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纪的护肤品好用么:思无邪(论语风云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0:47:46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简论】

       孔子用来概述《诗三百》的“思无邪”,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细看起来,从古至今的所有争论,归纳起来也就是两大类:一、解释为“思想上没有邪念”;二、先把它断为“思,无邪。”再解释为“一个字——‘思’,再没有别的了。”

       我是赞同第二种解释法儿的,因为要说林林总总的《诗三百》,清一色地都是“思想上没有邪念”,无论如何,也叫人难以接受。当然了,我所说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有一定头脑的理性较强的人,而非泛泛之辈。不是已经有许多人浑浑噩噩地接受了前者了吗?也还有很多人对于二者懵懵懂懂地无所适从!

       纵观《诗经》三百多首诗篇,其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搜罗了大量的民歌,也包括了一些统治阶级里较为下层人士的作品,还有不少篇章直接就是统治阶级的赞歌颂歌。它们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统治阶级的赞歌颂歌,也有揭露统治阶级奢靡腐朽阴暗面的讥讽之歌。像《将仲子》、《有女同车》、《风雨》等诗被大儒朱熹直接裁定为“淫奔之诗”,就叫人很难判定它们是“无邪”?还是“有邪”?因此说,要想用一句话在其思想内容方面来做一个总的概括,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能的。我是这样推断的:既然我们已经分析认为,在思想上很难对它做出一个颇为一致的概括,那什么方面才有可能对它做出一个总的一致的概括呢?叫我看,那只能是它的功用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孔老夫子辛辛苦苦地把它们整理编撰成册,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时候,才能用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来概括它们,那就是“思”。就是要让人们对过去了的一些事情,有所感触,有所深思。对于美好的事情,叫人们有所思念;对于丑恶的事情,叫人们有所反思。总之,都是一个“思”字。

       在造字初期的远古,“言”和“语”,是密切相近但却明显有别的两个词语。“言”表示语言中单音节的语词,它与书面语中单个的文字相对应。“语”则表示由语词联缀而成的句子。“一言以蔽之”解释为“用一个字概括它”,是比较妥帖准确的。

【释字】

        1.诗:《说文》:“诗,志也。从言,寺声。”《诗经·关雎》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舜典》:“诗言志。”《传》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汉书·艺文志》:“诵其言,谓之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诗”为: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说,“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历史上有两个连续的文学峰巅,一个是唐诗,一个是宋词。诗和词的区别,一般的人们是看得出而说不出。它们中间有一个联系着二者的跷板——歌。诗就是诗歌,词就是歌词。古语“诗言志”,说得虽然很对,但绝不是“诗”的定义。因为,不要说“诗言志”了,“文”皆“言志”。先人创制文字,就是为了“志”,为了对那些可说想说之事有所记录和传播。《汉书·艺文志》所言:“诵其言,谓之诗。”则颇为实在、管用,已经非常接近其定义了。能诵宜歌的语言就是“诗”啊!按我的“配音说儿”原理,“诗”即“嘶”,“词”即“池”,它们都非常得直观、形象、巧妙。

        2.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我不太赞成《说文》的这条解释,我自有自己的看法儿。

       我们看甲金文的“言”字,它是一种从“口”中伸出来的一种东西,但它又不是舌头。它比舌头要长、要远,要宽、要大,它就是从“口”里面发出来的声音,即人类的语言。它配音为“yan”,即“眼”,即像眼眶中的眼珠子似的,是毫不含糊的单个个体,它就是语言中的单音节,即语词。“语”配音“yu”,即“雨”也,“语”像“雨”似的,由个体的联缀而成了线,成了片,成了面。

        3.思:《说文》:“思,容也。从心,卤声。”小篆中,思由上“卤”、下“心”构成。它与“卤”的意思和读音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借用其字形,表示“心”与某些事情的盘根错节的联系。配音“si”,即“丝”,表示这种联系不具有物理的视觉上的显然性,它是若隐若现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译文】

       孔子说:“整个《诗三百》,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思’。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