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淘宝客服评价:孙熙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12:18
日期: 2011-11-23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3日第7版
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是,自觉、自信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无疑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内容,但是,自觉和自信的对象首先应该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强大起来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自信。一种文化如果不能强大起来,我们对这种文化最多能做到自觉,不可能做到自信。当我们的文化不能自强的时候,去谈自信就是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是可怕的自信。只有实现了文化自强后的自信和自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和自觉。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是,在和其他世界文化强国相比较的时候,我们不能总是用我祖上也曾阔过来炫耀,不能总是依靠老祖宗来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今天能拿出什么来?在今天谈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和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任何文化总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了一定的时代,就不会有这个时代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时代的人为了完成自己时代的任务,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因而便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面临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临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光荣使命,我们如何进行这一伟大实践,如何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种回答就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但是,究竟如何建设、怎样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在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的的观点和看法。张岱年先生在1980年代提出“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观。学界大多承认综合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但是在如何实现综合创新的问题上,大家又感到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手段。于是,方克立先生在2006年又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论,把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在如何认识时代实践,如何利用中西马三种不同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化的问题上,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我的基本看法是:当代的生活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源泉和发展动力。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时代的实践是任何思想文化的真正动力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我们必须立足时代的生活和实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缺失其灵魂。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发展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群众观点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实践观点要解决的是我们文化建设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载体。今天我们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和概念,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把反映当今时代的生活和实践的思想内容融入到这些概念和形式中。一句话,就是要用旧瓶来装新酒,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来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内容。
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质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需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立足时代的生活和实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之源,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确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之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之体,从外来文化中吸纳中国文化发展之具。简言之,就是以时代实践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以外来文化为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通,才能真正实现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和繁荣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熙国)
编辑: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