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总部在哪个区: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的知行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57:04

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的知行教育

2009-03-31 11:27:28 作者:adaozi 来源: 浏览次数:416 网友评论 0 条

当青少年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一般是12岁以后,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地长大,心理上更是有了强烈变化,明显地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这一时期,他们感到对父母和师长的依靠有了很明显的减弱,而且有时甚至感到父母和师长是自己自由的束缚和障碍,于是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父母和师长的摆脱和反抗,对父母和师长过多过频的管束和生硬呆板的说教深为反感,往往采取不予理睬,故意抵触,来突出自我意识和表示自己的不满,有时甚至用出走等极端行为相威胁。这一现象到15岁前后的二三年间也就是学生的初一到初四时期表现的尤其强烈,这就是心理学认为的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许多父母为此很为伤心,教师也感到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很大,不宜掌握和管理,有时因不理解而出现相互矛盾,又因为学生这一时期特有的执拗,使得矛盾的处理难度较大,弄不好矛盾会逐步升级与激化。

在学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的关键时期,若要教师和学生的父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教育和管理,那么教师和父母对这一特殊时期的青少年有一个较全面的心理调查和认知是很重要的。

一、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的有关调查。

通过对于位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群体,抽取普通性样本进行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1)渴望从过多的束缚中解放。

下面是学生(15-17岁)对待管束的态度和自我觉醒的调查情况资料:

A、平时管束很少的占6.5%;平时管束一般的占24.8%;平时管束过多68.7%。

B、认为自己幼稚的占4.4%;认为自己成熟的占50.6%;说不清的占45%。

C、做事不用师长帮助的占21.3%;做事需要师长帮助的占12.4%;必要时才需帮助的占66.3%。

心理学家杰西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为摆脱束缚而斗争”。从以上的调查资料也可以较清楚的反映出这一特点。由于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他们自我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有时遇事却又在心理上摆脱不了幼稚。这种不和谐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失衡”,潜意识地软弱心态,在表面上却表现为刻意的坚强,并以对师长的管束的反感和抵抗加以突出的展示,这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矛盾心理的体现。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理解,这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过程,青少年正是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中逐步地得到形体和思想上的锻炼而真正成熟起来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家长以一个平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良好地渡过这一时期的心理沼泽区是很有意义的。

(2)用反抗来探索自我价值和力量。

调查表明进入青春期后,85%的学生都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注意到自己应该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这是一种自我关心和渴望被承认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需要在潜意识中就使得他们希望利用与众不同甚至是对抗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和存在的价值。当然这种独立的心理需要还表明学生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这种成熟还是不完善的,表现在他们时而非常自信,时而又特别自卑,情绪上很不稳定,也正是这种不稳定造成他们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立。

(3)树立自我个性的心理趋势。

到了这一时期,学生就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社会性和自我个性的建立和融合了,并思考自己将来的理想人的模式。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的时期,一方面是安分守己的正统说教,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竞争和开放意识的强烈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强烈冲撞,使得学生感到没有一个可供模仿的理想模式,所以学生便喜欢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世界、思考自己、培养个性,对于师长的说教和管束自然就存在一定的怀疑性和抵触性了。

(4)社会不信任造成的心理冲撞。

下面是青少年对于家长的言行信任调查资料:

家长的言行一致的占20.8%;家长的言行较一致的占48.3%;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的占30.9%。

很多青少年的长辈都经历了“文革”和“开放”两个社会时期,以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双重心理”,理性上保守正统,而感性上却是享乐和实惠。所以他们教育孩子时循规蹈矩,正统说教,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时地流露出对物质价值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双重性格的负面效应就必然使已经朦胧悟事的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长辈的威信随之降低,青少年的抵触情绪也就自然增大。

(5)青春期烦恼发泄。

(6)对青少年的心理交流的调查情况:

有心里话和家长讲的占8.5%;和老师讲的占18.3%;和同学朋友讲的占73.2%。

青少年这一时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而此时期的师长又往往用较为严肃的态度与他们讲话,所以师长与他们之间的感情难以交流,他们有时认为“与父母和老师没有什么可谈的”,结果他们在心理苦闷中就容易和师长产生对抗。

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知道,因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怀疑和叛逆的心理使得德育工作相对来讲较难有效开展,师生之间的矛盾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产生知行脱节。所谓知行脱节指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知不相符,甚至相背离的一种不良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就要要求教师积极地掌握青少年此时期所特有心理和思想,并且恰当的运用教育手段促使这一时期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并且努力做到学生的道德与行为的知行合一。

二、处于“第二反抗期”的青少年学生德育知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1)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春风化雨,消除抵触心理,防止知行脱节。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反抗情绪,使得他们对师长的呆板的说教失去兴趣,甚至故意针对师长的说教做出不自律的不良行为来。这样教师就应放弃这种无谓的教育手段,不要将其束缚在书本上,取而带之的应使他们处于一个有示范性的言传身教的环境中,充分地利用看得见的、有体会的、感受深的现实素材,进行生动活泼的育人活动,在那里可以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感染,使之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理想的榜样,消除他们有意的抵触情绪,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德育教育内化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深处,自觉地做到学生德育的知行合一。例如,在利用台湾问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台湾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料,及有关的台独活动的丑恶内幕还有全国人民针对台独进行的坚决斗争和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然后在同学当中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生动的主题班会以及讲演活动,通过这些生动的活动因势利导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生动的活动,对台独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于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真实的德育教育情景中,学生的知行合一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耐心地促使其良性过渡。“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的阵痛,他们心中有着摆脱和依赖、反抗与服从的复杂矛盾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矛盾心理多加鼓励和疏导,对待学生要倍加细心和耐心,细心和耐心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法宝。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宜以过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为起点,应从生活中的养成教育点点滴滴地抓起。应该认识到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速成式、拔苗助长的德育教育,只会是适得其反。

(3)正确归因挫折,使青少年学生明确盲目的任性是错误和有害的,从而为其知行合一提供条件。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在反叛的性格的驱使下,勇于探索,少于听取师长的意见,盲目任性地尝试他们想当然的一切,于此同时,他们的意志往往是既表面坚强、一意孤行,同时又缺乏韧性、实质脆弱,遇到困难便无为消沉。面对这样心理困惑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巧妙把握他们发生心理冲突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创造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化的时机,循循善诱,要帮助他们进行客观的分析、面对现实,使之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任性的不利后果,正确归因,克服盲目地反叛,磨练意志,丰富阅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在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和自信,使他们能够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通过正确的归因,激发他们的良好行为的动机,把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学会协作、学会利他,积极促进学生德育思想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4)根据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减少心理压力,扫除知行合一的障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实现能力都受到其个性心理特点和状态的深刻影响。教师应重视和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希望,不能将自己的好恶盲目地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做出不够合理的期望,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都会减少,同时学生处于“第二反抗期”的心理负面效应就会较大程度的减弱,学生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取得更大的进步,自然而和谐地做到学生德育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