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房部经理工作说明书:太极拳学习 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47:04
一、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二、十三字行功诀:
十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3、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4、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框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拳经介绍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thesisid=342&id=4337706太极拳论---------王宗岳 拳论------张三丰 打手歌
拳经总歌------陈王廷 十三势歌------王宗岳 十三势行功解
太极拳经谱-----------陈鑫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陈鑫 太极拳推原解---------陈鑫
太极拳总论-----------陈鑫 用武要言------陈鑫 十大要论
太极拳真义 八字歌 心会论
周身大用论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
四字秘诀----------武禹襄 撤放秘诀---------李亦畲修订 五字诀----------- 李亦畲
抬 顿 歌
太极拳法歌解
五字要言
官骸十三目语录 陈鑫
十三势分节 陈鑫
打穴歌 陈鑫
杀手歌 陈鑫
太极拳体用 陈鑫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身法八要 武禹襄
太极拳解 (武禹襄)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太极拳拳品 洪均生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法歌解 (杨澄甫)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释 原 论 (武秋瀛 )
五字诀 (李亦畬)
各势白话歌 (李亦畬)
棚捋挤按采咧肘靠
体用全歌 陈王庭
太极歌(七言四句)- 宋书铭传抄谱
无极歌(七言四句)- 宋书铭传抄谱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宋书铭传抄谱
授秘歌(李道子所传莲舟口诀)
五行步法歌诀(静)---王培生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太极十三式
王柏青留示
刘风梧序
三丰《太极拳论》
邢喜怀著《太极拳道》
邢喜怀著《太极拳说》
张楚臣著述太极拳秘传
王柏青著述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太极丹功要术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
第一章 太極拳釋名 第二章 各勢名稱 第一節 身法 第二節 十三勢架 第三節 十三刀 第四節 十三桿 第五節 四刀法 第六節 四桿法
第三章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 第四章 歌訣 第一節 各勢白話歌 第二節 十三勢行工歌訣 第三節 打手歌 第四節 打手撒放
第五章 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 一、太極拳解 二、十三勢說略 三、四字密訣
第六章 河北永年李亦畬先生著述 一、五字訣附序 二、走架打手行工要訣 三、十三勢行工歌解 四、論虛實開合。附圖 五、撒放密訣
第七章 河北永年李啟軒先生著述 一、敷字訣解
《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秘谱四篇
朱怀远老师传授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
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练习要领
杨氏太极拳108式口诀
杨班侯论劲
董英杰论太极
杨露禅借力不须拿歌
太极拳散手秘诀谱(宋书铭)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id=8660303&oldpage=1&thesisid=342&flag=topic1)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 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 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 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 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 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 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 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 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 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 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 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 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
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
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第二章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 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耳。

第三章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 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 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 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 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 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 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 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 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 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 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 百骸悉在其中矣。





--------------------------------------------------------------------------------

6 太极拳经

第七章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 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 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 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 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 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 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 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 武岂可忽耶。


太极拳真义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 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 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

7 太极拳经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撤放秘诀 李亦畲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诀 李亦畲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 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 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 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 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 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 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 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 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 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 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 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 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 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 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 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 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 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抬 顿 歌
出手为棚似弓张,棚中一抬贵自强,
好像大风拔树根,欲想走化难十分。
顺手一捋先松裆,捋到中线猛然抬,
敌似风筝随线转,如若硬顶必伤残。
双手稍合挤即出,挤中加抬力倍增,
挤在折叠抬在拧,巧劲发出敌躺仰。
两手一变单双按,按中加抬猝劲生,
敌若不倒功枉然,回家再练数夏冬。
单采双采太极功,采住加顿鬼神惊,
伤筋挫骨手臂断,全在采顿一寸间。
内外挒手手法精,加顿更加建奇功,
挒顿就在关节反,顿劲一发人丢魂。
远手近肘纯自然,肘打紧跟顿劲行,
肘顿转环打“七寸”,如虎添翼更威风。
靠法之功特刚猛,加顿如雷反复震,
顿靠如果用得好,敌人轰然如墙倒  太极拳法歌解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 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 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 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 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 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 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 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五字要言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有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桩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呆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不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来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合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争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捧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进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体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0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戏,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官骸十三目语录 陈鑫
1、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祝”“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7、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8、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9、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10、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祝”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11、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祝”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祝……(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祝”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12、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遥”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1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13、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祝”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