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MF628:高考语文考前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44:46

高考语文考前必读

 特别提醒:

1、网上阅卷,强调整洁美观,无把握的主观题须打草稿,严禁乱涂乱改,否则既影响答题空间,又影响卷面。充分利用试题卷,可在上面进行卷点勾画,作一些必要的阅读标记,并可直接在相关句子上进行修改、概括等工作。(0.5毫米黑笔,不越境,填涂::对应题号填涂+选考科目的填涂)

2、选做题要你做一的不要做二

3、作文,一定要事先构思,三种方法:1、打简单的草稿。2、列提纲。3、打腹稿。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让你重写。

4、答题时要力求思路清晰,你自己都没个逻辑别人怎能看懂?

5、时间:语知1个半小时(左右),作文1个小时(左右)。

一、语言运用与语言表达

考点1   字音

考情预测:根据2009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整合最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实践,高考题往往着眼于普通话的推广。考查多集中在多音字、形似字、形声字等字音的认读上。

解题方法指导:

1、“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此种方法是由已知推出未知。辨析字音时,应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试题,发现某一项有错即可排除或认定此项;题干要求选择全部不相同的,则可排除有相同的项;题干要求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可排除有不同的项等。

2、联想记忆法。由此词的读音联想到彼词的读音,或将试题中的字或词语的读音置换到另一个语境,然后加以分辨。如“始作俑者”“兵马俑”“核心”“原子核”“园圃”“苗圃”“一饭三吐哺”“哺乳”等。

3、创设情景法。语音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识记字音或做语音题时应努力将之还原于生活或创设一个类似的场景,将两个场景中字词的读音加以辨析。

例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脖颈/ 颈项    地壳/ 甲壳   创伤/ 重创敌军

B. 颠簸/ 簸箕    场院/ 排场   称职/ 称心如意

C. 玩弄/ 弄堂    字帖/ 碑帖   应届/ 应有尽有

D. 扎破/ 包扎    趔趄/ 趑趄   诘责/ 诘屈聱牙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扎破zhā/ 包扎zā    趔趄qie/ 趑趄jū   诘责jié/ 诘屈聱牙jí)

例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宫阙    撅嘴    鳜鱼   蕨类植物    一蹶不振

B.唠嗑    磕碰    瞌睡   溘然长逝    阖家欢乐

C.修葺    舟楫    编辑   开门揖盗    缉拿归案

D.觊觎    觐见    靓妆   面面相觑    航空母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认读。

(A项“阙”应读“què”,“撅”应读“juē”,“鳜”应读“guì”,“蕨、蹶”应读“jué”,B项“嗑、磕、瞌”应读“kē”,“溘”应读“kè”,“阖”应读“hé”;C项“葺”应读“qì”,“楫,辑”应读“jí”,“揖”应读“yī”,“缉”应读“jī”,D项“觊”应读“jì”,“觐”应读“jìn”,“靓”应读“jìng”,“觑”应读“qù”,“舰”应读“jiàn”。)

考点2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考情预测:

高考考查重在“应用”,“正确使用词语”中正确使用词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境中考查词语的适用对象与适用环境。

解题方法指导:

这一考点的考场应试技巧应着眼于如何快速判定词语的语境意义、适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方面。要点有二:一是词义把握是否准确,二是语境体察是否到位。

1、三“审视”。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审视词语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达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2、重辨析。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语体色彩与情感色彩。从词义方面辨析,即从词义轻重与侧重点不同辨析。从运用上辨析:(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2)词性与句法的功能的不同;(3)适用的对象不同。

3、察语境。创设词语“新”语境,整合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习惯,推断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4、熟悉误区。(1)望文主义,张冠李戴。既要把握字面意义,又要准确理解关键语素。如“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而许多人则误认为是团结力量大。(2)色彩不分,褒贬不当。不同熟语常带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应辨明褒贬,否则就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3)主体不明,对象不清。(4)范围不清,轻重失当。如“三长两短”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对可能发生的死亡事故的委婉说法。类似词语应慎用。(5)敬谦错位,角度失当。某些谦称,有时易误用于称呼对方。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已经一月有余,一切运转正常,从目前来看,它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不容置喙的。

       B.央行关于第二套住房的新政策将在近日开始实施,目前各银行就第二套住房的房贷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各自的执行细则。

       C.为弘扬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最近,一种将“五一黄金周”假期分散到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佳节的休假新方案脱颖而出。

       D.26岁的姚明发扬无所不为的精神,在本赛季比赛中均得26.8分和9.7个篮板球,两项指数都是全队最高的。

【答案】B【解析】(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紧锣密鼓,比喻为做某事而紧张地进行准备;脱颖而出,比喻遇到机会,优秀的人才就会崭露头角;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感情色彩不对。)

例题2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苦转化为乐,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现象。“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体育健儿们,哪一个不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B.俗话说,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当前,全国人民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十分必要的。

    C.那些不被市场接受的新技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技术,在一阵热烈的追捧之后,很快就都偃旗息鼓了。

    D.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的。

【答案】D【解析】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其完美无缺,不是指自我约束和自我严格要求;另外,它的后边不能带宾语。

考点3   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情预测:

这一考点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判断,二是辨析,三是修改。根据病句的六种类型在高考中的“现身”频率,可将病句分为“表意型病句”与“结构型病句”两大类。语病考查题日渐呈现出由辨析到修改,由单一客观题向主观综合题发展的趋向。试题语料将更倾向于人文化、多样化。

解题方法指导:

1、  病句修改要“七看”:一看主干是否搭配;二看并列短语是否搭配;三看否定性词语是否迎合;四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五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歧义;六看成对的关联词是否搭配恰当;七看句式是否杂糅。

2、  主干枝叶审读法。即先找主语、谓语、宾语,然后再找定语、状语、补充语。

3、  抓标志。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抓住了该标志就能够快速地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主要表现在并列短语是否相互包容或各项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两面词“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是否与前后文搭配,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4、  修改病句的原则。原则就是多就少改。修改的方法主要有:①删,去除多余的内容,主要用于成分赘余、重复、自相矛盾等类型的病句。②换,主要用于搭配不当、用词不妥等类型的病句。③增,主要用于成分残缺等类型的病句。④移,主要用于语序不当等类型的病句。

例题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 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C.  3月22日陈水扁当局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权人数的一半,公投未获通过。公投结果说明,台湾民众对“台独”危害的认识上取得了共识。

D. 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答案】A

【解析】B“牢记”缺宾语,C项“认识上”与“共识”重复累赘,应改为“台湾民众对‘台独’危害有了共识。” D项,两面对一面。

例题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解析】  B项自相矛盾,江苏是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由于”滥用。 D项语序不当,“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中的“发展和重视”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考点4    语言表达题

语言表达题的题型比较灵活,每年高考的新题型都出现在这个地方。备考要关注与江苏有关的人文地理文化及现象。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传统题型

综合改错题

    病句题不容忽视,特别要重视修改病句和应用文结合考查的考题。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把错别字改正 ②把使用不当的词语改准确 ③删去重复罗嗦的词句  ④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⑤把表意不明确的长句改为短句(如广播稿就不用长句)⑥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⑦把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准确的句子改正确⑧改正不得体的说法(南京二模已考过) ⑨把用错的标点符号改正 ⑩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

【小窍门】

这个需要修改的语段有几个地方有错,可参照该题有多少分。

1.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不得体,请你把它修改成得体合用的话。 

    某青年知识分子离开大城市下海办企业,经营农产品。一次他下乡搞调查,对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老板先生,久仰大名,我认识您很荣幸。今天找您研究一下农产品市场机制运转规律,解决目前某些商品市场疲软问题,万望赐教!”

修改:                                      ▲                                                                                                                        

答案:大叔,听说您搞农业生产很有经验,我认识您很高兴。今天我找您请教农产品销售问题,请您多提意见,多出主意。(要求书面语改为口语)

2.下面是盐达中学校园广播站播出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在语言表述上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4分)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①,学校团委拟举办一次国庆征文活动②,要求全校同学每人都要撰写一篇征文③。内容反映祖国的悠久历史④,讴歌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⑤,文体不限⑥,不超过1500字⑦。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⑧,佳作将在校园文学《新芽》上发表⑨。来稿请投入征文稿箱⑩,从即日起截止到5月30日(11)。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参考答案:

第二处,“拟”改为“准备”

第三处,“希望全校同学踊跃投稿”

第五处,“日新月异”后加“的变化”

第十一处,“从即日起至5月30日止”

【图文转换题】

这种题目一般有三种题型:

一种是表述题(如上面的题目),它要求考生把图表中的意思表述清楚,因此,考生不能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信息。这种题目,早些年还要求考生把一个数学公式用文字表述出来。

一种是推断题,它要求考生就图表中信息,推出一个结论或一个论断。这题目,要求考生区别对待图表中的信息,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要求考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综合推理。

一种是把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分两个小题考查学生。

 

阅读下图数据。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写适当的文字。(6分)

  

 (1)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情况有如下特点(用对比说明,每条

不超过30字)(4分)

①     ▲                    ▲                            ▲    

②    ▲                     ▲                            ▲    

(2)请针对上图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一条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不超过20字)(2分)       

      ▲                     ▲                            ▲    

【语段压缩、概括要点、筛选信息】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压缩题考查形式〗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方法〗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④命题目的是什么

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 (10字内)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 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

〖要遵循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原则 〗

例题:依据下列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

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并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给无数英雄豪杰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从而为不重功名利禄者或默默无闻者提供精神支持。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温暖和慰藉。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答案: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或关注人的生存,给人以精神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

 

仿写题解答技巧

例、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答案示例: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故乡的歌是一泓清凉的泉,总在酷热的荒漠中涌出;

     故乡的歌是一座坚固的桥,总在布满沟壑的路上架起;

     故乡的歌是一片灿烂的云霞,总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现;

     故乡的歌是一封迟到的信,总在思乡正浓的夜晚飞临;

     故乡的歌是一杯浓酽的茶,总在忧愁的日子里溢香;

     故乡的歌是一轮明艳的朝阳,总在黑暗的海边升腾而起。

方法点拨:初看题目,除了“富有意蕴”这一要求外,似乎没有别的限制。因此,一些学生在做题时便不加考虑,结果出现了许多并不理想的答案。其实,要想答好也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方法与技巧:

  1、分析句式结构

  首先分析句子的大结构。仔细阅读例句,不难看出,全句的基本结构应为:

  故乡的歌是…………,总(在)…………

  其次分析句内的小结构。例句中,“一支清远的笛”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是由“定语(数量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语”构成;“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也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由“状语(在+定语+名词中心语)+动词中心语”构成。

  弄清楚这些,在仿句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分别按例句中的结构去造句,这样,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回到前面,本句仿写的句式结构应是:

  故乡的歌是……(事物),总在……(的时候或的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样)

  2、明确修辞方法

  细读不难发现,例句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有一些通感(通感可以看着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的韵味。而暗喻是比喻的一种,应该明白,只有性质不同的事物才能作比,并且二者还应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因此,在仿句时,也必须体现出例句的这一特征。下面这两个例子,就不符合要求:

  故乡的歌是一首轻柔的歌,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哼起。

  故乡的歌是一支优美的乐曲,总在寂寞的时候响起。

  有一定文学常识的人就会看出,句中的本体(歌)和喻体(歌、乐曲)是同一类事物,它们构不成比喻的条件。

  同时,由于是造两个仿写句,因此,两个用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最好属于不同的类别,以使句子更加变化多彩。下面这个仿写就不是太好: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丽的箫,总在思乡的夜晚吹起;

  故乡的歌是一把悠扬的口琴,总在月圆的时候奏响。

  这是因为,“箫”、“口琴”同属乐器,而且与例句中的“笛”也属于同一类事物。

  3、领悟情感、锤炼语言

  细加琢磨,例句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文雅清丽的特点,而且富有意蕴,仿句时,也要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既然是“故乡的歌”,那么显然是针对远方的游子而言的,自然,后面用来作比的事物,一定会给远离故乡、飘泊旅居的游子带去亲切、温馨的感觉,从而抚慰他们思乡的孤寂心灵。因此,句中的意象必须符合这一要求,才能产生较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选用什么喻体是需要讲究的,它应该具有美感,能给人以情感的慰藉,否则就达不到仿写的要求。如:

  故乡的歌是一只怪叫着的乌鸦,总在客居的旅舍上空掠过;

  故乡的歌是一阵狂暴的沙砾,总在游子的心头敲打。

  试想,“怪叫着的乌鸦”、“狂暴的沙砾”怎能给人以美感,而“掠过”、“敲打”,又怎能给游子以心灵的慰藉呢?

  再如“故乡的歌是一首忧愁的诗,总在深夜的灯下完成”一句,不但语意平淡,而且显然缺乏意蕴,只需在几个地方略作一点改动,其表现力就大不一样:

  故乡的歌是一首缠绵的诗,总在月圆思归的夜里吟唱;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找到很多可以用来作比的事物,如:灯、风、小溪、春雨、风帆、诗、信、鸟儿、花儿、茶、酒、云霞、山泉、月光、太阳等。

  另外,也要注意前后词语的搭配和语意的完整,不然语句就缺乏表现力甚至文意不通。例如:

  故乡的歌是一杯香醇的酒,总在觥筹交错是记起;(搭配不当)

  故乡的歌是一只船,总在巨浪的潮头上。(语意不完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仿句时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积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这样就可以厚积薄发,从容应对了。

  综上可以看出,即便是看似简单的仿写题,也要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以致损失惨重。每一个正在辛苦备考的高三学子,一定要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附

  较理想的仿写句:

  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故乡的歌是一泓清凉的泉,总在酷热的荒漠中涌出;

  故乡的歌是一座坚固的桥,总在布满沟壑的路上架起;

  故乡的歌是一片灿烂的云霞,总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现;

  故乡的歌是一封迟到的信,总在思乡正浓的夜晚飞临;

  故乡的歌是一杯浓酽的茶,总在忧愁的日子里溢香;

  故乡的歌是一轮明艳的朝阳,总在黑暗的海边升腾而起。

附习题及答案

1.请以“生活”为话题,按照下面的文字进行仿写。(6分)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能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白云所以为人讴歌,是因为它纯洁多姿;

  高山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它正直崇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心灵的宁静,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_____,______;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我洒脱。平静的,找寻阳光,找寻希望。

  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____________

  平淡是它的本色,___________

  苦涩是它的历程,__________

  清香是它的馈赠。___________

  5.参照下面的语句,以“友谊”、“交友”为内容,写一组对偶句。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杨雄)

  (附练习答案:  1.生活是一条长河,淘尽人间善恶;生活,是一艘起锚的航船,不畏惧狂暴的风浪;生活,是一幕人人皆可做主角的戏剧,总是呈现动人的故事。  2.土地所以为人膜拜,是因为它宽厚博大;河流所以为人赞美,是因为它优雅恬淡;大海所以为人向往,是因为它浩瀚深邃。  3.曲终人散,不会孤独;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我坦然;  4.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桨,挫折是风浪,理想是彼岸。  5.诤友用诚相待,狞友以媚相欺。)

二、古诗文阅读

读懂文言文文段,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友情提示:文言阅读第6题传统题型为“编组”题,今年高考可能变为虚词考查题。虚词考查在最近的南通一模、南京二模等大市试卷上均有出现。

 

【虚词答题技巧】

虚词的推断要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5个虚词中,“与、且、何(疑问代词、副词)、其(语气副词)”四个词,靳老师特别强调。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如姬为公子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                                 ▲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                                 ▲                                 

(3)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译文:                                 ▲                                  

答案:

5.C(批复)

6.A(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副词,表婉商。D.介词,替;介词,对)

7.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8.(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3)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

    《考纲》的要求是:鉴赏评价,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高考看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考查的几乎都是写景抒情诗,而考点主要集中在:诗句理解(字词)、修辞、语言、情关系等方面;其中有几个省市考了比较鉴赏,相当一部分试题涉及了延伸鉴赏。这正反映了考纲的诗歌鉴赏由初级到中级乃至高级的变化。鉴赏古诗除了要建立相应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了解诗歌分类,掌握常见的鉴赏术语和鉴赏方法外,还必须掌握答题规律,了解常用鉴赏句式,把握好得分点,以求得高分、满分。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古诗鉴赏主观题拟题有以下几种模式,现举例对其答题技巧作一解密。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二:(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三:(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

    其表达的格式是: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五:(200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例六;(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一)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步骤三)(意思对即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二)

           例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步骤一)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鸪”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步骤二)两首诗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步骤三)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例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九;(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2、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3、怨气候酷寒。4、怨景色单调。

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其答题思路是:(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十:(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反衬 ,以动写静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例十二:(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名句名篇默写

友情提示:《诗经---氓》要记死背硬,课外名句考查往往一题两空,要多背诵含四句诗的名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友情提示:散文和小说都要认真准备,但内容肯定是“二美”文字,即:思想内容美(人情人性美)、形式美(结构、形式、语言美)。探究题作答要求将作者所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备考时要注意。

掌握答题要领。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要领技巧

       1、作者构思

A、不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文章两遍。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即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B、划出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词语、句子、段落,找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是答题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主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C、心中要有文体意识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也就是常说的画龙点睛的句子,阅读是一定要善于抓住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进行全面解答

现代文阅卷答题要求十分严密,评分要求十分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绝大部分学生在本大题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差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全面答题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A、认真读懂题干,理解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比如题干常表现的“表现特色”,“为什么”,“作用”,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理解。

B、认真检查语境,吧命题所涉及到的答案放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有关信息区的前后,看看是否有与之并列或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以苏南四市08二模第15题为例。

“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如何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这一题实际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及构思的题目,也即作者写窗前的槐树实则是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很多学生能答到这一点,但作者如何借槐树体现他的这一人生态度,学生答不出来。实际上,从全文的构思看,它写了槐树的四季,而这个四个并列段落恰好是本题答案的四个要点“春、夏、秋、冬——人生四季”我们从文章最后一节“年复一年”也应知道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

C、看见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本大题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题要点不可能只下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为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三点,如命题人在作答处已经注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未标明序号,我们也要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3、关于有效组织语言

   本大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回答,所以有效地组织语言,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提高得分也是很重要的。

A、               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答的句式,选取适宜角度答题,怎么问。怎么答,靠船下篙,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在平时考试中,学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角度来答,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的摘录原文,应该严格地扣住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已知信息主张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

B、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合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接近。如完全放弃文中的重要词句,完全用自己的话也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和标准答案往往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差甚远。

C、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要首先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的句子,把这些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南京二模)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10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4分)

 

答:                                 ▲                                  

 

1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分)

 

答:                                  ▲                                  

 

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                                  

 

14.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6分)

 

答:                                 ▲                                  

 

答案:

11.(1)女老师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退学而诧异和惋惜。(2)多方提示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我”放弃休学的念头。(本题4分,每问2分)

12.“我”开始时“信心十足”,后来变得“灰暗起来”,最后对女老师无比感激。(3分,每点1分)原先信心十足,经女老师提醒,意识到自己成绩优秀却无奈休学,十分可惜,所以心情灰暗;因女老师的再三叮嘱,深感女老师的殷切期盼之情而无比感激。(4分,每点2分)

13. 特色: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侧面衬托。(3分,每点1分)作用:点题,刻画人物,为结尾抒情作铺垫。(3分,每点1分)

14.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

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关注写人散文与外国散文。

写人散文三个特点

1、人物性格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如《我的母亲》,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对“我”的管教,督促我学习,训导我如何做人;二是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主要记叙了两件事:怎样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怎样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怎样处理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些真实的素材,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个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又不失刚气,既是恩师又是严父的慈母形象。

2、注重细节描写。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梁实秋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抓住了徐锦澄老师吸鼻涕的细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第①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第②处:“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第③处:“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吸鼻涕的典型细节反复出现,一个率真朴实的老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3、情感深切动人。写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那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正是因为对老师怀着深深的爱戴,梁实秋才会写下这动人的篇章。贾平凹的《画人记》没有热烈的情感表白,没有伤感的泪水横流,但是对友谊的渴求与讴歌和对朋友的欣赏与关切却贯穿整篇文章。优秀的写人散文都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以真实深切的情感敲开读者的心扉。

附文: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娇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上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慎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架!”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服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敢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雄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四   选考题

友情提示:2009高考为了平衡论述类和实用类两种体裁文字阅读的难度,实用类阅读选文可能选取科普体裁文章,最近苏南四市一模、苏中三市一模、南京二模的实用类阅读均选科普体裁文字。不论何种体裁文章,方法都是根据命题旨意向文中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例题: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苏南四市一模)

化学奖:给蛋白质打上标记      史军

蛋白质是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类梦想破解蛋白质如何在生物体中运作,从而使发育、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然而,它没有颜色,在普通的观察中几乎“来无影,去无踪”。虽然有些染色手段可以让某些蛋白现身,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先破坏生物体。我们还是无法得知这些蛋白在活生物体中的运作情况。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大推进了对生命的认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道路上踏出了关键的三步。

踏出第一步的是下村修。1962年,他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在后续研究中,他发现绿色荧光蛋白中包含一个发光团,被紫外光和蓝光激发后,会吸收光中的能量并储存起来;随后,发光团会处理这些能量,并以绿色荧光的形式将这些能量释放。这样,荧光蛋白就成为良好的标记细胞位置和活动的指示灯。

在绿色荧光蛋白发现前,人们标记蛋白质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首先,运用的普通染料会对生物细胞活动产生影响;其次,很难把这些染料准确注入细微的细胞结构中。荧光蛋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问题。1988年,马丁·沙尔菲在学术会议上第一次听说绿色荧光蛋白。当时他正在对线虫进行研究,线虫全身只有959个细胞, 1/3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相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模式生物。沙尔菲意识到,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可以标记出线虫体内不同细胞的活动。

沙尔菲的想法是,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连接到不同的蛋白质基因上,在这些蛋白出现时就可以被检测到,从而确定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表达的时间和部位,并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功能。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要在水母的基因组中找到与绿色荧光蛋白对应的基因。当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正在克隆相应的基因。在与普瑞舍联系之后,沙尔菲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基因。他让研究生尝试将这段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约一个月后,他们得到了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的大肠杆菌。之前,科学家猜测生物体发光是多个蛋白和发光引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沙尔菲的实验明确了单一的绿色荧光蛋白就可以发光。这种神奇的标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指示工具进入了生物学研究领域。

天然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强度不高,颜色单一。在不同蛋白同时表达时,就无法及时准确反映出不同蛋白质的动向。钱永健的工作弥补了这一缺陷,大大拓展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范围。他最初的工作是探索在绿色荧光蛋白中发光团是如何组成和行使功能的。他的研究表明发光需要有氧参与,并揭示了发光过程的机理。随后,他开始运用DNA技术着手设计新的荧光蛋白,最终造出能够吸收和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并且让这些蛋白发光更久、更强烈。这使科学家能在实验中进一步区分同一生物个体内不同的蛋白的表达时间和部位。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改造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它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⒖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绿色荧光蛋白发现前,科学家曾采用把染料注入细胞结构的方法来标记蛋白质。

 B.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为沙尔菲的实验提供的基因是通过克隆获得的。

C.下村修没有运用绿色荧光蛋白来标记其他蛋白,他的贡献不如沙尔菲和钱永键。

D.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可以和显微镜相提并论。

⒗下村修、马丁·沙尔菲、钱永健三位科学家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领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⒘简要说明什么是荧光蛋白标记技术以及它对生物科学研究的意义。(6分)

                                                                                                       

答案:15.c(3分)(原文无此信息。三位科学家“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道路上踏出了关键的三步”,而且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没有后续研究进一步发展。)

  16.下村修: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并弄清了它发光的原冈;(2分)马丁·沙尔菲:造出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大肠杆菌,证明单一的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发光;(2分)钱永健:揭示了绿色荧光蛋白发光过程的机理,造出发光强度高、颜色不同的荧光蛋白。(2分)

  17。荧光蛋白标记技术:把荧光蛋白的基因连接到其他蛋白质的基因上,使这些蛋白能够  发光,当它们在生物体中运作时就可以被检测到。(3分)意义: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指示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蛋白质在活生物体中的运作情况,大大推进对生命的认识。(3分)

要重视新闻阅读。

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

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1.关于题目“消费=享受?”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消费绝对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真正的享受并不在于你消费了多少金钱、财物。

B.消费与享受的关系应辩证地分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费就是享受。

C.消费和享受不能绝对等同;但也不是说二者绝对排斥,有时还会发生重合。

D.那种“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

解读:该题目考查的既是对关键概念的把握,又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需要注意文中涉及到的“消费”与“享受”以及二者的关系。“高消费绝对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的说法过于绝对。

解答这类关系型概念试题,尤其要注意不同概念自身的相对内涵与外延,同时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

答案:A

2.下列对“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当今“把消费当作享受”的人太多了,并且错误地认为享受的前提就是高消费。

B.消费和享受偶有重合时,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的数量和享受的质量不成正比。

C.有些人经济学知识与人生哲学知识的匮乏,导致了对消费与享受的关系的混淆。

D.认识不到消费与享受不是一回事,认识不到享受必定包含“灵魂的愉悦和升华”。

解读:该题目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文章没有涉及“知识的多少”与“对消费与享受的关系”的内容,作者只是说这是不同领域的概念。该类题目的解答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题干选项自身是不是存在矛盾或不符合文意;二是选项本身没有有错误,也符合文本的本意,但是不能用来解答题目中的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比较常见的干扰设置。

答案:C

3.塞涅卡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该题目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对该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层次性与条理性。在解答论述文阅读试题的时候,往往少不了对所使用材料(主要是论据等)的分析,一般要注意三点:首先是对该句或该论据进行总结概括,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与思想上的作用,另外不要忽视其在行文中的作用等。

答案:(1)塞涅卡的话,意思是多消费可以实现多拥有,但对享受而言不一定必要。(2)借用塞涅卡的话,一是从享受的必要性方面强调多消费并不一定能够多享受;二是与下文的“另一方面”形成对照,以使对一些人糊涂看法的剖析更全面。

4.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分别对应哪些生活内容?它们与作者对“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

解读:该题考查对次要概念与主要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解答时,既要找出各自的内涵,又要找出作者进行对比的目的。要分清对比的双方以及作者强调的重点。同时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案的条理性与有序性,使得答案的要点非常明确。

答案:(1)“幸福感”是一种爱心充实的灵魂感受,是“真正享受人生”所追寻的。“快感”是肉体的生活满足。“优越感”是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一种浅薄的心理满足。(2)因此,“快感”和“优越感”所对应的生活,都不能到达精神享受的高度,达不到作者“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类社会中的竞争

如果说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 那就是他们都对“ 竞争” 这个词津津乐道。在生物学家眼中,“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是一条真理, 物种在这条真理之下得到进化, 发展出我们今天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经济学家眼中,“ 市场竞争” 是一剂灵丹妙药, 有了它, 人类发明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满足永无止境的需求,人类享受到了越来越低廉和优质的服务。

但是,竞争真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一些学者注意到, 有时个体竞争的成功, 很可能成为集体悲剧的开始。

海象是一个例子。这种海洋哺乳动物体形庞大, 在争夺配偶的争斗中,个头较大的雄性海象常常能够占据优势, 胜利者占有一大群雌性海象, 也因此繁育了一大群像它一样肥胖的后代。体重是海象争夺生殖权的一个有利条件, 但是在其他方面, 却成了缺陷。为了维持庞大身躯的消耗, 一头雄性海象每天需要吃掉几百公斤的鱼;而且由于体重太大, 有时雄性海象不小心还会把自己的亲密爱人压个半死; 过于肥胖还容易导致畸形。所以,当雄性海象们争相炫耀自己肥硕的身姿的时候, 它们群体的命运却并不乐观。进化似乎走进了一个悖论:共同的竞争优势反而削弱了群体生存的能力。

那么在人类社会中,竞争又会如何呢?有人认为自由竞争、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弱肉强食不仅是自然界的本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看看人类的处境,就会发现,竞争给人类带来的前景并不美妙。

在体育比赛里,运动员们为了取得胜利,争先恐后地服用药物,健康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性格暴躁好斗,内分泌紊乱,甚至罹患各种癌症。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情况显然因此而变得糟糕了。

在国家与国家争夺资源的竞争中,资源越来越为某些富国垄断,而且也越来越匮乏。众多发展中国家或是资源短缺,或是被迫过分廉价地出卖资源。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竞争中,无数的战争和死亡没有为人类带来和平,反而让人类生存的世界越来越紧张和危险。

让我们步入危险境地的竞争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参与竞争的各方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不论采用什么策略,一方有所得必须意味着其他各方有所失,得失总和均为零。就好比一块蛋糕,一个人切走一大块,也就意味着其他人只能分享一小块,当局者因此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没有调和的中间道路。这种博弈被称为“零和博弈”。从整体上看,“零和博弈”得不偿失。

那么,我们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吗?有。研究博弈论的学者说,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规则,就可以让“零和博弈”变成“非零和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对局双方不再是完全对立的,一方或几方有所得,未必意味着其他方必有所失;反之亦然。这样,就会出现各方都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对策和结局,当然也会出现各方均受损失的对策和结局。故而“非零和博弈”也称为“合作型博弈”,合作成了最优的选择。

有些社会科学家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乃至个人生活中,总是合作多于竞争,甚至说人类所有重大成就都是合作的结果。在很多时候,合作可能比竞争更有效率。认识到“非零和博弈”的重要价值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它启发人们重新思考竞争对手的存在,倡导在合作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我们社会的规则倾向于“非零和博弈”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饱受“竞争”之苦。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竞争的成功,往往成为集体悲剧的开始,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竞争”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B.在“零和博弈”中,所有人的得失加起来等于零,可参与各方却都为这个“零”付出了代价,这种竞争得不偿失。

C.在人类发展和个人生活中,总是合作多于竞争,人类所有重大成就都是合作的结果,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D.当我们社会的规则倾向于“非零和博弈”的时候,我们就不必再进行竞争,合作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解读: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对文意的归纳理解能力。A项将可能说成必然,原文只是说“很可能”。C项“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错误,这是“有些社会学家”的观点。D项“不必再进行竞争”说得过于绝对。

答案:B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竞争”对自然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议论文中举例往往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本文也同样如此。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竞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作者提倡合作。举的都是一些反面的例子,其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

答案:

(1)以海象为例,阐述共同的竞争优势反而削弱了群体生存的能力。(2)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服用药物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3)对世界资源的争夺式竞争使资源越来越被垄断,越来越匮乏。(4)生存竞争使人类生存的世界越来越紧张和危险。

3.试整合文中的信息回答:作者为什么提倡“非零和博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全部文本,从整个上把握文章的内涵;其次,要根据原文信息,概括出作者有关“非零和博弈”的观点。

答案:(1)因为“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型博弈,强调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而在人类发展过程乃至个人生活中,总是合作多于竞争;(2)因为在很多时候,合作可能比竞争更有效率。倡导“非零和博弈”,可以让竞争双方在合作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双赢。

解题技法指导:

在具体阅读解答论述类文章时,可以按照如下四个步骤进行:

1.整体把握,微观勾勒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论述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勒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关注指示代    词,关联词语“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论述类文章有些内容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词语的比喻义,理解时要找出“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判定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因此,阅读中要对照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对于第二种,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3.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  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    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4.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词语时,如果对自已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以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他们踏着深深的白雪,缓步朝面前不远处的一座庙宇走去。近前一看,山门已经坍塌了一半,门前台阶上的条石不知被谁拆走了。瓦上的枯草,在寒风中摇曳着。从破败的门窗里卷进了一股股雪团,敲打着室内的佛像,到处是一片凄凉、寂寞的景象。白石默默地站了一会儿。这哪里有一点儿罗两峰的遗迹呢?他转身问张次溪:“你过去来过这地方吗?” “我小时候家里人带我来过。不过那时香火很盛。这才几年啊,就这样子了。”

白石没有说什么。沿着小径,缓步绕到右边,凝视着正殿旁边那颗千年古松在大雪重压下峥嵘的丰姿,沉思了起来。

张次溪站在他的旁边,看了看他的神色,问:“你说,罗两峰的《鬼趣图》,你怎样看?”

白石笑笑地仰起头,继续观察古松的枝枝杈杈,缓慢地说:“罗两峰的《鬼趣图》嘛,他早年的画作我偶尔看过一些。听说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前画的。张问陶曾经写过一个‘鬼气拂拂’的介绍,说这个图一共有八图,都是画鬼的。”“当然,”白石口气一转,接着说:“对于罗两峰的鬼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他同时代的人批评他的也不少。他有一个叫吴肖钦的朋友批评说,‘卖画人海边不着,卖鬼宛市囊余钱,朝吞三千暮三百,叉手笑辍吹藜烟。’说罗两峰以‘异奇去换取金钱而已。’后来呢,在一幅画的跋上,罗两峰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有鬼无鬼不须说,风云雷雨瘦日月;若教尽力驱除之,世上懒鬼打个结。’可见,这个论争,从《鬼趣图》出世不久,就开始了。”

张次澳饶有兴趣地听着,禁不住又问:“那你的看法呢?”

  白石看了一下次溪:“扬州八怪,都有独特的画风,好标新立异。这种精神,很值得后人取法,决不象今日之时流,开口以宋元自命,笔情死板,毫无生气。讲到鬼嘛,世界上谁见到鬼了。罗聘自己不就说‘有鬼无鬼不须说’吗?”他顿了一下,望着远处起伏的群山,思索了一下:“他的鬼图,依我看,无非是指着死鬼骂活人,有他的用意。笔墨志趣天然,不光是新奇可喜而已。”

“不了解他的人,只当他是和尚,画神仙,画鬼魑,自在情理中。至于个中的深意,谁也不去体察,你说是这样的吗?”张次溪问。

白石赞同地点着头。虽然刚才的残破、萧瑟的气氛使他有些扫兴,但提起罗两峰的《鬼趣图》,又勾起了他的兴趣。

“一个人心中有郁结,无处发泄,又会作画,自然是借笔墨丹青以寄托胸臆。略通此道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世界上哪有为画而画的呢?”白石说着,缓步向回走。

“我平生画了不少的不倒翁。形体姿态,各不一样。意义和罗西峰的鬼趣图有点相似,也是指着死鬼骂活人,却比《鬼趣图》有趣得多了。”说着,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不倒翁到处都能买到,人人都玩过。你有吗?”

  张次溪笑了起来:“有,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种。好象家里还有一个。”

  “世间类似不倒翁的人,到处都能见到。这几十年来,我跑了不少地方,见到、听到这样的人,实在不少。前清时代,花翎顶戴;民国了,把辫子一盘,穿着中山装,依然是革命党中的大官儿;日本人来了,摇身一变,又是什么长。把他们相貌画出来,岂不比那个《鬼趣图》更有趣!”

说到这里,白石情绪有些激动。他站住了脚,未等张次溪开口,吟诵了一首题不倒翁的诗:

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腹中无点墨。

“你说,象不象?”他兴趣极浓,又顺口吟诵了两首: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是心肝。

能供儿戏比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你说,是不是这样?”白石的脸上充满着鄙夷的神色,笑着问张次溪。的确,他画不倒翁,是别有深意的。他念的这几首诗,是十年前他所作的那幅不倒翁图上的题签,诗的后面还有小注: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

(选自林浩基的《齐白石传》,有删改)

1.下列有关罗两峰的《鬼趣图》、齐白石的不倒翁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尽管对罗两峰的《鬼趣图》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张次溪与齐白石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

B.关于《鬼趣图》的论争,齐白石与张次溪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都认为论争是难以避免的。

C.在齐、张二人看来,罗两峰的《鬼趣图》与齐白石的“不倒翁”都有“指着死鬼骂活人”的用意。

D.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以及绘画技艺上,齐白石认为自己的不倒翁比罗两峰的《鬼趣图》更有创意。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注意筛选文中有关罗两峰的《鬼趣图》、齐白石的不倒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B项,“都认为论争是难以避免的”错误,原文没有涉及。C项,不能看成是两个人的共同观点,主要是齐白石的意思。D项,“绘画技艺”的比较一说牵强附会。答案为A。

2.齐白石说,“把他们的相貌画出来,岂不比那个《鬼趣图》更有趣”。如何理解其中的“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解答该题应注意该句子出现的语境,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这几十年来,我跑了不少地方,见到、听说过这样的人,实在不少”;同时还要注意语句本身包含的与《鬼趣图》相比较的意思,结合齐白石对《鬼趣图》的看法。另外,还要注意齐白石在其不倒翁图上的题签有着明显的现实指向性,而罗两峰的“画鬼”更倾向于借助幻化的世界来反映现实。

答案:“有趣”一方面是指齐白石能够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幽默形象地再现“不倒翁”形象,加强对“不倒翁”式人物的批判;另一方面,齐白石的做法相对于罗两峰的“画鬼”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幽默感。

3.通过这部分节选的文段,你能读出齐白石的哪些思想品格,请作简单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开放性思考,进行立体式的思维。主要应抓住齐白石的言行(他对别人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作为艺术家,他对创新的关注。

答案:(1)在对前人艺术的批判上体现出欣赏、学习的辩证态度,主张追求艺术上的创新。

(2)在处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体现了齐白石对社会、时局的关注以及他疾恶如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