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货源渠道哪里: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1-13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28:59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0-18 23:30
  第一百八十六句 散虑逍遥
  
  排忧不解难
  
  散虑,驱散心中的忧虑之类的念头;逍遥,优游自得;安闲自在。这个词貌似出自《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 ‘樗’(读“出”音,即臭椿)。这棵树的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木匠连看也不看一眼。一棵树长成这样太失败了,就跟你那套理论一样,大而无用,会遭到大家的鄙弃。”庄子说:“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到一个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这样的话,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祸害呢?”
  庄子讲的道理确实很大,比大树要大得多,他主张顺其自然,超脱于现实,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一棵树的价值和一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放到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去考虑,没用的大树、平凡的人生反而更能体现作为树、作为人的价值,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才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只有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没有了忧虑,自然会逍遥,但世上能够如庄子那样超脱的能有几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希望得到的利益,有无法摆脱的束缚和难以抵御的诱惑,难免就有各种患得患失的忧虑,即便是皇帝,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真正逍遥自在。所以,只能想想办法,排解一点忧虑,获得一点逍遥。有什么办法呢?办法很多,虽然都治标不治本,但能求得一时的轻松也就够了。
  有人用读书的方法来散虑。萧大圜在《闲放之言》中说:“披良书,探至赜,歌纂纂,唱乌乌,可以娱神,可以散虑。”
  萧大圜是梁武帝萧衍的孙子、梁简文帝萧纲的小儿子。萧纲有二十个儿子,名字中都有个“大”字,比如老大叫萧大器,老二叫萧大心,还有几个儿子的名字很有创意,如老三叫萧大款,老五叫萧大连,老十七叫萧大球。侯景叛乱成功后,将萧衍囚禁饿死,让萧纲在当了两年傀儡皇帝,之后将其杀死,为了斩草除根,侯景派人到处捉拿萧纲的儿子,一共捉到了十几个,都给杀了,萧大款、萧大封和萧大圜这哥仨提前逃到萧绎那里得以幸存。后来西魏灭萧绎,萧大款、萧大封也被杀了,只剩下萧大圜一个活了下来,一直活到隋朝,官拜内史侍郎。
  萧大圜饱经变故,行事小心谨慎,这也是他得以活命的重要原因。作为南梁皇族,一大家子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他能没有烦恼忧伤吗?但他能够通过看书的方式排解:打开一部好书,深入研读,“歌纂纂,唱乌乌”,可以放松神经,可以驱散焦虑。——“歌纂纂,唱乌乌”是什么意思呢?这六个字可是有来头的。
  “歌纂纂”出自《古咄唶歌》:“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罄,谁当仰视之?”《乐府诗集》将这首古乐府诗放在简文帝萧纲的名下,恐怕是不确切的,因为早在西晋时期,潘岳就在《笙赋》中就引此典写下了“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纂纂”的句子,可见《古咄唶歌》应该早已存在。咄唶,犹“咄嗟”,指叹息;纂纂,通“攒攒”,聚集在一起的样子。诗中说枣熟了的时候人们聚集在枣树下,等枣被摘光了,人就都走了,没有人仰视找枣了。后人常以“枣下”比喻人间的盛衰转换和世态炎凉。
   “唱乌乌”则是一种咏叹形式。梁元帝萧绎在《纂要》中说:“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各地对歌唱有不同的称谓,那么“乌乌”是哪里的唱法呢?我们看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知道了:“伏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 敲打坛罐,弹起古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就是秦地本土原生态的歌唱形式。——是不是有点唱秦腔的意思?
  还有人通过旅游的方式散虑。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四十七岁的李世民准备亲征高丽,路过洛阳郊外,于是在那旅了旅游,散了散心,并做了一篇《感旧赋》,他在这首赋的序中说:“余将问罪东夷,言过洛邑,聊因暇景,散虑郊畿。”可惜,这次郊游虽然散去了李世民征战之虑,却勾起了对逝去年华的追忆、对旧时光阴的感怀:“流盼城阙之闲,睹弱龄游观之所。风云如故,卉木维新,少壮不留,忽焉白首。追思曩日,缅成异世,感时怀旧,抚辔忘归。”
  李世民为何如此感伤呢?因为在四十年前,年仅七岁的李世民跟着母亲去探望担任郑州刺史的父亲李渊,曾经路过洛阳,在郊区转了转。当时李世民虽然年幼,但这一趟行程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差点死掉。李世民到了父亲那里之后就病倒了,不知道路上在哪里染上了传染病,病情非常严重,怎么治也不见效。眼看这孩子没救了,李渊病急乱投医,跑到荥阳大海寺求佛,不久李世民的病竟然好了。李渊给大海寺造了一尊弥勒石像,立碑还愿。李世民病好了之后就跟母亲回陕西户县老家了,第二年又大病一场,李渊只好请假回家,到户县草堂寺再次求佛。这次又灵了,李世民病愈。于是,李渊又造了一尊弥勒像、立石碑还愿。当然,如果李渊光去求佛,不给李世民进行积极的治疗,恐怕也小命难保,但这两次求佛的经历让李世民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并大力宣扬佛教。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忧虑贯穿人生始终,仅仅靠读书、旅游的方式排解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读书旅游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忧虑,诸如看不进去、读不懂或订不到宾馆、被景区商家宰等烦恼的事。据说当思维能力和思考过程遇到障碍时就会产生忧虑,想驱散忧虑、逍遥自在,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尝试下面的方法:为解决问题付出实际行动;做最坏打算,想最佳途径;不要指望一天能做完所有工作;经常鼓励自己;找一件事情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用正确的肢体姿势提升情绪;多睡觉消除疲劳;自己找乐子;……如果这些都没有效果,那只剩一个办法了:就那样耗着吧,事情总有解决的那一天。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0-26 10:19
  第一百八十七、一百八十八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君子藏器于身
  
  欣,喜悦之情;奏,奉献,送上;累,本指绳索,这里是牵挂之意;遣,排遣、消除。戚,原文为“慼”,指忧愁、悲哀;谢,凋落、衰退;欢,快乐、高兴;招,引来。这两句的意思差不多,说的还是隐居的幸福生活:喜悦增加,烦恼减少;忧愁消退,快乐来了。如果用歌来唱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让那欢乐围绕在你身边……”
  这两句用词比较平,意思比较白,语境比较淡,也没有什么来源、典故可谈,除了对仗还勉强算工整之外,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估计周兴嗣写到这的时候也有点疲沓,开始应付差事了。其实,从写隐居这一部分开始,老周的水准就开始下降了,写到这两句,终于降到比我的水准强点有限的程度了,接下来还有几句,都是老周状态低迷之作,但咱也不能偷懒,还是得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点一点仔细研读。
  还得发发牢骚:老周同志这两句写得确实太失水准了:八个字,四个词,有三个词在众多历代典籍中居然难觅踪迹,只有“累遣”一词可以找到几处应用,多为“屡次派遣”之意,读音也不一样,而作为“消除烦恼”这个意思使用的,只有一次,是在南唐徐铉的《与中书官员祭江学士文》中使用的。——如果没有徐铉的这次使用,我都不知道说点什么好了。周兴嗣同志,你搞得我们很被动哦!
  徐铉就是校许慎《说文解字》的那位,他的一些事迹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过,这里重点说说他的老朋友江学士。江学士即江文蔚,字君章,五代时期人。江文蔚参加了后唐的科举考试,中得榜眼,之后做官,没想到刚干了一年多就牵扯到宫廷内斗,只好弃官南逃,在南唐某了一份差事,任中书舍人,升御史中丞。南唐宰相冯延巳专权,与其弟冯延鲁、魏岑、陈觉发兵攻打闽国,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南唐中主李璟判冯延鲁和陈觉死刑,但没有追究冯延巳和魏岑的责任。江文蔚上疏弹劾,要求将冯延巳和魏岑一并处斩。实际上,江文蔚知道冯延巳是李璟面前的红人,这次弹劾不会成功,自己还很可能被贬,于是他再上疏前就准备好小船,让老母亲在船上等着。
  果不其然,李璟看完奏折之后大怒,把江文蔚贬为江州参军。江文蔚立马坐上小船,带着老母亲去江州赴任。可能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李璟免去了冯延巳宰相之职,外派地方。过了不久,风声渐渐平息,李璟把冯延巳调回中央,任命为右仆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了委任状。大臣常梦锡说:“白麻虽佳,要不如江文蔚疏耳。”按唐制,起草拜免将相等重要诏书要用白麻纸。常梦锡话中带刺,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另一位大臣孙晟说得更直接:“金杯玉碗,乃贮狗矢乎!”
  李璟为什么就看中冯延巳这坨狗屎了呢?因为他们两人有共同爱好:写诗词。冯延巳的诗词写得很有水准,在中国诗词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另外,冯延巳还很幽默。宋代蔡居厚《诗史》记载:“南唐元宗优待藩邸旧僚,冯延己自元帅府书记至中书侍郎,遂相,时论以为非才。江文蔚因其弟延鲁福州败亡,请从退削,乃出抚州,秩满还朝,因赴内宴,进诗曰:‘青楼阿监应相笑,书记登坛又却回。’”冯延巳这两句自嘲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青楼,指豪华精致的雅舍,现在这个意思已经完全没有了。书记,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一般是低级别的职位,后来马克思特地把这个词用于称呼工人阶级政党的负责人。唉,多好的词啊,就这样给毁了——我说的是“青楼”。
  冯延巳在文笔和幽默方面的才华连他的政敌也是认同的。陆游在《南唐书 冯延巳传》中记载,冯延巳自负有才,经常拿别人开心,有一次他讥讽孙晟说:“君有何解而为丞郎?”孙晟回答说:“仆山东书生,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看来冯延巳这个人确实多才艺,文章写得好,又诙谐幽默,就是人品太差,政治才干十分平庸。冯延巳在官场上混得相当不错,并且经常表现得很幽默,应该活得比较快乐吧?但他的词作中有很多是描写忧愁的,他能够把忧愁写得迷茫朦胧,能超越时空和具体情愫,如果翻译成白话,肯定比现代朦胧诗要好看得多,可以俘获无数少女的芳心。随便拿老冯的一首《采桑子》看看:“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单栖,落尽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如有兴趣,请将其翻译成朦胧诗。
  再说江文蔚,带着老母亲去江州赴任。江州节度使贾崇非常敬重江文蔚,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和对待兄弟的感情加以关照。江文蔚心态很好,恬然自足,孝敬老母,写下了“屈平若遇高堂在,应不怀沙独葬鱼”的诗句抒发情怀。过几年,李璟召江文蔚回中央,拜右谏议大夫,并以翰林学士身份主管科举选仕。李璟问江文蔚说:“爱卿取士比前朝怎么样?”回答说:“前朝公家荐举、私人说情各占一半,我是专用一种绝对公正!”这话让李璟很高兴,但旁边的中书舍人张纬却不高兴了,因为他就是前朝取中的进士。于是,张纬联络了一批人出来使坏,停止了科举选仕。这样一来,江文蔚没事干了,李璟就命他与徐铉一起负责起草文书,徐铉和江文蔚就成了哥们加同事的关系。后来江文蔚去世,徐铉就给他写了一篇祭文,开头是这样的:“维年月日,广平游简言陇西李贻业清海张纬东海徐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故翰林学士江公君章之灵:眇眇元造,茫茫万有。若明若晦,为夭为寿。颜子不幸,仲宣无後。岂同概之能量,实令名之不朽。”
  这是此类文体的固定写法,《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晴雯写的那篇祭文《芙蓉诔》的开头也大致如此,后面就是追忆逝者、寄托哀思的内容了。相比之下,《芙蓉诔》用典较多,而徐铉的这篇祭文比较平实朴素。徐铉在后面写到:“晚获同舍,因成近戚。形忘累遣,情深分密。杯酒痛饮,光阴一掷。岂料欢游,遽分今昔。”看来这哥俩感情确实不错,在一起做事不知疲倦,忘记烦恼,还经常一起喝点小酒,可惜从今以后再也见不着了。
  为了纪念这位兄弟,徐铉除了为江文蔚写的这篇祭文之外,还写了墓志铭,并为他的文集做了一篇序,即《翰林学士江简公集序》,开头几句是这样的:“士君子藏器于身,应物如响。成天下之务者,存乎事业。通万物之情者,在乎文辞。” 徐铉用这么简洁的三句话,既是对江文蔚进行了高度评价,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总结概括。第一句出自《易经》中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解释得阴暗一点,就是说要随身携带作案工具,看准时机随时下手;解释得励志一点,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烦恼少少快乐多多,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对各种可以使我们快乐的事物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即便成功了,也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我们常常感觉到快乐总是别人的,自己什么都没有,而别人的快乐又无从获取,就算快乐可以用货币计价、在商场出售,大多数人也会因价格太高而不快乐。事情不轮到自己头上,你永远也无法体会,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世上没有绝对的快乐。事若求全何所乐?惟有欲望的降低和心灵的平静才能体验到淡然而悠长的愉悦。君子藏器于身,只有身上还有嘴巴、眼睛等可以表达快乐的器具,就在该乐的时候咧开嘴巴、眯起眼睛,痛快地乐一场吧。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1-08 23:34
  第一百八十九句 渠荷的历
  
  寂寞在唱歌
  
  一般认为这一句连同下面的三句是在写四季景色的,分别对应夏、春、冬、秋。
  渠荷,即荷花。荷花的别名很多,最常见的如莲花、水芙蓉、芙蕖,还有泽芝、溪客、凌波仙子、六月花神等数十个稀奇古怪的叫法。同样是那么一个东西,弄了这么多称号,很容易让人晕菜,好比一个名人,可能有百八十个头衔。我见过一个牛人的名片,A4纸那么大一张,正反面密密麻麻都是头衔。荷花这个名字的来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给了一个解释:“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针对不同颜色,又有“白色为莲,红色为荷”之说。
  的历,联棉词,光亮、鲜明的样子。唐代虞世南有一首《咏萤》:“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这里的“的历”就是这个意思。古方言有“的历都卢”一词,指眼珠子乱转,现在一般写作“滴里嘟噜”
  唐永淳元年(692年)三月初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与一些诗人来到浙江绍兴云门寺修禊——修禊,也称祓禊,是古代除灾祈福的一种仪式,《后汉书 礼仪志》中说:“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上巳日(三月初三)这一天的修禊为春禊,下巳日(七月十四)这一天的修禊为秋禊,主要活动就是到水里彻底洗个澡,以期祛病消灾。普通青年到了这天也就去洗个澡,然后回家了,而文艺青年就不一样了,他们要聚在一起喝酒作诗。早在东晋时期,王羲之就和谢安等四十多名文艺青年一起在兰亭修禊,搞曲水流觞,写了很多诗,王羲之还写了那篇有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云门山隐居,某一天晚上看见屋顶出现五彩祥云,赶紧将此事告诉了皇帝,晋安帝得知,下诏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王勃等人来到云门寺修禊,就是为了来学习王羲之,搞曲水流觞,搞笔会,王勃还模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虽然写得相当不错,但毕竟是仿作,难脱窠臼。没办法,和现在一窝蜂去买爱疯四一样,跟风向来是文艺青年的特质之一。不过,王勃跟一般文艺青年不同,他还具有二逼青年的特质:当年秋天,王勃再次到这里修禊,并写了一篇《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参差夕树,烟侵橘柚之园;的历秋荷,月照芙蓉之水。”
  王勃的“的历秋荷”与周兴嗣的这句“渠荷的历”除了前后颠倒之外,只有一字之差。不知什么原因,文人笔下将荷花写为“渠荷”的甚为寥寥,找来找去,貌似只有晚清才女周之瑛在《夏行曲》中“栏干叠影回纹细,日炙渠荷红玉腻”一句,而这位才女是清代书画家、江苏知县丁廷鸾的继室,名气不算大。
  隐居时光真叫爽,闲来无事看荷花。清末明初文学家李渔在隐居时不仅看荷花,还把荷花的各种好处说了个遍。李渔的这篇《芙蕖》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过,可是当时并没有感觉有写得如何好,或许是因为老师非得要求背诵给闹的吧。李渔说,芙蕖的好处主要有四条:一是“可目”,即观赏性强,它从出水开始一天比一天美丽,就算花朵凋谢还会生出莲蓬;二是“可鼻”,它有特殊的香气,可以用来避暑纳凉;三是“可口”,莲籽和藕都很好吃;四是“可用”,枯萎的荷叶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绿色环保可降解。最后得出结论:“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与李渔对荷花实用性的客观描述不同,中学课本中还有一篇从精神层面高度赞美荷花的文章,即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然这样的赞美不无道理,但个人认为非要把一种植物拟人化,把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上,似乎并不可取,除非在敏感词横行的时代。
  中学课本中选取的与荷花有关的文章真不少,还有一篇优秀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难免在老师标准讲义的诱导下而将其政治化,把这篇散文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联系起来,其实朱自清可能只是在写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情绪,并没有什么阶级性。记得某年某月某日,本人也曾在异乡的夜色中走过一片荷塘,似乎与找到了一点《荷塘月色》的感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为一个过客,我注定要离去,就像凄清的月色注定要远离深夜的荷塘,怀揣着牛逼的梦想,面对苦逼的现实,像一个傻逼一样继续为了谋生而奔波。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如果生如夏花,那就应该如夏日荷花,至少荷花荷叶都是很大一坨,比其他花更显绚烂,而且泰戈尔是印度人,他们那里发源的佛教把荷花视为佛国净土的圣洁之花,佛祖要坐在莲花宝座上。清秀洁净的荷花,安静地站立在水中,远离两岸;坚实地撑起佛祖的臀部,对望青灯。如果说寂寞是我弹落的烟灰,纵情的绽放又何尝不是荷花的寂寞在唱歌?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