这条“鱼”。

    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与斯特朗和杜波依斯谈起游泳,并表示愿意去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游一游,然后去拜访那位在日内瓦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先生。

    一九五八年八月的一天,毛泽东特意接见了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王炳南,指出:“在同美国人会谈中,要多用一种劝说的方法,譬如说,你们美国是一个大国,我们中国也不小。你们何必为了仅仅不到一千万人的台湾岛屿与六亿中国人民为敌呢?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是伟大的民族,应该和好。”

    一九六五年一月,毛泽东的老朋友斯诺和毛泽东交谈了四个小时,斯诺问毛泽东:“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你是否真正看到有什么改善中美关系的希望吗?”毛泽东不加思索地回答:“是的,我认为有希望。不过需要时间。”

    一九七○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大会上,在天安门城楼会见斯诺。还特意安排《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和斯诺俩人在天安门城楼的照片,配文解释:“毛主席和美国友人斯诺在一起”。并同时在报头右上角配发一句话:“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对于此事,基辛格在回忆录里写道,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幸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解其中的真意……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对于这些不习惯东方式思维的美国人,毛泽东在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会见斯诺时只好直截了当地表示:“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将高兴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也行。”此话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让整个世界吃了一惊——以上只例举几次毛泽东的谈话,还未涉及由他精心策划,然后由周恩来安排落实的诸如“乒乓外交”(参见第十七计抛砖引玉“范例二”)等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的有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具体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时至一九七二年中美关系坚冰融解,两国关系如雪后天晴,的确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然,中美关系从那时以来,即以友好为主色调,多有建设。但也是年年遇风雨,事事遭坎坷……不过,在新世纪里,我们相信,中美两国友好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只要两国领导人都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考虑和处理两国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两国关系仍残留的阴暗都将被灿烂的阳光所照耀。

    [注释]

    一、本计原意为把水搅混了,乘鱼看不清,把鱼捉住。比喻趁着混乱的时机从中获取利益。军事上指利用敌人混乱攻战的时机,战胜力量消弱的敌人。

    二、历史上使用此计的典型战例如刘备入主蜀地:公元二○八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为立足之地。后来,刘备又乘占据益州的刘璋集团内部闹分裂之机,于公元二一四年夺取了益州全部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随,以向晦入宴息:《六十四卦经解·随》:“随,有随时,随人二义……日出视事,其将晦冥,退入宴寝而休息也。”这里的意思是,像人随天时变化而作息,到了夜晚就要进入寝室休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