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诗词对仗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1:07
文学理论《浅谈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引用]2010-01-19 15:49对仗,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创作传统体裁诗歌的文学爱好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

对仗不仅仅运用于传统诗歌,而且还运用于对联、辞赋、散文、现代诗歌、歌曲唱词、戏曲唱词等。因此,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学习对仗知识,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大有益处。

一、对仗的起源

对称之美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天地对称、日月对称、东西对称、昼夜对称、寒暑对称、阴晴对称……等等,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之变。就拿人体来说,有双手对称、双耳对称、双眼对称……等等。中国古人将这些现象演化为文字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意愿,可谓是一种伟大的创举。对仗,从美学角度上讲就是一种类比之美和对比之美。对仗以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应该在两千多年以前,最早的诗集《诗经》和后来的《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对仗的雏型。

例1.古代诗歌的对仗

①《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四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楚辞》中的《九歌(屈原)》有两句: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到了汉代赋文兴起,骈体文中运用对偶句式逐渐多了起来。魏晋以后,骈偶之风盛行,文人诗歌中运用对仗的越来越多。随唐时期在律诗形成过程中,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发展演变成为几种规范,唐代把对仗作为五律、七律、长律(五言七言)的一种固定表现形式。宋代格律词中也有要求必须对仗的句子。

二、对仗的要求

对仗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面相对、词性一致、声调(平仄)相对、避免同字,其中古体诗歌不要求声调相对。分述如下:

㈠字数相等:相对两个句子字的数量相同,如:四字对四字、五字对五字、六字对六字、七字对七字等(见例2)。

㈡结构对称:传统诗歌句子结构是由词组构成,相对仗两个句子的词组结构相同,单字词对单字词、双字词对双字词,就是结构对称。

例2.结构对称

格律诗《七律·题国画(江山胜景图)》雅石/作:

意写青山气象新(⊙仄平平仄仄平),

情抒绿水景观亲(⊙平⊙仄仄平平)。

风为赤地吟诗客(⊙平⊙仄平平仄),

云作蓝天绘画宾(⊙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字仄声粘下

两岸黄莺歌美曲(⊙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字仄声粘上

一江翠鲤舞佳音(⊙平⊙仄仄平平)。

悬帆碧艇逐晨浪(⊙平⊙仄平平仄),

旭日丹霞染晓林(⊙仄平平仄仄平)。

上诗八句共分四联,均为对称结构,“情抒对意写、绿水对青山、景观对气象、亲对新………”等。

㈢字意相对:相对仗两个句子中的字词意义要相同或相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对仗叫正对。前面例2全诗均用正对,如五六句中“一江对两岸、翠鲤对黄莺、舞对歌、佳音对美曲……”等等。

意义相反字词的对仗叫反对。如:有对无、是对非、冷对炎、暖对凉等等。

㈣词性一致:词性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见例2)。

㈤声调相对:声调相对就是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对。

例3.声调相对

格律诗《五绝·风雨杨柳》雅石/作:

细臂柔如绢(仄仄平平仄),

纤腰瘦若丝(平平仄仄平)。

风拂舒百媚(平平平仄仄),

雨沐展千姿(仄仄仄平平)。

上诗前两句为一联,后两句为一联,都是平仄相对。

㈥避免同字:不能用“少对少、草对草、明月对明月、人老对人老”等相同字对仗。唐代以前的古诗有同字对仗(见例1),唐代以后少见。

三、对仗的分类

对仗,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内容和形式上划分为八种。分述如下:

㈠工对:工对是对仗中最工整、最严格的一种,要求用同一类事物的字词对仗,字词类别范围越小,难度越大就越工整。比如把名词分为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居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学类、文艺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等若干小类。

例4.工整对仗

①同小类对仗:

毛泽东《七律·冬云》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上下句中“豪杰”对“英雄”、“熊罴”对“虎豹”,是极小类工对。

②非小类对仗: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上下句中“地动”对“天连”、“三河”对“五岭”,是非小类工对。

③反义词对仗:

李商隐《无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上下句中“无”对“有”,是反义词工对。

④重叠词对仗:

格律词《捣练子·初春小雨》雅石/作

情楚楚,

意徨徨,

絮絮绵绵话语长。

缕缕丝丝萦脑海,

思思念念绕心房。

上词第一二句“徨徨对楚楚”,第三四五句为:“缕缕丝丝对絮絮绵绵”、“思思念念对缕缕丝丝”,是重叠词工对,同时这三句全句互为对仗,也是鼎足对(连环对)。

⑤双声词与叠韵词对仗:

杜甫《九日》中“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上下句中“衰谢”(双声)对“萧条”(叠韵),是双声对叠韵工对。

⑥句中自对仗: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上句中“虎踞”对“龙盘”、下句中“天翻”对“地覆”,上下两句“天翻地覆”对“虎踞龙”。这种对仗罕见而工整。

㈡借对:就是借用某字的字音或字义,与相对的字构成对仗。汉字中有很多字是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音多字、一义多字。在运用对仗时,有时某个字的字音不能与相对字构成对仗,但借用这个字的字义却可以构成对仗;有时某个字的字义不能与相对字构成对仗,但借用这个字的字音却可以构成对仗。

例5.借义对仗

①李商隐《无题》中“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上句中“石”字本义为土石“石”,借另义金石“石”字与上句相对“金”字构成对仗。

②杜甫的《涪江泛舟送韦班之京》中“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上句中“君” 字本义为君臣、君子的“君”, 借另义第二人称代词“你(君)”字与上句相对的“客”字构成对仗。

例6.借音对仗

①王安石《江亭晚眺》中“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上句借“清”字读音同“青”,与下句“白”字构成了对仗(青色对白色)。

②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句借“沧” 字读音同“苍”, 与下句“蓝” 字构成了对仗(苍色对蓝色)。

借对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构成工整对仗。

㈢邻对:邻对,就是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构成对仗。如:天文类对时令类、器物类对衣饰类、地理类对居室类等等。

例7.邻对

①李商隐《筹笔驿》中“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上句“笔”对下句“车”,为文具类对器物类。

②李贺《七夕》中“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上句“鹊”对下句“花”,为动物类对植物类。

邻对也可以用任意两类不同事物对仗。

㈣宽对:凡是词性相同字词构成的对仗叫做宽对,只要求名词相对、动词相对、形容词相对、副词相对……。宽对比较自由,在律诗中运用广泛。

例8.宽对

①刘禹锡《始闻秋风》中“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下句“青云”对上句“边草”,是植物类对天文类。

②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下句“环佩”对上句“画图”,是饰物类对文学类。

㈤流水对:相对仗的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意相承,或者互为因果,不能相互倒置的对仗,就叫流水对。虽然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意相承,或者互为因果,但不构成对仗,就不能算作流水对。流水对较难,工整者少见。

例9.流水对

①王安石《四月果》中“行看果下苍苔地,已非人间白头翁。”上句“苍苔地”引联出下句“白头翁”,是因果关系,从语意上不能倒置。

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上下句语意关联顺序为:先从“巴峡穿巫峡”之后又从“襄阳向洛阳”,顺序已然固定不能倒置。

㈥扇面对:隔句对仗就叫扇面对,扇面对最少四句两联才能构成。

例10.扇面对仗

①格律词《沁园春·咏雪》雅石/作:

上片节选:

望高原上下,(A)

皆更旧貌; (B)

大江南北, (C)

尽换新颜。 (D)

下片节选:

忆流光岁月,(A)

跃马疆场; (B)

韶华志愿, (C)

舞剑昆峦。 (D)

上词C句四字对A句后四、D句四字对B句四字,A句第一个字为一字领。

②白居易《五律·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节选:

缥渺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

留在十三弦。

上诗第三句“殷勤湘水曲”与第一句“缥渺巫山女”对仗,第四句“留在十三弦”与第二句“归来七八年”对仗,为隔句对仗。

㈦错综对:上下句对仗字词的位置前后错位叫错综对。错综对是为了顾及平仄声律、或为了保持词序而使用的对仗方式。

例11.错综对

①刘禹锡《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下句“别处”对上句“相逢”,按常例应该是“别”与“逢”相对,第三字“别”对上句第四字“逢”错了一个字位。因为汉语不能把“相逢”倒置为“逢相”,也不能把“别处” 倒置为“处别”,就保持了原词顺序。

②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中“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下句“林下”对上句“上方”,应该是“上、下”相对,但错了一个字位,原因同上。

㈧半句对:上下句前半句对仗、后半句不对仗,或后半句对仗、前半句不对仗,就叫做半句对。

例12.半句对

①李商隐《重有感》中“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下句前四字“更无鹰隼”对上句前四字“岂有蛟龙”,下句和上句后三字不对仗。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下句后三字“弃置身”对上句后三字“凄凉地”,下句和上句前四字不对仗。

附:对仗的运用

对仗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真正掌握了上述方法,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对仗运用的总体原则是:以诗歌意境主,以对仗相辅,在不损害意境的同时,尽量发挥对仗的艺术作用。诗歌的精神在于意境,往往形式可以帮助意境的深化,就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仗运用,是一个较大的题目,本文只作基本常识介绍。

㈠传统诗歌的对仗

⒈古体诗歌:没有对仗要求,也没有声律排列要求,有人用对仗是为了增加难度或修辞需要。

例13.古体诗歌对仗

古风《秋日感怀》雅石/作:

金风有情送炎夏,玉露无意迎凉秋。

丹枫遥思南飞雁,碧桂远忆北驰舟。

天高气爽轻云闲,地阔山清淡雾悠。

川归沧海融绿水,叶落桑田化黄土。

识贯万物阅盛衰,知通百事观沉浮。

三盏暮酒谱新曲,一首晚歌唱神州。

上诗共十二句分六联全用对仗,但不入律。

⒉格律诗:五绝、七绝不要求对仗;五律、七律只要求三四句、五六句两联对仗,有用扇面对(见例10②),也有八句四联全用对仗(见例2);五长律、七长律(长律也叫排律)从头至尾全用对仗。律诗的对仗可宽可严,先学宽对,后学严对,循序渐进。律诗中不完全是平仄相对,有时会出现平对平、仄对仄,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①放宽处作者自选平声或仄声字,出现平平相对、仄仄相对。例2第三句第一字和四句第一字本为平仄相对,因为放宽和顾及诗意就用“风、云”两个平声字相对。

②相粘处是格律要求上联下句第二字与下联上句第二字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例2第四、第五句第二字就是仄与仄相粘。长律相粘为:二与三句、四与五句、六与七句、八与九句……以此类推。

⒊格律词:只要求某一部分对仗,各词牌格式不同要求不同,有的词不用对仗。用对仗的词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单联对:某处用两句一联对仗,与律诗方法同;

②双联对:某处用四句分两联对仗,与律诗方法同;

③扇面对:某处用四句隔句对仗(见例10);

④鼎足对(也称连环对):某处用三句互为对仗(见例4④)。

⒋格律曲:与格律词相似,但在对仗的句子中另加的衬字也要对仗(举例略)。

㈡对联的对仗简介

对联是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律诗对仗的一切特征和要求,同时又有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在篇幅上只有一幅,分为上联和下联,上下联字数相等。每幅字数可以少到六字、多达百字以上;

⒉在声律上虽然和律诗一样平仄相对,但排列方式更自由,可以平仄自由交替排列。无论上联或下联,结尾的三个字和律诗一样不能用三平字或三仄字。上联尾字为仄声字最好;

⒊在对仗上有宽有严,严格时甚至字形、字义、字声全用对仗;

⒋在内容上趣联、贺联、挽联、节联、景联、格言联等等无所不有。

㈢现代诗歌的对仗

现代诗歌不要求对仗,一般不用对仗,有人用对仗是修辞的需要。现代诗歌对仗源于传统诗歌的对仗,又与传统诗歌对仗不同,属于作者自由安排。归纳为下列几点:

⒈不受声律限制,可以同字相对,字数基本对等;

⒉用在某一段或某几句,位置不固定,也有段与段相对应;

⒊大多数属于宽对,甚至更宽。传统诗歌的对仗形式经过变化以后,运用在现代诗歌上有对比、排比两种形式。

例14.现代诗歌对仗

①郭小川现代诗歌(摘):

东山的梅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上诗属民谣体,下句除多了“膀”字外两句互为对仗,没用声调相对,仍然节奏鲜明。

②艾青现代诗歌《光的赞歌》(节选):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

上三句为排比似的对仗,“山野、港湾、夏夜”相对应,“篝火、灯塔、繁星” 相对应。艾青和其它许多诗人一样,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形成诗歌的张力,特别是他的《花样滑冰》几乎整首诗都用对比。

③现代诗歌《风云雨雪·雨》(节选)雅石/作:

点点滴滴垂落到地上,

丝丝缕缕牵挂在天上。

上诗写雨只用两句,互为对仗,没用声调相对。

(现代诗歌用对仗的例子很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特别提示:初学对仗者请参看《声律启蒙》和清代李渔的《笠翁对韵》,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结束语:

诗歌创作取乎于法、存乎于心、变呼于理、出呼于情、达呼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