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用车现在还能跑吗:机场“安检”检出的音乐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23:39

                                      机场“安检”检出的音乐素质


看到上期《音乐周报》上的一则消息:挪威航空公司解除了不准乘客携带大提琴上飞机的禁令。作为经常与大提琴家共同出行的我,对此深有感触:一把专业用大提琴,价值少则一辆富康,多则一栋别墅。这还不算,演奏家与自己乐器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至少也如宠物一般,怎么忍心让它在没有温度调节的货舱忍受几十度的温差,再像行李箱一样被扔来挤去呢!

 

在国内,不同的航空公司对大提琴上飞机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要求给琴单买一张票。回想起来,有几次过机场安检的经历颇为有趣:有一次我们刚把大提琴推过安检机,安检员非常严肃的说:“请把这个箱子打开。”于是我的朋友打开了琴盒,露出了大提琴。安检员端详了几秒钟,说:“把里面这个箱子也打开。”我们顿时崩溃了,只能解释说这个“带把的异形木箱子”并不是一个箱子,更不可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安检员不高兴了。我说:“这是一把大提琴,它是用胶粘上的,打不开。”安检员轻蔑的说:“沾上也必须打开,里面有金属物!”这时我们才想起来,惹麻烦的是支撑琴身与地面用的的尾针。于是又费劲解释了半天这根小铁棒是做什么用的,最后直到安检主管过来拍板,这位认真负责的安检员才将我们放行。另一次的安检员就随和多了,当我们大提琴过了安检机后,他看了一眼琴盒又看了一眼我们,神秘的说:“这个是大钢琴吧?”我们赶忙点头称是,拎着琴直奔登机口,免得节外生枝。

 

每想起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总会心生奇怪:机场工作人员起码也是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高中、职高甚至大学毕业生,十几年的音乐课,都学什么了?就算不认识大提琴,也不至于眼睁睁的看着它当成“木箱子”和“大钢琴”吧?这就像一个高中毕业生就算学习再差,也不至于把英语单词too说成是“动物园”或“二”,甚至说这是日语。由此可见,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虽不能依此就说普遍有问题,至少在个别学校的个别课堂,其教学质量是令人发指的。我们并不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够给学生多么丰富、深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非高考科目的课程不可能成为学校“抓教学”的重点。但是既然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至少在学生坐在课堂上的这40多分钟里,老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一些音乐的魅力,了解一些ABC一样的音乐常识,我想这并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各种富丽堂皇的音乐厅、歌剧院,而日后如果坐在里面的听众(假设有听众)都是分不清楚大提琴和钢琴,甚至把管风琴管当做“暖气片”(确有其事!)的乐盲,这些漂亮气派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真的就是纯粹的形象工程了。

 

近些年很多中小学也开始重视音乐课教师的师资引进,现在音乐学院毕业的研究生,若想进重点中学教音乐课,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上岗。正当我为这种重视艺术素质教育的改变深感鼓舞的时候,细一问才知道:很多校方对这些新来的“高材生”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而是让他们把所有精力用在学校合唱队的训练上,并且都以在区、市甚至全国合唱比赛获奖为“硬指标”。诚然合唱是提高少儿音乐素质非常有效、简便易行的方式,很多音乐家在少年时期都有过参加童声合唱的经历。但是童声合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技术规律,急功近利以“获奖”为目标,不仅会严重抵消其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比如很多中小学把“大齐唱”当做合唱,如果校领导本身就缺乏音乐审美,很容易就搞成类似军训“拉歌”那种比“声儿大”、拼“气势”的嘶喊,这不仅达不到音乐审美培养的目的,还容易对少儿稚嫩的声带造成损伤。而如果领导自己是“乐盲”,音乐教师就算再有才也是“秀才遇见兵”:拿回个金奖银奖是“真本事”,其他的都是“不切实际”。

 

中小学音乐教育从“缺失”走向“功利”,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也是一种进步:功利总比没有好些。这就像为大提琴另买一张机票,总比就是不让上强。真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把大提琴推过安检机的时候,安检员会亲切的说:“先生,这回你们演什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