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退款后还能评价吗:中国科举制度之发展演变与历史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3:39
 

中国科举制度之发展演变与历史作用


    前面讲过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皇帝越来越集权专制,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这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上。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一向重责任,不重主权。在理论上主要的不是政府的主权属于谁,而是政府应该负何种责任。这种重责任,轻主权的政治思想,使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在选举官员上采用孔子所谓的“选贤与能”的标准,认为只有贤能的人才参与主导政治,才能切实负起理想上政府的重大职能。而要尽可能做到选贤与能,则一方面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人才参加选举,这样才能选出最贤能的人,因此中国古代对人才的选举一直以来都没有财产、门第、血统等限制;另一方面则是选举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这个制度从汉代的举孝廉,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唐朝及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其整个选举制度的发展,包括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发展都是朝着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僵化的方向发展。

    汉代最主要的选举制度是举孝廉,即举荐孝子廉吏,自汉武帝以后,汉代地方每年都会定期向中央举孝廉,这些孝廉都是先到郎署先当几年皇帝的侍卫,等到政府需要人的时候再从里面选拨任用。同时汉代设有太学,里面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为郎,不同通过举孝廉就直接任郎官,但这毕竟还只是少数;乙科出身为吏。需要这回到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也就是地方长官的下属。吏在地方干出成绩之后,就可以由地方长官举孝廉到中央,然后经过中央的考试,就可以和郎官一样正式入仕。这样一个青年经过教育、行政实习、举孝廉和考试这四项程序之后就正式进入仕途。

    到了汉末战乱时期,地方与中央失却联系,汉代地方向中央举孝廉的制度无法正常实行,于是时任曹操吏部尚书的陈群就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代替举孝廉的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先由中央政府的官员中有德望者,分区任命一中正。中正的职责就是将他所知的本乡人才登列簿册,册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不论已仕未仕者,都可以入列,然后送吏部凭册任用人才。其将人分品的标准不是通过政绩,也不是通过考试,而是通过它的社会名誉。

    但九品中正制只是战乱时期的暂时制度,因此到了晋代,它就出了很多问题,唐代就把它抛弃了,开始直接以考试来选拨人才。唐代的考试分为两步,先是由礼部主考,通过后及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了做官资格了。至于实际分发任用,则一般需要再作幕府幕僚,之后再经吏部考试,才正式入仕。科举制度由于其开放性,除了商人和工人,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公平性,考试相对长官的察举更客观公正,于是就在唐朝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制从宋代开始,日趋走向严密,比如唐代还有公卷通榜之制。可以凭考生的平日诗文定成绩,到了宋代就取消了这一制度,一考定成绩,只要考试及第就可以入仕为官,不需前代规定的实习历练,而且还加上了糊名法,防止请托舞弊。虽然科举制度日趋严密主要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保证选拨的客观公正,但是日趋严密的科举制度却逐渐走向了一种极端,束缚了人才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在继承宋代科举制度的基础,又只重考经义,而且只以朱子一家之言为准,于是就演变出了八股文。

    虽然科举制度流弊不断,但自唐代以来就一直沿用到清末,成为朝廷选拨人才的唯一方式,甚至现在的公务员也是在延续科举制度。这就表明,科举制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举制比较客观公正,有利于选拨人才。

二、科举制的开放平等,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消融社会会阶级。

三、自汉代以来的选举考试制度,一直都是采取分区定额制度,使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永远得平均参加政府,这就有利于促进政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