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rsi指标参数设置: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04:30
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毛国贤

          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课程改革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和完成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现在的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又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要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认为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在课程改革尚未实施前,我们就通过通识培训、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途径,让教师在认识课程改革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现代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课程观、现代评价观。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主要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举办各种论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感受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着重引导教师树立以下理念:

    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我们将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师也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角色转换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倡导教师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实践与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实践者和参与者。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要担负起课程的完善与开发的任务,要大胆地改革教学任务,及时吸纳富有时代气息、富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创新的理念:创新是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源动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囿于传统的程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富有个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

    二、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为立足点,促进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途径,能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方式也是衡量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教师探求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焕发出生命活力。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探究活动,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学科教学特色。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言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课内引路,课外延伸,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络,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开展了“开放性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倡导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学习指导体系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探究与合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愉快中学习,开展了英语村活动,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上课。在社会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并写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我们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开设好以探究活动、班队活动、劳动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每学年还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让教师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后能写出教学后记。要求教师每周都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学校每一学年都开展一次优秀“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并编印《教学反思集》和《教学案例集》。

    三、以加强师德教育和改革评价机制为保证,促进教师成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教师培养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全面的素质,具有无穷的人格魅力。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开展了“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为主题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新课程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了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还实施了“三满意工程”,即“社会满意工程”、“家长满意工程”、和“学生满意工程”,让社会、家长、学生来评定我们的学校和教师。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在注重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同时,突出教学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期效果。经过广泛讨论和普遍认同,我们提出了“好课”、“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自主”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应该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好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应该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应该是致力于学生和自己的发展,应该是有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轻负担,高质量”,应该是深受学生的爱戴。

    四、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促进教师成长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一是鼓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让每位教师具有危机意识,认识到注重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为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学校给每位教师征订了教学杂志,并报销一定的自购书籍费用。我们还给教师下达学习的硬任务,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一个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还经常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基础知识考试和素质比赛活动。

    二是努力营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气氛。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点是团体成员之间做到合作、学习、交流,以促进团体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了备课组建设和教研组建设。以年段为单位,分学科组建备课组,让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备课组的作用主要是组织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大家共同分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我们还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教案上网,以便大家相互交流。这样既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又带动了一般教师,更帮助了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我们把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作为教研组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组织学习,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通过组织听课、评课,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来帮助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教研组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园地。

    五、以培养名优教师为动力,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更呼唤我们培养更多的名优教师,同时也为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有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良好的契机,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措施。通过教师自己申报、学生家长评议、学校考核,确定20名优秀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舞台、推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让这些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扶其他教师。搭建舞台,创设环境,通过举办优课展示、名师论坛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推选参加各类名师培养活动和优质课评活动,充分给予学习机会,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制订和实施了“青蓝工程”计划,重点培养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能站稳讲台,二年能基本成熟,三年能脱颖而出,五年能成为教学骨干”的目标要求。通过鼓励参加继续学习、在职高学历进修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扶持青年教师站稳讲台;通过挂职锻炼的办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改革奖励制度。我们提出了“让有作为的教师有地位,有地位的教师更有作为”的口号,鼓励教师冒尖。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制度,这些制度体现的总体原则是荣誉和实惠上向名优教师和一线教师倾斜。凡评优晋级,除看师德表现外,主要看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实绩。拉开分配档次,一是实行结构工资制,二是大幅度提高绩效奖励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是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哪所学校,只要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它必将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毛国贤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中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