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客广告语:百年枪声里的中国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3:44
百年枪声里的中国密码 2010-12-23 17:45 (分类:默认分类)

 

潘采夫 @ 2010/12/23 8:17 

 

      (这个是给环球银幕滴,不许转,抄袭了自己两段。)

 
   记得当年《太阳照常升起》上映的时候,一群老男人看过电影后在酒桌齐声放歌,“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你的悠久历史…….”那是看着《红高粱》长大的一代,如今已成了老男人。电影看不懂?没关系,那也喜欢。
   那些人不是我,我坐在影院里,对着上吊的黄秋生、风骚的陈冲以及大块大块的云朵发愣,有些悻悻,有些怏怏,那是一种智商被击败的沮丧。倒是通过审查了,可是你要拍给谁看呢?难道像司汤达的那样,说自己的作品将被五十年后的人们理解。
   在一部片子被审查机构拿下,一部片子被观众拒绝之后,我以为姜文应该颓了,谁还敢找他投资呢?但我严重低估了一颗纯爷们的心,尽管被实施了阉割礼,他的荷尔蒙仍然关不上水龙头。《让子弹飞》不是姜文最好的作品,但他有“阳光灿烂”的娱乐,有“鬼子”的深刻,有“太阳”的隐喻,而且最让我吃惊的是,他通过审查了,上映了,还能成为今年的票房之王。真的站着把钱挣了。
     从影院出来,我就写下自绝后路的评价,“个人偏见,《让子弹飞》是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最好的片子,一部超牛的娱乐片,更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片。”在朋友提醒之后,我不情愿地修正自己:仅次于《鬼子来了》。编剧陆天明更狠,这位老先生也豁出去了:“在一部带有寓言性的喜剧片中,他在探索中国人的本性,千百年的社会扭曲造成的某种劣根性,而且确实是用电影的方式在探索。仅就这一点,我认为,他已经超越了当代电影所有曾达到的成就。”
    由于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您应该早已经看过这片子,所以就不在剧情方面赘述,反正嗨不嗨自己知道,密雨惊风的节奏,笑点频出的台词,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我想说一下人们对姜文的几个误解,这属于非娱乐那部分的。
    在对这部片子的批评意见中,拿姜文崇拜毛泽东说事的最为集中,而且不负责任地称姜文为“毛粉”。那是乌有之乡,不是姜文,不分青红皂白就扣帽子才是典型的毛粉打法。 
    就我的观察,姜文确实崇拜毛泽东,认同精英治国,但他并不会因崇拜谁就把自己变成脑残,他对历史,对革命,对起义,对民众,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导演里面,姜文对国民性的解读和批判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证明了姜文对历史下了苦功夫。在《子弹飞里》,姜文描述了发动民众造反的过程,其中不乏“枪在手,跟我走”、“谁赢了他们跟谁”、斩首替身黄四郎等寓意明显的段落,但这并不能代表姜文的认同,他只是剧透了,他揭穿了造反的密码,解构了中国百年革命的套路。影片里他对民众的势利,对发动民众的技术,都带着沉重的嘲讽与叹息,那些拿“毛粉”砸他的人“毛者见毛”了。
     还有一种观点,学者郝建说,杀掉无辜替身黄四郎那一笔,使导演犯了讲故事的天条,本来还以为张牧之是匡扶正义的牛仔,鹅城就要走向共和,谁知道还是在高粱地里行走的法西斯。我理解郝建的意思,但他有点一厢情愿了,不由分说把《让子弹飞》装进了西部英雄片的套子,并用那个标准去对批评“子弹”。郝建低估了姜文的雄心,因为这不是一个英雄片。 
     在我看来,姜文无意于塑造英雄,连他自己扮演的张麻子,都是他解构的对象。在张麻子身上,姜文确实倾注了轻度的自恋和感伤,但他更把张麻子当成了一个“匪”,他的目的,是高度抽象出中国的“官——霸——匪——民”四者的关系,讲一出中国式造反的故事,提炼出中国文化里千年不变的定律。所以,他不会去美化张麻子破坏整个影片的建构。美化自己,那不是一个电影“枭雄”的追求。 他要表现的是中国的百年孤独。
    《鬼子来了》最后一个镜头,姜文被鬼子砍了头,他的脑袋在地上朝天仰望,竟然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留给那个世界最后的嘲讽。
    在姜文的身上,有着原始的生命力,真气鼓荡,元气不竭,戴着枷锁与镣铐中奔突,如被囚在西湖之底的任我行,隔着铁窗你仍能感到他身上巨大的力量。他有生猛不羁的原创力,这是艺术家身上最稀缺的东西,俗人如我完全不知道他姜文会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什么,这是我对他始终抱有崇敬的原因。
     你完全可以说我过度阐释,但这就是我从影片里看到的东西,它带给了我巨大的欢乐,也有内心的思索。思想学者熊培云比我更乐观主义,他这样为《让子弹飞》欢呼,“我为之欣喜万分,这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的时代寓言。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铜墙铁壁如今已经千疮百孔,只需要一点点耐心,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相信中国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努力终有报偿,相信我们的生活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