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扬数码生活馆 bose:清统治者的自我挽救及其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8:16
  
这也许是一种宿命。
——题记
1908年,大清王朝的政治强人慈禧太后撒手而去。对于这位“圣母皇太后”,尽管今人评价不一,但是我似乎可以武断地说,她的死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三年之后,大清帝国就寿终正寝了。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同光中兴”了,如果那真的能算得上一场中兴的话,毫无疑问,慈禧是这一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不管史学家们可以找到多少证据说明慈禧太后不赞同洋务运动,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中国,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至少是默认,你将一事无成。
那是多好的一个历史机遇:
太平天国的内乱已经平息,列强因为打开中国门户的要求基本上得到满足而出现所谓的“中外和好”局面。曾左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个和平崛起的前景就在眼前……
从军工厂到海军,从轮船招商局到汉阳铁厂,从京师同文馆到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就这样全面的铺开了。套几句中学教材的话说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今日论者无不把洋务运动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大员们,自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李鸿章,这位十九世纪末清王朝最具眼光的政治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皆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张之洞,这位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干将,其《劝学篇》曾被清政府颁行全国,其理论“中体西用”同李鸿章如出一辙。
一场甲午战争把顶着“中兴”光环的老大帝国打回了原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如果说过去败给英法等国,清政府尚可接受的话。因为即便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依然是那么的镇定(当然,与其说是镇定,倒不如说麻木更确切),仍然是拥有属国的东方头号大国。这一次居然败给了我们一直瞧不起的东方岛夷,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败的都更惨。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了下来 ,所能引起的愤懑可想而知了。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从思潮转化为一场运动。全国上下齐声要求维新变法,不要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了,连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都同样要求改革图强。当然,在这种失败后的愤烈反映中,有多少人真的希望要变法,多少人其实是叶公好龙就很难说清楚了。
在这种气氛中登场的维新派们,我倒觉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凭着当时中国低下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的。被机遇匆匆推上历史舞台的维新派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阶级基础,甚至连思想基础都没有。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由于试图学贯中西,挂儒家学说的羊头卖资本主义的狗肉,结果不仅羊头因遭曲解而不满,甚至狗肉也因此而变味。作为维新派依靠的光绪皇帝也不相信康有为的这套理论,甚至不许刊行。立志维新的光绪皇帝和康梁们的真实意图显然是不同的,对于光绪来说,怎样才能保住他的江山才是最重要的,用什么办法还是其次了。康有为的目的当然要挽救民族危机,但是他要采用的自己也是似懂非懂的发展资本主义等一套措施,却未必是光绪皇帝所能接受和赞同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就算是慈禧太后不发动政变,光绪会让康有为走多远也还是一个问题。
有关戊戌政变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疑雾重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都是沿袭了政变失败后逃到日本的梁启超的说法。作为重要的当事人之一,梁启超的观点是否是能确保公正难免让人怀疑。里面包含了多少新旧之争,帝后党争,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但是正如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最高统治者慈禧的默许就不可能取得成绩一样,百日维新如果最初没有慈禧太后的默许,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更不要说什么百日了。但无论怎么说,毕竟这么一场有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改革失败了,并且是被圣母皇太后扼杀的。尽管几年之后她自己进行的“新政”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比维新变法更近一层,然而,已经失去的改革机遇的清政府,得到的只能是一场笑剧。
我不是宿命论者,我也不认同那种通过一次改革或者革命的失败就归纳出“说明了什么什么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但是在全国上下都有改革的心理预期的良好背景下的维新都因统治者内部的争斗而夭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在当时的中国无外乎两种解决方式。是通过 “师夷长技”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来摆脱这种危机,还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方案。这两种方案显然有着质的区别,是难以调和的。维新变法的失败,无疑沉重打击了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摆脱民族危机的一部分人的士气,那种恶劣的环境助长了保守势力的增长。甲午战争的失利连同维新变法的夭折使得太平天国运动以来的汉族官僚日益增长的势力严重受挫,清政府愈来愈被一部分颟顸、愚昧的满族官僚控制了。这些满洲贵族官僚梦想回到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的岁月,对他们来说那是多么美好的时代啊。当他们发现居然有“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而义和团又高举“扶清灭洋”旗帜的时候,真是天大的喜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一生英明的慈禧太后怎么这一次就相信了义和团是天兵天将下凡,要不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同时对八国宣战?
这次冲动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西安的慈禧太后面对如此局面作何感想我无法推测,然而,她却要实行“新政”了。在她亲手埋葬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后,这个刽子手开始扮演革命角色了。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讲,这次的新政都要比三年前的维新变法更高一个层次,然而却失去了三年前改革的良好时机。
每当我想到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就不禁可怜起它来了。这个刚刚镇压了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清政府,还有谁会相信它?一个不被人相信的政府又怎么可能取的改革的成功?可是不改革就是等死,要被人民骂做不思进取;改革又不被人们信任,而很多改革措施就是在为自己制造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是速死。总而言之,清政府要死了。
仍然有人对清政府抱有期望,那遭受重创流亡国外的康梁维新党,那在国内力量已不容小觑的立宪派,他们对清政府还抱有一丝希望,。因为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深深恐惧,多么渴望清政府能够开明的实行立宪,使政体改变,使局势稳定。然而1908年,慈禧太后撒手归天了,1911年,清政府终于实行“立宪”了,却搞出了 “皇族内阁”这样的怪胎。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也没有抓住,这群蠢不可及的笨蛋,就只能等着崩溃了。此时的清政府还代表谁的利益?一小撮满洲贵族而已,真可谓空前孤立了。
因为这场所谓的“预备立宪”,居然让这帮满洲贵族变成了夺权运动,试图削弱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已经形成的汉族官僚的较高地位,这就太让汉族旧官僚们寒心了。辛亥革命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像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那样替清政府卖命的汉族官僚了,袁世凯不是曾国藩,他没有那么傻,他轻轻的从清政府手中拿走了一切。而立宪派在皇族内阁这个怪胎降生之后也对清政府完全绝望,在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中推波助澜。
回顾清王朝自我革新的历史,不能不感叹一个只知道一己之利政权,永远是那么的近视。我们也许会迷惑他们为什么那么傻,只是因为他们对于权力太渴望,对于既得利益太舍不得放弃了。他们为了不失去一丁点权力而苦苦挣扎,最后失去的是全部……
 200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