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地板用什么精油:【编辑】浅谈如何欣赏与鉴别诗作(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17:21:44

诗的基本分类

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并发展起来的新诗以及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旧体诗,是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写作的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旧体诗,是古代诗歌。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

 

诗的鉴赏

  中国是诗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所谓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作品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因而在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要弄清楚作品所用的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

 当拿到一首诗作,一是要懂题目、作者、题材、体裁和注释。

 题目是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地点、缘由、情感等,是鉴赏的关键。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而读懂作者的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常是鉴赏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

 弄明白是何等题材,不管是哪能类题材,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鉴赏,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而能够正确分清属何种体裁,是鉴赏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与能力,只有具备对诗的体裁充分认识的甚而上,才能够更好的对诗作进行鉴赏。

 弄清楚注释,在充分了解诗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等及解释典故

时,便能够准确的鉴赏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也就是说,在鉴赏时,一定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要学会透过语言、形象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二是要学会辨别,即辨别意象、诗眼、基调、风格流派等。

 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而现代人写诗有个误区,就是频繁的使用各种意象,想以此来表现更多的东西。其实,真这样做了就什么都表达不了。空有意象而没有情感或者理性的思考以及一些无我境界的表达的话,不能说是好诗。写的再好,最多也只能得一个“有文才”、“辞藻积累丰富”等的赞扬罢了。

 如:曾读到这样一首标明为绝句的诗作:

 

山清水秀映尘世,胸无城府渡乾坤。

明媚风光虽旖旎,只因落处阶下层。

 

 这首诗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旨不明确。用一个字来形容全诗,就是“乱”。

首先来看格律问题:显然出律较多。几乎句句出律。既然标明为“绝句”就应该严格遵守绝句的格律来作,韵律与平仄不能忽视。

 其次是意境及谴词问题:“山清水秀映尘世,胸无城府渡乾坤。”这两句意境不错,颇有出世之感,给读者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在今天这个功力浮躁的年代里,这种心态与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接下来这二句“明媚风光尽旖旎,只因落处阶下层。”似乎与前面的意象就很不搭调了。虽有“清”之起,有“世”之承,有“风光”之转,有“阶下层”之合,但是“落处”与“阶下层”在此处用的甚为不当。首联重“清”,尾联如此两句合之,似乎使得意境由“清”变“浊”了,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消极与悲观的厌世情绪,与前面的意境不相吻合,意象混乱。以至全诗难上难下,难超脱、难入世,难婉难放,全诗即变得俗气与莫若。

 

 诗眼:

     全诗的主旨所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中的“绿”字,最初用的是“到”、后来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同“到”、“过”、“入”、“满”相比,这个“绿”字的最大优点是具体生动,使人仿佛看到了春风绿遍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而一个“绿”字就引领了全诗。即成为这首诗作的“诗眼”。

 基调:

 即诗人在作品中借助意象表达的喜、怒、哀、乐感情。对此把握不准会影响对全诗的主旨的理解。如白居易《长恨歌》,全诗基调是悲凉的,而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揪人心痛,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风格流派:

 诗歌风格是指诗人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杜牧的俊爽等等。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创作中选取的意象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三是要掌握赏析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事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首先要能够区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比较复杂,而诗人处理情景关系是创造意境的关键。

 诗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首诗如果感情浓郁,抒发畅达,就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思,有效地增强诗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鉴赏时,一要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二要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三要从形象切入,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

 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被深深的感染。

 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互文,用典。诗文中运用修辞方法,大体和现代汉语中修辞的作用一样。要在辨析方法的同时落实修辞的表达作用的把握。

 写作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简单说来有:渲染、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方式。


诗歌欣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掌握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时出于修辞和平仄的需要,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生活中实际语言习惯的句式,较常见的有侧重、倒装、互文互体等。

 二是诗歌欣赏要用形象思维。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此,诗歌欣赏也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是全面把握,切忌片面、穿凿。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必须融会贯通,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必须全面理解。

 

 总之,诗人写诗,并锤炼字、句的目的在于炼意。经过反复锤炼的字句往往包含着多重意象,所以,历来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无达诂”并非指对一篇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而是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生活阅历、志趣去见仁见智。只有充分理解并参悟一首诗作的内涵与格调,才能深层次地去欣赏与鉴别。

 注:诗的定义、基本分类与起源素材来源于《辞海》及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