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日游:☆ 夕照华年梦多美——读尹相如散文集《林中夕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58:31

 

 

☆ 夕照华年梦多美——读尹相如散文集《林中夕照》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 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有一种说法,青年适合写诗,中年适合写小说,老年适合写散文。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一位生活功底文学功底深厚,而又有才华的人来说,也不尽然。此不必深究细探。

古人认为六十成老,七十为耆,八十为耋,九十曰耄,所以,人过“花甲”,则称为“老年”、“暮年”。其实,随着当今医学的发达,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己经普遍延长,人逾60岁,则应改称“华年”。古人将少年称为“华年”,让青春占尽风光,其实不妥。现今,应该将60岁以上也称为“华年”,因为这个年龄段思想最成熟,创造精神更旺盛,人生的大树犹在开花结果,称为“华年”,不是更爽吗?这正应了当今世界的流行说法—60是少年,70是青年,90是壮年,90才进入老年。或许这就叫“心态”。

友人相如,高校名师,年逾花甲,心态年轻,教书写作,舌耕笔耘,多才多艺,著述等身。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滇池文学丛书”第八辑,选入了尹相如教授的散文集《林中夕照》。经朋友推荐,我找来一读,悦目赏心,感慨良多,遂记下一些读后感,祈相如兄并方家指正。

《林中夕照》,是一本美妙的“寻梦”的书,作者将这些色彩斑斓的“梦”,编为五辑:“天涯寻梦”、“云中寻梦”、“梦里寻梦”、“情海寻梦”、“梦中片语”等,颇具个性和特色,因而颇富艺术魅力。

世界上什么最美?梦最美。世界上什么最奇?梦最奇。世界上什么人最爱做梦说梦?诗人作家是也。曹植梦与洛神晤。陶潜梦游桃花源。李白做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杜甫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苏轼解梦“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辛弃疾记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逝世前几年,作《异梦》云:“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陆游存诗九千多首,据清人赵翼统计,写梦的诗共有九十九首,所以《瓯北诗话》评道:“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

尹相如的散文集《林中夕照》,不仅是一部颇具本色的“尹公解梦”;而且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画梦录”。作家抒写故土家乡的文章,主要汇集在第二辑“云中寻梦”、第三辑“梦里寻梦”。这两辑中的散文充满了童趣美、天趣美和理趣美,洋溢着故园情、乡土情和人情、亲情,独具本色。诚如作者在《寻梦还须在梦里》一文中如是说:

这样的文字颇具本色。本色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不经过人生的磨砺,时间的淘漉,思想的求索,艺术的寻觅,焉能到达本色的境界?所以古人有这样的嘉言贤文:“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莱根谭》)“本然”即是本色。

作者在献给慈母的《泪浮凤凰山》中深情地说:“母亲坟头的芳草一岁一枯荣,已经三十个春秋。失母之痛,犹如凤凰山的石头,一直沉重地压在心头;我对慈母的思念,同墓旁的柏树一起,陪伴着母亲度过了一个个白天和黑夜。多年以来,我最想写的是母亲,最不敢写的也是母亲,因为母亲的爱太博大了,我笨拙的笔是难以表达于万一的。”

世上有很多抒写母爱的文章,抒发出了慈母眷眷的心,儿女拳拳的情,使人读罢泪湿衣衫,心灵净化。尹相如在该文的一节“知子莫如慈母心”中,记叙了这一个母亲的生动细节:

我现在有了一些知识,也忝列教授名师之列,我常想:我的知识是谁给的?当然,我的知识是书籍给的。但是,是谁为我创造了读书的条件呢?是我慈爱的母亲。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她喜欢爱读书的儿子,不管家庭经济怎么困难,她都要满足孩子读书的要求。

不知为什么,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竟然迷恋上文学,立志做一个作家和教授。当时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我一放学就往书店里地,徜徉在书海里乐而忘返。细心的母亲只要发现我舍不得放下哪本书,下班的时候就会把这本书带回家。为了避嫌,她总要把购书发票粘贴在书本的最后一页。知子莫如母,面对这样一位慈爱的母亲,我如果不好好读书,而且读出名堂来,能对得起她吗?接过母亲递给我的书,我感到暖暖的,似乎还带着母亲的体温,我暗中发誓:等我学成后一定要照顾好母亲,让她老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本色文章,文字好,叙述好,议论好,细节更好。其实,散文更讲究细节的重要,很多优秀的散文,大都有独特的美妙的细节令人难以忘怀。《林中夕照》中还有一些散文如《最后的辉煌》写的四姨妈,《花开花落》中写的曾老师,《大爱无疆》中颂扬的母爱、师德,《平民雕塑》中的海鸥老人等,都通过精彩的感动心灵的细节以塑造人物,这些细节为散文增添了美妙的闪光点。

散文集《林中夕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的话,我将它借用为:相如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一重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特色,尤其表现在第一辑的“天涯寻梦”中。这一辑文章的写作,作家特别作了交待:“2008年秋。L68次列车。我带学生去沈从文的故乡风凰县进行现场教学,特邀著名作家张昆华担任写作导师。”“天涯寻梦”这一辑中写湖南省凤凰县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优秀的散文,读时让人口舌生香,读罢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不妨来欣赏《寻梦凤凰》之第一篇《悠悠沱江水》。文章以沈从文的一句话为楔子:“我的生活同一条长河无从分开。”接着,作者写下这样一段美文:

沱江是凤凤的灵魂,是凤凰的母亲。每天凤凤都是依偎在沱江的怀里进入梦乡的。清晨,是沱江‘噗噗’的捣衣声把凤凰从睡梦中唤醒。晨雾浮着静静的远山,古老的城楼雄据江边,沿江的吊脚楼倒影朦朦陇陇的,扰如素净的少女在薄雾中晨浴。一叶小舟从远方漂来,头戴斗笠的土家族少女用竹篙一笔一划地在沱江的素笺上抒写着心中的诗篇。跨江的跳岩,一个个石墩有序地排列在江中,就像一列卫兵守护着凤凰的家园。一会儿,是一个挑担的老头的剪影从跳岩上跨过;一会儿,是一个背书包的小孩的剪影从跳岩上跳过…好似具有诗情画意的皮影。

江边点点缀着一个个洗衣的妇女。其中一个妇女竟然跳到江心的激流中选涤。她把一床暗红色的床单向水中一抛,然后用手一卷,床单随即形成一个国圈,经激流一冲,一朵鲜艳的花朵就在碧水之中开放了。她多么像一位有气魄的绘画大师啊!大师把手中的颜料往画布上一泼,用手一抹,于是一幅现代派绘画作品就诞生了。

这是一幅凤凰县城沱江早晨的维妙维肖的风情画。这样的文字何等清新隽永,诗意盎然。假如沈从文先生在世,读到这样的美文,也会颔首微笑的。接着,作者在进行了一番多角度多色彩的描写、叙述后,给予了恰到好处的议论。作者道:此时,我想起沈从文先生在《湘行书简》中说的一段话“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引述了这段文字后,作者往往要发议论了,那末,作者发了些什么议论呢?请看:

啊,沱江对于沈从文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沱江不仅是凤凰人的母亲河,而且还是沈从文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导师。

我想,如果没有沱江会怎么样?我的回答是:没有沱江,就没有凤凰城,也没有沈从文的杰作。

我又想,如果沈从文不离开沱江会怎么样?我的回答是:沈从文不离开沱江,只可能是一个士兵,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学者。

其实,世界上只有“事实”,并没有“如果”。事实是,年轻的沈从文在当了5年兵后,经过4天的苦苦思索,毅然离开沱江去闯天下。要知道,他当时还是个只有20岁的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乡下人啊!他只读过几年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敢到国学大师和洋博士云集的北京城用手中的笔打天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略啊!

这几段议论文字真挚而老练,朴实而深刻,简约精萃而发人深省,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先前曾游张家界、凤凰,只写过三首七绝,遗憾的是没有写出相如兄这样令人羡慕的散文来。

《寻梦凤凰》堪称一篇真正的大文章,它由5支美妙的交响曲组成。除了以上谈到的《悠悠沱江水》外,还包括《虎耳草的故事》、《我站在沈从文墓前》、《黄永玉,我想对你说》、《不死的蚩尤》。篇篇堪称美文,或者说是指导大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旅游散文要写好,是很考人的。我前面说,相如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里的“老更成”、“意纵横”,蕴含多种意思,其中有一层意思,即作为教授和作家二而一的尹相如文章的纵横议论美。我们不妨顺手引《我站在沈从文墓前》中的一段议论文字:

沈从文的墓简单得使我震惊,质朴得令我伤感。……守墓人说,16年前是他亲手把沈老的骨灰埋在石下的。墓碑上刻着沈从文生前的题词: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可以视为沈从文的墓志铭,也可以理解为他的遗言。这16个字留给后人不尽的思考,其容量之大胜过一部著作。沈从文究竟在思索什么?遵循他的思路,所能理解的“我”,可认识的‘人’又是什么?为什么“我”和“人”要特别加上引号呢?这不是迷语,却是内涵深厚的茂言,意境深远的诗歌,具有悬念的推理小说,是足以让学者们争论一百年也难以得出结论的学术问题,是沈从文留给后人的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具有无穷想象空间的作品。

这样自由潇洒,纵横议论,启人心智的散文还有很多。作者写省外旅游的还有《游湘三题》、《君山访古》、《天涯孤舟》、《鼓浪屿之歌》;写国外旅游的散文《走进海参威》、《巴黎,牵狗的少女》、《大爱无言》等,都是将思想和艺术较完美融合,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裸为一体的“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文。

苏轼晚年谈及自己的文章时感慨地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观相如兄之文章,庶几神似也。而且,我认为相如兄作为学者,其散文不落掉书袋,诚属难能可贵也。

《林中夕照》之第四辑、第五辑是短小精巧的散文诗,大约创作于不同的年龄段,多数篇章充溢着诗的韵味,蕴含着诗的意境。少数篇章平平。

最后要说的是,教师从事的是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令人尊敬。相如乃一代名师,仁人雅士,大爱无疆,桃李满园。其弟子李敏的文章《人生渡口的艄公—尹相如教授二三事》作为《林中夕照》一书的附录,让读者对作为教授的尹相

如增加了更多更亲切的了解,颇值得阅读。

                               作者:张承源        2009年7月8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