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主题桌面:九鬼周造的日本“粹”文化与“粹”之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27:28

 

穿过茶的“粹”之美学

2011-10-16 15:28:00  来自蓝文青 (?【柴米油盐酱醋茶】?)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33242/

 

盼望《茶之书·“粹”的构造》的到来是一种欣喜。恍惚之前读过的冈仓天心的文字,只是翻译不同,却不记得是否之前读过九鬼周造的文字,对于,这两个不是父子却有着一种暧昧关系的男人来说,同集出版的书之间却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而他们的文字对我来说,则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出身公卿世家的九鬼周造,是江户时代从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主将”。而他尚在母亲腹中的时候,便有机会随父亲出使为美国公使,然而,命运却让他行到半途不能跟从。被医生诊断不能随行的周造的母亲,被周造的父亲安排由好友冈仓天心送回。在据说长达半年旅途上,两个男女产生了暧昧的关系,从此,这段孽缘让一对男女备受非议,却成就了九鬼周造的多角度认识社会。 

   

  天长日久,两家关系一直客气礼貌地继续着,九鬼周造跟冈仓天心也一直保持着联系。于是,当明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的冈仓天心写下了《茶之书》,使之成为引导西方走进东方的一把钥匙,之后,数年之后,九鬼周造也完成了《“粹”的构造》两书各自为体,却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对于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胸中对东方中日文化的虔诚和挚爱的冈仓天心来说,只因为“茶是唯一受到普遍尊敬的亚洲礼仪。白人轻视我们的宗教与道德,但是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棕色的饮料。”他开始以“茶”作为导引,告诉西洋人他们所认为的东方的文化的本体——“茶道本身就是一种幽默——一种达观的微笑。”(青按:此句,前半句喜欢江川澜译“茶道本身就是一种幽默”,后半句喜欢魏敷训节译版的“彻悟的微笑”) 

   

  “茶是一门艺术,非高手不能臻于至境”(江川澜译),话虽然不够符合平和的禅意,却也写出了茶境的极致,凡事凡物,并非人人可以得之精髓,能得其真味的,往往已入化境,可称“高手”。冈仓天心一开始便点明了要领悟东方文化含蓄和幽微,并非易事。 

   

  不太长的文章里,冈仓天心简单明了地解说了茶道里的哲学——“这就是美至上主义的禅。”——西方由此才知道茶的“Zen”,接着描绘了茶道的结构——包括茶室的建筑结构极其哲学意义,以及相辅相成的花道,最后推介“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而非艺术家。”的茶道大师,由此开始,让西方了解的是东方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告诉西方“只有这里能让人沉浸在安宁的对美的崇拜之中。” 在这样的东西方交流之中,冈仓天心指出“没有什么比在一书中得到的精神共鸣更加神圣了,在相遇的那一刻,倾心艺术的人超越了自己。”这样的超越,正是东西方文化可以尝试相融的地方。 

   

  有趣的是,冈仓天心对于茶的流派界定是: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茶的自然派。颇有些介于“出乎预料”且又“意料之中”的妙趣。当他纵横在中国的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茶论》等典籍之中,当他在从中国传入的禅宗之中体练“茶禅一味”之时,当他告诉西方中国的“道家的绝对就是相对”这样辩证思想的时候,当他在给西方指明——“茶对我们而言,已经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了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成为一种对纯洁和精致的崇拜”,这也可以说后来九鬼周造要说的“粹”。 

   

  “粹”(いき)是日语里特殊的字,就像很多民族自己独有的那种表达方式,比如表达肖邦终极情感的波兰语“zal”,或者米兰·昆德拉一直表达的“Kitsch”,等等,用九鬼周造的说法是——“'粹’是具有特殊民族性的一种意味”(杨光译)。围绕着这一特殊民族性,九鬼周造展开了以西方词语对应的尝试解释,从而推出东方的“'粹’的研究不应该是'印象性’,而应该是'解释性’的”,这样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西方接受这一美学模式,而是让西方理解、或者认同、或者懂得欣赏它。更重要的是让面对江户时代思想巨变的日本本国人爱自己的文化。 

   

  九鬼周造解说了“粹”的内涵,虽然只有三个要素:回眸一笑的“媚态”;遗世独立的“傲气”;超然洗练的“达观”,但分析起来却保罗了通过理想型和非现实性实现自我存在的东方哲学的方方面面。 

   

  接下来,九鬼周造分析了“粹”的外延,对于价值的判断——“上品-下品”;对于自我主张之性样态的——“华丽-朴素”;对于自性的价值判断区别——“傲气-粗俗”;以及对他性的积极和消极——“涩味-甘味”,在他画出的以此为点的六面体里,在他引用江户时代为永春水、永井荷风、鸟居清长、歌川国贞等人句子里,他解析了“粹”所游刃的方方面面,也推介着日本原主文化的美丽。 

   

  在《“粹”的自然表现》和《“粹”的艺术表现》这两章节里,九鬼周造从人的身体表现——衣着、妆容、发型以及形体语言等等,到艺术上的表现手法——几何纹饰、色彩、建筑等,指明“粹”的表现形式是“非现实的理想性”,以及“媚态”是“粹”的客观表现二元性的基础,由此,将“粹”的客观表现还原成意识现象,从而阐明“粹”这二元样态之间的关系,最终,把握的是“粹”在美学意义上的构造。 

   

  这两章并不容易全部弄通弄懂,即便告知九鬼周造是海德格尔的弟子,也未必能明了他的分析方式和表达逻辑。但,以东方文化同气连枝、相扶相融的角度上感受,以笔者愚见,“粹”其实是很类似王国维提出来的“意境”,又或者类似歌德曾经说过的“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一一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或如张中行先生说过的“幽微”的秘密,而九鬼周造用了一个“粹”字。 

   

  九鬼周造在结尾强调——“'粹’的研究只有在民族存在的解释学中方能成立。”由此,推出他的写作目的—— “只有把'粹’的构造当做本民族存在的自我开示进行把握,我们才能充分领会并理解'粹’的核心意味。”这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之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有着游历多国经验多种文化体练的九鬼周造对保护日本本土文化的期望。 

   

  最后,特别要提到,翻译和编辑功课做得非常到位,文中注释清晰简明而准确,虽然依然渴望着有原著一读,此卷在手也已觉聊慰寂寥。 

   

  此刻读毕,秋日午后的阳光里,慢慢泡上日式的煎茶,以冈仓天心的句子带领,重返那个需要用心体会的“粹”的世界—— 

   

  “午后之光辉耀竹林,泉水在潺潺畅涌,松籁之声在茶釜中鸣响。让我们沉浸于瞬息的梦幻,流连于这一美丽的愚行之中吧。” 

 

 

 网友交流——

我摘第一段的最後一句:

  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爲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如果仅就这一句来说,

    

    “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温安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企图。”——江川澜译

    

    “茶道的要义,在于崇拜'不完全’,因为他有一个浅显的企图,即是在所谓人生不可解之中想成就一个可能者”——魏敷训节译

    

    比较而言,我是喜欢魏敷训的,拙因为,茶道,特别是参与了日式茶道之中时,整个仪式在追求完美,所有的过程之中,都以改变“不完美”为目的。欣赏茶具也罢,煮水也罢,抹茶也罢,煎茶也罢,都在作为一种虔诚的对完美的追求,而不是崇拜“残缺”,或者崇拜“不完美”。

 

  

建构东方之美

2011-11-23 19:25:18  来自: 维舟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83021/

  把“东方”看作是一种迥异于“西方”的文化,对绝大部分东方人来说,其实是一件新事物。原因很简单:这原本就是一种西方观念。那些“独特”的东方文化,其独特性事实上是在一个参照系统中被确立起来,而那个若隐若现的最重要的参照对象,常常就是西方——“东方”是面向“西方”而成为“东方”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和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在内在理路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试图建构起东洋的美学,但建构这一体系的眼光和观点却来自他者。他们都想寻找出某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来作为东洋认同的独特表达,将之提升到一种东方美学精髓的高度——虽然他们各自找到了不同的东西。 

   

  对冈仓天心来说,茶就是东方文化具体而微的表现(或许他隐约想到的对应物是西方的葡萄酒)。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源自东方的饮品,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渗透到东方生活的一切层面。在他笔下,茶道意味着美学成为一种生活实践,人们的行为举止都依照茶道的礼节来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九鬼周造对“粹”的理解:“粹”所体现的那种洒脱、洗练、无以名状的脱俗格调,也已变成生活中的标准。正因此,冈仓天心说人们会评判人“有茶气”或“茶气太盛”,而在“粹”的话语中,评判高下的则是“粹人”和“无粹”。 

   

  由此,审美意识升华为一种哲学精神,并通过一种生活态度来践行。两人都强调人们如何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只不过冈仓氏说的是茶道大师,而九鬼氏说的则是江户的艺伎),以期达到一种合乎完美的超越境界。颇具“东方哲学”意味的是,这种完美常常是通过“不完美”来呈现的:易损毁的材料、极其简单朴实的装饰、禁止任何新制品、不稳定性、不永恒性、不对称性、以及某种刻意的随意。 

   

  但挑选出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必然意味着同时要剔除另一些。在冈仓天心对茶道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钟爱的是东方文化中道家-禅宗这一系的哲学精神。似乎在他看来,长江流域、道家、禅宗、茶都是某种特定精神所赖以凝聚的环境和载体(当然茶本身也是一种南方物产,所谓“南方有嘉木”),因此他看起来把“东方”转移成了“南方”,似乎“南方”才真正代表着“东方”——无疑地,在《茶之书》中,他是把北方的儒家文化排除在外的,虽然儒家通常被视为一种典型的东方哲学。他还秉持着一种近代日本人常有的观念,即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在经历蒙元和满清两次摧毁之后已经荡然无存,而日本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继承者。 

   

  同样地,九鬼周造把“粹”视为一种国民美学的精髓,也需要剔除与之相对应的其他事物。“粹”作为一种江户艺伎生活中的审美观,原本并不通行于全日本,正如九鬼在书中所言,江户时代京都、大阪的女子喜欢艳丽的浓妆,但江户人却将之贬为低俗,因为淡妆才是“粹”的表现。江户人说“箱根以东看不到粗人和怪物”也显示出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同,而“粹”就是维系这一阶序的标准和工具。九鬼周造的母亲和第二任太太都曾是艺伎,所以他是真的懂“粹”,但却似乎并未意识到“粹”本身是历史地形成的,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日本”,其实大部分是江户时代的产物。 

   

  如果说文化和美学的自觉是“对他而自觉为我”,那么,江户人的“粹”文化意识中所对应的他者其实应是关西的京都、大阪;然而在九鬼的笔下,“粹”的他者则是西方,而“我”是日本。所以安田武与多田道太郎的《粹的构造解读》因此将“粹”解读为“大和民族独特的生命方式之一”。冈仓天心意识中的他者同样是西方,但“我”却是“东方”,《茶之书》中甚至很少费力去区分中日茶文化的差异——不难看出,冈仓氏有着更强烈的“东方/西方”两分法,以至于有时他对茶道精神的强调看起来像是对西方的抗议。两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将“东方”或“日本”视为某个内部均质同一的单一客体(monolithic object)。 

   

  历史上,蒙古来袭使日本产生了民族自觉,应仁之乱(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内乱。亦称应仁之乱、文明之乱。发生于应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故名。此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则使它产生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主要是对中国而言;但直到大正时代才面对西方产生出新的自觉,与以往的自觉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一种现代性的体验。正如苏格兰褶裙和风笛虽然古已有之,但直到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才有意识地将之视为某种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日本也有相似的过程:明治维新后的鹿鸣馆时代(鹿鸣馆(rokumeikan)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一度是“百般诸事都一面倒地吹向西方”(津田真道语),可说是日本的又一个“国风黑暗时代”,但到大正时代(1912-1926)却出现了一个反向运动。谷崎润一郎在1915年还著文表示“生在日本真是悲哀”,但1923年后他却逐渐转向日本传统文化,而出现藐视西方文化的倾向。大正时代厌恶日本、崇拜西方者着实不多。冈仓天心《茶之书》出版于1906年,而九鬼周造《“粹”的构造》则1930年面世,正是这一时代潮流的先声和后劲。 

   

  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种“传统的发明”或“第二代民族主义”的思潮,本身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而这种东方美学、国民美学的建构中,又隐隐可见国家主义的身影。借用撒丁王国首相阿则利奥的名言:“我们已经创造了意大利,现在我们必须创造意大利人。”和《茶之书》相比,《“粹”的构造》尤其突出民族精神,反复强调只有在民族存在的解释学中才能充分理解其核心意味,这与那个时代整体上的气氛一致,即急于确立一个与他者不同的自我,其余波至今尤在。正如南博在《日本人论》中所言,喜好自我剖析的日本人多有一种孤立感,但“日本人在努力克服这种孤立的背后,其实有合理化这种孤立的倾向;或多或少是国家主义的反映,因日本人在心理上总认为'外国人不懂’我们。” 

   

《茶之书》与《“粹”的构造》在精神上可说一脉相承,但使用的语言则颇有不同。冈仓天心更具文人气质,其某些用词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够严谨(如屡屡说到道-禅哲学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文笔清通,近乎韵文;而九鬼氏刻画国民美学的论述却无异于一篇哲学论文。从对译文的要求来说,对后者或许“信、达”已足够,但对前者则还须有“雅”,读来也确实从容节制,颇胜以往诸多译本一筹,借用冈仓氏的话说,也颇有“茶气”吧。

 

  作者简介


  九鬼周造(Kuki Syuzou, 1888-1941)日本哲学家

  父亲为明治时期文部省官僚九鬼隆一。九鬼东京帝国大学之文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1904年受文部省任命至欧洲留学八年。先到德国海德堡大学聆听新康德派李克特(Heinrich Rickert)的课程,接著到法国认识了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深切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后再到德国马堡大学留学,拜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为师,学习现象学。九鬼和三木清、和辻哲郎(辻[shí])都是日本最先受到海德格哲学影响的世代,对日本海德格思想的传播立下不少功劳。回国后至1941年去世前,长期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教授一职。教授笛卡儿(René Descartes) 、柏格森等法国哲学、近世哲学史、现象学等现代哲学。

九鬼长期居留欧洲,深深发觉自己受到日本文化之美所吸引,回国后发表了《「粹」的构造》,发挥其敏锐的洞察力。此书试图以西方哲学方法现象学,来掌握日本江户时代游廓狎妓之审美观——「粹」的意义。

  九鬼的研究业绩可分成三大类:

  (1)以《西洋近世哲学史稿》为代表的西洋哲学研究

  (2)以《偶然性的问题》为代表的偶然性的研究

  (3)以《「粹」的构造》为代表的日本文化的研究

著名的京都哲学著作有《「粹」的构造》(1930)、《偶然性的问题》(1935)、《人类与实存》(1939)、《文艺论》(1941) 、《巴里心景》(1942)等。

 

   附注:各种颜色配表 日本の伝統色 和色大辞典 - Traditional Japanese Color Names WEB色見本 原色大辞典 - HTML Color Names 传统色彩的彩色世界词典 - 传统世界的颜色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