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blocks安装编译器: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 作者:钟文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9:11
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 作者:钟文庆

        一本有意思的财务入门书 

我曾经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诚实的人。我所接受的职业训练永远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在公司里,像我这样的财务人员扮演的总是道德楷模的守门人角色,是政府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表率和监督者, 像施瓦辛格在影片《终结者》中拯救地球一样,是所有不合常理的行为的终结者。循规蹈矩在财务人员的血液里流淌,不要冒险,不能出轨,政策流程高于一切。在本质上,报表的虚假与财务职业的训练水火不相容。 然而,为什么财务人员的头上永远漂浮着那片作假的黑色雨云,难道做假账是被施了咒语的宿命?

最有名的例子是: “1+1 等于几?” 财务回答:“你想让它等于几?”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我们下意识会想到的自然是开车人的责任。但是,如果在同一地点接连发生多起事故时,我们就必须考虑一下这段路的路况以及交通规则。

如果所有财务人员都阻止不了假账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并且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财务本身可能就是虚假的。财务报表从本质上说是“真实的谎言”。我在跨国公司里做了十几年的财务管理工作,几乎涉及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浸润久了,就像西方人说的: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You are what you do.)跟许多专业的财务经理人一样,我的生活环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财务报表组成的。

在这个世界里,凡事都与财务有关,人类的所有关系都体现在借贷之间,现实就变形成一张硕大无比的资产负债表。就像走进电影院,在 100 分钟里,你的真实的生活实际上已经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银幕上的生活,它是虚拟的,是别人的,同时,又是真实的,是你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它还要影响甚至左右你的现实生活。 走出电影院,我常常会为这种虚拟与真实之间的错乱感到困惑。

财务也是如此,当整个社会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产生了动摇,我开始怀疑一些最基本的西。 很多被奉为真理的概念、原则都似乎不再真实可信。

为什么财务报告总被认为是虚假的?

为什么企业财务的各种丑闻总是层出不穷?

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真的存在临界点吗?如果存在,这临界点又隐藏在何处?

甚至当我试图追溯到财务的本源时也不时迷失方向,我甚至怀疑财务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财务吗?

据说中国有 2000万财务从业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没有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吗?

这条路最终会通向何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新加坡,那儿很干净,是个到处存在罚款威胁的国家。新加坡培养出了很多兢兢业业做财务的人。我在新加坡河边上的一家银行大堂里看到一尊雕塑,叫《向牛顿致敬》,是达利的作品。牛顿的手中牵着一只感觉沉甸甸的实心的苹果,而 他的头部和心脏都被雕刻成空洞,达利的意思是说只有你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头脑解放了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我似乎豁然开朗。财务数字的真真假假,看似自相矛盾的很多关系,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就像如果你了解银幕之后的故事后,电影的神奇的光环自然会消退。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谎言是怎样形成时,谎言就不再是谎言了。

为此,我试图用自己十几年的工作感悟来澄清这些困惑。我用电影故事搭建了一座财务的影院,这是我的前一本书《我的财智影院》的缘起。那本书是在我频繁的出差途中完成的,当时我想得更多的是可读性,以至于书出版后,有朋友说她只顾看里面的电影故事了。

2007 年的圣诞夜,由于公司业务的需要,我决定转去沃尔沃国际区负责市场和销售。所谓国际区,是除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共有一百多个。我的生活再次被抛到一万米的高空中,在各个国家的机场之间穿梭。我整天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代理商打交道,这些代理商是典型的企业家,事业做得有大有小。我本以为自己离开了财务的 虚拟的世界,结果发现,我们处理得更多的正是有关财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式虽然不全是财务报表里的数字,但是实质上都是财务的理念和财务的智慧。 比如在伊朗。自从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被美国禁运了很久,以至于当地人会坚持认为可口可乐是伊朗制造的品牌。德黑兰的汽车配件市场实际上是几条街道。在那儿,店铺一家挨一家。你每走进一家,都会被邀请一起喝茶,玻璃茶盏里的红茶,会放很多的方糖,还有蜜枣,在风沙肆虐的地区据说可以预防结石,这是波斯人的生活习惯。在这几条街道上,你能看到世界上所有品牌车辆的配件。如 果你想了解市场份额、产品价格、利润率、库存周转、投资回报、品牌的价值,以及准备下年度的预算,只要你花半天时间在那几条街道上走一圈,答案全有了。

闭上眼睛,财务数字从眼前的每一家店铺中走了出来,真实地、活生生地跳跃到你的面前。

因此,当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朋友建议我对《我的财智影院》一书进行增删修订的时候,我欣然同意。借此机会,我把全书做了一些修改,删去了一些关联性不强的电影故事,特别是那些很多人没有看过的晦涩的艺术电影,同时,增加了一些实际的商业案例。 这自然不是一本财务知识的教科书,我也不是专业的财务课老师,我总觉得只有当学生准备好了的时候,真正的老师才会出现。这只是一本试图通过财务思考探求财务智慧的书。

也许这种智慧压根找不到,但是我想追寻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算是一种智慧。 这本书也许不能让你学习到更多的有关“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巧,但是能够使你领悟一些更有意义的财务意识和财务智慧,悟到一些财务之“道”,而道是没有疆界的。 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专业的财务人员, 也可以是愿意把自己心胸打开的非财务人员。书中的每一章节的内容互相关联,但是为了阅读方便,又相对独立,你可以从任一章节拿起,也可以在任一章节放下。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或者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所说的“利”和“利 益”,都指好处,如果翻译成财务词汇,最接近的就是“利润”。利润太重要了。

我在商学院读书的时候,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商业的意义和企业存在的目的。利润是判断商业的最具意义的标准。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就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最能衡量股东利益的标准是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简称为 ROE,其计算公式的分子就是利润,分母是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利润越高,权益报酬率就越高,股东也就越满意。

迈克尔?波特是研究战略管理的大师,他为中国企业设计的战略是: 首先,中国公司首要的任务是要了解投资的回报。中国的公司必须以盈利为中心进行管理,如果不这么做是不可能有好的战略的。因为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只是不断地扩大规模,你就会面临很大的诱惑,让你不断地通过降价来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紧接着就会损害到你的差异化战略和你的经营模式。但是如果你把企业的盈利设为你的第一目标,扩大规模设为第二目标,就会帮助你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

以前,中国的企业把政府主管部门交代的生产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而现代经济要求企业甚至可以不生产产品,但是必须产生利润。 波特言下之意是说,中国的企业追求利润的程度还是太不够,企业能够做大却不能做强。从规模上看,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小,但是盈利能力不够强,主要靠薄利多销,经济危机一来,市场需求减少,多销被终结,企业很快就开始亏损,甚至倒闭。这时,你就会发现,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并非当初想象得那么重要,利润才是关键。股东们也依靠企业利润来判断股价。股东们的最大兴趣实际上不是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买卖股票赚钱,炒股不是目的,二级市场风险太大而且不可控,投资企业的股东们最终期望的是分享经营利润,分得股利才是目的。对股东来说企业盈利多少,就意味着能分到多少。股东变成了股民以后,股利似乎不再重要了。没有人指望靠股利存活。股票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低买高卖,盈利取决于股价。股价跟很多因素有关,不过,有一个指标很重要,那就是市盈率(P/E),这是股民买卖股票的重要参数。市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是每股的价格,分母是每股的利润,也称每股收益。市盈率低,表示股价被低估了,值得投资。因此,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价。利润降低,股价也降低。

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向银行借债的安全保障。银行家依据利润的变化来决定贷款的额度。特别是在中国,利润指数是银行家最看重的数字。利润的高低决定贷款的规模。没有利润的企业在银行家眼里跟破产等同,寻求银行信贷的雪中送炭无异于缘木求鱼。银行的势利体现在对利润的高度重视上。 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更是与利润休戚相关。经理人的职业生涯通常被利润操纵着。利润最大化是管理层的职责,也是所有职业经理人的成就感、荣誉感和个人报酬的最重要的来源。

扭亏为盈的经理人是董事会心目中的救世英雄。每年利润增长的快慢通常决定了经理人职位的升降。虽然,很多公司董事会利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对管理层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关于利润的首善地位双方都心照不宣。管理层将自己头上的利润目标像瀑布一样层层分解到下面的各级员工身上,所有员工都在为目标利润日夜奋斗。 利润至高无上,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左右了很多人的命运。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具戏剧意义的是,在现实中,这么重要的利润实质上根本不存在。利润永远看不见摸不着,世界上没有一样具体的东西叫利润,甚至公司保险柜里也没有任何一笔具体叫做利润的钱。 在某种程度上利润毫无用处。利润不是现金,不能帮你付任何一笔账单,不能帮你付房租,不能帮你付水电煤气费,利润不能付给供应商,不能付薪水,不能付年终奖金,当然也不能靠利润请客吃饭。

但就是这个抽象的、毫无用处的数字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利润只存在于财务报表的虚拟世界里,只是一个统计后的财务数字。利润就好像人类的理想一样,人人都在说它,在算计它,但是没有人看到过它,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利润从何而来呢?每到月底,财务部开始“做账”,往往要好几天才能做完。不做财务的人永远不明白为什么账不是记出来,而是“做” 出来?把每天的账目加在一起不就结了吗?把每天的流水账目加在一起的工作不叫做账,它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做簿记。做这份工作的人叫簿记员,连会计都还不是呢。簿记员的职位最低,工作量最大。

我在商学院实习的时候做过 3 个月的簿记员,差点绝望。不是因为太累或者薪水太低,实在是因为没有太大价值。只是机械地输入数字,任何受过初级训练的人都可以做。簿记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现在一些企业会将簿记工作外包,交给第三方服务机构来做,就像把卫生清洁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一样。 账不是簿记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总账会计或财务经理每到月底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账。数字要经过人为的多次调整 (“调账”) , 财务报表经过数遍的涂涂改改才能拿出来,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个月是亏了还是赚了。 每到年底,这份工作会由更高级别的人来做。集团公司的 CFO 会和 CEO 一起躲在办公室里嘀嘀咕咕,在计算器上按来按去,商量应该报告多少收入费用,然后一起宣布公司今年的利润是多少,以及明年甚或 10 年以后的利润预测。 利润就是这样炼成的。

为了保证利润的真实性,颇有威望的独立审计师会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跑来审计,然后出具一份无保留意见的证明—审计报告,签上合伙人的名字,盖上事务所的公章,以证明所宣布的利润是千真万确的,是存在的。 然而,不久之后就可能会有大胆的人跳出来说皇帝并没有穿衣服—利润虚假,利润是做出来的,不真实,财务在做假账!给财务一个假设, 给财务一个假设,它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物理学的解释是,如果力臂足够长,你就可以用很小的力气搬动一个很重的物体。 实际上,从另一层面去理解这句话更有意义。那就是阿基米德的真正的意思其实是:给我一个假设,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财务报告是一种真实的谎言,这种谎言与生俱来,是财务的原罪。所有的财务报告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基础上。没有这些假设的前提,财务报告就无法存在。

有人说,这世界上的谎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谎言;第二类是专业的谎言;第三类是统计后的数据。

财务报告提供的就是些统计后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现实,而是像哲学家所说的洞中的影子,它们最多只是对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现实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数据背后的假设以及数据制造者的人为判断。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甚至完全相反。

当我第一次发现财务报表居然是根据一系列假设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只要给我一个假设,我可以做到任何别人做不到的事,包括撬动地球。 现代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量化管理,不能量化的东西就无法分析,无法分析的东西就不能管理。但历史并不是都可以轻易准确量化的。 要量化就需要假设、估测以及个人的主观判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不得不将一些通用的假设合法化,认定这些假设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通用的。当然,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不仅量化历史困难,未来也无法准确量化。企业的现状永远与其对未来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而未来总是在估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比如,预提和折旧就是其中两种最常见的估测工具。假如你购买一套机器设备,用它来帮你赚钱,这套机器设备变成了固定资产。卖给你机器的生产厂家说你可以用它 7 年,如果保养得好的话。你的朋友用过这种机器,告诉你说它只能用 5 年。你的实际使用情况也许是 6 年 2 个月零 4 天。但是,事先没有人知道,也没法知道。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只能在 5 年和 7 年之间选择。依照财务人员遵循保守原则的特点,你会选 5 年,而卖机器设备的销售人员一定怂恿你选 7 年,这样显得这套机器买的很值。但是无论哪项选择,实际上都不是真实的。

改变预提和折旧的方法能让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几分钟之内扭亏为盈,而这些改变又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选择不同 的库存的计价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结果,比如是选择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

利润的来源更是充斥了假定、估计和人为判断。从收入开始,到成本,到费用,每一个环节都有人为假设的灰色地带。收入的确认是个永远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成本和费用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要求人为界定责任的归属、时间和大小。不同的人完全可以给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利用保守原则,高估损失,低估收入,也可能将利润往另一个方向调节,把利润像战备物资一样在丰年的时候储备起来,在荒年需要的时候再释放。

商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财务是商业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重性。商业决策根据的是个人经验加数据,财务也无法例外。毕竟,财务是由人来做。 我做过财务分析的工作,分析更是离不开假设。财务分析就是先设立一系列的假设,再搭建一堆的模型,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情景分析,最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以及最有可能的情况等等。分析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最初设立的假设条件。

同样的一件事,比如说收购一家食品工厂,你可以通过预测今后 10 年、20 年的市场强劲需求,产量提高,规模化后成本降低,现金流滚滚而来等等,算出这个项目折算到今天的价值该值多少钱,从而判断此项决策是如何如何正确;你也可以改变假设条件,证明收购后文化冲突,规模化效应变成规模化矛盾,竞争对手会如何更积极应对,结果价格战无法避免,利润率必然按照负向曲线加速降低,论证出收购实属劳民伤财,不如将资金投入现有员工的福利,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自然增长。 而实际的情况往往总是在这两种假设之外。

数字的弹性《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钟文庆

操纵财务数字对专业财务人员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许多做财务做久了的人,跟我一样迟早都会发现数字是具有弹性的。这已是专业里公开的秘密。 做账的确有很多技巧,比如财务报表里的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等都存在人为的假设和判断。一些公司也在利用合法的财务准则有技巧地进行合理的调账,在阳光下管理数字。比如,把费用的分类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项目,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合理地调整存货的减值准备,等等。这时多数人往往会心痒难耐,特别是又碰巧遇到各种诱惑或者压力的时候,常常会用掌握的技巧调账。只是这种技巧如果使用得太频繁或者太过分的话,仿佛弹簧一般,总有一天会冲出弹性限度以外,而再难恢复的。

我刚过 30 岁的时候担任施乐中国公司的财务总监。有一年,我们的销售额没有能够完成计划,相差1000万美元。但是年底的净利润却超过计划将近 10 万美元。就像一个在刀锋上跳舞的舞者,我在财务准则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合法调账,在年中预测到销售很可能要滑坡的时候就释放了以前的很多费用方面的预提。最终,几次的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都不得不承认利润的数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中国会计准则,尽管他们都很不情愿,但还是在审计报告上签了字。

我那时候年轻,喜欢智力上的挑战,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看到审计师们脸上无可奈何的表情,感觉竟像是打了胜仗般。 不过,换到现在,我很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这些财务准则的极限,尽管它是允许的,但是,这终归不是个好习惯。经历的事多了以后,现在我更看重数字的质量,而不是纯粹的数量,长远的利益更重要些。 

 如果你知道了谎言是怎样形成的,谎言就不再是谎言了。财务报告真真假假,要鉴别出谎言里的真实程度就要学会看懂财务数字,也就是要了解财务数字背后的假设。这些假设隐藏在财务报告的基因里。而财务的基本概念即财务语言是这些基因的载体。

我曾接待过两个从瑞典来的同事,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便利之一,就是你可以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如何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中国看待自己。我们在一家名为“海上阿叔”的中餐馆里吃饭,闲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该书在全球畅销,讲的就是全球化的社会学问题。作者认为虽然哥伦布发现地球是圆的,但是现在的网络化世界将地球变成平坦的了,传统的疆界都将消失。比如你在美国国内拨打航空公司的客服电话,接待你的客服代表说一口流利的带有纽约上城区口音的美式英语,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印度人,而且很可能从未坐过飞机离开过印度。

席间,其中一个同事突然停下筷子,示意大家安静。餐馆里播放着“后街男孩”的唱片。在午餐时候,餐馆总放快节奏的音乐,好催客人快点吃完好快点翻台。 “你没有发现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吗?音乐可以渗透到世界上任何国家。”这位瑞典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来过中国,她说那时她就坚信中国会开放,因为她在北京古老的皇城根下竟然听到了西方的现代音乐,也听明白了音乐背后的中国人渴望开放的心思。音乐是语言,财务也是语言。语言使人类的沟通成为可能。而沟通是合作的关键。传说罗马帝国并不是由于兵力缺乏而被灭亡的。 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它的疆域扩张得太大,而疆域内的人民所说的语言又都不相同,导致它无法再以一个有凝聚力的模式进行运作。

财务不招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语言的晦涩难懂。 财务里有很多专业词汇,让人望而生畏。有人专门编过财务词汇的词典,成千上万的词条,就像 GRE 词汇一样,很多是日常生活中永远见不到的。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些拗口的专业名词纯粹是为了保护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而有意设计的。伽利略说过,如果不学会宇宙的语言,人类就无法了解宇宙。自然科学家把宇宙的语言定义为数学。我在美国学财务的时候,教授说:“对于商业活动来说,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就是财务语言。” 然而,现实中,这种通用的语言并不真的能通用。很多人不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不明白利润并不是真金白银,不知道如何看懂财务报表,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价值判断投资回报。财务的专业词汇,特别是那些翻译过来的词汇阻碍了很多人想要了解财务的兴趣。《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是我在施乐公司时的同事。他是做销售出身的,“从越战回来后,我在施乐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加入施乐公司是有目的的,不过不是为了物质利益。我是一个腼腆的人,对我而言营销是世界上最令人害怕的课程,而施乐公司拥有在美国最好的营销培训项目。”4 年后,罗伯特?清崎离开施乐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梦想成为他心目中的富爸爸。罗伯特?清崎以销售人员的激情鼓动人们创业投资,摆脱做公司职员的悲惨命运,做自己和别人的老板,从而实现财务自由的致富梦想。罗伯特认为很多美国人的最大问题是看不懂财务方面的文字表述或读不懂数字的含义。如果人们陷入财务困难,那就是说有些东西 —或是数字或是文字他读不懂,或是有些东西被他误解了。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比那些挣扎于财务问题的人在这个方面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如果你想致富并保住你的财富,财务知识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财务语言即文字和数字的理解。

若干年前,我第一次读罗伯特?清崎的财务培训书时,觉得很不以为然,里面的财务知识浅薄得可怜。后来在北京的人艺小剧场,我居然看到一出话剧,就叫《富爸爸,穷爸爸》,剧中人物在舞台上讨论现金流量表。我知道罗伯特?清崎把很多东西简单化了。后来,我转做市场和销售,在世界各地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代理商和客户打交道,在时差带来的时空恍惚中,我需要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财务语言。这时,我突然有种云深不知处的尴尬。 从企业管理和投资的角度来说,财务都应该是简单的。简单才能实用。如果你觉得复杂,一定是你把它想复杂了。你之所以会把它想复杂,是因为你没有想通那些最基本的概念。信佛的人说,是真佛说家常话,佛理就在家常话中。财务的智慧从财务语言的基本概念开始。财务的所有词汇,其实归纳起来只有七八个基本概念: 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权益(equity)、收入(revenue)、成本(cost)、利润(profit),以及金钱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而这些概念想通了就只剩下两个概念:一是资产;二是时间价值。

对于财务报告来说,资产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负债是资产的对立面,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净资产,收入是使净资产增加的东西,费用是使净资产减少的东西,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商业管理的本质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资产的管理。 对于投资融资来说,其核心是时间价值,就是说时间是有价值的,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时间价值使传统的记账会计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务管理。时间价值的背后是机会成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价值是一切财富神话的秘诀。 整个财务的语言体系就是建立在资产和时间价值这两个简单的概念之上,如同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CNN 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You are what you know.”(你知道什么你就是什么)。财务的概念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能像基督徒对待《圣经》条文那样(“语言变成血肉,留在了我们体内。”)对待财务概念,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枯燥的财务也有美丽生动的地方。 正确掌握财务语言,想通这些基本概念,是通向财务世界和财务智慧的第一步。整个中国都在做假账?

语言带来的是沟通。沟通的真谛并不取决于你认为你自己说了些什么,更多时候取决于对方听进去了什么,或者说取决于对方认为你说了些什么。 我在美国接受财务教育,于 1997 年年底回国。当时在看国内公司的财务报表时总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我能读懂多少,甚至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比如资产。 1992 年,中国官方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力。” 这种定义乍听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国内的教科书也这么写,公司的财务报表也都按照这种定义编制。但是,到了 2000 年,资产的定义被修改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规定:“企业持有的各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或者持有的虽然符合资产定义,但不可计量的各项资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这种规定相当绕口,似乎是在说废话。

不过,2000 年的新定义更靠近了西方通用的资产定义。 这些中文用词的改变似乎是不经意的,但是这背后的意思差别很大。1992 年的资产定义没有考虑到那些资源是否能够为未来带来什么好处,只要是企业拥有的资源都算资产。卖不出去的过时产品,在风雨中长期搁置的机器设备,还有永远都可能收不回来的三角债,都属于资产。我当时感觉似乎整个中国的财务报表都在做假账,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其中曲折的原原委委: 2000 年前,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允许国有企业把还没有处理的财产损失和长期待摊费用等仍然作为资产挂在资产账上,像已经收不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已经无法销售的存货或者那些太过落后早该淘汰的设备等,这些劣质资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未来的利益, 实质上都应该算是费用,用来减除利润的。但是,当时政府考虑到为了不使多数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出现账目上的更大亏损,另外也考虑到一旦减少了利润,国家将很难承受得住巨额的税收损失,因此,政府人为地改变了游戏规则。等到经济状况好转后,政府就开始注重“实质重于形式”了。

这应该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特色,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把整个中国的财务报告都看成是虚假的了。当时,在中国的所有外企都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另编一套自己看得懂的报表。 但是,在改正后的资产概念里,“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预计”预留了极大的人为预测和判断的空间。资产从存在起就不纯粹只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最基本的资产概念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假设。 你也是一个负资产吗?

香港有部获奖电影叫《金鸡》,影片以阿金的角度看香港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其中阿金这样描述 1997 之后的香港社会:“1997 年, 彭定康黯然离港,3 个月零 22 天之后,港股两度跌破 1 万点。2000 年之后,香港又流行三大产(惨)物,那就是负资产、申请破产和禽流感。” 闾丘露薇是凤凰卫视的记者,她说:“我是一个负资产,已经好多年了。”闾丘露薇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在香港,只要说我是负资产,很多人都会表示感同身受。因为这已经是大多数香港人的现状。不过在内地,每当我说到负资产的时候,很多人都听不懂,于是我会花一些时间来解释一下,负资产就是你买的房子的房价下跌,跌到已经低于你向银行贷款的数额了。” 闾丘露薇解释道:“我是在 1999 年买的房子,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关系,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从 1997 年的高峰已经下跌了差不多 4 成,听从特区政府的话购置了房产,因为大大小小的官员出来说,楼价已经到了谷底,小市民可以置业了。” “随着工作的稳定,虽然当时买房子供楼的话,会很吃力,但是敌不过有一个自己的家,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的那种渴望。 “签完买卖合约,觉得自己的抉择应该算是英明,因为卖方亏了差不多 100 万,把这套不到 46 平方米的房子,用 200 万港元的价钱卖给了我。我觉得自己好像赚了不少。 “因为当时属于高利息时代,每个月还银行的贷款差不多要 2 万港元,而且还要 20 年的时间。从这一天开始,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银行来打工了。

“楼价并没有像政府希望的那样到了谷底,不到 4 年的时间,我的房子已经跌到 100 万出头,于是我成了香港众多负资产一族当中的 一员。” 波及全球的这次经济危机的起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导致了大量负资产的出现。20 世纪初的时候,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 美国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价涨速很快,把已经做了按揭贷款的房子以更高的价格再抵押再贷款成了暴富的一种最快的手段。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时,房价暴跌,资不抵债,就形成了大量负资产。这种现象我想不会就此绝迹,负资产一 族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迟早也会出现。

不过,在财务上,闾丘露薇的负资产实际上并不是资产,而是个人财产。财产跟资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财产可以变成资产,也可以变成负债。比如说,一套房子可能是一项资产,也可能是负债,看你怎么管理它。如果房子使钱流进你的口袋,带来经济利益,那是资产;如果为了这套房子,钱从口袋里流出去,而且只是单向地流出,它就变成了你的负债。 如果你理解了资产的真正意义,你会明白为什么过去在农村里,农民认为生儿子是资产,生女儿是负债;在养鸡场母鸡是资产,而公鸡算是负债;以及在商业银行里,存款是负债,贷款才是资产。

2006 年 4 月,媒体传出闾丘露薇的老板—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联合一家房地产公司收购北京城区内现存最大的一 处烂尾楼—“瑞城中心”,涉及总金额超过 30 亿元。烂尾楼常被外界称为不良资产,性质与负债相似。但是很显然投资“瑞城中心”房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替朋友购买负债,也不是为了个人消费,而是看中三环边上这座楼顶有停机坪的未来经济利益。刘长乐收购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

“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买一罐 5 月 1 号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阿美最爱吃的东西,而 5 月 1 号是我的生日。我告诉我自己, 当我买满 30 罐的时候,她如果还不回来,这段感情就会过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主人公的爱情正在以加速折旧的方式贬值,其象征就是阿美爱吃但又无法保鲜的凤梨罐头。 资产的种类很多,有长期、短期之分,有固定、流动之分,也有有形、无形之分,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类资产,都有一个逃不掉的宿命—就是折旧。 折旧是资产被利用的代价,折旧年限是资产的使用寿命。

流动资产或者短期资产,比如应收账款和库存等一般不说折旧,不是因为不折旧,而是因为这些短命的资产其折旧速度太快,都在一年之内,以至于财务来不及将它们折旧就已经在报表上以费用的形式一次性处理了。

财务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商业活动的持续经营。所谓持续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假定所有公司的寿命都会比你我长,尽管这并不是事实,因为统计学的结论已经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在 40~50 年之间,并且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短。但是为了运用简便,财务的理论,或者说潜在的期望,假定所有企业都不会关门,都会无限期存在的。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企业就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资产实现预期收益。

因此,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企业的现有资产都将变成一钱不值的废物,区别无非就是有的时间长些,有的时间短些。 在美国,资产的折旧多半以加速的方式预提,比如说通用的新车一下地,价值就少了 20%,这也许跟美国人喜新厌旧的急性子有关。 中国大多用每年平均固定的直线折旧法进行折旧,比如如果一台机器的使用寿命是 10 年,那么每年就折旧 10%。但是某些企业最好还是得用加速法折旧,比如电冰箱的升级换代比较快,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折旧年限有时也是个充满人为判断和预测的陷阱。同样的设备,保养的程度不同实际使用寿命也就不一样,这时,折旧的年限就有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国外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期相对于国内企业大多要长一些。比如办公楼等建筑物,国外企业的一般折旧期为 30 年, 国内为 20 年;冲压机国外为 20 年,国内为 10 年。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国外企业都在 3 年之内折旧完,国内目前则是 5 年。

在上市公 司的年报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郑重声明:“本公司重新审视了现有资产折旧方法,经董事会一致同意,在本年度内更改折旧年限,特此声明。”折旧年限的更改会直接导致利润表上利润的变化。 我曾在上海的大剧院看过林怀民的舞剧《红楼梦》。那次是此剧的封箱演出,所有人都郑重其事。舞剧结束时,一幅硕大的白布覆盖整个舞台,繁华殆尽。曹雪芹这样描写人生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也正是折旧的结局。

折旧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如同三伏天的雪糕一样,资产随着时间消融。 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折旧吗?有,那就是唯一的例外—土地。说到土地,时间就不再是衡量的工具。土地在财务上是唯一永不计提折旧的资产,因为大地母亲的寿命远远超过渺小的人类。因此,曹雪芹的话很有道理,只要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滚滚红尘的最终折旧结果一定是“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

“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 。毛泽东在自传中说道:“我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要我记家账了。他要我学习打算盘,因为父亲一定要我这样做,我开始在晚间计算账目。他是一个很凶的监工。他最恨我懒惰,如果没有账记,他便要我到田间做工。”我猜想如果毛泽东当年不投身革命的话, 也许他会成为一名精通财务的企业家。毛泽东一生对于财务工作的论述极少,查来查去只找到了一句话。毛泽东说:“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对于无产阶级来说, 一无所有就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以及更虚无的不可辨认的商誉;企业的客户资料,客户关系,销售渠道,甚至微妙的政府关系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闾丘露薇在书中说到自己的负资产时带着感性,她说:“但是,当我走进自己亲手设计的这个家的时候,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家和房子有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房子可以不是资产,而家是。家是无形资产。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 有一天,罗马教皇在梵蒂冈与全球最有钱的人共进晚餐。其中有位富翁一个劲儿缠住教皇,两个人窃窃私语了很长时间。有人好奇,就凑过去听。原来,那位富翁愿以 10 亿美元交换一个条件:教皇必须答应,以后每次祈祷完不要念“阿门”,而改念“可口可乐”。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品牌早已经成为商业社会中大众的一种消费信仰。 品牌是典型的无形资产。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价值,或叫品牌权益。品牌权益是品牌的资产(增值)减去负债(贬值)后的净值。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如可口可乐,其品牌价值据估计超过 360 亿美元,这就是上面的笑话的合理性依据。当然,教皇不答应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无形资产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商品的品牌价值。 海尔公司的张瑞敏说:“我认为所有的资产都应是负债,只有品牌才是真正的资产。你说你现在的厂房、固定资产、生产线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你没有品牌。你今天给人家贴牌,明天人家会找到更便宜的,你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负债。” 中国的企业现在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有位民营企业家说:“过去我们靠节约、靠削减成本赚钱,现在我们靠花钱、靠投资自己的品牌赚钱。” 一些公司的品牌收购,比如联合利华的和路雪收购了曼登琳,立顿红茶收购了京华茶叶,目的是为了将竞争对手的品牌连带其未来 一起葬送掉,像武侠电影中武林争霸一样,保证自己的品牌能够独步江湖。品牌使用费是品牌的收入。

沃尔沃公司为了整合自身的商业运输解决方案的定位,同时又苦于小汽车产量无法快速提升,在 1997 年的时候将小汽车业务出售给了美国福特公司,但是仍然拥有一定比例的品牌权益,就是说,福特公司每卖出一部沃尔沃小汽车,要付给瑞典沃尔沃公司一笔品牌使用费。 无形资产还包括知识产权。我以前在软件行业工作,我们的产品不是光盘,光盘只是臭皮囊似的载体,我们的产品甚至不是软件,软件本身即源代码是不出售的,我们的真正产品只是软件使用许可。这种许可从网上“快递”给客户,客户得到的只是一个密码,一个软件的使用权利。这种权利类似微笑,可以无限分享,且不会对所有权有任何影响。因此,软件业的毛利润率一般都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微软是个典型代表。在软件行业里,擅长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在某些方面甚至取代了财务人员的资产守门人的角色。

戴明博士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质量的量化问题,以倡导全面质量革命。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说,企业的管理问题只有 3%是可以衡量的,97%是无形的,无法用数字来准确统计。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吉姆?柯林斯带领他的研究小组,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寻找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极少数能够持续盈利的航空公司。就像派克街的鱼贩市场一样,它的企业文化是快乐。西南航空培养了一大批快乐的员工,在它的总部达拉斯,我看不到一个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行政官员,走廊的墙壁上贴满员工组织的各种活动的照片,满是笑脸。快乐的员工把快乐带给了乘客。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客户满意度是行业里最高的。

曾任职于 GE 的杰克?韦尔奇不把自己定义为 CEO,而是 CHRO,首席人力资源官,负责选拔、培养和管理企业的领导者。企业文化往往是受上层领导者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而提升一个领导者的表现远比提升一群人的表现要容易且有效得多。 其实每一个人也都是一个品牌。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就是经营好自己的未来。

吴宇森的鸽子。 去洛杉矶的时候,不可不去的地方是好莱坞。在傍晚的贝弗利山庄和日落大道散步,感觉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奇特的迷人魅力。街头甚至有人在兜售明星的住宅地图给游客,10 年前是 1 美元一张,不知道现在涨价了没有。无法想象,在 20 世纪初,初建好莱坞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封闭保守的小镇,镇上的酒吧曾经张贴过这样的牌子:“演员与狗不得入内”。今天,这里成了生产人类梦想的工厂,现实在这里终结。如同奢侈品的品牌魅力一样,小镇的价值也早已今非昔比了。 好莱坞的名气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资产。

财务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态度实际上一直很暧昧,可以说既爱又恨。就像我们对待感情一样,常常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明白它的价值。 财务的基本原则要求客观、要求保守、要求一致,企业自主开发或形成的无形资产,吸引顾客的产品品牌和越来越有价值的商誉一 般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无法用准确的数字衡量。对于拥有优质无形资产的企业,它们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往往被人为地低估了。无形资产只有在企业成立、出售、上市、增资扩股或与人合作时,通过溢价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证监会规定,企业上市前一年末,无形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不得高于 20%。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出资可以占注册资本的 35%。 证监会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发行前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要太大,借以维护公司资产的真实性。 至于说为什么低于 20% 或 35%就能保证其真实性,这本身就是在用准确数字表示模糊概念了。跟其他资产的特征一样,无形资产也会折旧,或叫摊销。无形资产一般在预计的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 10 年。如果现有的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或者此无形资产的市价大幅下跌,比如品牌受损(品牌“生病”了),并且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这时就需要做减值准备。

商誉如果不维护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有可能从“美誉”(goodwill)变成“毁誉”(badwill)。文化也是一种无形资产。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必须经常去欧洲。下班之后,除了逛无数的博物馆之外,最愉快的事是漫步在那些古老的石子路上,在那些历久弥坚的教堂、城堡、建筑之间流连忘返。它们大多数都还在使用,像布鲁塞尔的股票交易所,甚至于教堂前面小河里的几只鹅,也都在世代繁衍着。这时你会觉得欧洲近几百年的文化复活在你的身边。甚至于,在中东的大马士革,那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首都之城,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市场上你会感受到同样的活力。在中国,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遗迹有些成了传说,维护得不太理想,折旧即贬值的速度太快了,有时让人觉得痛心。像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古城镇,快速的商业化已经掏空了这些小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个古城几乎沦为旅游纪念品和廉价酒吧的集散地。所有的无形资产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需要不断地维护。企业在管理无形资产时,要尽量申请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等法律保护形式,同时加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保密措施。施乐复印机的高额利润就是通过专利保护实现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施乐复印机身上至少申请了五六百项专利保护。

吴宇森在好莱坞拍摄过一部电影—《致命报酬》,影片中的麦克就是一个生产无形资产的工程师。他的雇主为了确保知识产权的保密性,利用激光甚至同位素技术消除他的大脑记忆细胞。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了。科学家们正在研发的人体芯片将产生类似的效果。吴宇森的个人品牌象征之一,代表其暴力美学的总是出没在血雨腥风中的那只白色的和平鸽,再次在银幕上如幽灵一般飞过。

轻资产战略。《道德经》中有一段话很精彩:“……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意思是说,有形等同于无形,有象等同于无象,所以说“大象无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能够平衡虚实,可以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资产回报的最大化。

麦肯锡咨询公司喜欢诊断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麦肯锡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五大能力建设:第一是卓越的财务能力;第二是强大的运营能力;第三是出色的营销能力;第四是杰出的战略能力;第五是优秀的人才吸引和培养能力。卓越的财务能力特指透明的财务和会计制度、预算流程、财务分析、资本筹集和优化以及轻资产战略。 所谓轻资产战略,是针对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来说的。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越少,分母越小,资产的回报率自然会越高。轻资产战略是实现投资高回报的有效手段。 要实现轻资产战略,最重要的是拥有优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这是高额利润的保障。资产重组的目的并不是要一味增大资产总额, 而是要拥有更多的优质资产,要提高资产的回报。什么是优质的资产呢?优质的资产可以是创新的设计,可以是高效率的设备,可以是最经济的库存,也可以是最适量的应收账款。

最令人头痛的流动资产。企业的有形资产包括厂房、设备、应收账款、存货等等。其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年)很容易转换成现金。企业的日常管理就是管理这些流动资产。理论上流动资产的周转都应该是很快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在所有的资产中,最难管理的是应收账款,最昂贵的则是存货。 企业面对应收款的态度很矛盾。在非垄断的行业里,赊销很难避免,它是销售的利器,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应收款是赊销的结果,却也是最让人头痛的资产。有些企业被巨额应收账款所累,派人四处讨债;有些企业被迫建立庞大的信用管理及收款队伍,以律师为后盾;有的企业索性将所有应收款打包卖给专业金融或收款公司;还有的企业走向另一个极端,所有交易以现金支付,有点儿因噎废食。

日本有部电影叫《女税务官》,是死于非命的导演伊丹十三的早期作品,说的就是收账的故事。虽然女税务官是替政府收税,但是收账的难度一点儿不比企业轻松,特别是当黑社会老大也要尽公民的纳税义务时。应收账款的管理一方面是管理财务风险,防止出现客户不付款的呆账或坏账;另一方面是管理流动资金的周转,督促客户按时或者 提早付款。销售周期只有在应收账款全额收回后才真正结束。我在美国施乐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委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做过应收账款的管理调研。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很多,毕马威列出的多数企业常用的一项措施挺有意思的,就是利用 5C 标准建立标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所谓 5C 指客户做人的品质(character)、还债的能力(capacity)、拥有的资本(capital)、可能的抵押品(collateral)以及整个经营环境(condition)。在所有 C 中第一个 C 最重要。判断人的品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商场中,见利忘义,遇人不淑的事几乎天天发生。 这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有人会利用牌桌或者高尔夫球场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高尔夫球场上,杆数都是自己数的,没有专门的监督者。我没试过, 但是我猜这些办法可能会有一定道理,人在最不设防的时候本性更容易流露。在孟加拉有一位银行家叫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肉食者鄙”,在品质上穷人的信用更值得信赖。尤努斯创建了小额贷款银行,为贫穷的农夫、街上擦皮鞋的小贩提供无抵押的低息贷款,甚至乞丐也可以来做短期借款,尤努斯发放的第一笔贷款只有 27 美元。尤努斯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同行业里最低的。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让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有家公司甚至利用企业退休人员上门催款,他们大多手里端杯茶上门,因此又叫“茶伯”。 我自己虽然没有请过“茶伯”来帮忙,但是在施乐公司工作的时候,由于直销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公司出现巨额应收账款。我曾组建过信用管理团队,也就是收账小组。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话、邮件、登门拜访、法庭诉讼等催收应收账款。当时效果立竿见影,现金回笼状况改善了很多。 不过,现在想来也许这种头痛医头的做法并不值得炫耀。信用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习惯,是广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应收账款实际上是培养客户的习惯。而好的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日常管理训练出来的。 真正好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不需要任何催收的客户关系管理。追账,无论是多么聪明有效的追账都不会给企业和客户带来额外的价值,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

今天再看我当初在施乐公司的做法,我也许会把那些宝贵的年轻的人力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的管理上,而不是去一味地催讨账款。 当一个问题太难解决的时候,也许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这个问题消失,使其不再成为问题。当应收账款转变成客户关系的时候,应收账款的问题就消失了。当这一问题不再存在的时候,也就不会再让人头痛了。

中国人的信用问题。关于中国人的信用问题,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 1748 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买东西都得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 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 孟德斯鸠说:“由于需要或者也由于气候性质的关系,中国人贪利之心是不可想象的,但法律并没想去加以限制。一切用暴力获得的 东西都是禁止的;一切用术数或狡诈取得的东西都是许可的。因此,让我们不要把中国的道德和欧洲的道德相比较吧!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要注意什么对自己有利;如果骗子经常关系着自己的利益的话,那么,容易受骗的人也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利益。在拉西代孟,偷窃是准许的;在中国,欺骗是准许的。”(第 19 章第 20 节)

孟德斯鸠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的这种让很多中国人看了很不爽的观点得自于 1721~1722 年间的一些西方贸易商人的远东游记。尽管有些偏激,但是多少反映了当时西方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当时的中国商人的信用批判。实际上,现代中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一方面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如政府介入的担保等;另一方面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一个资信发达的社会里,彼此之间的契约以及独立的评估公司可以帮你获得任何一家公司的真实信用状况,但在中国,人际“关系”多少弥补了一些由于资信不发达所引起的信任危机,活生生的人才会让人觉得更有信任感。 《论语》中说子路是“无宿诺”的,答应过的事从不隔夜,“片言可以断狱”,就是说单凭子路个人的一面之词就可以升堂断案了,可见子路的个人信用远远超过事情本身。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中国人重关系的传统使中国社会成为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 一个出了名的债务人在饭桌上曾对我说,“钱肯定是有,但是也肯定不够,问题是先还给谁。”中国商人的信用被人际情感和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左右着。人际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多变性和地域性,而这正是对现代商业信用的最大挑战。 多年前国内推出过中国首张 RAP 专辑—《某某人》,其中那首专辑同名曲大概是说,在某某城市里,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一定 是某某人的某某人。这总让人联想到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私营企业繁荣的背后是个人关系网的高度发达。

出口信用管理。以我的经历来看,我觉得信用管理最难的倒不是国内的客户,而是做国际业务的时候。 国际业务不完全等同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相对倒也简单,你付钱我发货,最多利用信用证付款。信用证可以是即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不过,开证银行也会有风险。在很多国家,银行是私有的,本质上只是金融公司,跟所有商业公司一样都有可能破产倒闭。另外,在一些被西方孤立的国家如伊朗、古巴等,并没有你熟悉的银行,也没有国际信用卡公司。国际业务往往比进出口贸易更走远一步。就像当年《财富》500 强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一样,在其他国家建立分公司,发展代理商,雇用当地员工,管理当地客户。信用管理同样成为了客户关系管理,只是由于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不同,跟本国内的游戏规则相差迥异。

如何管理国际信用呢?在机场总能看见汇丰银行的那句口号,“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意思是说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站在本土角度执行。 这自然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只是做好并不容易。记得我在美国刚加入跨国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所受到的第一项训练竟然是吃饭。每到吃饭的时间,我的经理总要带我去尝试不同国家的食物,有的好吃些,有的真是难以下咽。“要想做好国际业务,”他拍拍自己的肚子看着我,“首先你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而要了解当地的文化,首先你要有一个国际的胃。”

鸡蛋库存管理。戴明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帮助日本公司进行全面质量管理(TQC)而闻名于世。戴明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将统计数字引入质量管理,把抽象的质量概念数量化,使质量全成本的计算成为可能,弥补了财务数据的不足,从而使经营者最终明白该如何有效管理质量。据说,戴明博士在家里喜欢把冰箱里的鸡蛋通通标上购买时的日期,先买的鸡蛋先消费,这样可以确保他能一直不断地吃到相对来说最新鲜的鸡蛋。戴明博士的这种库存管理的方法就是所谓的 FIFO(先进先出),与此相反的是 LIFO(后进先出)。除了新鲜程度不同以外,如果鸡蛋的价格在不断上涨,那么在财务意义上“先进先出”的结果是库存的鸡蛋成本比“后进先出”要高。相反,如果鸡蛋的价格 在不断下降,那么“先进先出”的库存鸡蛋成本要比“后进先出”的低。管理办法不同,导致的库存成本也会不同。

电影《完美风暴》里有许多精彩的捕捞金枪鱼的镜头。金枪鱼、三文鱼之类的深海鱼被打捞上来之后,要立即被冷冻在冰块里,这些鱼离开海水无法生存,带鱼也一样。盘点时根本没有办法称出净重来,只能靠经验毛估。跟其他很多做财务的人一样,我对于盘点库存的经历,似乎从来没有愉快过。盘点的误差有时大得惊人,有时甚至无法避免。

我在食品工厂工作的时候,每到月底,我都要身先士卒,带领成本会计去仓库盘点。工厂生产“湾仔码头”牌冷冻水饺。盘点前一星期,通知就会发给生产、销售、采购、仓储、运输等各部门,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到了盘点那天,工厂上下如临大敌。所有原料不准进库,所有成品不得出库,如果可能,工人有时还需要停产一天。不知情者还以为我们被工商局查封了呢。原料仓库还好办,花半天时间可以清点完,面粉、油、芝麻、配料等以袋计算,蔬菜以筐计算,有时要爬到堆成像小山一样的罐装原料的顶上盘点。而成品则需要进 冷库盘点。负责看管冷库的师傅提前准备了军用棉大衣和棉帽给我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冷库,我在里面待 10 分钟就得跑出来暖暖身。 对于这种行业盘点的结果,我不敢保证会有多么高的准确度,估测有时不可避免。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边上卖百货的小杂货店,每到月底也都要停业一天。门口挂个木牌子,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日盘点”。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已经改用电脑库存软件,可以随时盘点了,依然还是继续在月底盘点,只是下了班后加班做。 盘点的目的一是为了核对数量,如果实际数量比账上少了,属于盘亏,就要调整进入利润表报损;二是为了观察质量和价格,现在的财务报告都开始要求预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最昂贵的流动资产。存货的出现是以现金的消失为代价的。如果能够有效管理库存成本,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地增加至少 2%的净利润。 我去上海的梅龙镇广场买件黑色小大衣,花了 2 000 块钱,被送了 1 000 元的购物券。为了用掉这 1 000 元的购物券,不得已我多付 200 元买了件浅绿色的羊绒背心,尽管我知道自己不怎么需要它,结果又得了 500 元的购物券,我不得已又贴了 100 元钱买了条深绿色的吊裤带,结果我又有了购物券,然后我又不得已买了条淡绿色的领带,还有环保色的袜子。就这样,商场里的库存通过这种促销方式顺利地转移到了我的家里。3 年了,除了那件小大衣以外,背心、吊裤带、领带和袜子都还没有拆封,整整齐齐地躺在衣柜里,绿荫荫地冲着我笑。似乎是对我这种受过严格库存管理训练的人的小小的讽刺。

人们对于存货的一般期望是保持安全库存量,不要缺货,以便随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库存过多,很少被当做一件大事对待。有时为了享受大批量采购的优惠价格,还会人为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但是听上去便宜的原料库存。购物券就是利用这种办法拉动不必要的内需的。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在所有资产里,存货实际上最昂贵、最费钱。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 18 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占其全年销售收入的 9.6%,比一般企业的销售和行政费用加起来还要高。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库存成本,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地增加至少 2%的净利润。 同时,存货的出现是以现金的消失为代价的。

尽管是以一种资产购买另一种资产,但是如果存货占据了太多现金,会导致利润如海市蜃楼一样永远无法兑现。 传统意义上的库存成本只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以及储存成本。但这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水面以下的隐形成本还包括购买库存的资金成本、保险、搬运、搬运设备的折旧、货物的损坏、过期、盘亏,以及库管人员的人工及福利成本等。这些隐形成本每月一般会占库存货物价值的 2%,一年下来,库存的成本无形中会增加 1/4。在传统的财务体系里,这些隐形成本被归结为管理费用,从来没有把对待库存像对待产品那样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

对于大多数企业,库存不仅费钱,而且还面临着无处不在的价格风险。库存的记录是以当初购买时的价格即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如果市场价格变动大或者保存得不够好,库存有可能贬值,这时就要预提存货的减值准备。 当然,有些产品历久弥新,放得时间越长越值钱,像一些酒类或者发酵的茶叶如普洱等,是不需要做跌价减值准备的。

由于财务的保守原则的要求,库存升值并不确认,只有在交易发生后,增值部分兑现了才能以利润的形式被确认在财务报表里。

啤酒游戏的财务意义。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遇到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教授。他倡导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号召一种系统思考模式的修炼。这种模式可以让你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窘境。后来在昆明的滇池边上,我还协助圣教授组织过企业家学习营的活动。 我从他那儿第一次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中的啤酒游戏。

啤酒游戏说的是市场中终端需求的微小变化会被连锁放大,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反映到供应商和制造厂家的库存中。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任何一方的意图都是良好的,都想好好服务顾客,满足顾客的要求, 保持产品顺利地在系统中流通并避免损失。但是,尽管没有一个人的用意是坏的,危机还是存在于系统的结构中。游戏结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庞大的库存。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一方面供应商不得不囤积主要原料;另一方面,产品的成本快速增加必然导致产品大幅提价,结果是销量突然陡减,产品价格开始像过山车一样快速下跌,而生产周期往往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调整过来,这就必然导致成品和原料库存积压,而这些库存都是高成本的。

市场价格大跌的结果,使利润骤然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库存占用了现金,周转变慢,而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最最重要的是资产的流动性。 游戏的财务意义旨在说明:谁的流动性好,谁就有可能生存,并且当危机过去时,有可能第一个复苏。

我的“大概齐 管理方法 。 相对于销售、市场等部门,长期以来库存管理在企业里的地位,就像人们对抽水马桶的态度一样,它正常运转的时候,没有人感觉得到它的价值,只有当它堵塞的时候,大家才发觉它有多重要。 至于管理存货的方法,商学院里传授的经济批量公式在实际操作中显得太过理想化,很难实施。因为经济库存的基础是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对于快速消费品行业来说,由于时间滞延的影响,常常会形成啤酒游戏效应,导致生产需求的巨大波动。一味追求经济库存的结果往往是要么生产开工不足,市场需求不能满足;要么库存加速积压。

盘活库存的最重要的办法是加快周转。在国际上,通常企业存货的周转次数一年内至少应该 6~7 次,或者说周转天数为 50~60 天。比如,沃尔玛的存货周转天数是 44 天,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为 100 天左右,而日本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只有 20 天。1953 年,日本丰田公司创造了一种低库存的生产方式,“即时生产(JIT)”意思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从那时起,很多公司都在追求一种库存量达到最小的精细型生产系统。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数据信息系统都无法使企业真正做到 JIT,直到 ERP、MRPII 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JIT 才有可能变成可行。

我离开品食乐公司后,加入施乐公司,又要负责库存。这次还好,盘点不再需要穿棉大衣,但是上千种的耗材配件让我头痛不已,还有时不时的退货。有一次,上海下大雨,积水倒灌进仓库,大量复印纸受到损坏,最后上法庭解决赔偿纠纷。我们的仓库在上海外高桥的保税区。所谓保税区,有点像当年周润发出演的《和平饭店》一样,只要不出保税区,就可以享受国中国的豁免待遇,不用交关税、增值税等,这样可以省掉很大一笔钱。 当时,我推行的“大概齐”的库存管理办法是传统的基于 20/80 原则的 ABC 管理法,即把所有存货分为三类:A 类,一般占存货总量的 10%,资金占用额约占存货资金的 80%;B 类,约占存货总量的 20%,资金占用额约占存货资金的 15%;C 类,约占全部存货总量的 70%,资金占用额约占存货资金的 5%。然后集中精力管理 A 类和 B 类。 这种粗放式的管理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基本能保证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以及财务报表中存货的数据 95%准确。没有人太多挑剔我的办法,“大概齐”的管理能使工作效率更高些,库存周转整体也快些。

后来我在 EDS 的软件公司工作,我们的产品是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软件,比如基于三维设计的 UG 和 Solid Edge 等。刚接手时, 我硬着头皮打听仓库在哪里,而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我们卖的是软件的授权许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我心头好一阵暗喜。我终于可以不用盘点了。 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最终消费者真正愿意购买的是产品的功能和价值,至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搬运、超量生产、仓储资金 占用等都不会给客户带来任何额外的价值,将这些成本塞进价格让客户买单本身就不合理。因此,理想的存货管理应该是没有存货的管理。跟解决应收账款的办法一样,让库存消失,问题就好解决了。

软件公司做到了,网站公司也做到了。比如,雅虎的产品是广告空间出售和网上平台出租,所谓的空间和平台都是虚拟的,只有当有了客户订购时它们才存在。所以雅虎的产品没有库存,存货周转天数为零。生产硬件的戴尔提出了“摒弃库存”的战略模式。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使生产更具柔性。戴尔公司消灭了成品库存,其零件库存量是以小时计算的,当它的销售额达到 123 亿美元时,零件库存额仅 2 亿美元。

分清资产与负债,负债与资产是对立而统一的。 对立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如,你用信用卡透支,你的银行存款变成负数,成为负债。对于银行来说, 这种关系刚好相反,同样的一笔钱,你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你的透支则是银行的资产。彼此之间存在交易往来的两家公司,一方的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就是另一方的流动负债即应付账款。 统一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本质上是表象为两面的同一枚硬币。负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产。资产的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本金外,还可以通过借贷即负债筹得。 所有的资产都有可能转化成负债。资产经营得不好,不能带来利润时,变成不良资产,就是负债。

工厂的许多闲置的设备被露天放 置任凭风吹雨打,已经在急剧贬值,是负债了。存货销售不出去,堆在工厂的各个角落里,也不再是资产而是负债了。应收账款是典型的资产,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时,成为坏账,就成了负资产,即负债。 在财务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由资产和负债组成的。所有事物,不是资产就是负债,或者是在弄清楚到底归属于资产还是负债的过程中。

 就像光谱分析一样,两端是资产和负债,中间是些混合物,由于所含的成分比例不同,所反映的倾向也不同。有些东西资产的特征 占得多一点,有些东西负债的特征占得多一点。这些特征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昨天还是资产,今天就会变成负债。分辨清楚是资产还是负债是培养财务意识的第一步。

罗伯特?清崎勉励读者立志成为富爸爸时就说:如果你想变富,只需在一生中不断买入资产就行了;如果你想变穷或成为中产阶级,只需不断地买入负债。资产有可能带来现金,带来希望;而负债的代价是现金的流出。 正是因为不知道资产与负债两者间的区别,人们常常把负债当做资产买进,从而导致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要在财务问题中挣扎。 “富人得到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得到负债。”清崎在这儿说的是好的资产。不良的资产(比如过期的库存)或者不良的经营(比如 周转不灵),都不能增加收入,最终并不能使权益增加。因此,清崎又说:“你最大的资产其实就是你的脑子,你最大的负债也是你的脑子。”

飞行里程也是负债。经常出差的人大多跟我一样,口袋里准备着许多航空公司的里程卡,积攒到一定里程数,可以免费升舱或者换免费机票。航空公司推出的飞行里程奖励计划实际上也是一种负债,因为这是航空公司的一种义务,有责任要兑现的。 负债是企业对外部承担的经济义务。通俗地说,凡是欠别人的,即 IOU(“我欠你”),都属于负债。英文里负债叫 liability,就是责任的意思。商业保险的一个基本险种叫做 Liability Insurance(责任险),主要就是为了替投保人承担责任而设立的。

企业的负债一般包括银行透支、应付账款、长期借款、员工的带薪假、产品保修期的服务等义务。 相对于流动资产,负债有流动负债;相对于固定资产,负债有长期负债;相对于无形资产,虽然没有无形负债的说法,但是无形负债的确存在,比如一些道义或者情感上的无形义务。 资产有优劣的差别,负债也有良莠之分,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优质负债的成本即利息低,不良负债的成本即利息高。所谓高低的参照物,就是你的盈利效率。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很多情况下资金自给自足,负债相对很单纯。随着企业越做越大,负债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对于乐观的人来说, 负债是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或者是轮船上的压舱石,没有压舱石的轮船在大风大浪中更容易飘摇甚至沉没;对于悲观的人来说,负债相当于财务上的俄罗斯轮盘赌,枪膛里总有一颗子弹,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会引发你的财务危机。 其实,跟资产一样,负债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如何管理。

财务杠杆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是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替自己赚钱。 如果借款的成本即利息率低于你经营获得的利润率,你就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赚钱了,这种情况就叫财务杠杆。这种负债就是好的负债。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方式可以摊薄一些固定资产,这种方式叫经营杠杆。这种效益就是规模效益,是企业做大的动力之一。 所有聪明的企业都在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杠杆作用。

财务杠杆越高越好吗?杠杆是增加力的一种工具。根据牛顿的力学定律,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财务杠杆在增加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企业的负债的比率越高,利息负担就会越重,除去利息和税负之后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高负债率能锦上添花,也能雪上加霜。如果不能按期偿还利息,企业就有破产的危险,或者遵照企业破产法请求破产保护。保护的目的是免于资产被清算,因为债权人比股东有获得赔偿的优先权。一旦真的清算,基本上给股东就留不下什么残羹剩饭了。因此,财务杠杆并不需要最大化。

财务杠杆到底可以用到什么程度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行业而异。原则上适可而止。 资本结构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对未来销售的预测,因为销售额的较小变化会导致税后净利润的较大变化。如果杠杆程度越高,这种变化幅度就越大。如果预计到未来销售额会有很大增长时,可以采用少发行股票,多发行债券的方法,使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有较快的增加。如果未来销售不会有较大增长时,则应该少用债券,尽可能使用股权融资即发行股票。一般来说,银行由于所拥有的资产流动性都比较强,会使用比较高的财务杠杆。公共事业单位如水、电、气公司的未来收入相当稳定,并且往往会持续上升,企业也使用较高的财务杠杆。

在中国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预售制度的存在,房子没造好,就已经开始出售,开始收钱了。这时收到的钱不是收入,不是资产,只是预收款。预收款是一种典型的负债,因为还没有交货,房地产预售合同是典型的欠条,即 IOU。 我有个朋友早先时候在北京做房地产开发。他给我解释那时的商业模式:“我们没有钱,我们其实也不需要钱。设计有设计公司,建筑有建筑公司,市场策划有策划公司,政府要开发就找我们,我们的角色就是将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拿批文,售楼花,钱不够时就找银行贷款。真是黄金时代。”房地产行业正是利用这种超高的负债率(高达 150%以上)超常发展起来的。

对于华尔街专做资本运营的金融服务公司来说,财务杠杆也是他们最推崇的致富工具。再融资、次贷、期货,以及几乎所有的金融衍生投资产品都有财务杠杆的设计在里面。财务杠杆可以帮助你以小搏大,成倍或者几十倍的获利;当然如果杠杆力的方向错了,也可 以让你亏得倾家荡产。 美国的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金融公司过分利用了杠杆效用。资本的贪婪把金融杠杆工具推向极限。危机过后,去杠杆化成为必然。

负债的结构性问题。借钱的两个问题 借多少? 借多久? 借钱的第一个问题是借多少,第二个问题就是借多久。对于后一问题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越久越好,最好借款期长到天荒地老无限期,别说,还真有这样的债券,债权人从一开始就没指望收回本金,只要生生不息的利息。但是,长期借债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那么, 什么时候拥有长期负债,什么时候拥有短期负债呢?原则是视需要而定,长期负债一般用以购买长期资产,比如厂房、设备等的固定资产;短期负债用以支付短期的流动资产的需要, 比如做广告、买原料和发工资都应该利用短期借债,如果需要借款的话。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还债的期限不同。短期负债的本金需要几个月之内就得偿还,只有流动资产有可能在几个月内赚回足够的现金,而固定资产的收益是细水长流的。

原则和原因都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似乎并不简单。不少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意或者被迫地违背这一原则。用长期借款来融资流动资产,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风险,但是成本会成为负担;用短期借债来购买固定资产,现金流会受很大影响,最糟糕的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即资产负债的结构性破产,有利润,但是没有现金还债,这是最冤枉的一种破产,活生生被债主逼死的。负债的结构性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对冲要求。

关于对冲现象,在本书后面谈到风险管理时还会再提到。

“垃圾债券”的故事 。在美国的资本市场里,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和债券,其中公司债券占 60%、政府债券占 20%,股票占 20%。与中国不同,债券市场 是美国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财务杠杆被普遍利用。没有负债,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经济。与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一样,债券市场也流传很多传奇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垃圾债券”事件。 所谓“垃圾债券”并不是指像垃圾一样没有价值的债券,而是指在投资级以下的债券,即在标准普尔和穆迪的信用等级里从 BB 级到 CCC 级的债券,它的特点是风险大,信用没有可靠保证,但是收益高。

标准普尔和穆迪对投资的信用等级素来划分很严格,甚至带有些不可理喻的偏见,像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标准普尔和穆迪的信用等级就一直被评为 BBB 级,最近才被上调为 BBB+。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产业进行大规模调整与重组。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产业需要更新设备,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市场的重新洗牌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企业在更新与重组的过程中,风险系数极大,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之下,用高额的收益发行债券来吸引资金,既可迅速筹资,加快调整步伐,又能分散筹资渠道,转嫁投资风险。

“垃圾债券”的用途从最初的拓展业务,逐步转移到用于公司的兼并与收购上来。按照传统的观点,兼并收购往往是强者对弱者,资力雄厚的大企业吞食弱小企业。但是“垃圾债券”的出现,却为逆向兼并收购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与手段。许多具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家纷纷利用“垃圾债券”赐予的良机,以自己小额的自有资金,甚至不超过 1%,从事超大规模的并购。这种利用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对被收购公司的股权进行收购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杠杆收购”或叫“资产重组”。 在此期间,“垃圾债券大王”应运而生。

迈克尔?米尔肯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最伟大的金融思想家”,一度与 J. P. 摩根齐名。米尔肯 10 岁时就帮助会计兼律师的父亲整理支票,接触纳税申报。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凭着对“垃圾债券”的兴趣和了解,以 200 万美元资本入手,最终在垃圾债券市场上获利 13 亿美元。米尔肯对债券发行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寻找潜在的高盈利债券。他四处宣传他的投资理念,说服投资者投资他所看中的高收益证券。 而结果也往往如他所预料,投资人最初获利丰厚。渐渐地,米尔肯的客户开始增加。到 1977 年,他的业务已占到“垃圾债券”市场份额的 1/4。 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米尔肯的引领,高回报的“垃圾债券”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投资产品。米尔肯也开始从买卖已发行的债券,发展到为中小企业承销和包销“垃圾债券”。许多新兴公司和高风险公司都是他的客户,米尔肯的做法与现在的风险投资家们相似,不过现在的风投是在上市之前介入。

后来有人说,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米尔肯解决了高风险技术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问题。一些大型电信公司之所以有今天,与米尔肯创造的金融新产品息息相关。 但是物极必反,到了 80 年代后期,由于“垃圾债券”的过度投机和炒作,不少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开始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无力支付到期的高额利息和赎回债券。违约与拖欠经常发生,过去对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提供担保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撤回担保,造成投资者 一片恐慌,使“垃圾债券”的信誉降至最低点,“垃圾债券”市场崩盘。

1989 年 3 月,米尔肯因涉嫌 98 条经济罪被起诉。1990 年 4 月,米尔肯服罪,同意检察官提出的 6 项重罪指控,最终被判 10 年监禁, 赔偿和罚款 11 亿美元,并被永远逐出华尔街,不得再从事证券业。米尔肯的被罚金额,创下当时美国政府对个人被告课罚金额的最高历 史纪录。提前出狱后,米尔肯以教育服务为目标创建了知识天地公司,致力于全球的人力资源培训与网络教育。他将自己的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慈善活动中。

负债的人生。几乎所有公司都说“人是最有价值的资产”(people are most valuable asset)。惠普的创始人帕卡德甚至提出一个定律,如果一个公司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不及员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这个公司将没有能力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那么,人力资源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对于员工,中国人以前的习惯叫法是“人手”(handcount),对于人手的期望是要足够,数量的多少很重要,工作量一多最直接的反 映就是要增加人手。美国人喜欢叫“人头”(headcount),对于人头的期望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人头要精要好,好的人头可以以一当十。

由于人力资源的产出太不确定,早上起来,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今天的贡献会是多少,除了能力因素以外有时还得看当天的心情。按照财务保守原则的审慎要求,在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之间,宁可承认可能的损失而不相信可能的利益。另外,资产的前提是拥有或控制。但是在企业里,实际上企业并不真正拥有员工,控制也有限。因此,在财务意义上仍然把人力资源归属为负债而不是资产,更通俗地说就是人力成本。财务相当冷血地抹杀了你我的创造性即价值。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例外。像明星俱乐部,明星是俱乐部的资产,比如曼联队的超级球员们,以及签约的歌手演员之类。至于那些跟在大明星屁股后面的助理们包括经纪人仍然还是负债。 还有一种就是网络公司。网络公司很奇特,创建开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没有利润,没有现金,资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激情的 CEO 往往能够吸引到成百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些风投们看中的是网络公司里有多少软件工程师,看中的是管理层团队,看中的是人。人在风投们眼里是璞玉,不是负债,是最有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