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店子账号怎么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1:14:29
更新时间:2005-8-2 21:53:19
来源:职业教育网 时间:2005-2-4 16:35:18
一、关于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对原体育课程的一种改造,随着课程名称的变化,如何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体育与健康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课程进行宏观定位,将有助于在了解其性质与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懂得应采取何种观念与方法去完成课程的新使命。
(一)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通常认为,根据社会生产、生活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普通教育性质的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和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传递人类生产经验、技能和职业知识。鉴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仅是对原体育课的一种改造,无论其内涵与动态的表现方式,都不足以改变它作为必修文化基础课程的“普通教育”性质。但要是考虑到未来学校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的中职和高职两个学历阶段的现实,那么在以开设必修课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按年级递增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或注意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则都是我们现在就需要顾及的问题。
1.中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但由学校的职业性特点所决定,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的,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末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我国职业教育已强调“四个淡化”,实现了职高、中专在要求上的基本统一,并确定以开设三年制课程为主的整体改革方案,故为了适应弹性学分制的逐步试行。一年级可作为基础教学阶段,在不改变原授课班编制的情况下,要求按“全面发展”身体和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在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全面发展健康体力的前提下,开设以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综合必修课,以便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二年级为选项教学阶段,可根据发展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通过改变原授课班编制,以掌握一般运动技术、职业技能与基本练习方法为主要目的,开设以学习专项运动技术,或与职业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用技能为主的选项必修课,以便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心理品质;三年级为分科教学阶段,可根据学制长短、学校条件、个人特质和专业性质不同,以体现运动健康文化和实际应用价值为主要目的,开设包括健身、竞技、娱乐或保健等不同科目的必修或选修课,以便重在培养自我锻炼与评价的能力;四年级为非正规教学阶段,可根据适应社会生产与生存、生活的需要,利用节日余暇和自然生态环境,由学校或社会群团组织,或结合专业实习、现场教学,开设具有非正规性质的潜在课程。
2.高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年龄、心理特征,课程性质与普通高校大致相同。如果把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分两个阶段,那么在中专3年第一学习阶段,除需要开设基础性的必修课,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与选择方向,开设有利于与高校相衔接、包括体现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互交叉的综合选修课。在大专两年第二学习阶段中,则要尽可能开设选修课,或结合现场教学、专业实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通过内含非正规潜在课程的介入,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二)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要科学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首先应在遵循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学校级别与专业学科的不同需要。而据此确定的这些相对具体化的培养目标,我们已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反映。但任何课程目标又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尤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能否使愿望变成现实,则更取决于教师对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深度。这表明,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固然需要,不过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教师都懂得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的导向原则,从根本上去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
1.主体性原则  按主导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实质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平等教育”和“主体性学习”法则,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体育兴趣与特长的发展。如果依此而论,那么对实践性很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就必须打破单一化、封闭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变僵化、刻板的教学作风,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激发运动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民主氛围,使它在内容、时间、方法和运动方式上,表现的选择性、随意性和灵活性,更符合开放、多样和分散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提高到“启发自我教育”的高度去评价。这样就应让课程目标能充分反映它在提高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方面的要求。
2.基础性原则  按基础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实质是以完成“教养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教育即生活”的认识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培养必要的基本能力,让目标指向更有针对性和贴近生活实际,以便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提供最直接与简约化的帮助。如果依此而论,那么对实践性很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就更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了解可供实际应用的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养成健康的体魄,培养坚持锻炼和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使之有利于为终生自主锻炼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全面性原则  按全面性原则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实质是以完成“教育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素质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智力与非智力教育,以及“知与行”之间的相互统一,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体现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新型人材”服务的宗旨。如果依此而论,那么对实践性很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就应该充分发挥动态教育的特有优势,决不能单纯以“增强体质”和片面追求“生物效应”为课程的惟一目标;而是用“全面发展”的观念,格外注重健康体魄与人格的培养,并主张根据个人条件与特长,强调个性发展、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精神及个人价值的全面提高。
4.发展性原则  按发展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实质是以完成“发展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生存与生活教育”的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大教育观的“创新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认知、兴趣和能力,使之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具有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如果依此而论,那么对实践性很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就必须纠正“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片面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以及忽视对人的身心与行为健康施加影响的错误倾向;然后通过介绍体育文化、健康观念、竞争意识,以及现代流行体育、娱乐休闲、竞赛与欣赏等内容,把生存与生活教育都包括在课程的目标体系中,最终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创造性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以及协调体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体育——健康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体育锻炼与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协调与发展的能力、重新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体力,以及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力的目的。
三、如何理解新编《体育与健康》教材
为了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育部职成司的大力支持下,遵照《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性特点与地区差异,对原体育课教材进行了重编,共出版了三、四年制五个版本(南、北方)的《体育与健康》新编教材,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这里仅对由本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北方版)教材进行简要介绍。
(一)关于教材编写的原则
教材(亦称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条件与保证,包括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电子教材、工具书和网络教材等系列。我们这里介绍的教材是指学生用书,当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大家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涵,需要先就教材的编写原则进行简要说明。
1.体现“综合改革”原则  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自然与人文学科更适合开设综合课的观点,经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应突出体育与健康这两个主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化改造,即需要通过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天然联系,并利用体育的多功能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互为一致性,把生存体育(身体素质、活动能力、实用技能)、竞技体育(运动、竞赛)、生活体育(娱乐、休闲、养身、保健)、冒险体育(极限运动)中的内容简约化和教材化,使之围绕智力教育(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人格教育(情感、意志、态度、行为)和身体教育(健康、体力、技能)等目标,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教材体系,并设法处理好体育、健康、卫生、保健、安全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2.坚持“身心合一”原则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根据“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经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就应坚决纠正片面追求“生物效应”的错误倾向。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改造,即淡化对运动技术的规范化要求,突出以提高健康体魄与人文素质为主题。按照融智商与情商为一体,但更应该注重情商的“素质教育”观,重新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搭配关系,力求简化纯理性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化的技术知识,强调教材结构的多元性与复合性,以便通过使身体和精神都能获得体验的教材内容,既可以达到对身心、行为健康施加影响的目的,又能体现它在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3.强调“为我所用”原则  为了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应体现为生存、生活服务的宗旨,经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就应敢于打破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即根据身体锻炼的实际需要,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视为一种体育手段或活动方式,更多注重学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适当淡化知识与动作形成之间的逻辑顺序。通过突出教材在反映身心发展和文化层次上的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按“为我所用”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有利于未来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教材内容。
4.提倡“主动学习”原则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根据“终身教育”提出的要求,经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就应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类自我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化的改造,即改变以往教材内容过于单一、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错误倾向。有创意地通过拓宽体育在追求健康与文化方面的适用范围,使教材内容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能够满足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与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精神和求知欲望的需要,最终有利于帮助学生自我确定教学目标、掌握自学方法、自觉完成教学过程、养成终生锻炼习惯。
(二)关于新编教材的内涵
经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基本内涵,究竟与原教材有什么不同,集中归纳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新教材在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力求使其内容向多样化、简约化、灵活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其二是,新教材突出了体育与健康的整体兼容,按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进行分类,打破了原学科的固有体系与运动项目本身的逻辑顺序;其三是,新教材按时代性要求和适用性原则,使涉及提高生存基础、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至于以上基本内涵在每章中的具体反映,我们大致再作如下简介。
1.阐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内涵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教材在第一、第二章中,强调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天然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体验到的生活经验,分别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内涵,以及弘扬体育文化与维护健康等有关知识,力求使教材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2.体现体育与健康的整体兼容  为了适应大学科文化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教材在第三、第四、第五章中,强调体育与健康的整体兼容。根据科学的运动规律与健康原则,分别介绍了健康体能的含义、健康锻炼的方法,以及在安全锻炼与保健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力求使学生在锻炼中获得身心两方面的效果。
3.突出竞技体育的人性魅力  为了突出21世纪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推崇,新教材在第六章中,强调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根据它们在表现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等方面具有的人文价值,分别介绍了最常见且极具人性魅力的三大球类运动,以及最基本的技能与练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竞争中享受运动乐趣。
4.强调基础体育的生存价值  为了体现未来教育把“重新学会生存”作为终极目标的观点,新教材在第七章中,强调体育是生存教育的本源。根据恢复原始体力、提高适应能力的宗旨,分别介绍了源自于生存需要的基础体育,以及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性体育技能,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际锻炼,获得为社会生产劳动服务的本领。
5.满足生活体育的精神追求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新教材在第八章中,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根据追求精神健康与娱乐身心的需要,分别介绍了娱乐与休闲体育,以及从事这些活动的有关知识、方法与手段,力求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生活情趣、精神重压获得缓释。
6.弘扬民族体育的文化精华  为了弘扬与保留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新教材在第九章中,强调继承与发扬优秀体育文化。根据陶冶情操与养生保健的需要,分别介绍了我国民族体育精华中的部分项目,以及基本动作与组合练习,力求为学生提供自学自练的方法与手段。
7.发挥体育竞赛的教育作用  为了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新教材在第十章中,强调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根据享受运动美感、提高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规范行为准则、改善人际关系与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分别介绍了体育竞赛的宗旨、意义和作用,以及与体育竞赛有关的知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