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replace替换:“狼爸”成功缘于教育的“狼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9:02
金新:“狼爸”成功缘于教育的“狼性”!凡事快一拍 于 2011-12-5 0:34: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原创评论

 

  曾几何时之美国“虎妈”蔡美儿的余波未息,眼下之香港“狼爸”萧百佑的震撼又起,让中国“特色”教育在世界“普世”教育面前着实“风光”了一番。

 “狼爸”的教育信条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狼爸“的教育理想是:” 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考北大!“

 百度资料表明:“萧百佑与妻子黄天淑育有1子3女。长子萧尧、长女萧君生于香港,老三萧箫、老四萧冰生在美国。3个年长的孩子现在全部考上了北大,最小的萧冰正在读高三,学习古筝的她,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

 针对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六朝古都南京的一些教育专家尖锐批评——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质疑:“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询问:“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指出:“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其实,“狼爸”成功说的形成或曰心理的产生,缘于中国教育的“狼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

 “反映”作为 反照,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

 中国教育有一句振奋且深入人心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中国的孩子们便失去了童年,没有了少年……

 将孩子的成长喻作跑步本身并无不妥,关键是“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

 郑渊洁之《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语:“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的潜台词是:“教育是一场生死搏斗,非生即死抑或你死我活!”

 萧百佑以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

 在萧氏的荒唐教育理论里,有关“动物性”倒是言中中国教育的“狼性”的。

 动物世界不能没有狼,否则山野中的羊与兔子之属就会因为没有危机感而久而久之丧失快速奔跑的能力而影响遗传基因而“物种”退化。

 这颇像倘若没有狮子羚羊永远也跑不了那么快一样。

 据说:“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了长期研究后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每分钟的奔跑速度也快13米。 这些莫名其妙的差别使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种类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同的:都属羚羊类,都生长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都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生。 有一年,在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下,动物学家在奥兰治河的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分别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从东岸运到西岸的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从西岸运到东岸的10只,一年后还剩下3只,另外7只全被狮子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狮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天敌。”

 就此而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丛林法则”投射于教育的“血色黄昏”之影子。

 问题是,“物竞天择”是一种公平与公正,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盖因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无序竞争的原始丛林,特别是教育。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然而,人类社会之教育层面则不然。

 教育领域的“物竞天择”必须避免“丛林法则”中的“拉郎配”。

 有一出古代戏剧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其源自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故事讲述了三对恋人阴错阳差错配姻缘,几家人互指对方骗婚闹上公堂,终由乔太守主持公道,令三对鸳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只是,“今朝乱点鸳鸯谱,千年万载传佳话”,毕竟是一种落后制度的偶然性喜剧——

 “乔太守断案由于案情牵扯太广,本身又错综复杂,把乔太守弄得昏头涨脑,想按父母包办之婚姻原配原断,又受到追求婚姻自主之青年人的反对;想按青年人的意愿来断,又受到维护封建礼教父母们的反对。在左右为难之中,他干脆来了一个‘乱点’,结果正好‘歪打正着’”。

 比照一下,北大中文系的猪肉屠夫陆步轩与医学院的冰糖葫芦小贩武小峰就是教育“乱点”而不幸未能“歪打正着”的必然性悲剧。

 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龟兔赛跑”不过是教育“乱点”的笑话!

 倘若“龟兔赛‘泳’”,兔子不就成了千古笑柄了吗?

 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举重比赛按体重大小分 出不同级别:次轻量级(60公斤级)、轻量级(67. 5公斤级)、中量级(75公斤级)、轻重量级(82.5公斤级)、重 量级(82.5公斤以上级),自1972年第二十届奥运会起,举重比赛又增加了次最轻量级(52公斤以下)和特重量级(110公 斤以上),并将重量级改为110公斤级。

 原因何在?

 乌龟与乌龟、兔子与兔子“物竞天择”是一种公正,将乌龟与兔子分出不同的“量级”竞赛更是一种公正……

 “丛林法则”之社会属性于食物链顶端的智慧生命人类当有深层次的思考,低等动物样的弱肉强食于教育范畴实在是“有教无类”的反动。

 笔者曾在《南方周末》撰《高校无奈举措凸显教育荒地》之教育评论,结尾有曰:“关于人生的内涵,在中国的词典上大致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应试教育是为了‘生存’,质言之乃‘衣钵’式教育;素质教育为的是‘表演’,换言之乃‘个性’化教育。人的生存尽管重要,但以泯灭个性为代价,是惨无人道的。”

 窃以为,“生存”之“衣钵”式教育乃中国教育的“狼性”之具象。

 “‘狼爸’成功缘于教育的‘狼性’”;也就是讲,萧百佑“成功”充其量系“‘生存’之‘衣钵’式教育”之“胜利”而已。

 萧百佑棍棒之下孩子们明白的道理大抵是:“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