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ian设置无线网络:学海拾贝·知足常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22:06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在《论语》中,孔子评论卫公子荆的一段话,意思也是知足常乐。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意思是:“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看来,卫公子荆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这不是很没追求吗?其实,孔子是在赞扬卫公子荆能够知道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能够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就乐不可支。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大境界。孔子认为,知足的人没有贪欲,可堪大任。他说:“吾未见刚者。”或对日:“申枨?。”子曰:“枨也欲?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焉得刚?”成语“无欲则刚”就是从这段话中化出来的。无欲不是指一点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 。而一旦有了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有什么刚毅的男子汉呢?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一个时代,贪污腐败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者个体的情况来看,则无一不是因为欲壑难填而造成的。这正如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无论你职位再高,资历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身败名裂,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腐倡廉就是节制贪欲。一个人算计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是以招来怨恨而告终。再看看孔子的另一句话“放?于利而行,多怨。”为什么会招来怨恨呢?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一件事情、一桩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社会上,在物质名利的追求上永无止境的还大有人在,简述如下:寻租。利用公权力换取非法“租金”令市场经营者为其上贡;三公。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款购物;裸官。配偶子女定居国外(没有引渡的国家),大量资金存在国外,自己随时可以走人;乱性。二奶三奶、情人几乎成了一些官员富商的特供;奢华。花钱如流水,官二代、富二代炫富或炫父,甚至说出“我爸爸是某某”的名言;与穷人争利,贪得无厌。如多个城市出现富豪申购经济适用房的怪现象;买身份。有的富豪以作慈善名义,换得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身份,作为行恶牟利的保护伞;欺民。仗势欺人,或拉大旗作虎皮,南京中山陵内非法建别墅,挂出解放军某科研保密单位旗号,有房产商和地方政府勾结,强拆民宅,闹出人命;造假。学历、产品什么假都造,牟取暴利;贪腐。这是官场上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的现象。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是名利所驱使的。他们永不知足,换来的不一定是快乐和安宁。君不见,那些腐败分子在自己的罪行败露后,惶惶不可终日,真如丧家之犬,李刚的儿子驾车轧人,还气势汹汹地叫喊“我爸爸是李刚!”到头来,父子二人有什么样的下场,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吗!

   当然,在精神的追求方面,我们不能够满足。孔子说“生无所息”事业的追求、品格的完善应该是永无止息的,是人生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