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衬技术交底:中国古代第一个性开放日:“三月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18:38:43

中国古代第一个性开放日:三月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性是开放还是保守?三千年封建禁锢,谁也不曾乐观。其实在道家意识,儒学思想,尤其是民俗文化中,对性的要求是“顺其自然”,古人追求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古代有一天,男男女女,可以自由往来,一起嬉戏,谈情说爱,情投野合,双双私奔——这一天就是三月三日上巳节(春社),春社原本是周代的一种祭祀习俗,后来才演变为男女聚会的节日。这种说法见于《周礼·地官》媒氏篇:“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婚配之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中春之月就是男女约会的节日,令就是法律规定的。奔就是可以私奔,提倡男女社交、恋爱以及野合。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郊游,到处是年轻的身影。《诗经》中有篇描述“三月三”的诗,写得很美,那就是《郑风·溱洧(zhēn 针、wěi 伟)》: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兮。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一天,青年男女沿着溱水和洧水自由来往,他们手里拿着清香的兰花。姑娘会主动邀请小伙子说,"我们一起郊游好吗!"   小伙子说,"虽然已经游过; 不妨再去走走!" 春潮涨满水滨沙洲,到处挤满男男女女,又是笑来又是说,还互相赠送芳香的芍药。四围的明媚春光与恋人交相辉映,绘成一幅明丽的彩绘丹青,令人心驰神往。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民俗游春图。《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可每逢佳日喷射出旖旎的人文风光,直到唐代还有杜甫《丽人行》诗句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据专家考证,可能源于上古时期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动及由此而来的仲春之会。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民谚说:“三月三,吃鸡蛋”,也是对着一古俗的追忆。
  三月三日女子都戴荠菜花,繁花如云使鲜艳的桃花李花都为之逊色。语见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谚云: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我们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在边远民族地区也能找到它的踪迹,这就是社会的“活化石”。正如古语所说:“礼失求诸于野”。
       性乃生命的原动力,不宜压抑,而须善诱。越是亲近自然,越能显现人的率真。“三月三”这个古代传统“性爱日”,完全可以装点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活泼的节日,无须花钱买红玫瑰,而只要采摘一些野花,编制一个花环,戴在情人头上,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