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互刷群: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9:01
中国水力网    陕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 吴健民   一、编制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背景 2001年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我省安启元等7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把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提案。为此,全国政协与中国工程院共同组成渭河考察团,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团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梅向明任副团长,率领两院院士张光斗、潘家铮、周干峙、钱易等专家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领导一行57人,于2001年10月14日至20日对渭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团返京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温家宝副总理对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2002年5月,温家宝副总理再次批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应统筹考虑环保和生态问题”。 为落实温家宝副总理重要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王寿森副省长为组长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抽调人力组建规划编制组,从2002年2月开始展开了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2002年12月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
二、陕西渭河流域概况
(一) 自然概况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在陕西潼关注入黄河。渭河干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502km,流域面积6.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3。 陕西渭河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7.8~13.5℃,多年平均降水量610mm,其中7~10四个月占全年的60%以上,降水区域分布规律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700~1200mm。 流域内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支流有176条,其中年均径流量在1亿m3以上的支流南岸9条,北岸7条,共有16条。南岸支流源短流急,水量较丰,水质良好。北岸的千河、泾河、石川河、洛河,流经黄土高原及丘陵沟壑区,源远流长,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渭河全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4.58亿t,其中泾河2.47亿t,洛河0.90亿t。泾河含沙量最高,张家山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148kg/m3,最大1430kg/m3。
(二) 水资源条件
1、水资源量:经对1956~2000年水文系列分析计算,全区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62.19亿m3,地下水资源量48.76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41.03亿m3,全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69.92亿m3。
2、出入境水量:入境河流有渭河、泾河、北洛河,多年平均实测入境水量为33.58亿m3,其中渭河19.0亿m3,泾河14.05亿m3,北洛河0.55亿m3。 多年平均出境水量80.53亿m3,其中渭河72.76亿m3,北洛河7.77亿m3。
3、水资源特点:一是地域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区内径流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规律。年内径流量的50~65%集中于汛期(6~9月)4个月,而12、1、2月3个月仅占全年的3%~8%。渭河林家村站年际极值比为12.14,洛河状头站极值比为5.88;二是90年代以来,径流量衰减剧烈。渭河林家村站径流量有9年不及平均值,1997年只有4.02亿m3,不及多年平均的1/5,为渭河干流50年来最枯值。90年代,渭河林家村站、泾河张家山站、洛河状头站实测径流量均值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了51%、25%和18%。
4、水资源可利用量:参照黄委设计院和西安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多年平均渭河下游华县站汛期的冲沙水量约需45亿m3,非汛期河流生态基流量需6.1亿m3,总计河道内生态环境年需水量约51.1亿m3。 区内自产水资源总量和入境水资源量之和为103.5亿m3,减去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51.1亿m3,再减去上游甘、宁两省耗用水量约12亿m3,并考虑扣除流域内水保措施用水3亿m3,预测我省渭河流域2010年水资源一次性可利用量为37.4亿m3。
(三) 社会经济概况 陕西渭河流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市及延安、榆林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59个县(市、区)。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工业集中,城镇密集,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是我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域,作为大西北的门户和通向大西南的重要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国家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纽带,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2000年,全区人口2204.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2%。城镇人口851.6万人,城市化率38.6%。流域人口分布以渭河两侧关中平原最为密集,占流域总人口的96%,人口密度达到450人/km2。全区工业总产值144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全区耕地面积2497.2万亩,占全省的56%;有效灌溉面积1425万亩,占全省的72%;全区粮食总产量72.8亿kg,占全省的67%;渭北苹果总产量366万t,占全国总产量18%。
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渭河流域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一区域都是全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之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渭河流域历史上是“林草丰茂”的“风水宝地”,水量丰沛,两岸有大片湿地,生态环境良好。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前,渭河仍可通航,是由潼关进入关中的重要水路通道。 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对渭河流域的建设十分重视,目前区内工业集中,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将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建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对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工业基础雄厚。渭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天、航空、国防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西安为中心,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是陕西的“工业走廊”,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44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
2、农业较为发达。渭河流域是陕西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区,农田灌溉面积占全省的72%。200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2亿元,占全省的64.2%;全区粮食总产量728.4万t,占全省的67%。关中渭北地区还是我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苹果种植面积560万亩,总产量36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8 %。
3、科技教育实力强。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37所,2000年本专科在校生24.77万人、研究生1.85万人,省级以上科研院所73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总数达60余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全国性产业带。另外一大批高校产业园和专业科技园相继诞生,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成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古秦中帝王州”,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为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渭河两岸周边地带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两大独特的自然地貌单元 ,又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200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亿元,占全省的85%。 5、地理位置优越。关中作为大西北的门户和通向大西南的重要枢纽,关中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国家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纽带,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
(二) 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存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渭河流域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集中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竞争能力;三是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五是建设教育强省、构筑西部人才高地;六是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2、发展目标 (1) 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10.5%,2006~2010年增长速度为8%,2010~2020年增长速度为7%,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到2010年,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70亿元; 2020年达到6430亿元。 (2)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稳定加强一产、调整优化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现状的13:45:42调整到8:46:46,到2020年调整到6:47:47。 (3)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要加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到2010年渭河流域城镇人口1231.3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551.9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4)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到2010年农业与果、牧业用地比重调整到3:1,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现状的88:12(粮经比)调整到2010年粮经饲比77:18:5和2020年的71:20:9。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三) 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渭河流域自古至今对陕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流域内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以及渭河中下游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带来的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1、水资源极为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渭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69.92亿m3,人均占有量317.2 m3,仅为全国人均的13%,加上入境客水,人均也仅有470 m3,比国际上公认的绝对缺水线还要低;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280 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7%。 近10多年来,渭河来水量连年减少。林家村断面50~8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为24.55亿m3,但是90年代平均只有10.72亿m3,其中1995~2000年,连续六年都不足10亿m3,1997年仅为4.02亿m3,为50年来最枯值。 90年代以来,入境水量和自产水量大幅度衰减,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由于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以致造成地下水大面积超采,1986-2000年累计超采地下水69.6亿m3,年均4.6亿m3,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关中地区是陕西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利化程度较高,然而大型灌区多为径流式引水,灌溉保证率低,加之河源来水锐减,灌区现有50%的灌溉面积不能适时适量灌溉,2000年有36%的灌溉面积失灌。渭河流域的8市59个县(市、区)中,因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等因素,有4市41个县城缺水,在大量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的情况下,目前日缺水量仍达55万t左右,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干旱频繁发生,用水高峰季节,河道干涸,井水位剧降;城镇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渭河流域当前是以超采地下水、减少冲沙水、牺牲生态水为代价暂时维持经济发展的。
2、水质污染严重,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渭河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渭河排泄。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2000年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9.29亿t,是80年代初的3倍。由于流域内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超V类水质,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近年来,由于污染水体的下渗和固体废物淋滤入渗等原因,一些重要城镇和重点工业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3、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日趋严重,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区域水环境恶化问题愈来愈突出 在过去的40多年里,虽曾多次加固、加高堤防,但随着河床的不断淤高,渭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堤防的防洪能力不断降低。受渭河高含沙洪水的倒灌影响,12条南山支流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多数也成为地上悬河。连年发生小流量、高水位洪水造成的漫溢、决口等灾害。同时使“二华”排水干沟和交口、洛惠渠等大型灌区200多万亩农田丧失了自流排水能力,库区有60多万亩土地盐碱化程度不断加剧,局部地区出现沼泽化。环境恶化和防洪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范围的返迁移民防洪安全没有保障。目前,返迁移民分布的3县(市)的9个移民乡以及部队、农场等单位,总人口15万余人。移民返迁后,一直未进行较为系统的防洪设施建设,一旦遭遇较大洪水,返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历尽艰辛初步创建和赖以生存的家业也将毁于一旦。
4、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进展缓慢 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流域内现有4.8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目前治理达标的不足1.5万km2。由于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缓慢。同时,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北洛河上游、渭河、千河流域和骊山地区的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侵蚀强度居高不下。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渭河下游淤积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象渭河这样一条对一个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河流,却又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泥沙淤积三大问题于一体,并相互作用,导致区域水环境严重恶化,其问题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之大,在全国是罕见的,不仅使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也严重制约着陕西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综合治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极为紧迫。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思路 规划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节水、治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为重点。优先城镇供水,稳定农业用水,留足生态用水。建立对流域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新机制。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同步,防洪抗旱并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以流域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规划总体目标:规划采用现状年为2000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一是建立起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型社会;二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体系;三是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四是建立起科学完备的防洪减灾及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五是建立起法规健全的流域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规划基本思路:以渭河干流为主线,以解决缺水和减轻防洪压力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治污、调水、开源、防洪、减淤、水土保持等多种整治措施和分期实施计划。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基本思路是:节水优先,适度开源,调水补充,优化配置。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思路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水源地保护,改善水污染状况,保证供水安全。 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基本思路是:蓄泄并举,水沙兼治,降低潼关高程,减轻防洪压力。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五、综合治理重点措施
(一)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 1、加快农业灌溉节水步伐 渭河流域现有设施灌溉面积17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25.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92万亩。农业节水以关中灌区更新改造为重点,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调整种植结构、革新耕作方式、推广节水技术、建立有效的政策和价格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的节水水平。 2010年前规划完成高标准渠道衬砌1687km,完成田间小畦灌溉节水工程467万亩。完成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新节水面积共136万亩,其中低压管道输水节水面积79万亩,喷灌36万亩,微灌及膜下滴灌21万亩。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892万亩。使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节约灌溉水量4.14亿m3。 规划到2020年,灌区全面实现节水灌溉,节约水量除用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外将全部留给生态用水。 2、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取水量 规划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75%,其中西安75%;宝鸡、咸阳、杨凌70%;铜川、渭南、兴平、韩城、华阴65%;县城不低于60%。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到2010年渭河流域各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平均下降至30m3,2020年下降至15m3。 3、加大城市生活节水的工作力度 一是要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损失率。规划到2010年供水有效利用率达到88~90%,2020年达到90~92%以上;二是加强生活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规划对不符合节水标准要求的用水器具,到2010年前全部改造更新完毕,“十五”末期新建城市住宅和公用设施要100%采用节水器具;三是提高用户用水装表率,以表计量,按量收费,取消包费制;四是逐步推行分质供水。2万m2以上宾馆,3万人以上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万m2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须建中水道和污水回用系统。规划2010年污水回用量达到1.9亿m3,2020年达到4.0亿m3。
(二) 全面进行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目标是:2010年前消灭Ⅴ类、超Ⅴ类水,渭河干流基本按功能区划达标,控制COD5.10万t,氨氮0.5万t;2020年全流域按功能区划达标。 规划总量控制方案是:
1、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节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取消3.4t以下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年减少废水排放7.0万t,同时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2、建设废污处理设施:2010年前新建污水处理厂23座,增加170万t/d处理能力,总处理能力达到200万t/d,废水处理率达到60%。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12个,年处理能力128.73万t,主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规划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300万t/d。城市垃圾处理厂达到25座,总规模200万t/a。
3、尽快出台废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积极推进废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行。
4、非点源污染控制: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无磷农药,到2010年,年减少氨氮流失0.02~0.03万t。
5、增加河道生态水量: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非汛期(11月~6月)河道基流量,维持河流基本的稀释自净功能。据分析,林家村断面最小流量应在10m3/s以上,华县断面最小流量应在20m3/s以上。
6、水源地保护:对划定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栽桩亮界,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保证城镇供水安全。 (三) 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区外调水
1、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化节水条件下,若不增加新的水源工程,渭河流域现状年缺水量为19.77亿m3,缺水率27.3%。2010年缺水量达26.01亿m3,缺水率33.2%,2020年缺水28.01亿m3,缺水率为34.7%,其中渭河干流两岸地区缺水最为突出。
2、水资源配置
(1) 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水源配置:2010年前渭河干流生态所需水量利用甘肃引洮入渭工程增补3.7亿m3和各行业节水量、污水回用量来补充,宝鸡林家村至入黄口,非汛期基流量将逐步达到10~25m3/s;2011年后河道内所需基流随着东庄水库建成,可增加下游河道生态基流7~8m3/s,到2020年,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道基流量可达12~35 m3/s,河道内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2) 城镇生活、工业用水水源配置:现状水资源配置格局,以维护现有用户权益为前提,不再作过大调整。2010年前,渭河以南西安、渭南一线城市用水主要利用石头河、黑河、沋河、涧峪等南山支流地表水,限制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不足部分由拟建的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引汉济渭一期工程水量来满足。渭河以北宝鸡、咸阳、杨凌、兴平、铜川一线城市及县城所需水量除仍由冯家山水库、桃曲坡水库等地表水源继续供给外,增加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向咸阳、杨凌区供水,并要维持当地地下水的供水规模。2010年后,在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总调水量达到15亿m3时,沿渭城镇生活及生产需水问题可得到较好解决,河道内生态用水也能得以补充。
(3) 农业水源配置:农业所需水量,基本上将全部依赖当地水资源的挖潜配套、节水改造、污水利用和加强管理来解决。鉴于本区一大批农业水源已转供城市,灌溉供水保证率较低,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已造成较大影响,今后城镇用水原则上不再新挤占已有的农业水源。 稳定农业用水,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约的水量首先用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力度,处理后的污水,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的用于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取消高耗水粮食作物,采用抗旱良种和改进耕作技术;利用雨水,发展旱作农业;加强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调配和管理,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4) 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统筹调配:针对本区地下水超采的实际,对地下水开发利用采取的对策是总量控制、局部调整。总体要求,一是把城镇地下水开采量压下来,做到采补平衡;二是在灌区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配、统管,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三是把有一定开采潜力的岩溶水、深层地下水配置给生活用水;四是制订并出台调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水价方案。
(5) 调水工程简介 陕西渭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除适当开发当地水资源外,要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唯一出路。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一期工程拟在汉江支流子午河上修建三河口水库,经63km穿越秦岭隧洞,自流调水5亿m3入周至县黑河金盆水库。二期工程拟在汉江梯级开发的黄金峡水库建站抽水200m,经16.3km输水渠道,抽调水10亿m3入三河口水库。工程全部建成年调水15亿m3供关中地区城镇生活、生产用水。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从汉江的褒河支流红岩河关山建低坝引水,经20km隧洞,调入渭河支流石头河水库,年调水量0.94亿m3,通过石头河水库统一联调供杨凌、咸阳市等城市用水。 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利用西(安)~(安)康公路秦岭隧洞,将汉江支流乾佑河上游流水量经19km隧洞调入西安石砭峪水库,年调水量0.53亿m3。通过水库统一调节调度,供西安城市用水。 引洮济渭调水工程:拟从在建的甘肃省九甸峡水库工程引洮济渭总干渠五号洞出口引水,利用其灌区未全部配套水量调入渭河3.7亿m3,以补充渭河干流河道内生态用水的不足。
(四) 建设防洪体系,减轻灾害损失 渭河防洪体系主要由降低潼关高程、建设东庄水库、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西安城市防洪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等组成。
1、降低潼关高程措施:
(1)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实行全年敞泄,创造降低潼关高程的基本条件;
(2)建设以防洪减淤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供水和供电,具有调水调沙功能的东庄水库。规划坝高228m,总库容30亿m3,拦沙库容20亿m3,调水库容6.8亿m3,防洪库容4.2亿m3。通过水库调水调沙,创造渭河下游冲刷条件,配合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达到降低潼关高程的目的;
(3)进行潼关以下库区河道整治。
(4)实施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工程。
(5)修建黄河干流古贤水库。
2、规划防洪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实施渭河中游干流防洪工程;
(2)实施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防洪续建工程;
(3)实施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河道疏浚淤背工程;
(4)实施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
3、加快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抓紧建设西安城市防洪工程。
5、重视非工程措施,一是建设现代化防汛指挥系统;二是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超标准洪水对策;三是完善机动抢险队和救生船队建设;四是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五) 水土流失治理
1、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沟道坝系建设。从支沟到主沟,从上游到下游,根据不同沟段的地形和比降,因地制宜,计划安排治沟骨干拦泥坝2500座,中小型淤地坝7500座。
2、加强以基本农田、水土保持林草、生态恢复等主要措施为主的坡面治理工程建设。
3、规划建设目标和任务 2010年前,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km2,累计达到21790 km2,治理程度达到45%,修建骨干拦泥淤地坝1700座、中小型淤地坝5000座; 2011~2020年之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 km2,总治理面积达到31790 km2,治理程度达到66%,修建骨干拦泥淤地坝800座、中小型淤地坝2500座。
(六) 旱作生态农业 渭北高原区以利用天然降水为重点,农、果、牧全面发展,大力推广窖灌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形成粮、果、畜等产业规模优势,建设田、果、草综合开发农业生态系统。 关中平原区以提高水份生产利用率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形成粮、果、菜、肉、蛋、奶生产基地。 规划从抓示范入手,建设30个综合示范县。2010年前重点抓好10个旱作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县建设。
(七) 监测站网及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际需要,在不断完善水文监测(地表水)、地下水监测、水质监测、泥沙淤积监测、水保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包括一个信息公用平台和若干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公用平台主要包括水利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体系的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各类数据库建设等项内容。重点应用系统包括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估算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总投资365.91亿元,其中近期(2011年前)226.03亿元,远期(2011~2020年)139.88亿元。近期投资中,节约用水项目45.9亿元,水污染防治项目32.2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60.12亿元,防洪减灾项目53.52亿元,水土流失治理项目22.26亿元,生态与旱作农业综合示范项目12.03亿元。 近期投资中,力争中央投入141亿元,地方投入85亿元。
七、保障措施 渭河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需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筹资方式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三要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市场作用;四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五要加强法制建设,保障规划实施;六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治理步伐。
八、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分必要和紧迫 渭河流域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前沿,是沟通我国东、西部,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经济地理区位,是西部大开发,国家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纽带。同时又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陕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水资源短缺、防洪形势严峻、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等问题,却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实施渭河综合治理,不但是当务之急,更将对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极大而深远的影响。
2、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首先是节水、治污,挖掘当地水源潜力,但其根本出路在于实施跨流域调水 本区人均自产水资源317m3,计入入境水量,人均仅470m3,处于国际上公认的绝对缺水线以下。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导致国民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争水,出现了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的恶性循环局面。解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本区经济、环境建设最紧迫的问题,实施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3、改变三门峡运用方式,建设东庄水库,降低潼关高程,减少下游淤积,是解决渭河下游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 渭、洛河下游及三门峡库区目前存在严重的洪水威胁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库区淤积、河道退化、干支流洪涝灾害加剧、库区人民安全保障程度低是最突出的问题。而潼关河床高程居高不下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降低潼关高程应作为减轻渭河中下游防洪压力的首要目标。规划的主要措施:一是建议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实行全年敞泄,作到中、小洪水不滞洪,5000m3/s流量穿堂过;三是加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入渭泥沙;四是加大防洪、河道整治投入,修建干支流堤防、治理南山支流及实施移民保安等工程。通过以上措施,潼关高程将逐步降低,2020年有望降至325m以下;五是建设东庄水库,拦沙调水,改善下游河道水沙条件。
4、实施水保生态建设,减少入渭泥沙,对减轻下游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8万km2,其中中度以上侵蚀强度面积3.36万km2,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平均年输沙量2.06亿t。规划近期重点完成北洛河上游、渭北高原沟壑区等治理项目,并加强秦岭北麓、关山等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实施治沟坝系建设,近期可减少入渭泥沙0.95亿m3。
(二) 建议 一是加大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投资力度。鉴于陕西属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面大,地方财力十分有限,而渭河流域的治理任务又非常繁重,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请国家在投资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重点支持节水、调水、防洪和水保生态建设,并对水污染防治、城乡供水项目资本金予以适当补助。 二是尽快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三门峡水库的改建和运用方式。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为下游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防洪保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对陕西却带来了河道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灾难性问题。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的功能和运行方式应予调整,建议国家组织力量,重点研究以降低潼关高程,减轻渭洛河中下游防洪压力为目标的三门峡水库改建方案和运行方式;并利用小浪底水库建成的有利时机抓紧实施。 三是加快引汉入渭项目前期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缓解关中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实施跨流域调水,增加新的水源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我省渭河流域中远期的用水需求以及陕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量调出区的实际,将陕西引汉济渭项目纳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中,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 四是尽快开展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黄河古贤水库是黄河中游具有防洪减淤、调节水沙、发电供水等巨大综合功能的骨干工程,对黄河治理作用巨大,同时对解决三门峡库区灾害和泾东渭北缺水问题具有重大作用,建议国家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力争早日立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