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finger下载:“糖都”之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9:47

“糖都”之苦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1年12月04日 13:55  

    产糖区划定“蔗区收购”等产业政策,并未使蔗农受益,规模化耕种推广不力,加剧了糖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国内食糖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

  时值11月底,广西气候依旧温润,除水塘和陡峭的山地外,大片田地里遍是待收的茂密蔗田。甘蔗黑紫的根茎与新绿的叶片,勾勒出田野的主色调,也预示着糖料新一榨季的到来。

  各家糖厂压榨车间外排满了被新收甘蔗压扁了轮胎的运输车辆。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新榨糖浆特有的甜腥味道。

  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约1600万亩,年均产糖量占全国67%以上,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糖都”。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宁要广西的糖,不要广西的粮”,彰显广西糖区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海南糖业日渐式微,云南糖业初生待兴,更凸显广西“糖都”的分量。广西糖业的一举一动,成为中国食糖供应和价格涨跌的“晴雨表”。

  2010年糖业市场出现所谓“糖高宗”,让糖价一路飙升,对于广西来说,也意味着由食糖需求刺激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不过记者在广西调查却发现,实际境况与预期背离。广西产糖量已连续三个榨季出现下滑,从2008年开始,三个榨季环比降幅分别为18.82%、6.81%、5.15%。糖料种植集约化、糖料生产管理发展推进缓慢,甘蔗品种老化,糖业生产模式遭遇的“多重瓶颈”却难以使其赶上这班机会快车。

  据《财经》记者在广西崇左、贵港等产糖市调查发现,产糖区划定“蔗区收购”等产业政策,并未使蔗农受益,“弃糖改种”成为逐渐涌动的暗流。与此同时,规模化耕种推广不力,加剧了糖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国内食糖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

  为了突破瓶颈,广西各产糖市都设立了“糖业榨季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将和糖厂里的机器一样,需要忙碌到明年4月底榨季结束。糖业发展局等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突破瓶颈的措施,不过,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新型模式能否见效,还有待观察。

  工信部消费品司官员透露,“十二五”糖业规划将涉及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升行业竞争力等内容,也许糖业新一轮“甜蜜季节”即将来临。

  “糖都”不强

  一年前,崇左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糖业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糖都”。在广西年产糖料甘蔗超过500万吨的三个县(区)中,崇左市占了两个。2010年,该市甘蔗种植面积400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崇左全年产蔗糖量已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

  糖业是这个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以该市江州区为例,全区2010年的税收收入为4.7亿元,其中80%来自于区内东亚、湘桂等四家糖厂。

  在这里,除了过于陡峭的山地之外,大面积耕地几乎全部成为甘蔗田。当地人这样形容:“在广西,即便是在首府南宁,五毛钱可以买到四个西红柿。而在崇左,因菜地太少,同样的价钱只能买到一个。”

  和广西其他蔗区一样,崇左想继续提高其甘蔗产量,已经无法通过新开垦耕地面积来实现。随着“糖都”的崛起,糖业加工对于甘蔗的需求猛增,原先种玉米、木薯等农作物的耕地,基本改种了甘蔗。崇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扩种。

  同时,“大而不强”是业内专家对广西糖业的普遍看法。以2011年/2012年榨季时广西开机生产的103家糖厂为例:单个糖厂最小的日榨量仅为600吨,最大的日榨2.4万吨,相差40倍。全自治区内共有糖业集团31家,而年产糖量超过50万吨的集团仅有八家。

  如此一来,因糖厂规模有限技术难以升级,产品形态单一,多为初级白砂糖;制糖工艺较为落后。目前广西大多糖厂均采用亚硫酸法生产工艺,而国外糖厂普遍采用的则是碳酸法工艺。后者与前者相比,耗能少、污染少、出糖质量好、售价高,能使砂糖中的含硫量、灰分和浊度达到正常的食品加工标准。

  目前,国内制糖行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糖综合利用水平低。在单价值链下,制糖业的单一原料供应链很容易受到原料供应的冲击。以砂糖为原料的食品出口也销路单一,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据业内专家分析,国外糖业发达国家,单一糖厂已经成为以甘蔗为原料的综合产品加工企业,有些糖厂的蔗渣利用率甚至达到了100%。但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广西境内,因为糖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虽然有些糖业集团也号称建立起了制糖、造纸等一系列综合利用加工体系,而实际上,旗下各厂却分散建设在南宁、崇左、贵港等各个地市,基本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利用。

  “稳糖”双策

  今年3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关于稳定发展糖料生产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稳住了甘蔗就稳住了糖料,稳住了广西就稳住了全国。”

  为了做到“稳住”,广西近些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特有的糖业生产制度。其一为“蔗糖价格联动机制”。每一年榨季前,由自治区物价局联合税务等部门,制定出广西全省的甘蔗入场基本收购价,各地区基本按此价格上下区间内浮动。2010年/2011年榨季时,保底收购价为480元/吨,这一价格在2011年/2012年榨季则上调到了500元/吨。

  所谓联动机制,即以开榨前的这两个价格为基础进行联动,白砂糖价格每上涨100元,农民可以在榨季结束时获得6%,即6元的额外收益。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并不存在早卖早吃亏的问题,不管糖价高低,农民都可以获得500元的最低保底价格,而榨季内糖价如有上升,农民则可以获得相应比例的好处。广西希望借助“价格联动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以崇左市新和镇东街村蔗农程志英为例,他家共计耕种了12亩甘蔗,去年平均亩产为6吨,去年受“糖高宗”因素影响,他从糖厂获得每吨糖72元的额外收益。单此一项为其增收5000元左右。

  然而,《财经》记者采访中了解,当地在制定糖价时,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赢利因素,而农民基本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因此,近些年来各地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农民弃蔗改种木薯等其他经济类作物的现象。

  为了稳住糖价,广西还采取了另外一项制度,即将各片区内的甘蔗田划分为基本相等的大区,作为各家糖厂的“自留地”。划区内生产的甘蔗,只允许政府确定的一家糖厂收购,其他糖厂如果违规,会受到加税的重罚。

  以崇左市江州区为例,每年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需要保证的甘蔗播种面积为105万亩左右,这些蔗区被划分为四块,分给了东亚糖业集团、南华糖业集团、湘桂糖业集团、丰浩糖业集团四家。

  这种划分并不是“一劳永逸”,为了促进糖厂之间竞争,鼓励糖厂对蔗农种植进行扶持,地方政府每年会按照各个厂惠农支农的力度奖惩性地重新划定蔗区。如果糖厂没能采取积极措施,来年的“自留地”便有减少之虞。

  据了解,广西有些地方还研发出一种新型监管措施,将每块蔗田喷上特殊的记号性气雾剂,每家糖厂一种,如有不符合其气雾剂种类的甘蔗进场,报警装置则会立即鸣叫。

  当地糖厂也乐见其成,“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彼此之间形成了有序竞争”。

  但业界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蔗区划分制度抑制了竞争,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糖价。

  规模耕种疾进

  在耕种面积已经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之下,如何提高单产,成为广西糖业发展近年来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从9月开始,滴灌技术开始在崇左市得到推广。在崇左市人民会议堂广场外的大屏幕上,反复显示“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甘蔗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红色字样,并播放介绍滴灌技术的宣传片。

  江州区榨季指挥部副指挥长滕若宇称,采取滴灌技术,可使甘蔗亩产由平均4吨增长为6吨-7吨,效果十分明显。

  为实施滴灌项目,崇左市在江州区开展了示范项目,在今后五年内,每年力争实现采用滴灌技术的蔗田达到6万亩。

  而在所有的蔗区采取滴灌措施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必须采取规模耕种的方式才能取得效益。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市选择了新疆一家滴灌技术公司,由它在当地成立一家名为“高良”的公司进行土地流转承包,在与蔗农签订十三年土地承包权转让合同后,将土地集中平整,实施滴灌项目。

  这家公司承诺,每亩地给被承包户两吨甘蔗。当地政府部门也承诺,如果农民自愿将蔗田承包给这家公司,今后会获得来自政府的多项优惠扶持。

  为了推进这一项目实施,当地政府派出了约有200人的工作组分赴全区各地。截至11月底,全区签订约为两万亩的承包合同。

  工作组一位相关工作人员称,当地一些农户认为,自己耕种每亩甘蔗产量轻松高于两吨,因此,当工作组进村宣传时,不少村民采取“要么躲到他处,要么根本闭门不见”。

  江州区榨季指挥部副指挥长滕若宇坦言: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规模化耕种仍有待商议,但实施规模化耕种已是箭在弦上。

  甘蔗的生产特点为,只要根系不在收获时被破坏,耕种一次甘蔗,便可以连续三年收获。但在目前地块分散的条件下,现有的机械化收割技术难以满足收购甘蔗不伤根的要求,故广西各地仍在沿用传统的人工砍蔗方式。

  要满足一家消耗量为百万吨级的加工企业,要数万名砍蔗工同时上阵。“这已经几乎相当于一个乡镇的人每天在替我们砍蔗,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的人。”湘桂糖业集团行政科主任周铧说。他同时透露,每天将近100块钱的雇工费用,已经吸引了大批越南民工前往当地砍蔗,人数可达上万。

  除此之外,因为当地多年来一直耕种的甘蔗品种均为“台糖22号”,现在已经出现了品种老化现象,极易出现螟虫、白蚁等病虫害。因为甘蔗的高秆、密植特点,为了加强防治,空投药物是较为有效的手段,这也必须在规模化耕种的蔗田中才可能得到实施。

  国资“鲶鱼效应”

  随着中粮屯河崇左糖业项目(下称中粮糖厂)的新工厂即将在12月底开榨出糖,当地多年来形成的糖业稳定生态,出现了新增变量。

  自治区多年前已经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在现有的糖厂规模上做大做强,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糖厂兴建。一位贵港市的资深糖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自治区的考虑是,新企业的增加,会“导致无序竞争,从而压低糖价,扰乱市场”。

  为何广西自治区会允许这家新增的糖厂出现,相关的知情人士均不愿多谈。

  当地一种解释是,崇左多家糖厂要么是泰国等外资控股60%以上的外资企业,要么是私营企业,缺乏国资背景的糖厂,而新上一家这样背景的糖厂,也能够起到“鲶鱼效应”。

  实际上,中粮糖厂的到来,已经获得了诸种便利。江州区的100余万亩甘蔗田,将从原先的四家变成五家“分食”。成立之初,中粮糖厂便获得了大约20万亩的甘蔗“自留地”。

  甘蔗田的划分是在整个崇左市的15家糖厂范围内进行的。名义上各家均要拿出来一部分支持中粮糖厂,在共同“割让”的情况下,凑齐这20余万亩。

  《财经》记者获悉,实际调整过程并未如此简单。以湘桂糖业集团为例,崇左市政府已经将大新县昌明乡、福隆乡的耕地调划由湘桂糖业集团发展甘蔗。

  据该集团一位副总经理坦承,这是政府对其割让给中粮糖厂“自留地”的一种补偿,由此可以扩种大约10000亩。

  因“自留地”每年实施的奖惩式重新划分政策,今年湘桂糖业集团针对扩种的耕地采取了多项优惠措施,其中包括供给蔗尾种苗、免费机耕、免费供给肥料、地膜、农药等。据测算,各项补贴金额约为1200万元。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对新蔗区修路、农民购买耕机等进行补贴。

  各家竞相出台优厚政策补贴蔗农,这或许是中粮糖厂开榨所造成的“鲶鱼效应”。实际上,多年来当地形成的“均势”开始改变。

  广西提出的糖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了解决糖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化水平、延长产业链长度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上述湘桂糖业集团副总称,“各家都搞全产业链,这也算得上是规模化发展了。”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糖业,今年初农业部在广西召开推进糖料种植会议,国内食糖产业正迎来新转机,而旧的产业链模式则面临加速突围。

【作者:《财经》记者 焦建 】 (责任编辑:闫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