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方案讲解汇报:广州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1:55
作者:无知一熊 
 注:把此文公开,希望集思广益,但不要否定我们的目标:高效、环保地处理垃圾。希望在一个目标下,如何协商,如何妥协,如何修正,实现和谐共认,以“集体选择”为基础做出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决策。

 

-------------------- 

广州市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面临“化解垃圾处理危局,优化垃圾处理体系”两大任务,将贯彻执行“科学规划,化解危局,优化体系”垃圾治理路线图,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资源化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日产量在2010年基准上减量10%。

一、以规划为先导,谋求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科学编制《广州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2011—2020)》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正视现状,谋求长远,环卫总体规划重点提出2011年至2020年期间环卫需求,还应展望20年,30年直至50年环卫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系统提出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既明确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建设需求,也明确优化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需求。从法规政策、行业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论证垃圾排放控制、垃圾收集、道路与广场清扫保洁、垃圾中转、垃圾处理和监督监查等模式及其设施建设需求,明确落实规划与管理目标的保障体系。

(一)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与处理能力需求预测

十年来,广州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末端处理量以近5%的速率递增,2010年日均产量和末端处理量分别达到1.78万吨和1.28万吨,以此为基础估算,2015年日均产量和末端处理量将达到2.27万吨和1.62万吨。如计入乡镇农村垃圾处理产量,2015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和末端处理量将达到2.72万吨和1.85万吨。表1给出了2015年、2020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和处理能力需求,表中分别列出了中心城区、南部城区和北部城区末端处理量和处理能力需求(单位:吨/日)(不含餐饮垃圾、绿化与水上保洁垃圾、建筑垃圾、动物尸体和城市粪便)。

表1 2015年、2020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和处理能力需求

年 份

广州市十区两市

中心城区和萝岗区

南部番禺、南沙2区

北部花都、从化、增城

2015年

18500/21000

11000/12000

3500/4000

4000/5000

2020年

20300/22800

11600/12800

4300/5000

4400/5000

(二)超前规划4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循环经济园区

广州市形成了中心、南部、北部三大垃圾产生地,这是城市空间与功能的直接反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也应体现这一现状,有必要形成中心、南部、北部三个组团。考虑到中心城区垃圾末端处理量逾万吨,中心组团垃圾末端处理至少应分两地进行,因此,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应超前规划至少4个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循环经济园区。

中心组团建设白云(李坑、兴丰)、萝岗两个循环经济园区,处理中心城区和萝岗区垃圾。南部组团建设南部循环经济园区,处理番禺和南沙2区垃圾。北部组团建成花都、从化和增城等跨域合作的北部循环经济园区,分别处理花都、从化和增城垃圾。此外,考虑到中心城区垃圾处理压力大,应研究将部分中心城区垃圾运至南部组团和北部组团处理的可行性。

垃圾处理循环经济园区遵循共生、循环利用、环境安全和因地制宜原则,以垃圾分拣为基础,综合考虑物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处置,优化垃圾处理链,强化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以废治废,极大化减少填埋处置量,实现垃圾处理集约化、资源化、专业化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可以采用综合处理基地方式集中处理,如中心组团萝岗园区,也可以通过构建信息交互系统采用虚拟生态工业园方式分散但各处理企业或单元紧密关联的处理,如中心组团白云园区和北部组团园区。

中心组团建成多元组合型循环经济园区,白云园区以焚烧发电和填埋两种方式为主,增设垃圾分拣、物质回收,逐步形成多元组合型园区;萝岗园区将以物质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和生化处理为主,采用多种单元并列的综合处理方式。南部组团和北部组团建成功能拓展型循环经济园区,南部组团以焚烧发电为主,辅之以物质回收、生化处理、填埋等处理方式;北部组团则以填埋为主,辅之以物质回收、焚烧发电、生化处理等处理方式。

(三)系统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需求达1.28万吨,而日处理能力不足5000吨,总缺口高达8000吨/日。中心城区垃圾处理能力仅3000吨/日,缺口达6000吨/日。番禺区填埋场库容基本用完,目前将垃圾打包后暂存在填埋场堆体上面,待新设施建成后再处理。南沙、萝岗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其垃圾运往中心城区兴丰填埋场处置。兴丰、花都、增城、从化填埋场库容将相继告馨,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全线面临“垃圾围城”危局。垃圾渗滤液处理缺口也高达近1000吨/日,且处理方式单一,90%填埋,8%焚烧,处理场所过于集中。垃圾压缩产生二次污染且压缩效率低,转运模式有待优化。建设与营运主体单一,市、区两级政府责权利不明晰,“主体多元化,营运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格局难以形成。可见,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形势异常严峻,中心城区、番禺、南沙和萝岗9区形势尤为严峻。十二五期间,广州市既要化解垃圾处理危局,又要着手优化垃圾处理体系,化解危局是形势所迫,优化体系是设施建设规划的目的,必须两者兼顾,任务艰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应对上述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二、以建设为抓手,优化垃圾处理体系

十二五的重中之重是化解“垃圾围城”危局。为化解“垃圾围城”危局,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应建成物质回收利用能力330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6100吨/日和一座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兴丰填埋二场)。

物质回收利用包括干垃圾(包括学校、家庭、机团干垃圾)分拣回收和厨馀垃圾(包括市场、家庭湿垃圾)堆肥等综合利用,其中,干垃圾分拣回收能力1800吨/日,厨馀垃圾生化处理能力1500吨/日(李坑综合处理厂1000吨/日,大田山生化处理基地500吨/日)。

中心组团建成投产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00吨/日)和兴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500吨/日),南部组团建成投产番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00吨/日)和南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600吨/日)。

当务之急是务必在201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第六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厂,缓解“垃圾围城”压力,为新设施建设赢取时间。

此外,推进从化、花都、增城填埋场的改扩建工作,提高广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升级改造大田山渗滤液处理厂,完成兴丰渗滤液处理厂和李坑渗滤液处理厂的改扩建,力争在垃圾处理处置场所内处理垃圾渗滤液。建设飞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加强炉渣综合利用监管,中心城区焚烧厂炉渣和飞灰100%资源化处理利用。改造社区垃圾压缩站,建设大型中转站,提高垃圾脱水率和转运效率。

南沙、花都、从化、增城等根据各自情况从早谋划乡镇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可建设一定规模的能源回收利用设施(农村沼气)、沤肥或堆肥厂、综合处理场,提高乡镇农林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和乡镇垃圾处理服务水平。

十二五后半期,有计划地推动4大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作,建成布局合理、生产共生、资源充分利用和区域良性合作的垃圾处理局面,确保十二五后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补偿为牵手,构建垃圾处理的经济调节平台

近期以公共财政和垃圾处理阶梯式收费为来源,推动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区的环境补偿(狭义生态补偿)。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调节平台(广义生态补偿),形成垃圾处理跨域合作的良性局面和垃圾处理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垃圾处理经济调节平台的组成

垃圾处理经济调控平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垃圾排放收费(税)机制和垃圾处理服务费机制。垃圾排放收费(税)可部分解决补贴资金的来源问题,并起到垃圾排放抑制作用;建立垃圾处理服务费机制对维持垃圾处理市场秩序和提高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垃圾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垃圾处理能力交易机制。实施垃圾排放权交易有利于政府控制垃圾排放总量,促使企业和居民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实施垃圾处理能力交易有助于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并促使垃圾处理设施的效益极大化。三是狭义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对垃圾处理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成本和发展机会损失成本予以补偿,以促进垃圾处理跨域合作。

(二)公共财政是垃圾处理经济调节平台的构建和正常运转的保障

垃圾处理作为一项公益性民生事业,向社会提供物质资源(包括能源)、环境容量和垃圾处理服务等产品,具有外部性,但垃圾处理的一些环节是微利甚至无利的,需要公共财政支撑,作为垃圾处理服务性产品购买者的政府必须构建垃圾处理产业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

只有公共财政才能保障向社会提供广泛、公正、优质的垃圾处理服务。公共财政支撑体系一是全额向垃圾管理的行政单位、执法单位和事业单位拨款,二是向提供垃圾处理服务性产品的企业拨发财政补贴并确保垃圾处理企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三是向因垃圾处理需要而失去发展机会的地区拨发经济补偿,四是向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地划拨生态恢复资金。此外,公共财政支撑体系还应出台鼓励生产企业自觉抑制垃圾排放量和回收利用废物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营模式,重点在废物回收利用、原材料采购、设备采购、土地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

公共财政支撑体系的基本着眼点是合理配置资源、维持垃圾处理行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和向社会提供广泛、公正、优质的垃圾处理服务。垃圾、垃圾处理服务和环境容量都是公共品,应无差别地配置到每一个企业和居民,同时,社会提供的垃圾处理能力也应无差别地消纳每一个企业和居民排放的垃圾,并充分发挥每一个垃圾处理设施的效益,这就需要公共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垃圾处理的一些环节是微利甚至无利的,目前,物质回收和能量回收环节产生微利,填埋、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转运等环节是无利的,整体衡量,垃圾处理行业还是无利的,需要公共财政补贴以保障垃圾处理行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维持垃圾处理的正常运作,推动垃圾分类等关键环节的发展以提高后续处理环节的效益,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公共财政以其公共性、非营利性和法制性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并保障垃圾处理产业向社会提供广泛、公正、优质的垃圾处理服务。

公共财政催生垃圾处理经济调控平台。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建立垃圾处理的经济调控平台,实现以价格机制为主、与公共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投资收益组成,从而形成垃圾处理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垃圾处理统筹规划和“主体多元化,营运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格局。

公共财政应本着“以支定收”原则,在科学评估垃圾处理各环节的市场化能力及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确定垃圾处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并依照财权、事权划分,建立稳定的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体系,重点扶持那些市场化能力较差的垃圾处理环节,培育垃圾处理主体和垃圾处理市场,实现垃圾处理均等化和规范化。

四、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垃圾处理工作

贯彻落实《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全市党政机关、中小学校、大型商场、星级宾馆饭店、农贸市场和有条件的新建小区及各区选定的1-2条街道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是件实操活,需要做好四个对接,与已有垃圾排放习惯对接,与既得利益对接,与街道经济发展水平对接,与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对接。推行垃圾分类应因地制宜、循环渐进、逐步规范。

生活垃圾伴随生活而生,时久天长,公众形成了一定的垃圾排放习惯,启动垃圾分类时需与已有的垃圾排放习惯对接,不急不躁,耐心引导,逐步规范。垃圾分类指导员一定要平心静气,温馨劝阻,给排放者足够时间去感受和体验,让屡教不改者自觉孤立,让时间去雕刻新的垃圾排放习惯。

广州市垃圾分类的现阶段重点是尽可能回收物质资源,鼓励个人、家庭、小区、压缩站对干垃圾层层分拣回收,极大化减少进入末端处理处置设施的垃圾量。我国已形成强大有效的物质回收队伍和利益链。推广垃圾分类时需要与既得利益对接。发扬现存回收体系的优势,不仅回收值钱的资源,还要回收那些不值钱但可再生利用资源,在提高回收队伍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与既得利益对接也就提出了新利益链的建立课题。既要照顾既得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和环卫工人等垃圾分类参与者的利益。

启动垃圾分类是需要投入的,需要结合街道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可以多投入,提供较好的硬件、软件条件,有声有色地开展垃圾分类,但经济条件不好的街道同样可以有声有色地开展垃圾分类,并不是垃圾分类就需要配置多少数量或多么漂亮的容器,两个塑胶袋就可以把干湿垃圾分开排放,反过来而言,容器配置再多再好也未必能保证垃圾分类坚持下去。

垃圾分类考验的是政府决心、策划者的细心和操作者的耐心,只要这“三心”坚定,垃圾分类就能坚持,就能做出成效。垃圾分类贵在行动,贵在持之以恒。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基础环节,分类的目的既是为了节约和保护资源与环境,更是为了优化垃圾处理体系,高效、环保地处理处置垃圾。垃圾分类要系统考虑分开排放、分开清运、分开压缩和分开处理,需要与现有收运、处理处置设施对接。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分流分类处理垃圾。目前,广州市是有分开处理能力的,可再用再生物质资源进循环利用体系再用再生,经分拣回收后的干垃圾进焚烧厂进一步回收热能,部分市场垃圾进生化处理设施处理,等等。二是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推进垃圾处理体系优化工作。目前,干垃圾分拣回收设施、厨馀垃圾处理设施及能量回收设施严重不足,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形成分类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能力。垃圾分类必将促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处理体系优化工作。

此外,垃圾源头减量也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应鼓励生活消费品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规划、设计、制造、运输水平,减少产品废弃物,鼓励企业自行开展包装垃圾、废旧电器及过期产品等废物的回收利用,鼓励净菜进市,控制酒店酒楼等场所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鼓励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理顺政府管理体制的运转机制,严格控制垃圾产量,实现2015年垃圾产量在2010年基准上减少10%的目标。

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政府主导和分区治理,培育垃圾治理主体和骨干主体,培育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垃圾处理的骨干企业,鼓励社会企业依法采用多种模式参与垃圾处理作业,以骨干企业带动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整合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理顺源头控制与排放、垃圾收集与转运、资源回收利用与填埋四大环节,逐步构建起资源利用闭环,实现垃圾处理“三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