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实用新技术新项目:上海市博物馆 家具 青铜器 玉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1:20

上海市博物馆 青铜器之西周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宣王 颂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农人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宣王 颂鼎铭文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中期 伯盂

 齐侯匜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历王 晋候工苏编钟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早期 曲折雷纹卣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早期 甲簋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中期 对尊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恭王   异仲壶

 此壶形体较小,铭文自名为饮壶,故为饮酒器。整器呈椭圆形,垂腹,圈足,盖顶有捉手。器、盖四边皆有勾曲的棱脊,盖沿和圈足各饰对称弯曲的蛇纹,器颈饰对称的鸟纹,盖面及腹部饰对称的变形卷体龙纹。全器以细雷纹装饰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恭王 师遽方彝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 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盖、器各铸铭文六十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继商而起的西周,承商代青铜文明之盛,创造出发达的西周礼乐文明。夏、商、西周文明各具特色,“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儒家学说的造始人孔子的理想。春秋以降,伴随着列国纷争和兼并战争的到来,青铜冶炼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人们对于比青铜更为优越的铁及其冶炼技术的认识日渐成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中国青铜文明升华到更高的文明阶段。

青铜器作为青铜文化的载体,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丰富的思想内涵。光阴流逝,时过境迁,当我们从泥土中将它们请出之时,虽说时间在它身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它们的用途和意义已渐模糊。然则考古学者们年抚去历史的尘埃与迷雾,从那些精美的青铜器中的铭文中却找回了那一段段逝去的时光,以至于让我站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展窗前感觉到那些历史人物,那些历史中记载的英雄豪杰、帅哥美女离我们竟那么近,那么近…..

 

上海市博物馆 青铜器之春秋战国、西汉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交龙垂鳞纹鼎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早期 变形蟠龙纹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鸟兽龙纹壶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中期 莲瓣盖龙纹壶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牺尊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牺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用来盛酒;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注热水,是用以温酒的温酒器。其形制独特,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中期 伯 父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盘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 这件精美的青铜器在现今无数商周青铜器中无一能媲美,可见其是多么的珍贵,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早在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创作与进步。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早期 镶嵌画像纹壶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铸焊弦纹链壶



 上海市博物馆 西汉 八牛贮贝器



 上海市博物馆 西汉 八牛贮贝器


 上海市博物馆 西汉 八牛贮贝器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青铜器的典型品种,多带有生动写实的装饰。此器圆盖上塑有7头姿态各异的牛,形象生动。敞口收腹,设一对虎形鋬,张口卷尾,似乎正欲猛扑向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上海市博物馆 印章  上海市博物馆 清 浮雕八仙上寿图寿山石(黄田)印这枚石章是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制成的,印体四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一幅八仙上寿图。"八仙上寿"也称"八仙献寿",是古代传统的寓意题材。这件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艺术手法。名贵的印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枚印章成为罕见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   上海市博物馆 清 浮雕八仙上寿图寿山石(黄田)印 上海市博物馆 清 线刻纪芳图寿山石(田黄)印  上海市博物馆 清 狮钮寿山石印  上海市博物馆 清 薄意三友图寿山石印  上海市博物馆 清 薄意三友图寿山石印的拓印 

 上海市博物馆 一腔热血竟付何处

        对印章我从无研究,也看不甚懂,兴趣不大,况且物件较小,博物馆光线欠佳实难拍摄,所以只拍了几幅图。

        在博物馆内,当我站在最后一幅图的印章前,那一句话竟似把我问住了,让我久久地凝视它不能言语。在这世上空有一腔热血,一肚锦绣文章与才华的人何其之多,竟是报投无门,空洒大地。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上海市博物馆 玉器篇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玉钺 
       玉色青绿,滋润透光。长方扁薄体。刃部弧凸外翘,钝口,无使用痕迹。上端圆孔为两面管钻而成。全器轮廓规整,是一件选料、制作都极精致的珍品。上海市博物馆 石家河文化(前2500-前2000) 神人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市博物馆  上海市博物馆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像飞鸟纹琮这件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神像飞鸟纹玉琮,湖绿色,玉质晶莹,有透光性。在琮体四面分别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玉琮是史前时期祭典和敛葬的重要礼器。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像纹琮        良渚文化 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 琮为阳起石琢制,高5.6厘米。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短方柱形,琮面似在圆柱体上,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组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个神脸。眼为线刻重圈,并在两侧各出一条直线象征眼角,下边以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以蛋圆形凸面作眼?,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在凸块上也满刻细密匀称的横直线和云纹组成的图案。此琮制作规整,纹饰精细,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兽面纹戚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兽面纹戚        戚源于斧,是一种礼仪用器。此戚青黝色,间杂黄褐色,有灰白土浸。正背面纹饰相同,均浮雕一兽面纹为主题,辅之以旋涡纹、三角形垂叶纹,琢制较精致。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蟠龙环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琮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鸟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晚期 虎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晚期 慏目缀玉  上海市博物馆 春秋晚期 双龙首璜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绳纹环与三角雷纹环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重环谷纹璧

 璧最早出现于史前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玉璧用途更广,除了作为礼玉外还用于装饰和陪葬.此璧内外两圈重环形,布满谷纹,谷纹是战国最流行的纹样,边沿小孔可穿系悬挂。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双首龙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谷纹璜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蛙纹饰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龙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龙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龙

 上海市博物馆 唐 吹笛伎乐纹带銙

 上海市博物馆 唐 鹅

 上海市博物馆 唐 鹅

 上海市博物馆 宋 吹笙伎乐纹带銙

 上海市博物馆 明 鹿纹带銙

 上海市博物馆

 上海市博物馆 明 三童

      合像以女童为主体,一男童随左,另一男童骑在女童身上,似为姐弟三像。设计巧妙,造型逼真,形象生动。通体采用了波折纹,手型与袖宽的比例较适宜。莲叶所处位置已垂到背部,有着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上海市博物馆 明 人物纹桃式杯 

 上海市博物馆 清 人物山水纹香筒

 上海市博物馆 清乾隆 三螭纹玉觚

       这件玉觚为黄玉质,形制仿商周青铜彝器。器身上下部雕葵瓣纹,中部浮雕三条蟠螭,底足内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可知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品。玉质纯洁无暇,琢工高超

 上海市博物馆 飞天

 上海市博物馆 花鸟纹簪饰

 上海博物馆 清 渔翁

上海市博物馆 清 九老图笔筒

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上海市博物馆 清乾隆 嵌宝八角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