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双十一秒刷漏洞:庞大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10:41
庞大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陈宁远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  

中国央行17日公布,将允许境外央行和银行投资中国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实际上,这只是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实际交易状态迟到的承认。因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早就远超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债券交易量,成为中国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和交易的最大去处。任何在中国资本市场全范围配置资产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人,不分内外资性质,都不可能不进入这个市场的。

此外,绝大部分在中国有分支机构的国外金融机构,都或多或少在中国的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甚至有些对现金流管理要求极为严格的500强企业,或由自己出面(结算由有资格的金融机构代理),或委托金融机构出面,在这个市场购买不同类型的债券、央票、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进行资产配置。央行现在公布的所谓试点,把开放这个市场作为所谓人民币跨境交易的一个重要渠道,正名的意义的确是有,但却早就落后于现实之中的市场运行。

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此协会成立于2007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几乎毫无民间的声誉)的《中国债券市场2010年二季度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数据,二季度中国债券市场交易了388022.8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交易了371741.50亿元,占比95.80%,而沪深两地的交易所只交易了16267.94亿元,占比为4.19%,其余为银行柜台销售。

当投资者的眼光都盯着波动剧烈、个人造富机会多一些的交易所市场时,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庞大,是远远超过一般不知情的投资人的想象的。中国银行间市场等闲日成交量就达6000亿元,高潮时甚至超过9000亿元。这是观察和感觉中国流动性最好的窗口,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相对风险较小的平台。

 

虽然一般的非专业人士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大的市场,但进入银行间市场的门槛却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它甚至还领先A股交易所市场一步拥有了做市商制度。这个市场分三类交易资格,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无论大小,都很容易申请到甲类交易资格,其分支机构就交易成本而言,一般都会去申请乙类交易资格。而没有结算资格的非金融类机构,只要委托一家有结算资格的金融机构,就可以轻松地申请丙类的交易资格。

说起来这个庞大的市场,监管体系却并不让人害怕,也许加入这个市场最严格的手续,就是无论哪家机构都必须考出至少2个交易员和2结算员。与在交易所市场投资购买各类债券,证监会肯定会要求投资的机构除了必备的从业人员资格外,还会严格要求投资机构必须将投资金额和资本金挂起钩来。而这个被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市场,所有能够参与的投资者,可以在买债券和卖债券的过程中实现债券的投资或投机性交易;但实际受到监管时,却能以企业管理现金流、配置资产为理由,回避投资固定收益产品交易时,某些涉及到风控流程的监管,尤其是可以不必言资本金的约束。

那些在中国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投行机构,早就熟悉了这个市场。仅就二季度而言,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净买入232.79亿元,虽然比一季度减少了266.37亿元,但还是接近银行间市场第二大机构保险机构的净买入量:243.79亿元。同时外资银行托管债券金额二季度达1774.97亿元,甚至高过券商机构1507.26亿元,这可比近百家QFII只有150亿美元的额度大不少,而且也没有什么额度的限制——谁能阻挡、谁会阻挡有人来买你的国债呢?尽管这会导致某种投机性的交易。

当然这个金额和中国商业银行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考虑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严格的监管,其唯一的非信贷类的资产,决定性地集中投资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我们可以说,外资在这个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少。何况,这还没有计算那些合资券商和基金的投资比例,也没有算上那些通过中国金融机构投资到银行间的外资企业份额。

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提供的一份截止到2009年底的1276家会员的名单中,多达36家外资银行赫然列于其内,其中花旗、汇丰、渣打三家银行的中国机构,还是常务理事,而且在券商、基金等机构会员之中,还有不少合资企业。如果说这个看上去很封闭的市场没有对外开放,那是对这个市场毫不知情的人说的外行话。

总之,中国的债券市场,是银行间市场说了算,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担当的交易。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数据,截止到今年6月底,商业银行业有136223.71亿元的各类债券,占比70.51%,保险机构17819.74亿元,9.22%;基金为10329.50亿元,为5.35%。

但因它没有在舆论之中热闹过,多少使得这个庞大的市场看起来像是一个意外的飞地。也许唯一的理由,并非是它没有对外开放,而是它几乎远离中国的个人投资者。

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个其开放程度超出中国交易所市场的市场,到底会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境外机构的正名性的开放,也许还不能说明其中的全部性质——尤其无法解释普通的中国投资人会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