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系统是什么意思:春夏秋冬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3:12:19
每次喝完咖啡都很后悔,因为每次喝完咖啡之后都很想睡个好觉。但每次都弄得像现在一起,躺下,起来,躺下,最后终于起来然后写东西。 喝完咖啡之后再来写关于佛的东西,是不是会变得失去本意? 前天晚上,开始看金基德的电影,因为不了解,所以就从最具代表性的开始看,所以才有了这个《春夏秋冬春》。(我不大喜欢那个叫做《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翻译,觉得太繁琐太没有美感) 觉得这个故事,很慢,就像佛堂传出的诵经声伴随着木鱼声,一下一下,朴素的娓娓道来,慢慢走近你的心里。其实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才进入影片的状态,才渐渐适应金基德的速度。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个水之央的寺院,一片群山。时间,不过是人生的春夏秋冬。情节,同季节吻合,春天的救赎、夏天的欲望、秋天的萧条、冬天的彻悟、以及又一春的生机勃勃。以季节分节,感觉被断了层,但却以人性为线索穿在一起,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导演自己的风格。 全篇对话极少,都是用慢镜头细细的留住眼神、动作,也许因为这样,才觉得这个过程中有些许的压抑,直至最后那一片朝阳投射到佛像上,镜头拉远,看到了群山和那个小小的寺院,才觉得一切都有海阔天空的释然。 春。他(因为没有名字,所以主人公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拥有所有孩子的天性——性本恶,所以他用石头拴住小鱼、青蛙和小蛇。(那个时候我在想人到底有没有慧根这个东西的,但是念头一闪即过,发现一切想的太远了。)导演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另一个邪恶的自己,只是有人将它表现的更多而已。既然这样,所以才要认知和赎罪。师父让他身负石块,让他体验它们的体验,但当他最后发现小蛇死了的时候,他大哭,也许那一刻的他是有所悟的,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对于他,也许他只是觉得恐惧而已。 夏。也许因为金基德的片子大多会有关于性欲的东西,所以他一直被定义为情色片导演,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如此,仁者见仁吧。忽而成长,十几岁的年纪,突然遇到异性,情节早被所料。所以,当那个女孩走了之后,他也选择了离开。很是执著。但整个夏天的故事,也许对于一部言情片来说,都太过完美了。十指相扣;他给她抓小鱼,两条,放在鞋子里;他不顾师父曾经的要求,让她坐在石狮子上,他们一起看风景……可是师父的那句“欲望生下执着,执着让人心怀杀气”却为以后的故事,奠定了一个黑暗的基础。 秋。枫叶红染遍了天,我觉得是很美的景色,一切都显得祥和宁静。师父看到他杀妻的消息,前一晚就为他补好了僧袍,第二天的见面,也没有半点的惊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长大了很多嘛”。他变得很暴躁,这点也可想而知,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因为太执着。那一片师父写在寺院门前的般若心经,师父说那是可以去除心魔的东西,要他刻好再走。第二天,他看到那一地有着不同颜色的经文的时候,他会不会有彻悟?至于之后师父的死,我能想到的,只是为了生命的轮回更替。 冬。放下。 又一春。轮回。 整部片子有很多地方不明白,包括师父死的方式,那个送小孩的女人等等。 听别人说过,金基德的片子,每部都在进步,一部比一部更有张力。而我,只能通透里面叙述的淡淡的道理,然后反复的咀嚼。不是有句话,说,世界上最高深的修行者,能泅渡的,也只有自己。我们带着性本恶的自己,穿越人生的春夏秋冬,完成一场场彻悟和救赎,最终放下心里的那块石头。 最后,留一些看到的影评里的话作为补充:金基德的电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调与黑暗的社会现象为表现对象,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同样,本片与金基德以往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渗透着对佛的认可与肯定,影片处处体现了“人性本恶”的事实与只有佛才能洗脱与拯救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佛学的思想——轮回。从开始中小和尚所制造的罪恶,到最后他为此进行的救赎与罪恶的结束,处处体现了轮回与救赎的主题。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进行救赎,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赎罪,同时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将来也会和老和尚一样,这正是佛学的思想。结尾金基德饰演的角色,腰间拴了一块石头,爬到山顶,将菩萨放在上面,既是为曾经心里的那块石头赎罪,也是对人生执著的比喻。镜头从菩萨像的角度拍下去,贯穿全片的水中寺院终于成为小小一隅,比喻经过苦难和真诚的人生,终于超越极限,达到佛的,超然的视角。春夏秋冬,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心路,童年时的不经事,青年时受诱惑,中年时彻悟,冬并不时结束,不是悲剧,而是奋发,振作,从头来过。影片本来是描绘的以各幻灭的世界,最后张扬的却是入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影片不仅只为宣扬某种哲理或禅意的作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