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自创化妆品品牌:民间组织首领刘邦崛起之路:从平民到砀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29:58
民间组织首领刘邦崛起之路:从平民到砀郡长2009年12月30日 13:20凤凰网历史专稿

        楚汉战争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口耳相传。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说,究其原因,在于楚汉时期留下来的史料文献比较少而零散,很多人解读这些人物的时候都只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自然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了。

首先我们来看楚汉时期的史料,总体来看,秦汉及先秦的史料是比较少的。

但是,比起依靠零碎,零散的先秦史料文献(《左传》例外),主要靠考古和猜的先秦史研究以及史料并不多的两汉史研究,楚汉史研究是比较有优势的,在《史记》记叙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130篇章节中,涉及秦末楚汉这场仅仅持续了七年多的战争的主要人物的章节足有20余篇,不能不说是重中之重。而且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距离楚汉战争不算很久远,其真实性能够得到比较高的保证。除了《史记》外,《汉书》《资治通鉴》都曾记叙过楚汉战争,可惜的是,《汉书》基本照抄《史记》,《资治通鉴》基本是《史记》的编年体形式,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

因此,楚汉史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尤其是楚汉英雄的早年生活,出于史料的缺乏,即使是楚汉史学专家,也难以给出圆满的解答。比如如下一些问题:

刘邦到底是谁的儿子?与龙交这档子事连现在的小学生都不会相信;

作为亭长的刘邦,缘何能和县城里的几个头号大官萧何、曹参交情如此之厚?

大户吕公,在整个沛县挑乘龙快婿,为何偏偏看上“游手好闲”的刘邦?

刘邦到底有何人格魅力,作为朋友的夏侯婴甚至可以为其顶罪坐牢挨板子?

沛县起义,缘何沛县子弟公推小亭长刘邦为首?

刘邦投奔项梁,项梁为何重用刘邦,安排他与项羽作为偏师协同作战?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我们前面说过,对于文献极少的先秦史研究,史学家一般采取了在现有文献上结合考古研究进行合理推测的做法,小编自问对楚汉史有一些研究,望下文对这些疑问的解读能够让大多数读者满意。

刘邦之父刘太公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刘邦与卢绾同一天出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刘邦四弟刘交尤其喜爱读书,他年轻的时候,广泛交游,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由此可见,唐诗“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刘项原来不读书”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刘邦不仅读书,而且还可能读的不错。

刘邦成年之后,十分仰慕信陵君的风范,礼贤下士的信陵君是他身不能至、心神往之的偶像,不过这个时候信陵君早已不在人世,后来他听说名士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交接天下豪杰,于是他数次徒步前往大梁,跟随张耳为其宾客,直到魏国为秦所灭,张耳出逃为止。在这数次追随张耳的过程中,刘邦慢慢侵染上了游侠的习气。

前面说过刘邦读书并不算差,谈到武,刘邦也有过人之处,试想,假如刘邦没有勇力,他如何斩白蛇?假如刘邦没有没有武力,项羽缘何要和他单挑,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他项羽么?假如刘邦没有武力,他缘何会在楚汉战争中“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只有经常亲临一线的指挥官,才会遭遇如此之多的创伤。同时,刘邦此人天分极高,张良与人谈兵法,唯独觉得刘邦一点就通。既是文武全才,又在大梁开阔过视野,增长过见识,因此刘邦的才识就远在大多数沛县子弟之上了,再加上他家底殷实,善于交接朋友,为人豁达大度,俨然“晁盖”、“宋江”,很多沛县子弟,慢慢聚集到了他身边,其中的较杰出者有夏侯婴、樊哙、灌婴、卢绾等人。在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存在很多统治真空,这些真空基本都靠民间的政治社会来填补,如此久而久之,刘邦就与王陵、雍齿同列,成为沛县最有势力的地方势力之一。

随着刘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刘邦慢慢能够结交到沛县的高层,如萧何、曹参之辈。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政府往往鞭长莫及,地方上的官吏也比较少,这些官吏为了方便处理地方事务,往往借助于民间组织的力量,在接触的过程中,刘邦豁达大度的性格,让萧何、曹参对他颇有好感。

如果仅仅是这些条件,刘邦还不足以超越王陵、雍齿,刘邦把王陵当做兄长一样来看待,雍齿素来不服刘邦。然而上天再次给予了刘邦一个提升身份的机会。县令的好友吕公因为避难来到沛县,沛县上的名人听说了吕公的到来,都争先来向吕公献礼。大富翁吕公到沛县的目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杀,在沛县他需要找一个好的靠山,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安全。县令虽与他交好,但是县令没有群众基础,吕公选择刘邦,不是什么会相面认为他面相好,而是看重刘邦在沛县的影响力。刘邦与沛县高层萧何、曹参交好,同时又是最有势力的几个地方势力之一,不仅如此,刘邦既有“豁达大度”的美名,又有不俗的外表,而且还是单身。因此,刘邦胜过了没有群众基础的县令,成为吕公的乘龙快婿。从此刘邦如虎添翼,在沛县混得风生水起。

秦末,刘邦为沛县送民夫前往骊山,中途民夫大多逃亡,刘邦于是横下一条心,释放了全部民夫,这些人为刘邦的义气所感动,有少数人不愿意离去,愿意同刘邦一同落草,久而久之,刘邦就聚居了上百号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响应者风起云涌,沛县县令也打算起兵响应陈胜,可是沛县县令在沛地没有群众基础,萧何、曹参就建议召回流亡在外的刘邦。当刘邦率领一百多人回来之后,沛县县令又反悔,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准备逮捕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跑得快才捡了一条性命。

关键时刻,还是刘邦的群众基础发挥了作用,沛县父老杀了县令,开门迎接麾下有百余壮士的刘邦进城。论群众势力,刘邦此时未必胜过王陵、雍齿;但是论与沛县高层的关系,刘邦明显胜过一筹;同时,刘邦因与吕家结亲,金钱充裕;除此之外,刘邦还找了几个拖制造了他“为赤帝子”、“有王气”的舆论,因此沛县人公推他为首,领导大家起义。

刘邦凭借沛县子弟,最初也打过几个小胜仗,但是毕竟势单力孤,没有力量做更远的发展,更让他郁闷的是,原本一直不是很服他的雍齿打包带着丰邑脱离了他的组织,投奔了魏人。刘邦攻打丰邑好几次,都没有攻下,这个时候刘邦才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弱小。痛定思痛,刘邦决定找个靠山。几经挑选,刘邦投奔了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梁借给刘邦五大夫将十人,士卒五千人,刘邦凭借这部分兵力,方才收复了丰邑,赶跑了雍齿。

这个时候项梁拥立了楚怀王,各地归附项梁的楚人络绎不绝,项梁势力空前强大。在救齐之后,项梁挫败了章邯的攻势,开始了战略追击,项梁自己率领主力西进,刘邦、项羽率领偏师在其侧翼,无论是《项羽本纪》还是《高祖本纪》,此处提及刘邦、项羽,都是刘邦在前,项羽在后,可见项梁十分看重刘邦,他让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可能是让自己年纪尚轻的侄子多向刘邦学习。项羽此时不过25岁,过于青涩,尚还有很多地方有待磨练,与之相反,刘邦已经48岁,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又有很多值得项羽学习的地方,如豁达大度、人脉广泛、善于团结下属等。刘邦曾说“我和项羽当年同时受命于楚怀王,约为兄弟”,他们两人的友谊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吧。

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城下战死,楚军纷纷回撤,项梁战死,几个月之前被项梁所立的楚怀王终于得以摆脱傀儡的位置,他为了彻底摆脱项氏家族的影响,立即夺取了项羽、吕臣两人的军权;但为了拉拢吕臣,任命吕臣为司徒,任命其父吕青为令尹;任命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拉拢刘邦,以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帅砀郡的军队。天助刘邦,因这次政治斗争平民刘邦再次得到高升的机会,下一步会是封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