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华为售后服务网点:兼听则明,唐太宗厂开言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7:10
【原典】

  公元626 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齐王李元吉和他们的儿子。李渊只得承认既成事实,立李世民为太子。过了两个月,又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称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年间(627—649 年),李世民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结果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是李世民治理朝政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世民即位之初即专设谏官,要求随时跟在自己左右。并要求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都必须有谏官一人参加,做到有失必谏。大理少卿孙伏伽多次在小事上劝谏,李世民不但不怒,反而予以嘉奖,升为谏议大夫。如此一来,大臣们都知无不言,毫无忌讳。于是言路广开,“直谏”、“忠谏”成为风尚。

  尤其是谏议大夫魏征,更是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次劝李世民以随亡为鉴,居安思危。李世民谈到魏征时说:

  “魏征常常不怕得罪我而直言相劝,目的是不让我做错事。所以我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

  “当皇帝的怎样才会明智清醒,怎样就会愚昧糊涂?”

  魏征回答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就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会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面的话就会愚昧糊涂。”

  李世民请魏征说下去。魏征于是举例论述说:

  “从前尧帝详细询问老百姓,所以知道民生疾苦。舜帝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治水无能的官员不能蒙蔽他,相反,秦二世偏信宦官赵高一人的话,结果在望夷宫被他杀害。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没有及早攻打侯景,结果被侯景攻陷台城,忧愤而死。又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本已动荡不安,虞世基却不让炀帝知道情况,炀帝也照样寻欢作乐,结果终于被身边的人杀死。

  所以,做皇帝的能够广泛听取和接受多方面的意见,就不会被一两个大臣蒙在鼓里,就会知道下面的情况,从而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决策。

  李世民听后说:

  “是啊!”

  从此更加注意广开言路,倾听多方面的意见。

  【新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是领导的艺术,其思想由来已久。

  《管子·君臣》:“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意思就是不要偏听个别人的意见,而要综合听取多方面的看法。

  《荀子·不苟》说:“公生明,偏生暗。”其实也是同样的意思。

  到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这意思表达就更清楚了:

  “君子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所以,魏征实际上是引用的《潜夫论》里的话来告诫唐太宗,而不是他个人别出心裁的发明。

  从智谋的角度来说,兼听则明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作为领导者,无论你是国家元首还是公司老板,都很容易被手下的人,特别是亲近的左右手所蒙蔽、操纵。你不听他们的话当然不行,那要他们干什么呢?但是,如果你只听他们的话,偏信他们的意见,那你可又得当心了。事实上,作为亲信,他们最怕的就是你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你正应在信任他们的前提下,多听听各方面的看法,以免闭目塞听,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兼听则明也就有了权术的性质了,属于智谋的范畴。

  【典源】

  兼听则明:语出《资治通鉴·唐纪八》:“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广开言路:事见《旧唐书·太宗纪》、《新唐书·太宗纪》、《资治通鉴·唐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