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排酸套:历史上的今天(3月2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44:37

历史上3月2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24~2004

 

更新时间:2012-3-2 

 

斯美塔那

1824年3月2日,斯美塔那诞生。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奠基人、歌剧和交响诗作曲家。其著名的作品有: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等。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逝世,享年60岁。 

莫斯科共产国际纪念塔

1919年3月2日到6日,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的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左联”纪念馆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鲁迅、茅盾、田汉、冯雪峰、郁达夫、蒋光慈、冯乃超等50多人。大会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参加革命诸团体”等议案。大会闭幕后,各种研究会都秘密地开始工作。 

劳伦斯

1930年3月2日,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逝世,年仅45岁。他一生写了10部长篇小说,其中有《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袋鼠》《羽蛇》《亚伦的藜杖》等。 

“幸运小姐2号” 轰炸机

1949年3月2日,美国一架B-50轰炸机“幸运小姐2号”起飞后经过94小时零1分钟的飞行,于2日上午10时31分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附近的卡斯维尔军事基地着陆,完成了首次中途不停的环球飞行。

1963年3月2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在北京签字。 

“协和式”飞机的处女航

1969年3月2日,英法合作制造的“协和式”豪华飞机从法国图卢兹飞上天空,作处女航。 

珍宝岛全景

1969年3月2日,苏方派出大批武装军人,分乘四辆装甲车、汽车,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开枪开炮,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打死打伤我战士多名,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

1983年3月2日,中国与科特迪瓦共和国建交。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首都亚穆苏克罗。

1992年3月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向联合国递交《儿童权利公约》的批准书。批准书声明,中国将在符合其宪法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前提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胡锦涛和卓琳一起将邓小平的骨灰和缤纷的花瓣一起缓缓撒向碧波万顷的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11时25分,遵照邓小平生前留下的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的遗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亲属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这一嘱托:在1800米高空,将邓小平同志的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资源一号”卫星和搭载的一颗巴西小型科学应用卫星送入太空

2000年3月2日,中国第一颗高速传输式对地遥感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北京正式交付使用。这颗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1999年10月14日11时16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成功地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搭载的一颗巴西自行研制的小型科学应用卫星送入太空。它是中国第一颗和国外联合研制的卫星,并开创了国内应用卫星首次发射即获得成功的先例。“资源一号”卫星投入使用后,由中巴双方共同管理、分享权益。 

载有“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阿丽亚娜-5G型火箭升空

2004年3月2日,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由阿丽亚娜-5G型火箭运载,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升空,踏上了追逐一颗彗星的旅途。(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成立 

共产国际旧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宣告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第三国际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及各国共产党的建立,为第三国际的应运而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到6日,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的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

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第三国际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保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先级分子组成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帮助各国共产党培养一批批得力干部,支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支援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进行反对国际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考虑到原有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第三国际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在历史上,第三国际一般又称“共产国际”。

附录2:

英国作家劳伦斯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的背后不站着女人就无法做成任何事情。“一个我爱的女人让我与神秘的未知世界直接交流,要不然未知会让我惊慌失措。”

劳伦斯的作品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描述。

劳伦斯正因为这种意识,使他一生中有很多的女人,有些是理想中的梦中的女人。

他的主要作品:《儿子和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等。

他的文字有说教的毛病,但往往能做到生动活泼、舒卷自如。不过,他的小说中对性和变态心理描绘过多,这也使他的一些作品问世不久即遭查禁。

1930年3月2日,他走完了短短的44年旅程。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也许更会被列为禁书。

附录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盟员王一榴表现左联成立大会的漫画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鲁迅,正是“左联”的辉煌战旗,在他的率领下,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开展了强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创办杂志,翻译、介绍马列主义关于文艺的论著,培养文学新人,发展“左联”组织。“左联”在北平和日本东京设有分盟,在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成立小组,吸引了大批左翼文艺青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戏剧家联盟、新闻记者联盟、美术家联盟、教育家联盟、语言学家联盟和音乐家联盟也相继成立,当时号称“八大联”。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阵地,大部分被进步文艺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对左翼作家进行疯狂镇压。他们禁止书报的出版发行、封闭书店、出版社、通缉逮捕作家。“左联”的战士就用更换刊名、更换化名、更换书店的办法与敌人周旋。最后,敌人使出了最后一手:杀戮。

“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社会主义文艺之花。后来,被杀害的还有作家洪灵菲、诗人潘谟华和应修人等,鲁迅也遭到通缉。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左联”仍然坚持英勇斗争,出版了纪念五烈士的刊物,发表宣言,公开进行抗议。

“左联”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首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鲁迅的杂文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左联”作家的有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未臻成熟,但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其生活实感和革命热情至今仍感染着读者,如殷夫的诗《血字》、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和蒋光慈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等等。“左联”培养成熟起来的文学新人有张天翼、叶紫、沙汀、艾芜、萧军、萧红、周立波等。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附录4:

美国轰炸机首次完成中途不着陆绕世界飞行

1949年3月2日,美国一架B-50轰炸机“幸运小姐2号”起飞后经过94小时零1分钟的飞行,于2日上午10时31分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附近的卡斯维尔军事基地着陆,完成了首次中途不停的环球飞行。

这架B-50轰炸机在其23452英里的飞行中曾加油四次。“幸运小姐2号”2月26日午时刚过便起飞向东飞行。星期日早些时候在亚速尔群岛上空加油一次,当天晚些时候在沙特阿拉伯上空加油一次, 1日晚又在马尼拉和夏威夷上空各加油一次。空军官员说这次飞行表明美国飞机可以随时把原子弹投入地球的任何地方。

附录5:

英法合作的“协和式”飞机 

1969年3月2日,英法合作制造的“协和式”豪华飞机从法国图卢兹飞上天空,作处女航。该飞机为超音速旅客机,巡航马赫数为2.2,但油耗大、载客量小、运行费用高、噪音和污染比较大。制造该飞机的预算为5亿美元,可实际支出却高达20亿美元。因此,该种飞机从上马到试飞,一直有专家反对。

协和式飞机:成功的技术失败的经济

徐勇

协和式客机由英国和法国合作研制和生产,1969年首次作原型样机的试飞,1976年首次投入商业运营,生产总数仅20架。其中,最后一架出厂时间是1979年。目前仍处于运营状态的有13架——7架归英国航空公司所有,其余6架归法国航空公司所有。

就技术而言,协和式客机虽然是60年代的产物,但至今也还不失为成功之作。昔日协和式飞机试飞总工程师亨利·佩里耶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在作第二代协和式客机的设计。

细长的机身、下垂的机头、三角形的机翼、4台轰炸机发动机改型研制后形成的加力燃烧喷气发动机,使协和式客机能够爬升到距离地面1.5万至1.8万米的高空,然后以超出声音传播速度一倍多的1800公里巡航时速往返于隔大西洋相望的欧洲和美洲之间,单程仅需大约3个半小时。

除了机组人员之外,每架协和式客机的载客能力在100人和144人之间,但英国航空公司和法国航空公司通常都把客座数量限制为100人。在其投入运营的最初20年间,协和式客机累计载客数量达到了370万人次,13架飞机的累计飞行时间为20万小时,其中超音速飞行的时间为14万小时。

不过,技术上的成功,并不能保证经济上的成功。相反,最初是为对抗美国在航空技术领域霸主地位而开发的协和式客机被列为欧洲运输业发展史上的“两大败绩”之一。

协和式客机制造成本高昂,运行油耗巨大,发动机维护费时,无法吸引除英法两国航空公司以外的其他民用航空业买主。此外,其高昂的费用最终也只有转嫁到乘客身上。英航和法航曾经尝试着把协和式客机投入到飞往中东、南美和南非的航线上,但票价过高造成客源不足,最后只能收缩到巴黎和伦敦往返于美国纽约之间的航线。

协和式客机每天一班从巴黎至纽约的往返票价为9000美元、每天两班从伦敦至纽约的往返票价为9850美元,比在这两条航线上的其他类型飞机的正常头等舱票价还高出至少25%。因此,乘坐者大都是名人、富商或者豪华旅游团队。为了吸引本已有限的客源,英航和法航也竭尽所能提供各种豪华、舒适的服务,除了技术原因而无法安装的闭路电视点播系统之外,但凡其他航班上提供的服务项目,在协和式客机上都能享受到。

此外,日趋陈旧的协和式客机的平均机龄已达23年。近日,英航发现该公司所有协和式客机的机翼上都出现了细微裂隙,而且其中一架飞机上的裂隙有扩大的趋势,已达到76毫米。公司方面称,这些裂隙并非“致命”损伤,但裂隙扩大的飞机将停飞待修。

航空业专家认为,超音速客机耗资巨大,研制周期至少需要15年。从协和式飞机在经济上的失败或许已能得出结论:就可以预见的未来而言,协和式客机是第一款超音速客机,也是最后一款超音速客机。(2000年07月27日江淮晨报)

附录6: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八一”图形的珍宝岛大门

珍宝岛是中苏边境河流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岛及其附近的卡脖子岛和七里沁岛,均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就是按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它应属中国管辖。岛上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有中国居民进行生产。

1969年3月2日,苏方派出大批武装军人,分乘四辆装甲车、汽车,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开枪开炮,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打死打伤我战士多名,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此后,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于3月4日至17日,又出动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和大批武装部队入侵珍宝岛,并向中国岸上纵深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再次进行有力反击,将入侵者击退。事件发生后,我国外交部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3月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题为《打倒新沙皇》社论。全国各地纷纷集会,抗议苏联军队的武装挑衅,支持我国政府的立场。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就中苏边界问题的事实真相和自己的一贯立场,作了申述。提出在肯定以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和平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对边界上的个别地方作必要的调整。主张和平谈判,反对诉诸武力。并重申: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珍宝岛事件是苏联政府挑起的,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以后苏军又多次入侵我珍宝岛,皆被我军击溃。

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达成协议,双方在有争议的地区脱离接触。

附录7:

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邓小平的子女捧着邓小平的画像、骨灰和花圈缓步走出怀仁堂

1997年3月2日上午。

银色的专机,离开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机舱内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的骨灰。

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

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93岁的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表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

今天,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亲属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这一嘱托。

穿云破雾,专机向大海上空飞去,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

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11时25分,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强忍着悲痛,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那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两人共同走过了58年的人生历程。如今,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胡锦涛同志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邓质方和孙辈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机舱里,撒放骨灰与花瓣,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跟随邓小平同志多年的卫士孙勇、张宝忠一身戎装,忠实地守卫在他的骨灰盒前。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第一次见到海洋,邓小平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那是1920年,他远渡重洋,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丽而苦难的祖国,时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大海,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大海,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早在莫斯科学习时,他就“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60多年后,他在退休之前,依然深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一下海,他就舒展双臂,游向深处。无论海多深,风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

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

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海边,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被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他大海般的气魄,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澜。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历史不会忘记,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过海访问美国。这次出国距他少年时飘洋过海勤工俭学,整整59年。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砺,太多的坎坷,太多的苦难。闭关自守,必然带来停滞、贫穷、愚昧和落后。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邓小平以巨人之手,将封闭的国门打开。

位于南海边上的深圳、珠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道风景线。1979年4月,他提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鼓励创业者“杀出一条血路来”。国门打开了!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古老的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海天相接,碧波相连。

小平同志心系各族人民,心系港澳台同胞,心系海外侨胞……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即在眼前,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海外侨胞为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而骄傲;各国政要和人民盛赞小平:“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本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邓小平的影响超时代超国界”……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1时50分,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

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又听到了震撼过无数人心灵的声音: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业是永恒的。

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漫长的征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邓——小——平

——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附录8:

科特迪瓦共和国 

科特迪瓦地图 

科特迪瓦国旗 

科特迪瓦国徽 

科特迪瓦首都 亚穆苏克罗  

 

科特迪瓦货币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经济首都 阿比让 

科特迪瓦国家电视台 

科特迪瓦的世代庆典 

 

科特迪瓦农民在阿佐佩采摘可可

(位于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出产可可、咖啡、油棕、橡胶等多种热带经济作物。) 

  

科特迪瓦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