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cape中文版:品味谈吃 4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31:48
  中餐通常是“几菜一汤”,西餐用餐前必有“开胃汤”,从古至今,汤品的地位从未改变过。早在中国古代,汤品就和养生、药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曾经忽略过,曾经对汤不以为意,而现代人又逐渐恢复了每餐必饮汤的良好习惯。   汤饮养生自古有之——大厨说汤   古人称汤为“羹”,称开水为“汤”。比如,中国名菜北京烤鸭制作时,依然将烤制前鸭肚里灌开水的这道工序称为灌汤,这是自古以来留下的称谓。早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但尚没有任何盛水容器之前,原始人就将烧热的石头投入小的水坑中,使水变热,这就是最早的汤了。北宋诗人陆游有诗曰:“嫩汤茶乳白,软火地炉红”,其中“嫩汤”指的就是刚刚烧开的水。现代人习惯把较稀的称为汤,较浓的称为羹,一般合称为汤羹或羹汤。   煮制是制作汤羹的主要方法。汤羹因有着丰富的营养、精细严谨的选料、宜浓宜淡的滋味而被人们所喜爱。   汤 主要以水为传热介质,将烹饪原料加工烹制成汁水较多的汤。   羹 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见《辞海》) 关于汤的传说。   雉羹 传说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尧帝患病久治不愈,大臣捉了三只雉(野鸡),加入稷米,熬羹予尧帝食用,尧帝不久痊愈。这便是文字记载最早的羹——“雉羹”。   伊尹汤液 相传在公元前15世纪商汤时期,一位名叫伊尹的大臣,精于烹调,最擅羹汤,后人为了纪念他流传着“伊尹汤液”的说法。   汤能容纳百味营养精华   制汤是最适合与药膳原料融合的,几乎所有的药膳原料都可以用煮制的方法来发挥它的功效。清水煮汤是保证原料营养成分不过多流失的最佳方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世上所有可食用的物质都有药性,并且都能以煮汤的方法发挥其最大功用。   制汤可以用煮、汆、炖、熬、蒸等多种烹调方法来烹制。其中煮是早期的制汤方法之一。人类自有了陶器以来,就有煮的烹调方法。在早期人类的食物中,除了用火烤制就是煮了。原始人在食物匮乏时期,汤、粥、菜、饭是不分的。不知从何时开始,羹汤成了体力虚弱者的养生方式。   中医学主张,要拿饭当药吃,不要拿药当饭吃。就是说适当的饮食,不仅能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与能量,还能保证身体健康。中国诸多养生著作中均论述了合理膳食、以膳食养生的功用。如《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汤正是容纳百味营养精华的最好形式。   好汤会喝才健康——喝汤还要吃肉   有时我们只喝汤而不吃汤料,尤其是各种动物性原料制作的汤品。就鸡汤来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煮制,原料会析出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但是,鸡肉中的油脂、嘌呤等对人体无益的物质同样会融入汤里。鸡肉中很大一部分营养物质还会保留在原料中,从客观上来说,只喝汤、不吃肉会浪费仍然保留在肉中的营养素。   汤虽营养丰富,也不可一次饮用过多,再好的汤也是一碗足矣,并且随即把汤中主料吃掉。   法国著名厨师路易?皮切高说:“汤如一束使人心醉的鲜花,是对生活的一种安慰,能够消除人们由于紧张或不愉快带来的疲劳和忧愁。”   饭前喝汤保健康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绍光教授健康观点中有一个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实际上,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先饮汤后用饭的,诸多的膳食古籍均把汤羹列在首位,进餐先上汤后上菜,是古人的生活方式。《黄帝内经》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意思是说:邪气停留在上焦,使上焦闭阻,气行不通畅,若在吃饱后,又饮汤水,使卫气在阴分停留时间较长,而不能外达于阳分,人就会突然嗜睡了。   关于汤的记载   曹雪芹的《红楼梦》曾被现代人戏言为一本养生菜谱,因其大量地记载了与吃有关的菜点、习俗等。其中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劝林黛玉:“每日早起,拿上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要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薛宝钗所提的粥实际上是指有一定黏稠度的汤羹。   【先喝汤的理由之一】人体在饥饿的状态下,持续进食一定时间,不论进食多少,到了适当的时间,大脑会反应已经吃饱了。先饮汤品的话,汤品进入胃肠后,大脑食欲中枢神经便会自然默认已经开始进食,进餐时就会减少食量,避免热量摄入过多而发胖。而动物性原料汤品中大量的脂肪,已提供了人体必需的热量。    【先喝汤的理由之二】在炎热的夏季或其他食欲不佳的状态下,适当饮汤,能起到开胃的作用。在寒冷的冬日,适当饮汤则能起到暖身的作用。   【先喝汤的理由之三】饭前喝点汤,可以滋润口腔、咽喉、食道,有助于吃饭时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在普通的中式筵席中,汤羹是后上的,紧接着就是餐后水果了。然而精品中式筵席与西餐上菜顺序是一样的,除了茶水、茶点外,首先上的就是汤羹。一般每人一盅,适可而止,就是根据养生的需要安排的。   喝汤喝门道   由于制汤主要还是为了喝汤,汤品是不宜过咸的。同时,单从营养角度讲,喝汤还要吃肉。   喝汤对健康有益,并不是喝得多就好,要因人而异。同时,也要掌握进汤时间,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一夜睡眠之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以少量进汤。总之,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   推荐一种好的吃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花椒盐、姜醋汁、生抽蒜汁等调味汁,喝完汤后将主料蘸食,别有一番滋味。   特别提示:“原汤化原食”的科学依据   面条汤、饺子汤、米汤同样是汤,它含有了米、面中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1在体内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这种酶有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而乙酰胆碱与神经传导有关,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欲。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1时,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会增强,乙酰胆碱的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此外,还会引起易怒、疲劳、心跳过速、脚气等,孕妇缺乏会引起新生儿消化系统异常、嗜睡以及先天性脚气等症状或疾病。因此,百姓常说的“原汤化原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此类汤倒是可以餐后饮用,用来促进消化。煮面条时,在汤中添加青菜、少量食盐,一来可以使面条不会发生粘连,二来增加了原汤的食用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也。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煮汤器具无论是古代精美的还是现代简洁的,不管是贵重的还是廉价的,适合原料特点、符合烹饪手段的就是最好的。   厨房常用的几类锅形   烹饪器具从器形上分为炒锅、汤锅、蒸锅、火锅等。传统厨房煮汤用具包括:汤(g )子、汤桶、汤锅。一般地讲,除了西餐的煎盘或中餐的铛(又名饼锅、煎铛、平锅等),都可以用做煮汤工具,甚至电饭煲、微波炉以及玻璃器皿等。但是,厨房用具最好专器专用,避免互相交叉。多功能锅在使用前及使用后均要彻底清洁。   炒锅   一般有铁锅、铜锅、复合金属锅、无烟锅等。炒锅适用于大多数烹调方法。有单边带柄(把)的、单边带耳的、双耳的、柄耳合一的等。   不论炒锅的底深还是浅,除了无烟锅特殊的双层底外,一般的炒锅都有双层底和单层底之分。单层底炒锅质地相对较薄,加之圆底,传热较快,是制作汤羹菜品最佳的工具。用炒锅煮汤,适宜少量或汆类的汤羹。炒锅口较大、底相对较小,原料入水,不易粘连。如:汆脊髓汤。   汤锅   主要是以煮制多样原料或制品的大中型烹饪锅。与中餐汤锅类似的西餐烹饪器具是汤桶和少司锅。其中汤桶是筒形、平底、双耳、不锈钢矮锅,主要用于制汤;少司锅是圆形、平底、有长柄和盖。一般深7.15厘米,主要用于制作少司。汤锅是煮较大原料的好器具。   蒸锅   用于蒸制面食和各种菜品的专用锅,主要包括带箅式、架笼式和连体式。带箅式蒸锅为高腰锅,内有1~2个笼箅,除掉笼箅与汤锅近似,也可以煮制较大的原料。架笼式蒸锅,一般家用常见的是2~3层,底层平底、上两层自带蒸箅,每层均有双耳。用其底层煮汤,最大的好处是受热面积大,开锅较快,适宜炖煮小型原料。   火锅   家用电火锅是煮汤较为环保的一种器具,适用于各类汤品的制作。     根据质地,善用汤锅   煮汤用的容器按质地分有铁锅、不锈钢锅、沙锅、铝锅、铜锅等,还有一些特别的,如石锅、纸锅等。因为不同的食材所含营养素不同,在烹制器具上也需要加以选择,以便更多地保持食材的营养素和汤品色泽。   铁锅   如今人们提倡用铁锅烹制菜品,但不是所有的原料都适合选用铁锅烹制。因为铁锅会与某些原料发生反应,生成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新铁锅使用前要先炙锅,就是将锅清洗干净后用油涮一次,最后再重新注油烧1~2次,使油浸锅,以除去铁器的异味,防止使用的过程中生锈。铁锅烧干时不宜浇凉水,防止炸裂。   【含果酸较高的制汤原料不宜用铁锅】山楂、海棠等含果酸较高的原料不宜用铁锅,这是因为原料中的果酸遇铁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将铁溶解,产生一种低铁化合物,食用过多会引起中毒。人低铁化合物中毒后1小时左右,会出现恶心、呕吐、舌苔及牙龈变色等症。   【容易发生褐变反应的原料不宜用铁锅】比如藕切开或去皮后,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容易发生褐变现象,易发生褐变的制汤原料还有土豆、茄子、桃、梨、苹果等,烹制这些原料前,要先用不锈钢刀切原料,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浸泡,使其与空气隔绝,可防止褐变。褐变虽不会对健康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严重地影响汤羹的色泽。所以,制作此类汤品时用沙锅为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本味篇》中提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四起”,要做到“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汤的调味要承袭这一宗旨,使汤不可过咸、过辣、过甜,要求亦甜、亦咸、亦辣等,不偏不倚、不藏不露。   调味的作用   调味有去除异味、保持本味、增加美味、确定口味、调节和丰富菜品色彩、提高营养价值、杀菌、构成并丰富地方风味等作用。将原料按配方比例和工艺程序进行投放与调和,使调料与主料、配料在加热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菜品预定味道。   调味投放时序:加热前调味、加热中调味、加热后调味;   调味投放方式:合成式调味、递增式调味、复合式调味;   调味理化角度:对流调味、扩散调味、渗透调味、化学分解调味。    不同调料,不同味道   咸味   咸味是舌面味蕾感觉最灵敏的味。属于咸味的调料包括:盐、酱油(生抽、老抽、蘑菇酱油等)、大豆酱、咸鱼、咸肉等。烹饪中放适量盐可以突出鲜味,有解腻、去异味、增美味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一般地讲,汤中放盐的标准应为汤水的0.8%~1.29%,这是科学测定人对咸味的最佳配比。   甜味   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感觉最灵敏。属于甜味调料的包括:糖(冰糖、红糖)、麦芽糖、蜂蜜、果酱等。糖类、多元醇类以及人工合成剂。甜味有补充血气、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此外甜味可以对酸、辣、油腻起到缓冲的作用。糖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必须消耗维生素B1,吃糖越多消耗维生素B1的量也越大。食糖过多易导致动脉硬化,成为心血管病的诱因。   酸味   舌两边味蕾对酸味的感觉最灵敏。酸味调料包括:醋、柠檬、酸梅酱等。凡是在溶液中能解离氢离子的化合物(如无机酸、醋等)都具有酸味。山西、陕西、贵州等地多用此味。酸味可以对比提味,对有些原料还能起到消除异味、杀灭病菌的作用。酸味还可以促进食欲、健脾开胃。   苦味   舌根两边味蕾对苦味的感觉最灵敏。苦味大多含有生物碱和苷类物质,如调料中的陈皮、白豆蔻、砂仁。属于苦味的调料还包括:茶叶、柚皮等。蔬菜类的苦瓜、莴苣都有苦味。苦味既可以改善菜肴的风味,又可以经适当调配提高菜品质量,也能够起到消除异味、杀灭病菌的作用。苦味多有除湿、利尿的作用,食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苦味调料多用于药膳。    辣味   辣味有热辣(火辣)和辛辣两类,热辣主要作用于口腔,能引起口腔的灼热感,而对鼻腔则没有明显的刺激。产生热辣的物质主要是辣椒素和胡椒碱,主要存在于小辣椒和胡椒中。辛辣作用于口腔以外,如眼睛、鼻腔、皮肤,尤其是伤口等部位。辛辣的主要成分是蒜素、姜酮等。如调料中的葱、姜、蒜、芥末等均属辛辣。   食辣过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使肺气过盛。另外:痔疮、肛裂、胃溃疡、神经衰弱以及皮肤病患者均不宜过食辣味。   辣味调料的作用:增加香味、去腥解腻、增进食欲、对比提味、消除异味、杀灭病菌、增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谢、祛风散寒。   鲜味   食物中的鲜味物质重要成分是氨基酸、肽、核苷酸和琥珀酸等。它们存在于肉类、禽类、鱼类、贝类、蘑菇、竹笋等食物中。鲜味是人们喜爱的烹调味,但也是味觉感受中较弱的味道。极易被甜味、辣味、酸味等压制,也受原料新鲜程度的制约。只有得到咸味的对比提味后,才能更加明显地体现鲜美的滋味。因此,制汤时越是简单的调味方法,越可以调制出鲜美的汤汁。鲜汤是第一调味品,如:鸡汤、鸭汤、鱼汤、牛肉汤等。此外还有味精、鸡粉、鲜贝粉、牛肉粉、蚝油、鱼露、虾子、蟹黄等。   麻味   麻味以刺激舌膜而引起的感受,味蕾也能够感受得到。麻味主要来自花椒素。花椒素主要存在于花椒的细胞组织内,只有在高温下才会被破坏分解,并显示出麻味。麻味与辣味配合,给人的强烈刺激,能使人感觉奇妙。四川多用此味。属于麻味的调味品包括各类花椒、麻椒等。   香味   嗅觉器官对香味最为灵敏,是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味道。广泛地存在于脂类、醇类、酚类等挥发性物质中,是最适宜为汤品增加美味程度的味道。属于香味的包括:香油、酒糟、九江双蒸酒、五香粉、葱、姜、花椒、桂花、荷叶、茶叶、水果等。    煮汤去异味的窍门   食物的香气有食物天然的、经过加工产生的或兼而有之的。一些原料蕴涵着自然的香气,但必须通过烹调手段使之散发出来。异味是人类不喜欢的,一方面要防止异味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味、加热等方法去除异味。   【加醋去腥味法】动物原料中的腥味物质是由氨基酸分解出来的,大多数属于碱性。可以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适当添加醋,或加入富含柠檬酸的原料,如柠檬汁、番茄等。   【加料酒去腥味法】有些沸点很低但不属于碱性的腥味,可以利用挥发性溶剂来去除,如料酒,多使用于肉类原料。   【焯煮去腥味法】利用沸水焯煮的方法,可以促使沸点较低的腥味挥发,多使用于肉类原料的前期处理。   【香辛料除异味法】香辛料在烹饪过程中使醛、酮等腥味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和缩醛反应,使有机酸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去腥增香。   【水焯、沸烫去涩味法】去除涩味。涩味物质使口腔黏膜蛋白质凝固,从而在口腔产生收敛的感受。产生涩味的有单宁、酚类、醛类、草酸以及明矾等。涩味用水焯、沸烫的方法可以使部分涩味物质溶化于水中。   香辛料   酰胺类:胡椒(胡椒碱)、花椒(山辣素、辣椒黄素)辣椒   含硫类:葱(丙烯基硫化合物)、蒜(芥子苷等成分)   芳香族:桂皮(桂皮醛)、生姜(生姜醇、生姜酚、生姜酮)、大料(茴香脑、茴香醇)、丁香(丁香酚)    特别原料要特别调味   肉类原料均有不同的异味,尤其是动物内脏、鱼类,异味会更重。除事先焯煮外,一般可以用葱、姜、蒜、花椒、大料、料酒等调料涂抹,稍加腌渍后再进行煮汤。少量选用辣椒、芫荽(通称香菜)、孜然、香草、牛奶等风味独特的调料,同样能起到除异味的作用。   羊肉适合用葱、姜、花椒、孜然等调味。猪肉适合用大料、蒜泥、料酒、红酒等调味。鸡鸭适合用葱、姜、大料、辣椒等调味。煮牛肉汤时适量添加山楂、陈皮等调料能加速牛肉的软烂。牛羊肚煮汤可以在其成熟后用麻酱、辣椒等调味。   鱼类适合用葱、姜、料酒、牛奶等调味。宰杀鱼类时若不小心弄破苦胆,可以用小苏打或发酵粉涂抹,而后冲净即可去除苦味。虾类可以用姜、茶叶等调味。贝类可以选用蒜泥、柠檬调味。冷冻的三文鱼要用柠檬汁去腥。用温水、白醋能去除黄鳝的黏液、污物和腥味。海参、鱿鱼等本身无过多味道,最好用基础汤煮制,且配合味道较浓的配料,比如香菇。菌类汤品要想鲜香,可与蔬菜同煮,用盐调味即可。   新鲜果蔬尽量不要用浓郁的调味品,煮汤或清淡微咸,或甜香适口。一般绿叶蔬菜用少量的盐,即能让汤品充分显现其清香。瓜果适合烹制甜羹,调味时可选用冰糖、甜桂花、咸桂花、酸梅、牛奶、蜂蜜等。     制汤用水有讲究——原料不同,用水不同   制汤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开水制汤和凉水制汤。大部分均使用开水制汤,有些原料要用凉水制汤,比如河鱼。凉水制汤时,若用自来水,则必须烧开后晾凉。因为从营养角度讲,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或氯气,漂白粉在消毒杀菌的同时,也会在制汤过程中将肉中的维生素B1破坏掉,无形中就失去一部分营养素。   水质有要求   水可以选择沸水或凉开水(或矿泉水)。日常常见的水有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等。制汤时不能使用纯净水与蒸馏水。纯净水过滤得很彻底,除了氧以外不含任何杂质;而蒸馏水属于纯水,连氧也没有,更没有别的物质,绝对不能加热。   制汤忌用三种水   其一,时间过长的老化水。这类水的细菌指标过高,即便煮汤,水中细菌不仅容易污染原料,而且煮沸后还有沉淀污物。   其二,炉火上沸腾了太长时间的或反复沸腾的千滚水。煮得过久,水中的重金属以及亚硝酸盐含量就会偏高,饮用此类水,会引起腹泻、肠胃不适甚至机体缺氧。后面的文章中提到的煮汤时间最多4小时,其中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重新煮沸的水。同千滚水一样,它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对人体不利。因此制作汤品应适量,一旦制作多了,可吃掉汤中主料,剩余汤汁不可重复加热食用。   关于汤的记载   宋代浦江吴氏的《吴氏中馈录?煮鱼法》中曰:“凡煮河鱼,现下水,下烧,则骨酥;江海鱼,先调滚水,下锅,则骨坚也。”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衡量技艺的标准,比如“瓦匠看缝,木匠看凳”。而作为烹饪业的厨师,除了“刀工、火候、调味、翻锅(翻勺)”四大基本功要掌握好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厨师看汤”这一条。   煮汤时间不宜过长   煮汤时间太长会导致氨基酸氧化,使蛋白质过分变性,从而产生酰胺碱,使汤的鲜味随之降低。从健康角度来说,煮汤一般1~2小时,最多4小时。根据入汤材料纤维质的不同,煮制的时间也有区别,如:鸡汤1~2小时、牛肉汤3~4小时。   适时、适当调味   调料入锅的时机要把握好,有些调料要先入锅,有些调料要后放。常用调料中花椒、大料、桂皮、肉蔻、姜、葱等可以先入锅,以便更好地释放其本身的香味;盐、鸡精、胡椒粉、花椒粉等调料一般后放,因为这些调料长时间煮制会破坏食材本身的营养素。   调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调味品的量不要太大,因为调料过多会影响原料本身的鲜味,也会造成味道过浓,影响汤品的口感。   焯煮原料巧安排   动物性原料制汤前一般需要进行水焯热处理加工。方法为:原料放入沸水锅中,烧沸后撇掉浮沫,捞出,再放入沸水锅中,大火烧沸后,转中小火炖煮。这样可以使汤汁纯洁、无杂质。    脂溶性维生素原料巧利用   此类原料制汤,需有富含油质的配料(如肉类)进行搭配。如果制素汤,可以用少量植物油略加煸炒,再向锅中注入沸水,煮熟即可。这样可以使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更容易被机体吸收。例如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富含维生素E的番茄等就可用此法煮汤。   绿叶类蔬菜不用刀   如果使用绿叶类蔬菜入汤,一般在汤品将好的时候再入锅,洗净后可以直接用手撕入锅中。没有经过金属物的处理,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料的维生素,而且不会硬性破坏植物纤维。   汤品要现制现用   煮汤最好当天现制现用,不宜隔日食用,以保持汤汁新鲜。选用营养丰富、鲜味充足的原料。动物性原料一般需要进行水焯热处理加工,以去除部分腥味。   巧用基本汤   煮汤过程中经常用到高汤、清汤、奶汤、肉汤等,这些汤就是基本汤(在附录里有详细介绍)。基本汤的主要功能是调味,也可对基本汤进行二次加工,就是加入其他原料煮成汤的方法。一般来说,煮汤讲究原汤原味,即鸡汤做鸡、鸭汤做鸭、鱼汤做鱼、素汤制素等。也可交叉运用,如素入鸡汤、肉入鸡汤等。     利用蒸锅巧制汤   蒸汤在家庭烹饪中较少运用,其实将原料分量入碗中上锅蒸熟,是比较省事的方法。烹制时一般以用餐人数为基准,直接蒸出若干加盖小碗汤,可以在蒸锅的下层同时蒸饭。成熟时先饮汤,既不浪费,又符合先喝汤的健康准则。一般家庭大蒸锅最多可同时蒸熟四碗。此方法适用于鱼、贝等海鲜汤,鸡、鸭等禽类汤,熟肉制汤。   豆子冷冻煮得快   要想加快豆汤的成熟速度,可以将豆子洗净后,放入冰箱冷冻室。速冻约1小时后,将豆子取出,直接放入开水锅中煮。待20分钟左右,豆子大都开花且绵软了。豆子冷冻后,其细胞体积会膨胀,但细胞膜就会被胀破,此时煮豆,豆子很容易被煮烂。   鱼头先煎汤品香   鱼头汤制作时,一般先要用油将鱼头煎香,捞出;煮汤前可适当选用葱、姜、花椒等调料炝锅,而后入鱼头、入开水煮汤;或者将煎好的鱼头捞入开水锅中即可。这样可以去除鱼头的腥味,能使汤品醇厚。一般肉类、禽类均可采用此方法。   鲜鱼汤的制作技巧   制作鱼汤时,想要汤色奶白,除了煮汤时持续使用中火,使汤保持翻滚外,还可以在汤品即将成熟时,在锅中添加牛奶。奶量不必多,可依个人喜好。牛奶不仅可以使汤色嫩白,还能使鱼肉细嫩,增加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