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用尸服务中心:面诊的理论依据、脏腑分属、色泽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56:48
面诊的理论依据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说:“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下面分两部分介绍。  

  一、古代面部分属

  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见图2—1)。

  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部左右为胆;肝下(准头)为脾;方上(脾两旁)为胃;中央(颧下)为大肠;挟大肠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处(见图2—2)。

  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

  二、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  如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输尿管近子宫,膀胱处两侧为左右卵巢;额中部为小肠;额中两侧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前额眉骨上为横结肠;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两眼之间(即山根处)为胰腺;鼻端为十二指肠;鼻端两侧为左右肾上腺;鼻头为胃;左颧处为脾;右颧处为肝1人中处为食道;鼻唇沟处为膈膜;口唇处为心脏;下唇下为甲状腺;下颏处为咽喉;两颊为左右肺;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见图2—3)。

图2—1明堂藩蔽图  图2—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

面部色诊法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一、白色

  白色主虚、寒证、虫症。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

面部脏腑分布图 

 1.膀胱、子宫 2.右卵巢 3.升结肠 4.输尿管 5.横结肠 6.右肾 7.胰腺 8.右肾上腺 9.肝 10.胃 11.右肺 12.食道 13.右支气管 14.甲状腺 15.咽喉 16.左卵巢 17.小肠 18.降结肠 19.左肾 20.十二指肠      21.左肾上腺 22.脾 23.膈膜 24.左肺 25.心脏 26.左支气管  

  (一)面色鱿白,虚浮

  多属阳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

  (二)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

  (三)面色苍白

  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

  (四)面色灰白

  多见于铅中毒、肠内寄生虫病(面部灰白兼见白点或白斑)。

  此外,若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二、面赤

  面赤主虚热、实热、血瘀。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部呈现绯红色;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斑;心脏有病两颐(两颊及腮)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出现抽搐。

  三、面青色

  面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临床常见面部青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青白

  多见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常见风寒头痛或里寒腹痛。  

  (二)面色发青

  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热时为惊风之兆。  

  (三)面色青紫

  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内脏剧痛疾病,如心绞痛和胆绞痛等。    

  四、面黄色

  面黄色主湿、主脾虚。临床常见面部黄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黄色鲜明

  色如金色属湿热,为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中毒性肝炎。

  (二)黄色晦暗

  色黄如土少光泽,属寒湿,为阴黄。多见于肝硬变、肝癌、胰头癌等。

  (三)面色淡黄

  干枯或虚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也是黄肿病的见证。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

  五、面黑色

  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饮,肾虚。临床常见面部黑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黧黑

  多为长期慢性疾病,肾精亏损。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二)面色青黑

  多见于寒凝瘀阻、剧烈疼痛。  

  (三)紫黑、灰黑

  常见于瘸瘕积聚、心肺瘀滞,如肝硬变、肝癌、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

  综上所述,根据面部色泽望诊,可以很快了解疾病的性质.及部位。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咣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