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网怎么改签机票:《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7:43:59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著

【作者简介】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全国常委。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新教育而作

      (代自序)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教育的使命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无私奉献;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

      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

      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

      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崇高理想。

      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

      理想是人与动物的界限,理想使人成为世间万物之灵,

      理想是伟大与平庸的分野,理想使人与众不同。

      理想产生激情,激情使理想的主旋律铿锵有力;

      理想产生诗意,诗意使理想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理想产生机智,机智使理想的追求充满智慧的美感;

      理想产生活力,活力使理想的实现拥有了源泉;

      理想产生恒心,恒心使理想的探索成为快乐的进程;

      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使理想变为美好的现实。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

      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

      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

      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

      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程教育,

      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

      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

      引入现代观念和技术,领略网络教育的无限风光;

      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世界,

      融入世界教育的大潮,与世界教育的脉搏一起跳动;

      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未来,

      捕捉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信息,迎接新世纪的晨曦。

      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营造一个全社会尊师重教、理解和支持教育的氛围;

      理想的教育要有经费投入,

      确保超前增长与合理使用,为可持续增长保驾护航;

      理想的教育要有立法保障,

      建立完整的教育法体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法制环境;

      理想的教育要有科研指导,

      发挥决策、解释、批判和辐射功能,步入科学轨道。

      在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投来的时候,

      我们需要教育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只有对未来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才会奋力拼搏,战胜危机,摆脱和超越困境;

      我们需要教育的自信心和崇高理想,

      只有对未来有崇高理想的民族,

      才会消除恐惧,抛却悲观,乐观地拥抱未来。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都需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强盛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

      我相信教育的理想一定会奏响中华民族新的乐章,

      我相信理想的教育一定会结出华夏文明新的

 

 

      第一章 理想的德育

      近年来,一些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之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江苏徐州的违纪学生疯狂地砍死校长的四位亲人……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年的教育究竟有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德育怎么了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写道:“20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下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已达到造物主的水平,几乎已经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但是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等方面,却是如此的发育不良,水平低劣。”“缺乏大智慧的中国人其实足用小智慧在灶灭自己,这就使人类处境特别危险,就像一个刚满周岁的孩于拿起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手枪。”鲁老师讲的返本归真,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德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固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速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儿,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儿。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这样自然的活动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道德规则,不少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姆需父母的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孩子们大多时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点钟到校,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这些人德性的形成原因肯定有其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经很少很少了。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时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问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正统”的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技能化,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古人要求才十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月在人的德性养成中具有陶冶功能。我们可以理解,当这些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去胡作非为吗所以我们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的德育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三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还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亡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去摘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因此,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对人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很难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卜取决于他心日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牛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伟大的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的影响痕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

      如果仅就人的生物性而言,人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但是当一个人在心日中树立了崇拜的英雄形象,他就可以找到自己与英雄的差距,通过英雄的形象给自己前进的力量,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热情、激情和活力。通过英雄的激励,给人以奋发的冲动。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英雄,那么这样的德育效果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中说:

      传记中这些人几乎都经历过一种长期的磨难──或是悲惨的命运,让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因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使自己的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曩优秀的人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大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需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会因此变得伟大,因此变得精彩。其实,英雄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吸取力量,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受到启迪,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刊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但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却明显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厂道德教育的效果。如要求小学生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小学生一无所知;我们要求初中生热爱社会主义,要求高中生发扬集体主义,然而在大学,许多大学生却连基本的公德都做不到,因而不得不进行基础道德补课。因此,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的建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甫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总是在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广当有人间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所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从深度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德育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如日本某小学,为培养小学生尊重别人的道德品质,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反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对各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一年级的主题是“相好”,二至六年级的主题分别是“和睦”“不造谣中伤”“体谅”“尊重人格”“大家幸福”。一年级的目标是“不欺负轻视别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二至六年级的目标则分别是“能考虑对方的立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在背后说人家坏话和做令人讨厌的事”“知道别人的优缺点,不刺伤别人”“理解人的尊严,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同学之间能互相了解,齐心协力,谋求幸福”等。日本这所学校在德育目标的制定和施行方面的成功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总之,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量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即使是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珲,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班会经常开成“批斗会”,批斗某一个同学的不良行为,批斗某一种倾向,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身卜的闪光点,推动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并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他们还说:“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尸这对那些只会充当警察角色的教师不是最好的忠告吗,此外,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棍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把加强大学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瑚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的作田,不仅仅大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也同样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唐砺章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让学生给自己警策。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有许多人经常在自家的墙上或书桌上写上自己的座右铭,古人在胸前的玉挂上刻上自己的座右铭,随时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做人,这些都是自我教育的方法。此外,写日记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日记,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使自已不断得到新的感悟。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

      八、理想的德育,应谊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首相曾批评日本教育中“智肥德瘦”的倾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傻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许多家庭的教育,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几年的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社会因素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现在让学生去找一个游戏房和网吧很容易,但是如果找一个让教师和家长真正放心的场所还真是不容易。以前众多的青少年宫等重要的德育基地,现在许多都变成了游戏娱乐场所。抗战前夕,爱国学生惊呼“中国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了”;而现在,真正让老师家长放心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倒也不是很多。

      此外,社会媒介在学生的德性发展中的宣传、渗透和感染作用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目前的媒体为吸引观众或读者,提高经济效益,大都充斥着言情、暴力等内容,缺乏正确的引导,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三名19岁罪犯的犯罪经过,他们的作案手法就是结合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加里森敢死队》的犯罪手法。当记者问这三个学生,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评论一些小说、电视或电影时,罪犯之一韩旭回答说,学校根本就不管这些事,进入了高中,学校只管学习,学生有啥思想,根本没有人管。高中毕业时,韩旭对人生、理想等许多问题不清楚,但是很少遇到谁在思想上给予他正确的帮助。韩旭的父亲是位工程师。他在写给—卜大学的儿子的信中却说:“积我三十年经验,不要对人轻易说真话。”这三个青年走上犯罪道路,不正是大众媒介、学校影响、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恶果吗?

      因此,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循循善诱,以事明理。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应该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的升华是人类不断向文明进化的载体

      第二章 理想的智育

             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础。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七、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八、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风格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第三章理想的体育 

      一、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二、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  

             三、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理想的体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                   

             

             五、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六、理想的体育,应该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感受力与美的和谐。

      七、理想的体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八、理想的体育,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社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体现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趋势。

      

      第四章 理想的美育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第五章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一、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二、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七、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八、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第六章 理想的学校

      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  

             三、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四、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五、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六、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七、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第七章 理想的教师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朱永新)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

        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教育家读懂这首诗的前提是什么?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读懂它。如果没有解读这首诗的愿望与冲动,你永远不会读懂,也不会写出精彩的诗篇。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之为“教育的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我们的师范生在离校时请我给他们留言,我写得最多的一句是:挖掘你生活中、你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打交道确实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我说,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就会发现它实在是美,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职业更美的东西。

        教育家要有梦,连梦都没有你还能做什么教育家?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出你所能想象的。一份耕耘会给你多少倍的回报!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

        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教师职业还有很多的美,比如说一年有几个月的假期,你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师,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人生。这方面,没有什么职业能够超过教师。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朵。是的,教师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还缺少一些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问题怎么可以齐声回答?

        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今年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候选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很多都非常优秀同时又非常年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

        所以我说,如果你不信,你从今天开始,你就写教育日记,就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那些“火花”的东西,对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各种碎片串成最美丽的服装。本来那碎片的东西,单独看好像没有价值,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鼓励。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的教师和专家合作,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毕竟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我非常赞赏教师记教育日记,让教师将自己的体会都记在本子上,就拿这个本子,可以在中国出版“中国教师日记丛书。”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包括评选出的许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往往是看他发表的论著多少,而实际上很少探究他独特的一面。我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体系,才能成为大家。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成为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当然,我们知道,教育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等。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教师们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我们理想的教师,应该这样去做。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应该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

      第八章 理想的校长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第九章 理想的学生

      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德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第十章 理想的父母

            

      一、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二、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的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三、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四、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五、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六、理想的父母是永远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语的父母。  

             七、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父母。  

             八、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黄海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