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物业薪资待遇:历史上的今天(2月22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3:14

历史上2月22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75~2008

 

更新时间:2012-2-22 

乔治·华盛顿

1732年2月22日,乔治·华盛顿生于美国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开展抗英斗争,为美国独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建国后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有关华盛顿的相关内容请参见12月14日附录。) 

叔本华

1788年2月22日,阿瑟·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他是德国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对尼采等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有关叔本华的相关内容请参见9月21日附录。)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2日,法国爆发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称“二月革命”。这次革命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工人的支持,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赫兹

1857年2月22日,赫兹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改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赫兹是第一个播出并接收了无线电波的德国物理学家。电学单位“赫兹”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关赫兹的相关内容请参见1月1日附录。) 

莱尔

1875年2月22日,英国卓越的地质学家、近代地质之父莱尔逝世,享年78岁。他的最大贡献是坚持并证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用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他还证明,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这些成就为生物进化和认识地球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的外国传教士

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强求南昌知县江召棠扩大传教特权。江坚拒不允,遂被刺死。全城顿时鼎沸,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25日,各县民众数万人集会,连毁法、英教堂、学堂4处,打死王安之等传教士9人。清政府慑于英法势力,对内镇压,对外赔偿银两了结此案。 

工人、学生和市民在老西门一带与军警对峙

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

1946年2月22日,由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主办的北平《解放》报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党报。任务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活动。初为三日刊。自第27期改二日刊。5月29日与新华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闭。共出37期。但它的功绩不可磨灭。 

李政道(左)和杨振宁(右)

1956年2月22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他们共同发表的文章中,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该定律在1956年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项研究成果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

刚果河岸的热带雨林区

1964年2月22日,中国与刚果共和国(1968年改国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为现称)建交。刚果共和国位于非洲的中西部,横跨赤道,首都布拉柴维尔。 

 

孙冶方

1983年2月22日,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孙冶方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孙冶方选集》《中国社会性质的若干理论问题》。 

侯喜瑞(右)在绘窦尔墩脸谱

(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

1983年2月22日,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派花脸创始人侯喜瑞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侯喜瑞,河北衡水人。幼年入喜连成科班,学梆子老生。后学京剧丑角和架子花脸。出科后,搭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任教。艺术上自成一派。擅演剧目有《战宛城》《连环套》《取洛阳》《清风寨》等。著有《学戏和演戏》。  

100多万菲律宾民众在马尼拉游行集会,庆祝“二月革命”一周年

1986年2月22日,菲律宾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执政长达20年的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的政权,马科斯流亡美国夏威夷。 

朱良才

1989年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朱良才逝世,享年89岁。

1990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1年2月22日,国家文物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工作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施行。 

冯至

1993222日,中国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中科院院士冯至逝世,享年88岁。(有关冯至的相关内容请参见917正文。)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世界

1997年2月22日,英国生物遗传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羊。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克隆是英语Clone的音译,指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动物克隆试验的成功在细胞工程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选手徐囡囡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银牌

1998年2月22日,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闭幕。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冬奥会,共决出69枚金牌(1枚并列)、68枚银牌和68枚铜牌,打破7项世界纪录和20项冬奥会纪录。

2008年2月22日,全长9102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在新疆、甘肃、宁夏和陕西同时开工建设。这项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东达上海,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14个省区市,设计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1420亿元,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1789年4月,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总统。他在宣誓就职时,一方面,对于美国人民对自己的信任,使他很感动,他满怀激情,决心要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他感到心里很不安,因为在他之前,从没有谁当过总统,这总统究竟该怎么当?无先例可循。因此,当他第一次走向总统宝座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象是走向刑场的囚犯”,内心是很沉重的。

华盛顿担任总统后,很快地显示出他对国事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他规定每个星期二亲自接见一般访客。他要求政府的所有任职人员,哪怕是最低职务的公务员,必须经得起最严峻的检验。他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担任领导职务,以求各个地区、各种观点的平衡,维系国家的和平统一。他通过国会积极地制订各种法律,加强法制。二、三年功夫,美国实现大治。这时,有些人怂恿他称王,遭到他严厉谴责;甚至人们称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自由保护者殿下”他都表示反对。他的民主精神在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盛顿生于1732年2月22日,出身于种植园主家庭。16岁开始独立谋生,21岁,他以大庄园主的身份,担任了弗吉尼亚民兵少校副官长,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的总司令,负责组建大陆军,开展抗英斗争,为美国独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在美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声望。美国联邦党国国会议员亨利·李评价华盛顿说:“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附录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叔本华

1788年2月22日,阿瑟·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生意失败而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认为父亲的死与母亲的只知追求自己的享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隔阂非常深,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父亲的财产,所以,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将柏拉图奉若神明,康德视为奇迹,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度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第一篇是挪威皇家科学院的有奖征文;第二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他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独居的生活。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叔本华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逝,重负释”。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1860年9月21日病逝,享年72岁。

附录3:

法国“二月革命” 

法国“二月革命”——群众包围市政厅

 “二月革命”是法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七月王朝是由银行家、交易所经纪人、铁路大王、大矿主、大森林主、大地主组成的金融贵族执政的政权。

七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使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更加贫困。工业革命的进展,使资本家腰缠万贯,在他们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和小业主却由于大工业的竞争而纷纷破产。农民中绝大多数是小土地所有者,他们担负着国家税收的各种苛捐杂税。社会危机的加深,对基佐反动政府的不满,使得全国上下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更加激烈,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饥民暴动,各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举行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冲突。革命形势在形成。到1847年末,实行选举改革已成为一切反对派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决定以宴会的形式来争取改革选举制度。

金融贵族集团的代表路易·菲利浦认为宴会运动是对自己的一个威胁,于是命令基佐政府禁止原定在1848年1月19日举行的宴会。资产阶级决定将宴会改在2月22日举行,但政府再次禁止。资产阶级退却了。可是,巴黎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工人和学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怒。2月22日,法国“二月革命”终于爆发。人们冒雨走上街头,高喊口号冲向基佐住宅。2月23日,起义群众同政府军进行激战,工人也举行了自发的总罢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队发生了动摇。路易·菲利普感到局势严重,下令把基佐免职,授命莫尔伯爵组阁,以内阁交替转移起义者视线作为缓兵之计,以保全王位。但广大人民吸取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教训,不再受欺骗了。他们决定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他们坚守堡垒,继续战斗。路易·菲利浦见大势已去,仓惶出逃英国。以拉马丁为实际首脑的11人革命临时政府组成。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了。

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法国来说,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治王朝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拿破仑帝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统治秩序,以后的各个王朝也都担负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损害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二月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附录4: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赫兹和他的妻女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1857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改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和参议员,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他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在他去柏林洪堡大学就读之前就已经展现出良好的科学和语言天赋,喜欢学习阿拉伯语和梵文。他曾经在德国德累斯顿、慕尼黑和柏林等地学习科学和工程学。他是柏林洪堡大学著名教授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的学生。1880年赫兹获得博士学位,但继续跟随亥姆霍兹学习,直到1883年他收到来自基尔大学出任理论物理学讲师的邀请。1885年他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正教授资格,并在那里发现电磁波。

随着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在1881年进行的实验和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推翻了光以太的存在,赫兹改写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新的发现纳入其中。通过实验,他证明电信号如同麦克斯韦和法拉第预言的那样可以穿越空气,这一理论是发明无线电的基础。他注意到带电物体当被紫外光照射时会很快失去它的电荷,发现了光电效应(后来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予解释)。

1886年至1889年间,赫兹发表了两篇后来被称作接触力学领域的论文。赫兹虽以电动力学的贡献闻名,但多数研究接触之根本性质的论文皆引用此两篇文章里的重要概念。

1892年,赫兹被诊断出感染韦格纳肉芽肿,发病时会有剧烈头痛,他曾尝试去治疗这种疾病。1894年,赫兹因为败血症在德国波恩离世,享年36岁,他死后被安葬在汉堡的犹太墓地。

赫兹死后留下了妻子伊丽莎白·赫兹和两名女儿乔安娜与玛蒂尔德。妻子在他死后并没有改嫁。19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他的妻子和两名女儿从德国搬到了英国。1960年,查尔斯萨·斯坎德拜访了玛蒂尔德·赫兹,询问有关她父亲的事,并在不久之后出版了一本有关海因里希·赫兹的书。查尔斯萨在书中指出,赫兹的两个女儿都没有结婚,因此他没有任何后裔。

他的侄子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古斯塔夫的儿子卡尔·海尔莫斯·赫兹则创立了超声影像医学(例如常见的B超)。国际单位制使用海因里希的名字制定“单位赫兹”是因为他的荣誉,这项荣誉是他于1930年在国际电工委员会做的测量“频率”,某活动每秒发生的次数。这项荣誉于1964年通过CGPM(国际度量衡)的认定。

在月球东边的坑洞,用赫兹的名字来命名。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的无线电产品,也用他的名字命名。在德国汉堡的无线电发射塔被命名为海因里希赫兹塔。“海因里希–赫兹”无线电电信通讯,也是以这城市最著名的人物来命名。

除了这些荣誉之外,赫兹还得到了一项殊荣,他曾得到日本授与的“瑞宝章”(日本于1888年开始制定的勋章,在公共事务有功劳者,长年从事公务者,功绩受到推举者为授与对象),瑞宝章也有分很多的赠与项目,其中一项就是科学家。

另外世界不少国家都曾以他的肖像制作邮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祖国——德国,也推出了他的肖像邮票。

附录5:

英国地质学家莱尔  

莱尔

查尔斯·赖尔(1797~1875)是英国卓越的地质学家、近代地质之父,曾在欧洲大陆和英国作过广泛的旅行,对地质学有深刻的研究。反对“灾变论”,坚持“均变论”,即主张影响和决定地质构造的规律古今都是一致的,因此研究现在的各种地质作用及其后果就可了解过去的地质状况,其格言是“现在是过去的钥匙”。1826年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31~1833年任英皇家学院地质学教授。1830~1833年先后出版《地质学原理》三卷。1836年,达尔文初次与莱尔见面,即结为知交。莱尔鼓励达尔文尽快发表物种起源的理论,并与胡克一起,推荐达尔文与华莱士关于自然选择的“联合论文”,于1858年7月1日在林奈学会宣读。

他的最大贡献是坚持并证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用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他还证明,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这些成就为生物进化和认识地球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是《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大量地引用了《地质学原理》。

1863年莱尔出版《古人类的地质证据》,列举了对达尔文学说有利的科学事实,但明确表示支持达尔文的理论则是在1864年。莱尔晚年双目失明,一生无子女,身后萧条。1875年2月22日,赖尔逝世,享年78岁。

附录6:

南昌教案

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宴请南昌知县江召棠,强求推翻前年了结的新昌棠浦旧案,以扩大传教特权。江坚拒不允,王安之竟以餐刀、利剪将江刺死。消息传出后,全城鼎沸,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南昌各界前往痛哭吊祭者达数万人。一幅哀挽写道“会垣重地而敢戕官,目中尚有人哉!吁!同僚之耻也,同宗之戚也,同乡之疚也,同种之忧也。”学界代表散发传单,号召各界人民于2月25日在百花洲沈公祠召开特别大会,讨论对策。25日,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前往沈公祠。一时百花洲畔人山人海,江西巡抚胡廷干派兵监视会场,深恐得罪洋人。群众愤怒,捣毁沈公祠,随后,火烧教堂,城内外英法4所教堂一日之间尽成废墟,杀王安之、英法传教士及其家属8人。

案发,英、法军舰驶入鄱阳湖。清政府将胡廷干撤职,派津海关道梁敦彦偕同法国使馆人员往江西查办,签订了《南昌教案合同》,把江如棠的被害说成“情急自刎”,并杀害6名中国人以抵命,地方官吏多人撤职,赔偿教堂银25万两。

教案发生后,英法两国军舰齐集鄱阳湖,意存恫吓。法驻京公使吕班,派三等参赞端贵为代表,与清廷所委直隶津海关道梁敦彦,同往南昌查办。端贵抵赣后,歪曲事实,不承认江令为被刺,提出惩凶、革官、赔款等项无理要求。清政府媚外求和,完全顺从帝国主义的摆布。于是,逮捕“闹教”群众七、八十人,审讯后将其中龚栋等六人正法,十三人监禁,十二人罚作苦工。又将保护教堂不力的江西巡抚胡廷干撤职,布政使周浩查办,按察使余肇康交部议处。6月20日,由清朝外务部出面,与法国公使签订了《南昌教案善后合同》,赔法教士“恤银”5万两、教堂银25万两、医院银10万两。以此来息事宁人,并定以“本年正月二十九日,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到天主堂,与法教士王安之商议旧案,彼此意见不合,以至江令愤急自刎。乃因该令自刎之举,传有毁谤法教士之讹,以致出有二月初三日暴动之事,中国国家已将有罪之人惩办”之语,致使弥祸定乱、救民保民而为国捐躯的江召棠蒙受奇冤。

附录7:

上海工人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 

被屠杀的起义工

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上海工商学各界和共产党、国民党代表于22日成立“上海市民临时革命委员会”,当天下午4时,中共上海区委发出特别紧急通告,动员上海市民在傍晚6时暴动。起义的炮声响后,各区工人纠察队立即袭击军警,与敌人展开巷战,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达到了高潮,迫切需要北伐部队援助的时候,蒋介石却命令进军嘉兴的白崇禧部停止进攻上海,钮永建方面也按兵不动,袖手旁观,致使工人武装陷于孤军奋战的困境。

在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下,“上海市临时革命委员会”决定立即停止第二次武装起义。

附录8:

北平《解放》报:社会之明灯

张玮

北平《解放》报创刊于1946年2月22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第一份公开报纸,这份报纸利用合法渠道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面目,对号召民众为实现和平民主而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6年1月,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下,召开了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为了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在北平设立了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联合组成的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会上规定经三方代表批准的命令、协议和公报等,概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共产党新华通讯社和美国新闻处发表。根据这个协议,中共中央在北平设立了新华社北平分社并决定在北平出版《解放》报。

北平《解放》报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军调部中央代表团叶剑英、李克农具体组织安排下出版的,党中央为报社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确定由徐特立任北平新华分社和解放报社社长,由钱俊瑞、姜君辰、杨庚、郑季翘、于光远5人组成编委会,领导编辑业务工作,同时还从全国各地选派了一批有经验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加盟北平《解放》报。

北平《解放》报创刊初期非常艰难,没有社址,几经波折,由阮慕韩同志将他家的房子借予筹建使用,报社和分社一月中旬便在西四三道栅栏41号有了临时社址,最早的两期报纸是在这里编辑的。后来,随着北平《解放》报业务量的扩大和发行数量的增加,报社又在二月中旬购置了宣武门外方壶斋胡同9号,并以此为正式社址,原临时社址则作为报社的发行部。

1946年2月22日,北平《解放》报正式出版,该报初为三日刊,又称《解放》三日刊,报头移用了毛泽东题写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的前两字,设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问与答”等栏目,还开辟了“解放区之页”、“读者呼声”、“故都剪影”等专栏,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揭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人民的苦难与呼声。

北平《解放》报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以“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为题的发刊词。创刊当天,立刻在各阶层引起了巨大反响。北平街头巷尾响起了报童“快看共产党的报纸!”的叫卖声。这声音,使饱受日伪之苦、陷于国民党“劫收”之灾的广大北平市民精神为之一振。当天印的7000份报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随后又加印3000份报纸,油墨未干,又被一抢而空。群众之所以喜欢该报,正是因为它能够系统报道、深入剖析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露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操纵舆论、欺骗人民群众的局面,使人们得以听到真理的声音、看清社会发展方向并明确前进的目标,不少人通过北平《解放》报了解共产党、了解解放区,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

《解放》报出版以后,即对国民党政府操纵舆论,反共、欺骗人民的宣传进行无情揭露,还原重大事件真相。1946年2月25日第2期,针对国民党当局指使特务纠集逃亡地主、流氓等千余人,以“河北省难民还乡请愿团”名义,在东四牌楼一带举行反共游行示威的事件,《解放》报发表社论《难民还乡问题》。社论阐述了中共对流亡在全国各大城市难民的政策,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利用难民问题制造事端的阴谋。2月28日第3期,《解放》报整版转载延安《解放日报》社论《重庆事件与东北问题》。该文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以“东北问题是国际问题”为借口,破坏政治协商协议,在重庆搞反苏游行的真面目。

国民党当局对这些文章非常仇恨,将《解放》报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加以破坏,还放出许多特务去撕毁报童的报纸,或将报纸强行没收或殴打报童不许卖这张报纸,一些“来历不明”的人还经常窜入报社制造麻烦,甚至还威胁印刷厂,不许印《解放》报,如果再印《解放》报,就一把火将印刷厂烧掉等。国民党一位高级官员说,“北平《解放》报的存在,相当于共产党在北平驻扎了一个师的兵力”,这并非夸大其词。因为在及时揭露反动措施和内战阴谋方面,《解放》报的作用的确是巨大的,他们对北平《解放》报的出版当然是无法容忍的。在各种手段都达不到目的时,最后不得不撕下一切伪装,公开使用暴力手段,直接对报社人员下手。

1946年4月3日凌晨,北平警备司令部、宪兵团和警察局出动200余名武装军警和便衣特务,包围了方壶斋9号,以查户口为名绑架了以钱俊瑞、姜君辰为首的29人,同时,在西四三道栅栏41号报社临时发行处的12人也遭绑架,共计非法逮捕报社人员41人,此即“四·三”事件。

事发后,以叶剑英为团长的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向北平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提出追究责任、惩凶道歉并保证今后安全等条款。经过交涉,国民党警察局长陈焯正式道歉,并在4月4日下午释放了被捕人员。

4月5日的《解放》报在第一版头条新闻中详细报道了本社被武装包围、野蛮搜查和同志们被捕的经过。同时发表了社论《我们的控诉和抗议》,还刊登了钱俊瑞在囚室中赶写的短文《我们被捕了》,揭露国民党当局蹂躏人身自由、摧残言论自由的暴行。4月8日《解放》报第四版转发了延安《解放日报》4月5日的社论《抗议非法搜捕北平解放报事件》,驳斥中央社关于搜捕新华社北平分社、解放报社事件的歪曲报道。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还收到延安的电报,毛泽东同志在电报中表扬了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的同志们在“四·三”事件中威武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

“四·三”事件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愿望相反,共产党在北平获得了更多人的同情与支持。除向报社寄来大量慰问信件外,还称赞《解放》报为“读者之导师、社会之明灯”,是一座“扑不灭的灯塔”,并以热情购买报纸的方式进行支持。“四·三”事件后,北平《解放》报的发行量从创刊时的1万多份迅速增加到5万多份,成为平津一带销售量最大的报纸。

随着发动内战的临近,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的迫害,1946年5月29日凌晨,北平当局奉蒋介石手令悍然查封了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国民党当局以所谓“未经中央核准”、“于法不合”等借口,勒令《解放》报停刊。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为此发表《告全国同业及各界同胞书》,控诉国民党反动派这一法西斯暴行,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报在遭查封被迫停刊前,已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军队包围解放区,准备发动内战的真相公布于众。在同一天遭查封的北平新闻媒体共77家。

北平《解放》报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在号召民众为实现和平民主而斗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体报社同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的神圣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

附录9:

宇称不守恒定律 

杨振宁与李政道

1957年2月22日,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

宇称守恒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粒子的镜象与该粒子除自旋方向外,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该定律于1926年提出,在强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中相继得到证明,但在1956年被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不成立,此结论由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2月22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1956年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西南联大大学毕业,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考上公费留美生,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46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3年后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23岁被誉为“神童博士”,1956年30岁时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74年 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

附录10:

经济学家孙冶方 

孙冶方

孙冶方是我国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而且在国际上还被编入名人大辞典。

孙冶方于190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纱厂小职员的家庭。他原本姓薛,1923年,受一位进步教师的影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成为中共党员,并担任了无锡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孙冶方只有16岁。1925年,党送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做工会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取笔名孙冶方,以后,这个名字就沿用下来。

读过孙冶方著作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不仅在经济理论上造诣深,而且有胆识、有创见。许多经济学家曾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消灭而失去作用,而孙冶方却认为,价值规律不但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发生作用,就是到了共产主义,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只要生产还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进行,商品流通就会发生,价值规律就仍要起作用。这些后来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在50年代末,却成了孙冶方的修正主义罪状。这位正直敢言的学者,因为维护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迫害,十年动乱中又被带上镣铐关进监狱达7年之久!

孙冶方同志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也提出过不少独到的见解。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些文章、报告里说过,现在研究经济管理体制,不能总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那是属于国家政体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管理体制,首先是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核心是企业的权力和责任问题。他主张,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必须扩大企业的权限,把固定资产折旧和设备更新的权责,交给基层企业。同时,把产品在原来协作关系、供销关系范围以内的供产平衡工作,下放给企业自行处理。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颇有见地的。

孙冶方同志直到临终前,还想着祖国的经济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他曾对身边的同志讲,他不希望用眼泪和花圈纪念他,而希望对他的经济学观点作进一步讨论,并把其中正确的部分运用到“四化”建设中去,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逝世,享年75岁。

附录11:

菲律宾二月革命 

下台的前总统马科斯及其夫人

1965年11月马科斯就任菲律宾第六任总统。1972年9月23日马科斯政府宣布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解散国民议会,停止一切政党活动,并禁止罢工,集会和示威游行。1983年8月反对党领袖贝·阿基诺从美国回国在马尼拉机场遇刺身亡,引起了抗议浪潮,马科斯政府陷入困境,决定于1986年2月7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12月,科拉松·阿基诺(贝·阿基诺夫人)和萨尔瓦多·劳雷尔分别以联合民族民主组织正、副总统候选人身分参加总统选举。在1986年2月的选举中马科斯为首的执政党采用舞弊手段。国民议会宣布马科斯当选,引起反对党的强烈谴责,上百万人举行抗议、示威的集会。

1986年2月22日晚,国防部长恩里莱和代理总参谋长拉莫斯发动兵变,占领国防大楼,要求马科斯辞职,支持科·阿基诺。25日科·阿基诺正式宣誓任菲律宾总统,劳雷尔为副总统兼总理。2月22日晚、马科斯等乘美国直升机飞往克拉克空军基地,随后离开菲律宾,流亡夏威夷。马科斯长达20年的独裁统治结束。

附录12:

上将朱良才 

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的合影

朱良才(1900~-198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省汝城县人。1925年参加本县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三纵队七支队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军总卫生部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因病逝世享年89岁。

附录13:

诗人冯至,学者冯至 

 

冯至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9月17日出生在直隶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冯至于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毕业,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德国文学,兼修美术史和哲学。其间,他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冯至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担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此后,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冯至先生主要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另有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1993年2月22日冯至逝世,享年88岁。

秋风念故人

——纪念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李永平

今年(2005)9月17日是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先生创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作为教育家,冯至先生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先生一生为我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值此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继承和弘扬冯至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财富,由社科院举办、外文所承办的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于9月15日在社科院举行。纪念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上午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下午在外文所大会议室举办了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上午的纪念大会由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社科院、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首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江蓝生副院长首先致辞,她在致辞中回顾了冯至先生高尚正直、爱憎分明、胸怀坦荡的一生,认为冯至先生对祖国人民,对学术事业的热爱正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纪念冯至先生,正是要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为推动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接着,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讲话。冯至先生于1964年受命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1982年任名誉所长,直至逝世。陈众议所长回顾了冯至先生在这近30年中对外文所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与冯至先生曾在北京大学一起共过事的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讲话,回忆了冯至先生为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随后,由外文所《世界文学》前主编高莽以及外文所研究员童道明讲话,回忆了与冯至先生一起工作的感人故事。最后,冯至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范大灿教授以及外文所叶廷芳研究员分别讲话,深情回忆了严师慈长的冯至先生对他们学术事业上的鼓励与提拔,以及冯至先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朴实无华的文风。纪念大会的发言之后,冯至先生的博士、外文所的李永平研究员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冯至先生的生平。接着,外文所的吴晓都、钟志清、余中先等人朗诵了冯至先生的诗歌。随后,参加这次纪念大会的一位冯至先生的同龄人,冯至先生的朋友,95岁高龄的文怀沙老先生在会上深切缅怀冯至先生。最后,以音乐家演奏的德国古典音乐结束了上午的纪念大会。

上午的纪念大会热烈隆重,让人缅怀冯至先生之高风亮节,下午的研讨会则简单肃静,让人走进冯至先生的心灵世界。研讨会由外文所所长陈众议主持,共有四个主题发言。诗人、评论家王家新的《为“那永久的无名”——纪念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主要谈论了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认为此诗集不仅是诗神给诗人自己、也是给中国新诗所能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之一,是对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一种提升。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做了名为《诗人冯至漫论》的报告,认为,冯至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的青春抒情到40年代的存在沉思皆独步一时,对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做出了现代性的拓展,尤其是《十四行集》完美地融合了深刻的沉思和精湛的艺术,将中国现代诗的水准提升到可与伟大的中外诗歌经典相媲美的境界。社科院文学所的冯至研究专家段美乔博士做了名为《“工作而等待”——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转折》的报告。最后,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张辉教授的报告:《倾听那否定的律动——试论冯至自我的探索和批判》。

附录14:

克隆羊多莉 

克隆羊多莉和它的孩子们

1997年2月22日,英国生物遗传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羊。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克隆是英语Clone的音译,指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动物克隆试验的成功在细胞工程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台湾已用胚胎细胞复制出了目前最长寿且能繁殖的克隆猪。多莉以后,美国又复制出人类的近亲---两只猴子。克隆技术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它意味着人类摘取了生物学上的禁果,篡夺了上帝的专利,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已经不再是一个比方。许许多多的人们反对把克隆技术扩展到人类身上,因为那是“不道德、不合法且毫无道理的”。 

反对克隆的法国绿党成员

(为了反对基因复制戴上假面具的法国绿党党员们。一部分人认为,如果克隆技术被恶意使用,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台湾复制猪:培育濒临绝种的兰屿猪 

美俄勒冈复制猴子 

韩国培育的克隆牛

附录15:

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  

会徽

本世纪最后一届奥林匹克冰雪盛会——第18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98年2月7日至22日在日本长野举行。本届冬奥会有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名运动员参加,共决出69枚金牌(1枚并列)、68枚银牌和68枚铜牌,打破7项世界纪录和20项冬奥会纪录。无论是参赛队、运动员数还是破纪录数,均创下历届冬奥会之最。德国代表团获得12枚金牌、9枚银牌和8枚铜牌位居参赛各代表团之首。挪威和俄罗斯分列二三名。中国代表团获六枚银牌和两枚铜牌,奖牌总数超历届冬奥会奖牌之和。

本世纪初,冰雪运动就已在欧美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开展。特别是瑞典等北欧国家早于1901年就成功举办了北欧运动会,并将其发展成为传统运动会。但这些国家一直反对顾拜旦所提的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建议,认为此举是多余的,并表示如果国际奥委会强行召开,它们将不参加。而冬奥会如果没有这些冰雪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参加,就失去了它的代表性。所以单独举办冬奥会的提案就此搁置。伦敦奥运会首次列入了花样滑冰,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安特卫普奥运会增设了冰球比赛,又一次引起广大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也使单独举办冬奥会的问题重新提上议程。1922年国际奥委会巴黎会议上,终于决定在1924年夏季奥运会前举行这类比赛,称为“第八届国际冬季体育周”,并委托法国承办,地点定在夏蒙尼。1924年1月25日至2月4日,来自16个国家的293名运动员参加了滑雪、滑冰、冰球和有舵雪橇四个大项的比赛。体育周在世界体坛引起巨大反响,原先的反对者也不再怀疑冬奥会的必要性。1925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此后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办冬季奥运会,届次按实际召开次数计算,并将“第八届国际冬季体育周”正式命名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

吉祥物 附录16:

刚果和国 

刚果(布)地图 

刚果(布)国旗 

 

刚果(布)国徽 

刚果(布)首都  布拉柴维尔 

刚果(布)货币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刚果(布)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