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c3togui.exe下载: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养正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18:05

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养正书院

  长春养正书院,1884年8月竣工,位于现长春大街与大经路交汇东的西长小学处。1883年冬,当时的长春府通判(知府)李金镛亲捐奉银一千两,并号召地方绅士集资办学,在社会各界的慷慨相助下,三个月的时间捐银九万多吊,在1884年4月动工,9月建成此书院。并依《易经》的有关内容起名“养正书院”。这是长春建城后的第一所官办学堂,开创了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当时在讲堂大厅上悬挂的“养正书院”四个楷书大字,由李鸿章亲笔撰写。

 


      当时书院的位置位于长春老城北城墙壕沟的北岸,为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院落。内设有考棚、号舍、讲堂、藏书室等建筑。 第一进院落为五间宽并带有前廊的讲堂和各六间的东西厢房。在讲堂前有两块1885年竖立的石碑,上刻李金镛撰写的书院创办时间、规模、宗旨及地方官绅募捐名录等。第二进院落建有正房五间,正堂为供奉着孔夫子、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先师像的祠堂,其余为祭祀和藏书的地方。第三进是学生宿舍。由于此地为老城之外,设立时,自是一片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的就学佳处。 养正书院属民筹官办性质的地方公学,实行定额制度,每年农历的二月和七月进行甄别录取,早期的生童多为士绅和少数的八旗子弟,后来逐步实行择优入学制度。在1907年废除科举制之前,每逢乡试之年,养正书院都要配合进行相应的考试。在科举制时代,这个书院培养出了清代科举功名26人、秀才72人。

1907年清政府维新后废除了科举制,新式学堂营运而生,养正书院更名为长春府中学堂,除四书五经的传统文化外,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也随之进入了长春的课堂。当年,恰逢长春商埠地的开发建设时期,到了1910年,养正书院门前的北城墙外壕沟被填平,继而修起了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书院往东不远处的北门外,大马路(当时叫北门外大街)修好后,成了长春最热闹的去处。养正书院这个昔日宁静的城外之地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繁华市区。

 

李金镛从早年追随李鸿章,到其1890年病逝于黑龙江漠河,一生多有建树,经历传奇。其病逝后,时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将李金镛事迹在国史馆立传,前些年还拍过演绎其传奇的电视剧。在长春,除了创办这所学堂外,在1888年离任前的五年时间里,作为长春府的首任知府,为长春地方建设多有贡献,口碑甚佳。据说离任时百姓攀辕挽留,褒称其为“李青天”。1890年后,长春百姓感念其佳,就在他创办的养正书院西侧修建了李公祠。李公祠坐北朝南、前后两院,前院为门房、影壁、东西厢房、旗杆等;后院内为正殿、石碑、东西配殿等,院内广种丁香树,大门口高悬“李公祠”的大字牌匾。再后来,在李公祠的西院,建了三间青砖青瓦的庙宇式建筑贞女祠,后改为孀妇院。这三个院落,成为早期长春人求学、祭祀的最大场所之一。 1913年,随着民国的成立,长春府中学堂改名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1920年改为吉林省立第二中学。在那个中国近代史中混乱不堪、更来变去的年代里,学校的名称自然随主变更,好在名称再变,基本没影响那里学校的实质。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学校迁走了(演变成了解放后的长春市第十二高中),这里进出的人跟牌匾一样不断变换。曾经住过的机构有“满洲国”立法院、新京市公署、新京特别市图书馆、新京特别市道德总分会等,留下比较清晰照片的就这开始的那张“立法院”。

1945年长春光复,这里变成了长春市图书馆、长春市民众教育馆等。1948年长春解放后,这里仍是长春市图书馆。1953年图书馆迁移,这里重新变成了学校,名为长春大街小学。1957年学校分成了西长春大街小学和西三马路小学。当年养正书院的讲堂变成了教研室,藏书室和祠堂成为教室,而西侧的厢房由彩印厂使用,后院的学生宿舍则变成西三马路小学的教室。1987年后,这里陆续兴建华联商厦、多层住宅等建筑,养正书院西侧的“李公祠”和“道德院”(即孀妇院)都被逐渐拆除,只留下西长春大街小学。这所小学后改称西长小学,继而又挂上了西五小学分校的牌子。

 

                                                         (摄影:良师益友 摄于2009年)

现如今,这里建起了高耸入云的大楼,当年的痕迹已然全无,只有一颗老树还在坚守着那段历史!对养正书院的印象只能在老照片中见到个大门,其余的只能从文字的描述中自己想象了……

 2007年9月,建于宽城区新政府边的养正高中正式招生开课,“养正”的名称有了传承者。新养正高中由长春第十二高中和长春第四中学合并组成。“十二高”就是从当年的养正书院脉承下来的,有近130年历史。而“四中”始建于1907年,两所百年以上老校组成的新养正,承载的不仅是历史,还有那份沉甸甸的“养人以正”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