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工程师的英文缩写:盖世英雄项羽的军事生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00:43
盖世英雄项羽的军事生涯2009年12月10日 18:24凤凰网历史专稿

上面从史料角度谈论了巨鹿之战的流程,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名将在遇到章邯类似战局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来探讨这个问题。

大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之前,卢古鲁斯在提格拉诺克塔,凯撒在阿莱西亚,拿破仑在1796年北意大利战局,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亚都碰到过类似章邯的战局,之所以选择他们的战例,是因为他们是公认的名将,他们所采取的策略最具备代表性。

大西庇阿是罗马名将,曾在扎马会战击败了西方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大西庇阿于公元前204年登陆北非,连战连捷,转眼就要围困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城,这个时候汉尼拔率领部队从意大利回来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西庇阿果断的放弃了围城的打算,向他的援军靠拢,退到迦太基人的产粮地区,吸引汉尼拔前来扎马决战。

卢古鲁斯是本人十分喜欢的罗马将军,他不仅将略一流,难得的是人品一流、长相一流,丝毫不比凯撒、西庇阿等人逊色。公元前69年,他围困了亚美尼亚的首都提格拉诺克塔,亚美尼亚国王不甘失败,纠集了大量部队处于他的外围,不少颇有韬略的人建议国王暂时不和罗马人交锋,而利用骑兵的优势切断罗马人的补给(与英布的作用何其相似,注意,这里说的是骑兵,也正印证我前面所猜测的英布所部的军队成分)。但是国王很难容忍他经营良久的都城就这么被罗马人攻取,而且他认为罗马军队不是他人数众多的大军的对手,决意开战。卢古鲁斯召开军事会议,有的将领认为他应该率领全军前去迎战,有的将领认为他不应该放弃围城,因为城内还有大量的敌人,于是卢古鲁斯使用三分之一的部队围城,防止城内敌人冲出来,三分之二的军队去迎战亚美尼亚国王,鏖战之后将国王击败。《希腊罗马名人传》

凯撒围困阿莱西亚,城里有敌主帅维钦格托列克斯的2万多守军,城防坚固,城外有10多万高卢联军,凯撒自己有7万军队,这个时侯,城内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凯撒的目标是城内的维钦格托列克斯,因为正是他联合了高卢人来对抗罗马,没有了他,高卢人可能继续一盘散沙。面对这个情况,凯撒围着该城造了两道防线,一条对内一条对外,自己也储备了一个多月的粮食,利用罗马人在土工作业方面的绝对优势,以阻挡两面的高卢乌合之众,维钦格托列克斯最终因为粮尽而投降。

拿破仑在1796年在北意大利围困曼图亚要塞的时候,该要塞虽然很坚固,可是因为地形的原因,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将城内兵力堵住,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每次都是用约四分之一兵力封锁该要塞,然后集中主力进攻对方的援军,如此数番,打败对手强大的援兵达到四次之多。

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亚的战局与拿破仑的形势颇为相似,虽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中的兵力和他相当,但是他们缺乏机动兵力,突出要塞作战的兵力不会很强,于是曼施泰因用少量部队堵住了要塞部队,集中主力与对方的强大援军交战。

不难看出,章邯做出的选择,应与卢古鲁斯、拿破仑、曼施泰因的选择最为类似。他不会像西庇阿那样后退,因为巨鹿已经接近攻陷,放弃就等于功亏一篑了,而且他认为他自认有足够的信心击败项羽的援军。他也不会做出凯撒的抉择,因为他在土工作业方面根本谈不上优势,而且他的补给线处于项羽的进攻之下,如果采取凯撒的策略,等于坐等断粮。

所以,项羽要想打败秦军,必须首先击败外围的章邯。不打败章邯,何谈围王离呢?

从技术上看,先围王离不大可能,须知王离兵多,楚军则是新败之军,而且是大败。要围困王离,项羽得需要多大一支部队呢,在章邯眼皮底下,难道允许项羽进行土工作业?

从战术上看,假如是先围王离,项羽不是反倒处于腹背受敌的位置了么?项羽本来就没建立补给线,破釜沉舟,随身只带了三天的粮食,全靠就地补给,腹背受敌的话,章邯只要在其外围建立一条防线就足够困死项羽。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人认为项羽只带三天粮食是想在三天之内打败秦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项羽本来就没多少粮食可带,“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其次,他是打算渡河之后在赵地就地补给,“引兵渡河因赵食”。因此,完全谈不上项羽孤注一掷到了想只用三天击败秦军的地步。

从战史上看,我们也没看到卢古鲁斯、拿破仑、曼施泰因的围城部队反倒遭遇对手围困的。

我们在此反复论证,无非是想说巨鹿之战的步骤主要是按照《张耳陈余列传》的记载来的。项羽先击败章邯,章邯军队受到重创,而且他连接黄河的补给线遭到破坏,只好引兵后退,一者收拾残部,避开项羽的锋芒,二者向新的地区转移以获取补给。

这个时候王离部队就孤立了,在决战之前,它既受到巨鹿城内赵军的牵制,也受到巨鹿城北的诸侯联军的牵制,等到项羽击败章邯之后,项羽这才可能联合受到胜利鼓舞的各路诸侯去围困王离。王离所部这个时候形势很为恶劣,不仅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而且粮草消耗殆尽,后来项羽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大多数军队也就投降了项羽,涉间不肯投降,但是也无路可走,只好自焚尽忠。

可以说,王离被围后被击败的线条是很明朗的,但是巨鹿之战最为关键的战斗,即项羽击破章邯的战斗,则是我们难以确切的知道是如何做到的,史书上对于这个过程的记载不过十几个字,“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在此我只能再次谈一下自己的个人意见,章邯全军虽然有30多万之众,但是在于项羽决战的时候,他必须分出大量兵力给王离,可能需要分出三分之一强的兵力,因为王离的作战任务也是很重的,他不仅要对付城内的赵军,也要警戒城北的燕、赵、魏、齐联军,同时,在围城作战中的大量伤残人员也需要交给王离看管。

项羽的总兵力,我们实在难以考证,在下只好根据经验估算了。

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的部队,轻步兵与骑兵的总比率约为四分之一,这两者一个比楚汉争霸早一百三十年,一个与楚汉争霸基本同时,应该可以作为我们估算项羽兵力的参考。

如果我们拿这两者的军队来类比项羽的军队,项羽能派出2万人马的机动部队,总兵力可能在八万左右。

假如上述关于两者兵力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项羽与章邯的决战是一场八万人对二十万人的战役。章邯占据人数的优势,可是围城几个月之久,略有疲惫,同时此前被英布的军队屡次袭击甬道得手,士气也有所影响。反观楚军,虽然此前在项梁率领下曾经遭遇惨败,但是英布的几次进攻让他们逐渐恢复了信心,同时,项羽冒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心态,破釜沉舟,拼死一战。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楚军确实是没有更多的选择了,不打败当前的秦军,他们就没有活路。各路诸侯纷纷被秦军击败,假如不打败秦军,那么秦军将夷平巨鹿,扫尽巨鹿城北的诸侯联军,这各个击破的形势最后终将轮到楚军。

宋留被五马分尸的事情不时让楚军诸将心有余悸,那种肢体被活活撕碎的感觉让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他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黄泉之路。

最后,在楚军主力过河之后,秦军为了消除补给线上的威胁,章邯可能会主动前来寻找楚军决战,让楚军得以能够选择比较有利的地势与有利的时机。

至于其它决定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因素,由于史料所限,在下则是无法知道的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胜利的呼声响彻云霄,项羽率领楚军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近百年来,六国军队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伟大的胜利!秦军虽然被击败,但是章邯仍有20万大军,关中尚未被攻破,如果指挥不当,六国各自为战,秦军仍有可能将六国义军击败,为了彻底推翻秦王朝,六国诸侯、诸将于是推举他做各路义军的联合统帅。

年仅27岁的六国联军统帅项羽,可以说如彗星般崛起,如此年轻却取得如此大的声望,大概也只有拿破仑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能与他相提并论。仅仅两年前,他还是个平民,只是有个名将之后的名头而已。论家世,他与东方大地上有几百年根基的六国王族相比只能望尘莫及;论影响力与号召力,他远远比不上早有豪杰之名的张耳、刘邦、陈余、陈婴等反秦义军领袖;论年纪,他在义军领袖中也只能算子侄辈。他能做上联军统帅,只是因为联军想借助它的统帅才能推翻秦王朝。

天下形胜篇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本节分为关中形胜、汉中险要、巴蜀沃野、三川河谷、秦末天下郡表若干个部分以逐步叙述楚汉时期的军事地理大势。本节的撰写主要是整理自《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中国军事通史·第01卷(夏商西周卷)》、杨宽先生著《战国史》以及林剑鸣先生著《秦汉史》。

关中形胜

在传统意义上,关中地区包括今陕西中部泾渭流域、甘肃东南部及宁夏之一部。历代统一天下者,多起于关中。

关中形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如下:

一,农业发达。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周人首营关中,对于八百里秦川开发较早。此地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战国末期又曾开挖过郑国渠,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二,四塞为固。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

最重要的关口是函谷关,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极尽险阻,函谷关即当道依险而立。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

散关,又称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这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散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必争之地。

萧关,又称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

除了四塞,还有一处渡口,亦为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蒲津。扼守蒲津渡口的重镇是蒲坂。蒲坂在今山西蒲州,西临黄河。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三,地势便利,居高临下,有河流可以顺势东下,后勤便利。张良曾分析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汉中险要

汉中地处关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作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秦岭高峻,以至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南北交争之际,多以散关为要冲。在西北方向,西汉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在东南方向,汉水连贯汉中与湖北,汉中居其上游。苏代在策划合纵时,曾谈到秦自汉中下汉水击楚郢鄢之地的便利:“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从地理形势上来看,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越大巴山南进却较易。项羽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只把巴蜀封给刘邦,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可惜后来张良通过项伯的关系,为刘邦请得了汉中地,倘若项羽有汉中地在手,那么刘邦想还定三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巴蜀沃野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趁巴蜀两国相攻,遣司马错统兵伐蜀,击灭蜀国而并其地。史载“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以此来看,项羽把刘邦封在巴蜀也算比较够意思。

巴蜀即今之四川、重庆,其地理形势有几个特点,分别如下:

一是农业发达,为天府之国。长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状汇入盆地底部,东流出川。江河冲积,形成肥沃的平原,宜于农业生产。战国时,秦蜀守李冰又曾营都江堰,灌溉良田千里。

二是外围都是重山峻岭,层峦叠嶂。四川与外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其东、北两个方向。在此先谈北边的通道,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因四川重心在成都,由金牛道进出最为便捷,故金牛道为川北要冲,剑阁为其门户。阴平道则以地形偏僻险恶、易被忽视而更隐蔽。从米仓道南下巴中可趋重庆,南北对峙之际,由米仓道进军可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

三,地处长江上游,东出四川的通道为长江三峡,极为险要。对于下流的湖北,东南地区有顺流之势,攻击东南地区,自古多出四川顺流而下。

三川河谷

三川河谷低地在河南西北部,处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间,由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条主要的河流冲积形成,洛阳城即位于其中。三川河谷三面阻山,北面黄河横亘,也差不多算是山河四塞。

洛阳周围的关隘大都是依这些险阻而立。潼关拒其西,扼崤函之险,崤函险道是先秦时期关中至伊洛平原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险道西起潼关,东至东崤,位于今三门峡市东硖石。对于这条险道,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四》中如是描叙:“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得方轨,号曰天险”;虎牢阻其东,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今洛阳龙门)阻其南,扼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黄河渡口;另有广成关(今临汝西)控制由汝河方向来的通道,轘辕关(今巩义西南)控制由颍河方向来的通道。楚汉战争相持最激烈的地方即在三川河谷的东端虎牢关,即荥阳、成皋地区。

陈胜首难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人灭齐,自此之后,秦统一中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人为了一统天下,奋战了一百多年,在此期间,一连串我们并不陌生的名臣勇将为了秦的统一,曾展示过他们超人的胆略与智慧,在他们的帮助下,秦人取河西之地,占崤函之险,一面以制诸侯;取汉中,并巴蜀,得沃野千里;剪除背后的义渠,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东出占三川河谷,天下形胜之地,尽为秦人所据。兵强、地利、粮多,委输便利,于是秦人蚕食鲸吞,远交近攻,终于兼并天下。

秦王政二十六年,39岁的嬴政即皇帝位。他的少年时代也许并不幸福,他继秦王位时年仅13岁,掌握大权的是他的母亲和相国吕不韦,对于他的身世史学界多有争论,此处省略八卦文字若干……当天下百姓正在暗自庆幸乱世结束,终于可以过上太平日子的时候,君临天下的嬴政似乎嫌天下还不够大,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北伐匈奴,南平百越;大兴土木,轻民力,徭役无度;漠视生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普天下之百姓,莫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十余年间,百姓死没,相蹱于道。无数的百姓内心都在不断积蓄对秦王朝的不满,普天下百姓都在等待,等待一个机会,仅仅一个机会!这不满与仇恨就将如山洪暴发般迸发出来。所幸历史并没有让天下百姓等待太久,秦王政三十七年,秦王政病死于沙丘,更为昏庸残暴的二世皇帝胡亥夺位,并杀死了可能挽救秦王朝命运的公子扶苏及北伐大将蒙恬。

秦二世元年七月,素有鸿鹄之志的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率领着900余名走投无路的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为了生存,仅仅是为了生存!举起了第一面反抗秦王朝的大旗。在此很值得一提的是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准备工作,此举一者提高了他的威望,二者帮助起义者战胜了对起义失败的恐惧,毕竟,只要有能活下去的希望,普通百姓谁愿意做这脑袋随时会搬家乃至诛灭全家的买卖呢。正因为此举有如此的功效,所以这一起义程序被后世2000多年来的起义者转载了一次又一次。

伐无道,诛暴秦!

起义军发展迅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攻下了陈郡的首府陈县(战国末年的楚都),陈胜被当地豪杰拥立为王,号曰“张楚”。陈胜成功起义的消息如暴风鄹雨般传遍了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山东诸郡苦秦之民,纷纷起兵反对暴秦的统治,起义军发展可谓神速,短短月余之间,起义军竟发展到近百万之巨,陈胜以主力向关中发展,分为三路,周文进兵函谷关,吴广围困荥阳以掩护周文,宋留进兵武关。

九月,周文即率领部队进抵离秦都咸阳仅仅百里之远的戏下,他麾下有几十万步兵和上千乘战车。起义军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秦朝现役部队,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普通的流寇可比,按秦朝兵役制度,除残疾者和国家特许外,每个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两年,也就是说,秦王朝的绝大多数成年男子都有过至少两年的军事经验。起义军如此迅速的进军确实让秦人措手不及,当然,帝国最高领导人是要主要责任的,史记上说:“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这种行为在统治者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这个时候,咸阳城兵力并不多,而起义军就在百里之外,随时可以发动进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当秦王朝群臣不知所措的时候,少府章邯挺身而出,他向二世皇帝建议武装在骊山和阿房宫服劳役的几十万刑徒,以解目前的燃眉之急,然后再从各处调集兵力,以陆续攻击关外的起义军。

秦二世作出了他一生中唯一正确的抉择,选择了章邯来平叛,章邯武装刑徒后,很快击败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的周文所部,周文撤出函谷关。章邯这个时候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利用函谷关的险要先挡住关外义军,然后抓紧时间整编部队,等待关中各处的援军。

陈胜既没有过人的军政才能,也没有充足的政治资本,这决定了他在历史舞台中只能充当最佳配角之一,在指挥作战上,他不仅缺乏统帅大军的才能,而且轻敌;在政治谋划上,他没有接受张耳、陈余缓称王的建议,”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于是六国各地的豪杰纷纷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纷纷自立不听陈胜号令。

八月,陈胜麾下武臣自立为赵王,以张耳、陈余为重臣,遣韩广略燕地

九月,赵将韩广得燕地,韩广在燕地方豪杰的支持下自立为燕王

九月,陈胜麾下周市平魏地,与陈胜交涉五次后,请立魏王族后裔魏咎为王

九月,原齐国王族田儋占齐地,自立为齐王

至于其余没有称王,但是割据一方的势力,也比比皆是,其中有两支队伍特别重要,他们将是日后楚汉相争的主角,一支是项梁项羽叔侄,他们在杀死会稽郡守后组织了8000江东子弟,另一支是沛公刘邦,他杀沛令后号召了数几千沛县子弟。

此时的诸路起义军根基尚浅,互不统属,甚至互相火并,这真是上天赐给秦人的反击机会。

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出关,一战歼灭周文所部,次战歼灭吴广所部精锐部队,连战连胜,十二月,章邯破陈县,陈胜出逃后被其车夫所杀。接着章邯西下南阳,宋留投降(二世皇帝再次展现他昏庸的本色,将宋留五马分尸,于是各地豪杰宁愿战死也不想投降秦人了),至此,陈胜起义军主力基本全歼。

历时仅仅半年的陈胜起义就这样失败了,陈胜虽败,反抗暴政的起义军的火种却没有因此熄灭,在陈胜首难影响下起兵的各地豪杰终将埋葬暴秦王朝。陈胜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项羽,政治才能远远比不上刘邦,但是假若周文所部能攻陷咸阳,难道他不会成功吗?而陈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所凭借的便是他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站在他身后的千千万万贫苦百姓啊。

将门虎子 武信君项梁

陈胜虽死,各地豪杰反抗暴秦的火焰并没有因此熄灭,陈胜部将召平听说陈胜兵败之后,渡江到会稽,假称奉陈胜之命,拜项梁为张楚政权的上柱国,使”急引兵西击秦“,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在楚地素有声望。

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将王翦率雄兵六十万伐楚,倾国而来,势在灭楚,楚人也不甘示弱,再次委任名将项燕为统帅,项燕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曾于前年大破秦军20万。当时统帅秦军的将领是李信,此人是战国末年的虎将,飞将军李广便是他的后人。至于李信的副将,到底是蒙恬还是蒙恬的父亲蒙武,史料有出入,在此不表。

大厦将倾,岂是项燕独木可支?

这次来的王翦与年轻气盛的李信不同,他老成持重,在将略上较这两人更高一筹,王翦并不急于与项燕交战,而是养精蓄锐,后发制人,最终凭借兵力优势大败楚军,项燕兵败自杀。项燕虽死,他勇于抗秦的故事却一直在楚地百姓中口耳相传。

秦二世二年二月,项梁项羽叔侄带领8000江东子弟渡江西进,此时驻守在东阳的陈婴带领麾下2万人前来归附;三月,渡过淮河,曾与秦军在陈县拉锯作战的英布、浦将军、吕臣也率所部前来归附,淮阴人韩信”杖剑从之“,总兵力达到了六七万人。这时,他们遭遇了素来不听陈胜号令的秦嘉所部,他不仅曾杀死过陈胜的监军,而且还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王。四月,项梁击破秦嘉,收编其部队,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此时,素来独自发展的刘邦也感觉自己势单力孤,难以成事,也前来归附项梁,于是项梁所部更为强大。

六月,项梁获得了陈胜确实已经死了的消息,于是召集诸将共议大事,这个时候范增向项梁建议说:“陈胜败固当……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于是听取范增的意见,找到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他为楚怀王,都于盱台,项梁则自封为武信君。此时,魏、赵、齐、楚、燕都已经复国,唯独韩国没有复国,出身韩国名门的张良向项梁建议说:“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虽然答应立成为韩王,但是只是象征性的给了他们千把人马去略取韩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章邯自攻陷张楚政权的中心陈县之后,于一月包围了魏之临济,四月,临济危机,魏王派遣周市向齐、楚求救,唇亡则齿寒,六月,齐王田儋与其弟田荣率兵救魏,楚也派遣项它救魏,齐楚联军大会临济城下。章邯再展虎将本色,一战杀得齐楚联军人仰马翻,斩田儋、周市,田荣、项它率残部东逃。

援军的失败让临济百姓感到彻底的失去希望,临济城下,残阳似血,粮尽,兵疲,城外的秦军仍然虎视眈眈,为了保全一城的百姓,宅心仁厚的魏咎请降,约定之后自焚而死。

七月,章邯在东阿追上田荣,企图歼灭田荣,田荣残部那里是秦军虎狼之师的对手,正在危机存亡的时候,项梁率领楚军主力及时的北上支援田荣,击溃秦军,章邯率领部队西撤。

田荣死里逃生,正在暗自庆幸,猛听得后院失火,原来在田荣兄弟战败之后,齐人立战国末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田荣转头就回齐国打内战,重新夺取了齐国,立田儋的儿子为王,田假、田角则分别逃往了楚、赵两国。

项梁在东阿击破秦军之后,乘胜猛追,一破章邯于紧邻黄河南岸的濮阳,再破秦守军于定陶,章邯率主力在濮阳引黄河水环城防守,请求援兵,准备反击。与此同时,刘邦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偏师则在楚军主力附近活动,攻城阳,屠之;攻定陶(应该在项梁率主力攻定陶之前),不下;略地至雍丘,斩三川守李由(李斯之子);攻外黄,不下。

此时,孤军深入的项梁深感秦军强大,于是他不断派使者向齐、赵请求发兵共同讨伐秦军。但是,这个时候赵军可能是自顾不暇(后表),所以没有发兵;至于田荣,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早已经忘记他在东阿是何等的窘迫,此时充分发挥“攘外必先安内”的精神,要求赵、楚杀了他的政敌田假、田角才肯发兵,这显然是赵、楚不能答应的。

九月初,固守濮阳的章邯得到生力军的支援。二世“悉起兵益章邯”。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得到增援后的章邯立即集中主力,趁项梁不备夜袭定陶城外的楚军,但闻人喊马嘶,许多楚军还在睡梦中就被秦军杀死,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项梁的失败,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孤军深入,田荣不肯发兵支援,而章邯又突然得到大量援兵,让项梁始料不及所至。当然,我个人认为他还犯了几个军事上的错误,首先、他不应该舍弃在濮阳的章邯而去攻击定陶,一者这样他会不清楚章邯的动向,二者他在定陶城外可能腹背受敌。自春秋以来,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是战国时期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战国末年的秦相魏冉、赵相李兑都梦寐以求把此地作为自己的封邑,项梁攻击定陶,也许是他贪图定陶的财富或者想利用定陶水运的优势改善军队的补给情况吧;其次、兵力分散,秦军大破项梁的时候,刘邦、项羽所部远在外黄(河南南考东南)、陈留(河南开封东南);其三、“益轻秦,有骄色”,这实在是用兵大忌。

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刚击破项梁的章邯渡河北上击赵,首战便破赵国重镇邯郸,将其百姓迁徙到邯郸西南的河内地区,张耳、赵王歇退守邯郸东北方向的巨鹿,陈余在常山征募了几万军队,驻扎在巨鹿之北,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地征募了一万多军队,也紧邻陈余驻扎在巨鹿之北。赵军负隅顽抗,巨鹿一时难以攻破,于是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巨鹿,而自己则率领主力驻扎在巨鹿城南的棘原,修筑甬道与黄河相连,为围城部队提供补给。

赵地的形势

自武臣受陈胜之命略赵地以来,赵地的局势可以说是一直很乱。

二世元年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以张耳、陈余为重臣。不听陈胜号令,积极发展割据势力,遣韩广略燕地,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张耳、陈余都是魏国名士,早在秦时就非常知名,秦始皇为了消除隐患,悬赏千金求张耳,悬赏五百金求陈余。这两人私交非常之好,为“刎颈之交”。

九月,攻取燕地的韩广仿效他的主公武臣,自立为燕王。

二年十一月,李良反赵(具体原因比较复杂,略去不表),破邯郸,杀赵王,张耳、陈余出逃。

一月,张耳、陈余收集残部,在信都(今河北邢台)拥立战国末赵王之后赵歇为王。

这以后到章邯北上击赵期间九个月的情况,史书就交代的很含糊了,只说李良进攻除余,遭到陈余反击,后来李良投降了章邯,至于陈余什么时候击败李良,李良什么时候投降章邯,则都没有交代。

魏咎被困临济、田荣被围东阿,项梁多次派遣使者向齐、赵请兵共同追击秦军的时候,赵地都没有动向,当时各路诸侯还算比较团结,因此在下推测赵军可能是自顾不暇,无力出兵支援别的诸侯国。

章邯自从领兵以来,杀陈胜、灭魏、残齐、新破楚军,可谓战果累累,虽然曾在项梁手下遭遇过短期的挫折,但是现在项梁已经战死,楚军残部退守彭城,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义军,如今尚有一战实力的恐怕只有赵国了。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

很多人根据巨鹿之战的结局认为章邯判断失误,但是我以为,章邯攻赵未必算失策,一者他暂时不用深入楚地,把赵国放在侧翼去攻打楚国可能并不安全;二者可能有李良在赵地接应他,如果不是冒出来项羽这么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天下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呢。

楚人救赵

项梁战败身死,使得楚怀王能够暂时走上前台,他首先将国都从盱台迁徙到彭城,然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希望能够摆脱项家的束缚,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很多机会。二世二年后九月,赵国屡屡向楚国求救,为了顾全大局,楚怀王决定出兵救赵,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北救赵;派遣刘邦向西进军,收拢陈胜、项梁散落各地的残兵败将,伺机入关。为了激励诸将英勇作战,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从《高祖本纪》上看,刘邦的任务是西略地入关,但是《秦楚之际月表》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沛公一栏里有“救赵至栗”的记载(中华书局曾删此句,并且未做任何说明),从当时的天下形势来看,不要说弱小的刘邦,就是楚军主力,也不具备入关的条件;从刘邦所部在巨鹿之战前的军事行动来看,他主要是在楚军主力附近活动。因此,他当时的任务应该是拱卫彭城、为北上救赵楚军主力提供掩护。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秦楚之际月表》曾记载刘邦军队曾在二世三年十月“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成武在黄河之南,当时王离主力正在围困河北的巨鹿城,怎么会舍弃他的主要目标而跑到河南来呢,这部分王离军应该是其偏师。太史公在不知道某部人马的将领的时候,谈到此部只好用其主将的名字,这在《史记》中并不少见。

楚军主力西行到达安阳之后(今山东曹县东北),就一直停滞不前,长达四十六天之久。这个时候项羽向宋义建议迅速率领部队过黄河,与诸侯联军协力攻打秦军。但是宋义不这么看,他打算让秦赵决一胜负之后趁虚而入。

宋义之所以得到楚怀王重用,是因为他预料到了项梁的失败。宋义曾劝谏项梁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后来项梁让他出使齐国,在路上遇到了齐国的高陵君,对高陵君说:“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后来高陵君向怀王提到了这件事情,怀王于是召见宋义与他一起议事,很是喜欢宋义,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在军事上,宋义或许是有点才能的,他对于战局的判断,可能是深受老子的影响,老子在其军事思想中相当忌讳轻敌,《老子》第六十九章中曾谈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然而战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成千上万的因素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主将是否有轻敌情绪只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宋义并不具备统帅大军的才能,他不北上救赵而打算乘秦赵之敝,可以说正中章邯下怀,给了秦军将反秦诸侯各个击破的机会;不体恤士卒,长期留驻安阳,补给跟不上,士卒经常吃不饱,不设法改善宿营条件,天寒大雨,士卒又冻又饿;遣子宋襄相齐,饮酒高会,积极经营私利。

畏敌不前,不恤士卒,饮酒高会,可能很多楚军将士已经对宋义相当不满,于是项羽假借怀王的命令斩杀了宋义,怀王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决战前的形势

唇亡则齿寒,面对巨鹿的危机,诸侯为了顾全大局,纷纷出兵救赵,但是这些军队都惧怕秦军,都驻扎在陈余的军营附近,不敢攻打秦军。

二世三年十月,燕王派遣臧荼救赵;田荣不肯救赵,齐将田都为了顾全大局,“叛榮,往助項羽救趙”。田都后来被封为齐王,其功绩是“从共救赵”,由此推测,田都应该是到达巨鹿之后驻扎在陈余的旁边,而不是归属项羽指挥救赵。

十二月,战国末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几座城池,在项羽刚渡黄河的时候投降项羽,这支齐军应该直接归属项羽指挥了;同月,魏豹也率军救赵,魏豹是魏王魏咎的弟弟,在临济城破的时候,魏豹逃了出来,楚怀王给他几千兵马,让他去复兴魏地,魏豹与各路诸侯一样,也是驻扎在陈余的旁边。

反观秦军,章邯的部队最初是由刑徒组成的,估计有几十万,后来二世皇帝不断征集关中地区的士卒来补充他的军队,派长史司马欣、董翳辅助章邯征讨各地的义军,曾经北伐匈奴的近30万边防军也逐渐南下中原,这30万边防军的成分,根据《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匈奴列传》来看,应该是10万常规兵力加上近20万戍卒。

当时统帅北方边防军的人是王离,王离是名将王翦的孙子,对于此人我们知之甚少,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琅琊,“作琅邪台,立石刻”,石刻上说:“……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身为王翦孙子的王离,他的名字却在素有战功的父辈王贲之上,确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秦二世初立,他为了巩固皇位,杀了北伐匈奴的蒙恬,从此北方边防军归属王离统帅。至于王离是什么时候南下加入章邯的军队的,以及他在围困巨鹿之前都参加过那些战斗,史书都没有记载。

非常遗憾的是,上述单位的军队数量在史书上都没有进行具体交代,这对我们研究此次战争造成一些困难。不过我们是能从一些历史细节中考察出当时双方力量的强弱的。齐、燕、魏这些援军之所以都只是在巨鹿城北驻守却不敢进攻秦军,在于他们每一个都很弱小。齐军曾在临济城下遭遇惨败,齐王战死,田都只是田荣的一个叛将,注定了他的实力不强;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国;魏国之前曾被灭国。至于楚军的实力,在二世二年四月,项梁所部曾达到十几万人,但是之后就一直没有记载,九月,项梁遭遇惨败,自此之后章邯认为“楚地兵不足忧”,可见楚军损失惨重。

至于秦军,史书上曾说当时:“王离兵食多”,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秦军与赵军的一次小规模交锋中略微推测秦军的实力,张耳被围困在巨鹿城内,外围的秦军一重又一重,张耳数次向陈余请求救兵,陈余认为以目前的形势,他的几万人马去攻打秦军无异送死,始终不肯发兵(两人反目的开始),张耳大怒,派遣两个使者责让陈余,陈余只好派了五千兵马给他们去攻打秦军,结果被秦军全歼。再者,巨鹿之战后,投降项羽的秦卒达20多万,考虑到秦军在持续半年多的巨鹿之战中的战损,秦军当时总兵力应该至少有30万。

决战

非常可惜的是,对于这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史书留给我们的文字记载是比较少的,不过,比起国史中大多数战役的记载,是要详细得多的。

巨鹿之战战役进程在《史记》中主要记载在如下四处: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张耳陈余列传》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黥布列传》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张释之冯唐列传》,这是一条经常被大家忽略的史料,巨鹿城之所以能坚守,李齐功不可没。假如没有李齐的坚守,章邯可能先攻陷巨鹿,再扫荡城北的各路人马。没有了各路诸侯对于秦军的牵制,对于楚军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当时项羽劝谏宋义及早过河救赵。

整个战役是分几步走的,第一步,项羽派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军队过河,进行试探性的进攻,同时多次袭击章邯的甬道,打击秦军补给线。

可能有人要问,陈余几万军队都不敢去攻打秦军,这区区两万人马怎么敢虎口拔牙呢?

在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秦军的态势。从历代战史来看,围城作战的部队,一怕内外夹击;二怕粮草不继。

先说内外夹击,为了防止这个,就得有大部队掩护围城部队,这是章邯在外围为王离围城部队威慑诸侯的原因。项羽在渡河前就说过:“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再说粮草不继,谈这个问题首先必先了解古代的后勤制度。在古代战争中,补给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就地征集补给,包括从敌人那里夺取补给品;一个是从后方运输。

就地补给是有限度的,假如一支军队在一个地区驻留,它在这一地区能驻留的时间取决于所夺取的粮食储量,如果在当地没有粮仓的话,与集中的、庞大的军队的粮秣消耗相比,当地粮食储备是非常有限的。一旦粮食消耗完,该军队就必须转移,这对于在行动中作战的部队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长期围城和对峙的军队来说,经常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必须依赖后方补给。

从后方运输得看情况,假如采用陆路运输的话,效率是非常之低的。陆路运输采用的要么采用牲口驼运,要么采用牲口拉车,要么采用人力,这都取决于道路的好坏。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如是谈到从后方运粮的困难:“凡是军队出发,(怎样)在敌人那里得到粮食,是最要紧的事务了。运粮不但开销大,而且情况不容许走远路。我曾经计算过,一个人背40公升米,一个士兵自己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负担一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18天……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31天(120公升米,前6天半4个人每天吃5.3公升,然后减去一个民夫,给他4天的粮食,后面17天三个人每天吃4公升米,又减去一个民夫,给他9天的粮食;最后18天,两人每天吃2.6公升米加干粮)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16天(前6天半每天吃5.3公升米,中间7天每天吃4公升,后面11天和回程每天吃2.6公升加干粮)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出兵十万,辎重部队要占去三分之一,能真正参加战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已经要用30万人运粮了,再要增加就难了……如果用牲畜车辆来运粮,那么骆驼可以运201公升,马和骡子可运100公升,驴子可运67公升。比起人运来,虽然运得要多而消耗要少,但是(路上)不能按时喂养和照顾,牲畜很容易消瘦死亡,一头牲畜死了,那么就要连它所背的粮食一起扔掉,比起用人运粮来,好处和害处各居一半”。

与之相反,水路运输就要高效得多,《张仪列传》里曾谈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一只船可以运载五十个士兵以及这些士兵三个月的补给,而且船只行动迅速,一日可以行三百里。

由此可见,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在一地停留较长的时间,通常必须有水路运输通道。一支与驻地居民和资源之比很大的军队,除非拥有方便的水上运输,并有可供船运的丰富补给,否则只能经常向新的地区机动。

我们再把视角转回巨鹿战场,秦军30多万人集中在巨鹿附近,巨鹿附近的粮食早就被他们消耗光了,他们必须依赖后方的补给,所以才有章邯修筑连接黄河的甬道,来补给王离的围城部队。其补给路线应该是从成皋附近的敖仓顺流而下,到达巨鹿附近,然后经甬道到达巨鹿。

我个人猜测,英布所统帅的这两万部队,基本都是轻步兵与轻骑兵,这种部队行动迅速,能够迅速的组织进攻和脱离战场。章邯需要保护这条漫长的补给线,他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是他的主力部队行动较为迟缓,基本不可能在英布进攻甬道的时候前去支援,至于他的机动部队,虽然具备和英布所部一样的速度,可是他并不知道英布的军队从那个地方进攻,而且古代通讯并不发达,遭受进攻的地区很难第一时间将情况通知给章邯,等到这些部队赶到战场的时候,英布大半已经远去了。如此反复,英布才能多次绝断秦军甬道,而自己的军队却没有遭受多大损失。这种情况,就跟匈奴人袭击汉朝边境类似,匈奴人利用机动优势,袭击汉人边境之一点,由于汉朝人边境线漫长,所以袭击的军队对于防守的部队有绝对优势,一旦汉朝人组织部队前去支援,匈奴人又跑远了。

利用轻装部队插入对手补给线上进行袭扰,以断绝对手补给的战术在战史上并不少见,实施的条件一般是两个:己方拥有一支精锐的机动部队;对手有一条稍微漫长的补给线。不论我的猜测是否合理,项羽作战的第一步都是袭扰章邯的补给线、在试探性进攻中大致摸清对手的虚实,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王离军乏食”。

关于项羽的进一步行动,史料就有出入了,以《张耳陈余列传》来看,项羽是先击败外围的章邯,再联合诸侯围攻了王离所部;可是《项羽本纪》却说“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张耳陈余列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项羽破秦的明朗的线条,可是《项羽本纪》则显得十分的模糊,我认为项羽的作战步骤应该是以《张耳陈余列传》为准,这样比较符合军事常理,只有先击败外围的章邯,才能去围攻王离。

如果以《张耳陈余列传》为准,那么《项羽本纪》里说“至则围王离”是怎么回事情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太史公出于文学性考虑,把“围王离”放在了前面。

太史公在叙事的时候,有时候出于文学性或叙述方便考虑,偶尔会把一些事情的叙述顺序颠倒。试举我目前所发现的如下两例。

《秦始皇本纪》上说:“夏,章邯等战数卻,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根据此段文字顺序看,王离的被俘仅仅在章邯投降之前,而根据《秦楚之际月表》,王离被俘在二世三年一月,章邯投降项羽在三年七月,两者足足隔了半年之久……

《魏豹彭越列传》里曾说:“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根据此段文字顺序看,立魏豹为魏王的时间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后,也就是二世三年七月左右,而根据《秦楚之际月表》,立魏豹为魏王在二世二年九月……

上面从史料角度谈论了巨鹿之战的流程,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名将在遇到章邯类似战局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来探讨这个问题。

大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之前,卢古鲁斯在提格拉诺克塔,凯撒在阿莱西亚,拿破仑在1796年北意大利战局,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亚都碰到过类似章邯的战局,之所以选择他们的战例,是因为他们是公认的名将,他们所采取的策略最具备代表性。

大西庇阿是罗马名将,曾在扎马会战击败了西方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大西庇阿于公元前204年登陆北非,连战连捷,转眼就要围困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城,这个时候汉尼拔率领部队从意大利回来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西庇阿果断的放弃了围城的打算,向他的援军靠拢,退到迦太基人的产粮地区,吸引汉尼拔前来扎马决战。

卢古鲁斯是本人十分喜欢的罗马将军,他不仅将略一流,难得的是人品一流、长相一流,丝毫不比凯撒、西庇阿等人逊色。公元前69年,他围困了亚美尼亚的首都提格拉诺克塔,亚美尼亚国王不甘失败,纠集了大量部队处于他的外围,不少颇有韬略的人建议国王暂时不和罗马人交锋,而利用骑兵的优势切断罗马人的补给(与英布的作用何其相似,注意,这里说的是骑兵,也正印证我前面所猜测的英布所部的军队成分)。但是国王很难容忍他经营良久的都城就这么被罗马人攻取,而且他认为罗马军队不是他人数众多的大军的对手,决意开战。卢古鲁斯召开军事会议,有的将领认为他应该率领全军前去迎战,有的将领认为他不应该放弃围城,因为城内还有大量的敌人,于是卢古鲁斯使用三分之一的部队围城,防止城内敌人冲出来,三分之二的军队去迎战亚美尼亚国王,鏖战之后将国王击败。《希腊罗马名人传》

凯撒围困阿莱西亚,城里有敌主帅维钦格托列克斯的2万多守军,城防坚固,城外有10多万高卢联军,凯撒自己有7万军队,这个时侯,城内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凯撒的目标是城内的维钦格托列克斯,因为正是他联合了高卢人来对抗罗马,没有了他,高卢人可能继续一盘散沙。面对这个情况,凯撒围着该城造了两道防线,一条对内一条对外,自己也储备了一个多月的粮食,利用罗马人在土工作业方面的绝对优势,以阻挡两面的高卢乌合之众,维钦格托列克斯最终因为粮尽而投降。

拿破仑在1796年在北意大利围困曼图亚要塞的时候,该要塞虽然很坚固,可是因为地形的原因,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将城内兵力堵住,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每次都是用约四分之一兵力封锁该要塞,然后集中主力进攻对方的援军,如此数番,打败对手强大的援兵达到四次之多。

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亚的战局与拿破仑的形势颇为相似,虽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中的兵力和他相当,但是他们缺乏机动兵力,突出要塞作战的兵力不会很强,于是曼施泰因用少量部队堵住了要塞部队,集中主力与对方的强大援军交战。

不难看出,章邯做出的选择,应与卢古鲁斯、拿破仑、曼施泰因的选择最为类似。他不会像西庇阿那样后退,因为巨鹿已经接近攻陷,放弃就等于功亏一篑了,而且他认为他自认有足够的信心击败项羽的援军。他也不会做出凯撒的抉择,因为他在土工作业方面根本谈不上优势,而且他的补给线处于项羽的进攻之下,如果采取凯撒的策略,等于坐等断粮。

所以,项羽要想打败秦军,必须首先击败外围的章邯。不打败章邯,何谈围王离呢?

从技术上看,先围王离不大可能,须知王离兵多,楚军则是新败之军,而且是大败。要围困王离,项羽得需要多大一支部队呢,在章邯眼皮底下,难道允许项羽进行土工作业?

从战术上看,假如是先围王离,项羽不是反倒处于腹背受敌的位置了么?项羽本来就没建立补给线,破釜沉舟,随身只带了三天的粮食,全靠就地补给,腹背受敌的话,章邯只要在其外围建立一条防线就足够困死项羽。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人认为项羽只带三天粮食是想在三天之内打败秦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项羽本来就没多少粮食可带,“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其次,他是打算渡河之后在赵地就地补给,“引兵渡河因赵食”。因此,完全谈不上项羽孤注一掷到了想只用三天击败秦军的地步。

从战史上看,我们也没看到卢古鲁斯、拿破仑、曼施泰因的围城部队反倒遭遇对手围困的。

我们在此反复论证,无非是想说巨鹿之战的步骤主要是按照《张耳陈余列传》的记载来的。项羽先击败章邯,章邯军队受到重创,而且他连接黄河的补给线遭到破坏,只好引兵后退,一者收拾残部,避开项羽的锋芒,二者向新的地区转移以获取补给。

这个时候王离部队就孤立了,在决战之前,它既受到巨鹿城内赵军的牵制,也受到巨鹿城北的诸侯联军的牵制,等到项羽击败章邯之后,项羽这才可能联合受到胜利鼓舞的各路诸侯去围困王离。王离所部这个时候形势很为恶劣,不仅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而且粮草消耗殆尽,后来项羽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大多数军队也就投降了项羽,涉间不肯投降,但是也无路可走,只好自焚尽忠。

可以说,王离被围后被击败的线条是很明朗的,但是巨鹿之战最为关键的战斗,即项羽击破章邯的战斗,则是我们难以确切的知道是如何做到的,史书上对于这个过程的记载不过十几个字,“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在此我只能再次谈一下自己的个人意见,章邯全军虽然有30多万之众,但是在于项羽决战的时候,他必须分出大量兵力给王离,可能需要分出三分之一强的兵力,因为王离的作战任务也是很重的,他不仅要对付城内的赵军,也要警戒城北的燕、赵、魏、齐联军,同时,在围城作战中的大量伤残人员也需要交给王离看管。

项羽的总兵力,我们实在难以考证,在下只好根据经验估算了。

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的部队,轻步兵与骑兵的总比率约为四分之一,这两者一个比楚汉争霸早一百三十年,一个与楚汉争霸基本同时,应该可以作为我们估算项羽兵力的参考。

如果我们拿这两者的军队来类比项羽的军队,项羽能派出2万人马的机动部队,总兵力可能在八万左右。

假如上述关于两者兵力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项羽与章邯的决战是一场八万人对二十万人的战役。章邯占据人数的优势,可是围城几个月之久,略有疲惫,同时此前被英布的军队屡次袭击甬道得手,士气也有所影响。反观楚军,虽然此前在项梁率领下曾经遭遇惨败,但是英布的几次进攻让他们逐渐恢复了信心,同时,项羽冒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心态,破釜沉舟,拼死一战。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楚军确实是没有更多的选择了,不打败当前的秦军,他们就没有活路。各路诸侯纷纷被秦军击败,假如不打败秦军,那么秦军将夷平巨鹿,扫尽巨鹿城北的诸侯联军,这各个击破的形势最后终将轮到楚军。

宋留被五马分尸的事情不时让楚军诸将心有余悸,那种肢体被活活撕碎的感觉让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他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黄泉之路。

最后,在楚军主力过河之后,秦军为了消除补给线上的威胁,章邯可能会主动前来寻找楚军决战,让楚军得以能够选择比较有利的地势与有利的时机。

至于其它决定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因素,由于史料所限,在下则是无法知道的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胜利的呼声响彻云霄,项羽率领楚军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近百年来,六国军队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伟大的胜利!秦军虽然被击败,但是章邯仍有20万大军,关中尚未被攻破,如果指挥不当,六国各自为战,秦军仍有可能将六国义军击败,为了彻底推翻秦王朝,六国诸侯、诸将于是推举他做各路义军的联合统帅。

年仅27岁的六国联军统帅项羽,可以说如彗星般崛起,如此年轻却取得如此大的声望,大概也只有拿破仑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能与他相提并论。仅仅两年前,他还是个平民,只是有个名将之后的名头而已。论家世,他与东方大地上有几百年根基的六国王族相比只能望尘莫及;论影响力与号召力,他远远比不上早有豪杰之名的张耳、刘邦、陈余、陈婴等反秦义军领袖;论年纪,他在义军领袖中也只能算子侄辈。他能做上联军统帅,只是因为联军想借助它的统帅才能推翻秦王朝。

刘邦并不轻松的入关之路

秦军在巨鹿惨败的消息让刘邦兴奋了很久,二世三年二月,满怀关中王梦想的刘邦开始了西征之路。

对于这支最开始不足万人的部队来说,西进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西进的首战并不顺利,刘邦联合盘踞巨野泽(山东巨野县)的彭越协同进攻昌邑,不过这个时候彭越也不过千把人,虽然是强强联手,怎奈兵力有限,并没有攻下昌邑。暂时失利后的刘邦整军再战,仍然无法攻取昌邑,只好绕道向高阳(河南杞县西南)前进。

正在刘邦苦闷之时,智囊郦食其前来投奔刘邦,同时还带来了他的弟弟郦商所部几千人,郦商后来曾攻下秦人防守的汉中地区。郦食其六十多岁,成语“高阳酒徒”就是说此人,足智多谋,阅人无数,高阳路过很多英雄豪杰,唯独看得起刘邦。郦食其认为,以刘邦目前这么点人马,根本不可能入关破秦,不如袭取陈留,陈留不仅交通便利,最为关键的是存储着大量的粮食,可以用这些粮食来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这一点,刘邦也许也想到了,可是陈留作为秦人的粮仓,城防非常坚固……不用着急,郦食其先生已经想好了后着。

原来他和陈留县令关系不错,可以前去做说客,行得通就让他投降刘邦,不然郦食其就为内应接应刘邦攻城。入城后的郦食其无法说服陈留县令,于是他在半夜杀了陈留县令,刘邦因此得以顺利攻克陈留。

这个陈留县令,也未必是什么坏人,而且看来很信任郦食其老兄,万万没想到会死在这位朋友刀下,虽然有些冷酷有些无情,但是为了反秦大业,这位老兄还是安息吧……

实力大增的刘邦因此得以继续西进,试图从函谷关进入关中。可是这条路线防守十分坚固,刘邦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如破秦将杨熊、攻颍阳,屠之、略韩地轘辕。但是这条路线上的开封,重镇洛阳一直无法攻克。于是刘邦南下,决定走关中的侧门武关入关。

走武关就必须攻克今湖北北部、河南西峡以东的南阳郡。六月,刘邦击败南阳郡守吕齮,实力受损的吕齮退守郡治宛城(河南南阳)。入关心切的刘邦决定不管南阳的守军,直接向武关进军,正当刘邦一步步向危险靠近的时候,军师张良劝阻了刘邦的冒进行为。

作为军师,张良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比诸葛亮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经常被人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个张子房,就是张良。张良出身韩国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韩国的国相,韩国灭亡后,张良倾其家财募求勇士以刺杀秦王,在博浪沙差点刺杀秦王得手!香港电影《西楚霸王》的开场,就是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自荆轲刺秦王以来,嬴政还从未如此深切的感受过危险,面对如此赤果果的挑衅,嬴政恼羞成怒,四处追捕张良,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隐居于下邳。

刺杀不成,隐居下邳的张良开始研究兵略,在此期间结识了项羽的叔叔项伯,并曾救过他的性命,这段友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楚汉战争的走向。陈胜起兵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张良与刘邦曾经有过短暂的合作,后来张良向项梁请立韩王,于是项梁立了韩王,给了他们千把兵马去收复韩地,这么点兵力,也就勉强打打游击,而且韩地离关中很近,张良左躲右闪才没有被秦军吃掉。正当张良在韩地无所作为之际,刘邦西进到了韩地,两个战友再次开始了合作。

张良认为,即将要攻打的武关十分险要,有很多兵力把守,而宛城虽然实力受损,兵力也颇为强大,假如不顾宛城的秦军,那么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地位,十分危险。刘邦听取张良意见,回军围困宛城,面对刘邦的威胁,南阳郡守吕齮于七月投降,这样刘邦不仅消除了背后的威胁,而且还壮大了实力。

南阳郡投降之后,高武侯鰓、襄侯王陵、番君别将梅鋗在武关前与刘邦会师。八月,刘邦屠武关,兵锋直指咸阳,赵高杀二世;九月,秦王子婴立,杀赵高,刘邦经过几场恶战之后,肃清咸阳外围的守兵;十月,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从此月开始为汉王元年十月。

刘邦入关之后,做了几件颇得人心的事情。

其一、没有杀秦王子婴;

其二、封府库,还军霸上,当然了,一开始是准备住秦宫的……

其三、约法三章,除秦苛法;

其四、不接受秦地父老的牛羊酒食,表示物质充裕,不想扰民。

太史公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确是所言不虚。

会师关中

再来看项羽一路,项羽整合各路人马,屡次向章邯所部发起进攻,秦军虽然多次退却,可是联军也不能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如此足足对峙了半年之久,可能的情况是,联军目前仍然没有取得绝对优势,而章邯采取了坚壁不战的策略,凭借防御的优势和联军对峙。然而转机终究出现了,这个转机不是来自联军,而是来自秦王朝内部。

在秦相李斯还没有出道之前,他曾经观察过厕所里的老鼠和仓库里的老鼠,厕所里的老鼠偷食脏东西,看到人犬来了,避之不及;可是仓库里的老鼠吃着屯积的粟米,养得又肥又壮,而且不用担心人犬的惊扰。于是还未出人头地的李斯由衷的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条简单朴实的理论诠释了历史上许多许多的权臣之路,如九千九百岁魏忠贤大人、如“八虎”之王刘瑾大人,等等等等……赵高同志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秦始皇死后,作为二世胡亥的老师,赵高逐步控制了年轻的胡亥,指鹿为马,逐步窃取了秦王朝的军政大权。三年四月,章邯被联军步步紧逼,形势不利,二世皇帝多次派使者谴责章邯作战不力,赵高以前经常对二世说“关东盗无能为也”,可是这个时候形势急转直下,眼看诸侯就要打进关中,因此赵高打算杀掉章邯来推卸关东大乱的责任。

好在章邯对朝廷的动向并非一无所知,他派往关中请示作战问题的长史司马欣险些被赵高杀死,司马欣向章邯透露了赵高的意图:“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联军那边也有了动向,陈余向章邯写了一封书信,首先向章邯描叙了他的几个前辈如白起、蒙恬的悲惨经历;然后跟他讲明目前的形势:“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接着,指出章邯现在不过是负隅顽抗,秦王朝气数已尽;最后,跟章邯指明不重蹈几位前辈覆辙的一条光明大道:加入诸侯,灭秦分天下!

一边是身首异处,一边是分地为王。章邯终于决定背叛秦王朝,同为背叛,有的背叛恬不知耻,有的背叛则是弃暗投明。假如章邯在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都要为残暴的秦王朝卖命,那么只能是螳臂当车。

章邯这边想投降,项羽也是想接受投降的,毕竟章邯现在实力仍然很强大,要想彻底歼灭章邯所部,需要死很多很多人。于是谈判中惯常的一幕开始了,条件暂时谈不拢,只好边打边谈,项羽再展名将本色,连续两次大破秦军。七月,章邯率所部在殷墟(河南安阳西)投降,至此,秦军主力灰飞烟灭,秦王朝灭亡的命运已经无可逆转。

投降后的章邯被联军置为雍王,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先头部队向关中进发。一切似乎都很平静,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可是几个月之后,令项羽始料未及的事情出现了,随着联军和秦军几个月的朝夕相处,双方因为之前的矛盾,正在不断发生摩擦。联军近百余年来,被秦军覆军杀将不知道多少次,对秦军最为痛恨的当数赵军,五十多年前,秦将白起在长平足足坑杀了赵降卒四十万!这是旧恨,再说新仇,联军的士卒之前在秦地服役的时候,秦地的士卒对他们都很苛虐。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新仇加旧恨,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形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受不了联军侮辱的秦卒都在思考他们将何去何从。首先,他们是比较恨以章邯为首的几个秦将,如果不是他们的忽悠,跟着他们投降了联军,哪里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呢?其次,他们是非常希望秦王朝能够灭亡的,假如不能消灭秦朝,凶残的秦王一定会杀光他们留在关中的亲人。也就是说,现在项羽已经不能通过章邯来控制这群秦军;同时,假如联军不能攻破关中,那么这些秦军为了关中的亲人可能会暴动。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暴动不是为了权力更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家人的性命。

联军士卒与秦卒之间的矛盾,用一句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说,应该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秦与六国百余年来互相征伐的结果。最最关键的是,这支秦军比盟军中的任何一支都要强大,因为共同的威胁,义军团结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推举项羽做了他们的盟主,假如这群秦军突然暴动,项羽不能保证能够制服他们。汉元年十一月,作为盟主的项羽下令将秦军二十万坑杀于新安(河南渑池城东)南。这实在是一场悲剧,二十万秦卒化为尘土,而项羽从此之后也不可能在秦地获取道义上的支持。

历史爱好者中往往有个有趣的现象,成功者的缺点往往被忽视,而失败者的错误则经常被夸大。白起虽然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但他在许多人心中战国第一名将的地位却很少因此动摇;蒙古贵族嗜杀成性,屠城无数,上千万平民惨死于他们的弯刀之下,他们甚至想杀光中原人来做牧场,只是因为蒙古人战绩显赫,横扫世界,于是很多人谈起蒙古军队往往是心神往之……在下并不打算粉饰项羽杀降的罪过,比如坚持认为史书这里被篡改;比如坚持认为这二十万只是号称,实际数量要少得多。在下只是想告诉大家,项羽杀降存在不得已的因素。

汉元年十二月,联军推进到函谷关,猛然惊喜的发现守关的是友军,可是当他们走向关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友善的面孔,而是弓箭和檑木……原来刘邦听说项羽把章邯置为雍王,打算分关中一部分让章邯称王,这下刘邦就不干了,自己投机取巧,不惜“误伤”友军(阻赵将司马卬渡河入关),趁着秦军主力牵制在河北的功夫一路狂飙,不就是为了关中王的位置么!眼见到手的关中王没有了,刘邦于是在关中大量招兵,扩充兵力到十万,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把守函谷关的消息,怒不可遏,这摆明是与联军作对!联军弟兄们和秦军主力拼命,倒被你把关中先抢了,双方的火并一触即发,先锋英布很快攻下函谷关,全军推进到鸿门。

接下来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鸿门宴的故事,脍炙人口的《鸿门宴》入选中学课文之后,鸿门宴就一直是楚汉战争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自从毛泽东的一句打油诗“莫可沽名学霸王”之后,项羽就一直戴上了沽名钓誉的帽子。事实上,项羽既不沽名,也不钓誉,项羽才是鸿门宴的大赢家,刘邦不情愿的让出了关中,“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樊郦滕灌列传》。刘邦是有功之人,与项羽也有战友之情,杀死有功的刘邦,以裂土封王为条件来笼络义军领袖的项羽,他将如何在义军领袖中立足?义军就一定会听从他的指挥去攻打在关中有十万军队的刘邦所部?若以项羽独自的力量对于这么庞大的军队,一旦陷入僵持,日后分封诸侯的主封人恐怕就轮不到他项羽了。

有的朋友认为项羽没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是其最大失策,因为最后夺取项羽天下的是刘邦。这实在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是否可以得出这么一条结论:曹操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因为他没有杀死日后夺取他政权的司马懿;柴荣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因为他没有除掉日后夺取他天下的赵匡胤。刘邦好歹是有功之人,而且与项羽也有战友之情,难道要项羽一定要够厚够黑才能算得上是大家所认同的英雄吗?而且杀死有功的刘邦,项羽在诸侯之中恐怕难以交代,更为关键的是刘邦目前在关中还有十万军队。

分封诸侯

联军带着满腹的仇恨来到了咸阳,如果说项羽在新安坑杀秦军二十万还有不得已的因素,那么他在咸阳的行为只能归结于他的残暴,项羽杀秦王子婴,掠取了秦王朝的大量财宝、妇女、烧毁了秦人的大量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破。冤冤相报何时了,项羽最终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于封赏问题,项羽首先向楚怀王请示,怀王说“如约”,也就是按照以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怀王的答复显然不能让项羽满意,假如“如约”,刘邦做关中王,项羽无尺寸之地,那么作为擅自杀死怀王上将军宋义的项羽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决定与其被他人左右命运,不如自己主持分封。

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各地义军领袖与旧王族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随他入关的灭秦功臣,这些人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估计不超过10万楚军。以不足10万楚军的本钱就敢不顾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而急于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可见,项羽之分封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与交代。

汉元年正月,盟主项羽召集了麾下各路义军,发表了分封宣言:“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尊楚怀王为义帝;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地九郡,以彭城(江苏徐州)为都,项羽定都彭城却不定都关中,一者因为当时关中遭遇战火,虽有地利优势,却残破不堪,汉二年六月就出现“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二者,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富饶的地区,彭城是这九郡之地中军事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区;三者项家根据地在楚地,项羽没有力量违背家族集体的意志,“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这句话不仅项羽说过,刘邦也说过,刘邦出关中,正是利用了麾下将士急切的东归之心

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汉中是张良通过项伯的关系为刘邦争取的),以南郑(陕西汉中)为都城;

分关中为三,封章邯为雍王,以废丘(陕西兴平东南)为都城,统治咸阳以西地区;

封司马欣为塞王,以栎阳(陕西临潼北)为都,统治咸阳以东地区;

封董翳为翟王,以高奴(陕西延安北)为都,统治关中东北部的上郡之地;

魏豹是魏国王族,章邯破魏后投奔楚怀王,楚怀王给他几千兵马收复魏地,在秦二世二年九月自立为魏王,曾救巨鹿,并从项羽入关,项羽为了夺取魏国东部的土地,封魏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之地,以平阳(山西临汾西南)为都;

张耳嬖臣瑕丘申阳于二世三年七月攻下河南郡,项羽西进关中的时候投降项羽,封为河南王,以洛阳为都;

韩王成仍为韩王,以阳翟(河南禹州)为都;

赵将司马卬攻下河内郡,封为殷王,统治河内郡,以朝歌(河南淇县)为都;

迁徙赵王歇为代王;

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统治原赵地大部分地区,以襄国(河北邢台西南)为都;

英布为楚将,战功显赫,立为九江王,统治九江郡,以其老家六(安徽六安东北)为都;

英布的岳父番君吴芮率领越人帮助诸侯破秦,并且跟随项羽入关,封为衡山王,以邾(湖北黄冈北)为都,统治湖南、湖北东部,地盘看起来很大,不过湖南在当时属于偏远蛮荒地区,它的大力开发要等到一千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番君将领梅鋗,因为战功较多,封为十万户;

义帝柱国共敖,攻打南郡功劳较多,封为临江王,统治湖北大部地区,都江陵(湖北荆州);

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天津蓟县);

燕将臧荼救赵,后跟随项羽西进关中,封其为燕王,统治今河北西北部地区,以蓟(北京西南)为都;

分齐为三,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山东平度东南);

齐将田都,救赵,随诸侯入关,封为齐王,都临淄(山东临淄东北);

田安随项羽救赵,入关,封为济北王,都博阳(山东泰安东南);

陈余在巨鹿之战中和张耳闹了矛盾,两者反目成仇,陈余放弃将印而去,和上百个随从过起了捕鱼打猎的田园生活,项羽封了南皮(河北南皮北)附近的三个县给他。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天下除了上述的诸王之外,还有一个南越武王,他统治着秦始皇新征服的百越地区,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一部、越南北部。这些地区地广人稀,蛮荒偏远,秦末天下大乱,秦将赵佗断绝百越通往中原的道路,击败其余的秦将,自立为南越武王。

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分封须得公平,何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时,尺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故而对分封是否公平很难取得共识。此时的分封,不可能人皆以为公平,项羽取怨于诸侯是必然的。

项羽分封至少得罪了五个人。

第一个是他的头号大敌刘邦,巴、蜀虽然沃野千里,但是位置偏于西南,而且巴蜀通往中原的道路十分不便;

第二个是齐国的实际掌权者田荣。田荣忘恩负义,不与项梁一起进攻秦军,间接导致了项梁的失败;不顾大局,秦围赵巨鹿却不救,项羽因此没有封田荣,可是田荣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必要和项羽火并;

第三个是陈余,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朋友是敌人。陈余本身对项羽可能并无多大意见,可是项羽却封了他的仇人张耳为赵王;

第四个人是魏豹,魏豹是魏国王族,早在二世二年九月就自立为魏王,项羽算什么人?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也不过是个大将之后,谁的地盘都不夺,偏偏夺他魏王豹的地盘,这不摆明欺负人吗;

第五个人是彭越,这位老兄麾下有万把人,无所归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他显然是被项羽无视了。

四月,诸侯罢兵,各自率军回国就封,楚汉相争即将拉开序幕……

五月,齐国实力派田荣首先发难,三齐王就国,田荣在短短两三个月之间就打败了三齐王,统一了齐国,随后他联络彭越,拜其为将,结为盟友。田荣挑起的战火立即引起了诸侯挑战项羽霸天下体系的连锁反应。

陈余因为不满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却只给他封了三县的地盘,向齐王田荣借兵夺取了张耳的地盘,从代地迎回赵王歇,赵王歇拜陈余为代王。失去地盘的张耳本来想投奔项羽,后来听从星相家言,投奔了正还定三秦的刘邦。

八月,燕王臧荼打败辽东王韩广,吞并全燕。

更大的威胁来自西方,汉元年八月,汉军兵出陈仓道,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汉军,唯独章邯坚持抵抗,汉军围困章邯于废丘(汉二年六月城破章邯战败身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论年纪,项羽只能算各地起兵豪杰的子侄辈;论根基,项羽三年前只是有个名将之后名头的平民,就这么一个既无家世、又无根基、无德可立的年轻人,居然主宰天下,成为天下霸主,只是因为他超乎寻常的作战指挥能力。现在秦王朝的威胁已经解除,诸侯已经不需要他来领导联军来推翻秦王朝了。诸侯就国不满半年,天下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诸侯的挑战,项羽只能采取极端做法,以武力经营天下。他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他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的赫赫声威。

当时,对项羽威胁最大的是齐、汉,齐地处于项羽的北方,对项羽根据地的威胁最大;汉王刘邦已经平定关中,是项羽潜在的强敌。面对这个局面,项羽的确深感棘手,反复权衡,项羽决定先解决北面的田荣,西部暂时对刘邦采取守势。汉二年一月,项羽北上击齐,大败田荣,田荣被齐地百姓所杀。本来齐地的战争可以就此凯旋,可是项羽此时倒行逆施,在齐地大肆破坏,他的暴行立即遭到齐地百姓的强烈抵抗,田横得以收聚齐地的士兵继续抵抗项羽,战争自此陷入僵持状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收取关中的刘邦在知道项羽的动向之后,出关东向准备与项羽一决雌雄,慑于刘邦军队的威势,河南王申阳投降,魏王豹出于对项羽的怨恨,带领军队加入刘邦的联军,殷王司马卬被俘,陈余遣军加入刘邦的联军。出关的短短几个月间,刘邦的军队迅速膨胀到56万人,项羽的西部防线无法阻挡刘邦的席卷,四月,刘邦联军攻入彭城。这些诸侯之所以敢于协同刘邦攻入彭城,主要是因为项羽首先选择了强齐作为打击目标,并且在齐地的战争陷入僵持,使得他在巨鹿战胜秦军的威势严重动摇。刘邦攻入彭城之后,一时为胜利所麻痹,产生了轻敌思想。这支56万联军,看似强大,其实战斗力有限。其一,各路统帅与刘邦同床异梦,他们更多持观望态度,属于典型的墙头草,他们既想打败项羽再次宰割天下,同时又害怕项羽的威势,刘邦实际上可以倚重的部队只是他从关中带出的数万核心部队,一支如此庞大的联军,自身核心军队所占比例却如此之小,那么战斗的胜负必然大大为这些盟友的态度所左右了;其二,56万大军不全是战斗部队,必然有大量后勤部队,而且这庞大的人群也给后勤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三,庞大的军队给指挥带来极大阻力。因如上缺点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我们在战史中不难找到相应的典型例子。

彭城东南北三面水网密布,且有小山横亘,泗水自北向南贯穿其全境,苏轼论及彭城地理位置的时候曾说:“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吕蒙谈及彭城的地势,认为徐州西面“地势陆通,骁骑所骋”。项羽听闻汉军的动向,立即率领三万精锐南下彭城,自齐地走了一个s型行军路线绕到彭城的西面,刘邦的56万联军根本无法抵抗项羽三万军队的袭击,短短一天之内就全线崩溃。项羽调回齐地的士兵追击汉军,一直追击到荥阳、成皋一带,虽然他沉重打击了刘邦所部,但是不得不放弃在齐地的战果。

对于彭城之战,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学界流传已久的谬论,即彭城之战项羽所部三万部队为“三万骑兵”一说,我不知道此说来自何处,小编对于书籍涉猎有限,然而至少已经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卷》与《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两书中看到此说,而且此说在网络上也颇有市场。小编以为此说实属谬论,首先,司马迁《史记》从未有此说,只说三万精兵,从未谈及是三万骑兵,《史记》中谈及军队骑兵、步兵,几乎没有不指名的,如记长平之战,“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记垓下之战“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其二,当时尚未发明马镫,骑兵的作战能力是较为有限的,作战主要以袭扰为主,冲锋能力极为有限;其三,从战史上看,当时一个非游牧民族聚集三万骑兵,是需要异常强大国力做保证的,而且一个农业民族的军队在一次战役中百分百的使用骑兵,在战史上恐怕没有先例。诚然,的确有史料表明当时项羽在彭城之战使用了大量骑兵,彭城西面利于骑兵作战,刘邦因彭城的战败而重视骑兵建设也是事实,但是由此推断项羽的三万精兵是“三万骑兵”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彭城之战项羽展其战无不胜的赫赫武功,再次建立了其霸主地位,诸侯纷纷再次投到项羽旗下。然而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歼灭了大量诸侯联军,项羽的西方藩篱三秦王、河南王、韩王尽数覆灭,赵、齐、魏都在军事行动中遭受重创,日后汉将韩信能够在短短三年之内灭魏吞赵降燕并齐,不能不说有项羽彭城之战的一份功劳。

自汉二年六月起,项羽刘邦一直在成皋、荥阳一带对峙,刘邦凭借关中的地理优势,以弱势兵力牢牢守住成皋、荥阳,同时开辟多线战场。南线,游说野心家英布反楚,来分项羽的兵势;北线,韩信以数万兵力横扫诸侯,夺取了魏、赵、燕、齐,赢得汉军阵营对于项羽的绝对优势;项羽侧背,彭越不断袭扰其补给线,让项羽疲于奔命。项羽兵疲力竭,急需休整,尤其是彭越对于后勤补给线的袭扰让他不胜烦恼,刘邦那边也不好过,虽然目前整体上取得了对项羽的绝对优势,可是韩信、彭越愈来愈拥兵自重,不听调遣,而且自己的父母妻子也在项羽手中。汉四年九月,楚汉议和,项羽东归,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

当时,刘邦、项羽、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微妙的。刘邦、英布、彭越都害怕项羽的威势,所以联合起来对付项羽,可是无论是作为汉将的韩信,还是比较独立的英布、彭越,他们都害怕刘邦歼灭项羽之后刘邦做勾践,之后大家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这三人既害怕项羽又希望项羽对刘邦的威胁一直存在。假如项羽坚持在成皋、荥阳一线与刘邦对峙,那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也乐得维持现状,可是刘项一旦求和,那么休整之后的项羽极有可能会首先来对付韩信、彭越、英布……汉五年十月,刘邦害怕项羽休整之后东山再起,立即发兵追击,与韩信、彭越约定共击楚军,汉军追击项羽到固陵,韩信、彭越不见有发兵迹象,项羽反击汉军,再次击败刘邦!这个时候刘邦慌了,幸亏有张良的提醒,于是刘邦约定破楚之后给韩信、彭越益地加封,韩信、彭越这才发兵,大会垓下。韩信、彭越的心态相当矛盾,他们之前不发兵是在观望,一旦发现刘邦再次被项羽大败之后,他们觉得他们还是应该联合刘邦倒项,可是又害怕倒项之后刘邦来收拾他们,张良估计是透视了他们的心态,于是请求刘邦给他们加封土地,这样,即使刘邦之后想对付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汉五年十二月,联军以绝对优势合围项羽于垓下,项羽兵败如山倒,率领八百骑兵突围,最后自刎乌江,一代英雄,就此结束了他年仅32岁的生命。关于项羽自刎乌江说,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冯其庸老先生另有解读,2007年他于第二辑《中华文史论丛》发了洋洋两万言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认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边而死于距离乌江120千米的东城,冯老先生此说虽观点新颖,但是证据不足,为了支持他的结论,他必须推翻很多史料。以小编之见,秦汉时期的东城县包括乌江的沿江一带,司马迁谈到项羽“身死东城”,与项羽自刎乌江并不矛盾。

同时,结合我们上文的分析,小编在此猜测,项羽能够突破联军6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一直到乌江方才自刎,是否有韩信、彭越想故意放走项羽养寇自重的因素?因为只要有项羽的威胁存在,刘邦就可能暂时不会对付他们,而以江东地广民稀的态势,项羽就是再能征善战,也很难威胁到韩信、彭越,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和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