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线客服链接:乐清细纹刻纸发展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6:37

发展状况

乐清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有185公里海岸线。这里的先民大多从事海上作业。为了祈求平安,每年的四季节庆日都会举行各种活动。这里民风淳朴,海洋文化和瓯越文化随处可见,民间艺术极其丰富,民俗风情极具地域特色。四季八节的民间习俗活动有:元霄节的鱼灯、抬阁、龙档、首饰龙等,二月二的小摆设,三月三的大摆设,五月五的划龙船,六月六的阑街福,七月七的鹊桥会,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登高,十一月扮鳌山。在诸多活动中,剪纸艺术更是无所不及,街头巷尾的纸扎亭台、大型龙灯上的楼阁亭宇、栏杆、屏风、门、窗、堂壁都用民间剪纸张贴,还有过年的剪窗花、贴门签,春节期间的灯笼花,元宵节的龙船花,生日的面花,重阳节的登糕花,平时的鞋花、帽花、肚兜花、枕头花等,其中以龙船花最具特色。

在乐清的元宵节中,走马灯中的民间剪纸可谓大显神通,各类灯彩贴上剪纸在灯光的闪烁照耀下,尽显剪纸艺术之美。诸类灯彩中,以划龙船最具规模,大型龙灯首饰龙更具特色。民间艺人刻出精美的龙船花,贴遍龙灯各部,丰富多彩的民间图案、戏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其刻工精致,布局精美,玲珑剔透,突现得淋漓尽致,镂空的艺术美令人叫绝。龙船花是乐清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原来纯花的图案上,不断增加新的花式,如民间的吉祥图案、喜庆花样、戏曲人物等内容,初步形成了细纹刻纸的格局。

细纹刻纸艺术发展至完善阶段,是建国以后的事。由于一大批美术界人士和民间艺人投身于这门艺术,他们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美术理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今的艺术风格。

1955年,乐清市雕刻厂新组建了刻纸车间。当时只有8名手艺人,技艺高超的陈朝芬主管兼副厂长。细纹刻纸深受世人尤其是外国人的喜爱。中国国际书店、外交礼品单位和我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国的商店里销量很大。但那个时期,图形和品种非常有限。

1970年——1981年间,乐清细纹刻纸发展到了最高峰。当时以乐清艺雕厂的剪纸车间为龙头企业,外加工人员近千余人。专门从事剪纸的厂家有三家,从业人员几百人。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原中国国际书店)外贸出口的主要基地。

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滑坡。许多民间艺人弃艺经商,几家剪纸企业也相继停产,从业队伍很快萎缩。由于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刻纸十分辛苦,费眼、费神、又伤腰筋,还要有特别的耐心。一幅精致的作品一般要全身心地投入并坚持10天到半个月才能完成,关键时候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样才能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若不小心弄坏一点,整幅作品就报废了。到九十年代末,坚持到最后的刻纸艺人已寥寥无几,这门传统的工艺美术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况。

然而,这是一门极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其地位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2000年,它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传统工艺品保护发展项目。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空前重视,给乐清细纹刻纸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在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不能不提到刻纸大师卢发良与乐清市文化馆退休美术干部南石开先生。他们在2003年自己投资创办了乐清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创办之初,首先从抢救入手,走家串户,收藏流失的剪纸作品。还开办了乐清细纹刻纸培训中心,免费为青少年和中小学教师传授细纹刻纸技艺,使这门艺术能薪火相传。同时,他们还整理了一批经典作品,创作了一些新花样,加以包装宣传,提高了整体档次和文化品味,以崭新的面目投入到文化礼品市场,使古老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如今,研究所开发的剪纸文化礼品已在亚洲文化合作会议、中国艺术节、象山中国开渔节等大型活动中被选用,并逐渐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谈到个人投资建立研究所的目的,卢发良坦诚地说:“一是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二是培养艺术人才,不能让这么好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