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loopgroup:我的文学阅读史——中学与大学阶段之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53:04

 

从认字开始就很是喜欢看书,小学时能找到的书很少,每每从同学那得到一本书都是很开心,因为那样可以打发很多课余时间,而且能学到很多的知识,那时看的书主要是一些作文书和故事会之类的,看得半懂不懂的,不过对于我来说有得书看就很是不错了,我会尽一切可能地从我的那些同学那里找书,就是这样进入中学阶段。

中学的时候能接触到的书还是少得可怜,特别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看的书很杂,不过我记得最深的是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白话文版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拍成电视剧,晚上我一个人躲在床上看,当然看完后的结果是不敢睡,让灯一夜都亮着,因为我怕真的有什么东西存在,在我睡着的时候来把我吃了,不过那种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我被里面的妖狐鬼怪所吸引:为卑怯懦弱的董生感到羞耻,为天真可爱的宁婴而感动,为聪明果断的小翠而叫好,为酬谢孟生挺身而出的乔女而感叹,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风格,让人很难忘记,通过她们我知道什么才叫做善良,什么才叫足智多谋,什么才叫“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才叫疾恶如仇,什么才叫超凡脱俗……狐仙再怎么不好,可是她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该爱敢爱,该恨敢恨,而不是像世人那样一副永远都是那么道貌岸然的样子,虚伪,卑鄙……当然从老师那也知道蒲松龄是借狐女来讽刺尘世间的一切不平之事,使我对明清社会的黑暗,百姓的困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想我真正的开始阅读课外文学书籍应该是从高中那会儿开始的,那时我到我们那里的县城去上学,可以到县图书馆去,而且有较大的书店,在那里我接触到了许多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书,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才叫好书,什么样的书我们才可以看,并且能看,在家长的眼中除了课本以外的一切书籍都是不能看的,都是会影响学习的,而老师也是一再强调不要看课外书,看《读者》?看《传奇》?看《武侠》?看《故事会》?只要被他们看到那是一定要被没收而且还要写检讨的,经常到书店里去转,看着那一系列的外国名著心想着那些书一定是值得我们去看,所以我高中那会看的主要就是我们那能买得到的外国名著,我买的都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的那一版,现在家里都有好多本了,莫泊桑,小仲马,川端康成,左拉,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最先看的是[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是因为初中的时候背过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他做到了,我为他而感受到骄傲。

第二本是[爱尔兰]伏尼契写的《牛虻》主人翁亚瑟·伯尔顿在临死的时候说:无论我活着,还是失去生命,我都将是一只,快乐的牛虻。亚瑟具有真正独立的精神,他认为民众的不幸是宗教统治的结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推翻宗教的统治地位,他的父亲却不能理解他并极力阻挠他去参加反宗教的活动,虽然说最后他的革命生涯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可是在我看来他这一生是有意义的,他是为了人类的事业而牺牲的,他是伟大的,在这里我也为亚瑟对琼的爱而感动。在他的一生中亚瑟一直是一个受伤的人,被琼所误会而错失一生的情,被自己的父亲所出卖,被朋友所离弃,可是他却从没有说过什么,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断地努力着。他的坚忍,他的不屈,他的顽强,他的乐观……

看过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后我不得不为简爱捍卫自己的爱情的那种坚决而震憾: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简爱,这个看起来一无所有,却又什么都有的矛盾体,在爱情、生活以及社会上都是一个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我想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但却可以因为可爱而美丽,在我看来简爱是这样的,是因为她的美丽使罗切斯特先生爱上了她,爱上了她这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小女生。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个美国的淘金者在回来的路上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一个人走在广阔的荒原上,冬天来了,他却没有了食物,而且他还受了伤,为了活下去他只能在布满沼泽、小溪的荒原上一步一步走下去,只有不停地走他才能也可能活着回去,现实对他来说远不只这些,他遇到了一匹狼,一匹同样处于死亡边缘的狼,这将是一场生与死的决择,不是他死就是狼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没有去想别的什么,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怎么从狼的爪牙下活着出去。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明白,人的一生之中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一直要追求的权力,而是生命,是生命!只有生命你才能有别的一切,正因为如此,那个淘金者战胜了那匹狼,走出了那片荒原而且获救了,看到这我更能理解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同样是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许多关于狼的文字,《雪狼》、《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把他们当作一个人物来写,写出它们的真诚,它们的狂野,它们的知恩图报,它们的善恶分明,它们的坚韧,它们的无畏……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种动物可以如此地吸引着我,而他笔下的狼却做到了,那会儿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被它们所吸引,现在知道了,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万物之中的生灵,它们有着它们自己独特的一切,因为它们是唯一的,在面对生命的时候就是狼都懂得如何去珍惜,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俄国作品看的主要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他的小说气势宏大,一般以历史时代作为一个大的背景,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可是每个人物都有非常形象生动,有人说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读过他的作品后确的此感。

高中的时候也不是不看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过主要是与课本有关的,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余秋雨《文化苦旅》,不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我高中最喜欢的一本书应该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我高考后一个人在家里好好认真看的一本书,却没有想到我会为这里面的一切所吸引,这本书通过描写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写出了双水村里人的善良、勤劳,也写出了他们的虚荣和自私,在社会与家庭,亲情与邻居,辛勤劳动与坐享其成,不断受挫折与不断地追求,生活中的痛苦与理想王国的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写出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和老百姓在这一段坚难的日子里如何为了生活而不断地挣扎和奋斗的艰苦历程,这一切对我的映像很是深刻。有时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写关于社会现实的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励志型的小说,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是孙少平和田小霞,他们都是很有思想的人物,喜欢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那种独特的性格,从内部焕发出的那种让人敬佩又敬畏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的精神,更是为了他们二人之间的那备战纯洁而又神圣的爱情,他们二人的交往跨跃了那个时代世俗的一切,金钱,权力,荣誉……他们二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代表和追求,孙少平不怕生活中的艰苦,不怕别人的眼光,他拒绝孙少安要他回去的打算,而是留在黄原,他只是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放弃比较舒适的生活而要去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充实和满足,也许还不只这些吧。

中学那会读的书虽然说不多,而且好多都有一些看不懂,有些只是注重故事情节本身的趣味性,没有深层次地去看作者要对读者表现的是什么,要我们懂的是什么,即使是那样,也可以说那会读的书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里面那些鲜活的人物不断地充实着我的生活,那些书、那些人陪我走过中学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也指引着我梦想前进的方向。看过这许多的文学作品觉得许多都有一种通过作品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反映人生百态,有对现实对当时政府的强烈不满,极力渲染出那个社会的黑暗,人世间的丑恶,人与人之间的钱权交易……满含讽刺之义,也有不乏人间真情,亲情,爱情,友情……有时觉得所谓小说只是作者编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现实,可是到后来发现如果不是生活阅历之丰富你不可能写得出如此之巨著,也不可能对社会对现状有一针见血的批判。

以前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为所欲为,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好好读书,少看一些课外书,到大学的时候你们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没有人会管你们的。”就因为这样我们都会努力考上大学,为了那明天的自由,进来以后发现并非老师说的那样,有些事还是我们所不能左右的,是的,老师是不会管我们了,但是我们会自己管着自己,所以我觉得我在大学看的书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要么是老师推荐的书,要么是同学看后说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在看书之前我就知道我要看的书会讲些什么,是关于什么的,而不是像中学那样,看过之后才能知道书怎么样,作者写得怎么样,我想这是我中学和大学所读书的最大差异吧。在大学也快一年了,看过的书也有一些了,给我印象深的,我觉得比较好的有很多。

相信大家都看过余华的小说吧,看过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的文字里一直有种说不出的伤痛,可是看他的小说却是一种享受,如在午后坐在窗前看着阳光透过纱窗洒在书页上,洒在你身上,他的文字亲切,如同在你的耳边说着一个很好的故事,可是你却能为了故事中的人或悲或喜,更确切地说他说的不是一个个故事,应该说是我们爷爷那一辈的事,是的,爷爷那会儿的事,爷爷曾对我说过的事,他写出了那段让人无法忘却的历史,人物形象总是那么平凡,可就是因为这种平凡才透着一种真切,不过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结局是不错的,在骗了我的许多眼泪后能让我会心地一笑,这也很不错。我喜欢看悲剧胜于喜剧,因为现实都是很残酷的,悲剧就是把人们喜欢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觉得这更接近生活,而看他的小说的时候我却一直希望会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个时候我宁愿他不接近生活,宁愿他写的离开了实际,他没有让我失望,主人公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且是那么地自然,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好像又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在这里我想谈谈我读《许三观卖血记》的感想。

许三观是旧社会里一名为了生活而在苦苦挣扎的人物之一,他有着所有的旧中国人民的共性,善良、纯朴、乐观、乐于助人、细心体帖,也有着那种小自私和自利,可是我觉得这点却使许三观这个人物更加地生动和形象,也更加地真切,更能反应出那个时代的人为了生存而不向现实低头的那种乐观精神。许三观有自己人生理想,姑且这么说吧,他对生活的要求不多,只要能吃饱就行,只要全家能无事健健康康就行了,他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取名为一乐、二乐、三乐,也许就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吧。还记得许玉兰问他:“我生孩子时,你是不是在外面哈哈大笑?”“我没有哈哈大笑,”许三观说,“我只是嘿嘿地笑,没有笑出声音。”看到这我笑了笑,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也是为了许三观的幸福生活而笑。在我看来许三观是一个很有生活目标的人,在他的一生之中每一次卖血都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可是每次却卖得让人那么地心痛。每次卖完血只是到饭店高叫一声:“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个时候会是幸福的吗?这个时候他会想着什么?可是他却一直都那么地不在乎,他最后一次想要卖血只是为了想吃一盘炒猪肝,喝上二两黄酒,生活上好了他却在回味着卖血后的那点小幸福(我不知这么想对不对,只是我是这么认为的,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可是他的血却卖不出去了,他卖了一生的血到最后却不能卖了,他哭了,为了他自己而哭的,他认为自己没有用了,如果家里有什么事了,他再也无能为力了,看到这样的他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我只是觉得那一瞬间真的很复杂,什么都有,悲哀?心痛?无奈……也许都有吧。我觉得在这篇小说之中许玉兰可以说是我们奶奶辈人物的写照,她是有些自私,是有一些小心眼,是有一些爱慕虚荣,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坐到门槛上去哭闹,不以为耻还以为荣,十足地笨到家了,可是看到了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啊,她可不就像千万个母亲那样吗?有缺点而更多的却是生命中的闪光点,她爱着自己的丈夫,爱着自己的儿子,会勤俭持家,会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让这个家看起来那么地温馨,想着法子让他们能吃得更好,会为未来作打算。在我看来她也是作者要赞扬的一个人吧。

今年到学校后在街上买了一本书,很早就想看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通过对两代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文中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很是压抑,记得在上秦汉史课的时候坐在后面看,看到中间我停了下来,旁边的一个男生说:“看不下去了吧,这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有种让人受不了的无形却又无法摆脱的压抑之情,是吧?”我点了点头,他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我最后没有看完,是因为受不了那种沉闷之气,让我太压抑了。”可是即使是这样,它却又有一种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真正的爱是什么?怎么做才是真的爱自己的亲人?怎样的爱情才是纯洁的?何为玩物不丧志?何为真正地懂万物之灵魂?何为人内心深处真正的痛?……也许我还太年轻了吧,也许我的人生阅历不够吧,自己提出的问题却不知该怎么去回答。

有时觉得好多人、好多事并不是我们想知道就能知道的,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出来的,就如这读书,中学只是为好玩,而现在却是为了从中去找寻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那里面会有我们需要的精神财富。

历史学院

洪霞

1080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