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ppylinux:值得关注的九种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11:05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因它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首先发现的。所以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罗森塔尔等人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个年级各抽出三个班级进行测验。他们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测验结果,然后告诉各任课教师哪些学生将会表现出明显进步,(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实验者们随机抽样的,任课教师不知道)。八个月后,再进行测验,发现被指为可能进步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在关于学生品行的评定中也给了这些学生以好意的评定。除任课教师外,这些学生的名单并未向任何其他人泄露,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结果是从任课教师的期待中产生的。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短板效应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任何一个组织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一个高中学生,补弱比培优显得更为重要。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生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在社会学界: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螃蟹效应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有螃蟹这样的分子,他们不喜欢看到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更怕别人超越自己,因而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击他人。如果一个组织受制于这种人,久而久之,工作单位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青蛙效应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并安然无恙地落地。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后来感到热度难忍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有名的“煮蛙效应”或“温水青蛙效应”。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欧阳老前辈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鲇鱼效应

沙丁鱼用来做罐头很好,欧洲人便到非洲捕捞,可一直为无法运回活鱼所困扰。捕鱼老板经过对沙丁鱼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发现了它有不爱动的惰性,终于想出了活运沙丁鱼的妙方。在每次起运前,首先放入一些鲇鱼,而沙丁鱼最怕鲇鱼。鲇鱼进入鱼舱后,便给沙丁鱼带来了生命危险。为了避免鲇鱼的袭扰甚至吞食,沙丁鱼就不停地奔命逃亡。生命在于运动,危机迫使它们运动。尽管有个别沙丁鱼葬身鲇腹,但却收到了绝大多数沙丁鱼很好活下来的最佳效果。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电视画面可看出,340多万张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采,令人惊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已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压力效应

鲸潜水时,每增加10公尺深,水压就增加一大气压,而这些压力会平均地传到身体的每一部分。鲸的身体在水中实际上是不能压缩的,也不会因加压而变形。但在肺及呼吸道中的空气则会因加压而压缩,肺会凹陷,使大部分空气压到呼吸道而到达出气口,供应此通道的血管较肺少且距表面远,故空气交换到血的气体减少。另外,当肺凹陷时,内衬也变得较厚,微血管中的血也进一步的移出空气。而另一个含空气的空间,是围绕着中耳构造处,若此腔在潜水时并不像呼吸一样凹陷,而在此处,组织内外的压力会有不同,只要少许的差异,都可能使血管膨胀及破裂,而这种不均压的病,在任何潜水者身上都会发生。

鲸类是以中耳腔的广阔的血管窦来抗拒这种情形。在压力下,血管膨胀,腔内的容积降低,以此方式,可保持中耳与外界等压,随着潜水,压力改变时,这机制自发地调节中耳内的压力。在压力中生存,要学会变压力为动力。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文学上常说“损不足以奉有余”也指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