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涩网绿化工具: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素质提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35:47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素质提升
作者:未知    论文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829    更新时间:2009-8-29    

摘要:提升新市民素质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者必须提高认识,创新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成效,加快新市民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化;新市民;教育;现代化

   

一、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城市化的关键  

    城市现代化的基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目前,在城市人口中,新市民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江苏省为例,1990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超过20%,2005年江苏江苏城市化水平已达50.5%,城镇人口为3774.62万Ⅲ。也就是说江苏省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在100多万,城市人口中的1/3以上是近10年进入城市的新市民。随着新市民数量的增加,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城市化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升。  

1.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结构性失业加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市民的生存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新市民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强化规则意识,以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景。  

2.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满足人的身心健康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数人也会有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新市民在城市生活中,要恪守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警钟长呜,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保持一种良性发展状态。  

3.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满足人的交流、文化、娱乐等社会活动需要。城市生产高度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依存关系,这就需要新市民加强学习,有较强的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有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态度,诚实守信,在和谐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二)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要求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由多种要素构成,如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政府与管理竞争力和城市文化竞争力等等。在这些要素中,市民素质是最重要的要素,它直接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1.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对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起到决定作用。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辐射作用的大小,除了其地理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城市中每个人的素质都在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能力在新市民群体的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提升的新市民素质,把新市民塑造成现代市民,才能发挥出城市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2.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跃迁起到决定作用。一个城市,如果城市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缺乏,就难以向技术密集型、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移,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或粗加工产品的生产。新市民是城市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新市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跃迁,关系到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3.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的作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目标向产业结构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集约效益型方向发展,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消耗资源、重污染向低能耗、轻污染和无污染方面转变,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为基础,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可见,提升新市民素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力  

资源保证。  

(三)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  

    和谐社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和谐:自我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自我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的健康素中,提升新市民素质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措施。1.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加强城市管理的基础。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新市民在享受城市公共福利的同时,必须遵守城市生活的共同规则和一般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城市管理才能有序运行。  

 

2.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的必要条件。新市民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能够通过正心、修身来规范自我的行为,从而才能创造出一个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良好人际环境。  

3.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和污染,这就要求市民具有良好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就有赖于市民素质尤其是新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目标取向  

(一)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目标定位  

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城市化不仅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且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从城市化的角度看,上述观点无可非议。但从人的素质提升来看,显然是不全面的。  

“市民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农民”,是人的身份的变化。长期生活在农村,主要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开始在城市生活,以非农产业为自己的劳动对象,由农民转变为新市民。这是一个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是人的生存空间位置的转移,属于外在的变化。新市民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即“市民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以非农产业生产为职业和有稳定的就业收入;二是取得了城镇户籍,长期居住在城镇;三是文化素质提升,逐渐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也就是说,作为城市新居民,不仅要在城市有工作、有住所、有户口,还要具有城市人应有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可见市民化是指人们在价值观念体系、职业、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实现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人的外在变化,还包括人的内在变化。  

“现代市民”相对应的是“传统市民”,是人的素质的提升,实质是由传统人到现代人。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市民如果仍按照历史沿传下来的旧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生活,必然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影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不管是新市民还是老市民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先进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技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市民”。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能力取向  

市民素质包括市民的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现代市民,在政治素质上,应树立现代市民意识;在科技文化素质上,应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在思想道德上,应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在身心上,应养成健全的市民人格。  

1.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是对现代市民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努力推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代公民意识包括以下内容: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道德意识、生态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2.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新市民进入城市最关键的是要具备谋身的专业技能,因此,新市民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瞄准市场,正确定位,努力去学习和掌握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适应市场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对新市民的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一些新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有损于城市形象。对新市民必须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求新市民自觉履行《市民守则》,提高文明意识,促进文明城市建设。  

4.养成健全的市民人格。在城市生活中,作为新市民生存的最低心理底线是对人格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和渴望。新市民作为城市的一员,他们给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社会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新市民也必须加强人格修养,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自觉履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全人格。  

三、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途径  

    提升新市民的素质,要以教育为本。在新市民的教育中,要提高市民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成效。  

(一)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根本是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是其必要的条件。具体地说,新市民要把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使之外化为符合现代市民要求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自我学习是新市民自我提升的最好方法。新市民要树立现代的学习观,通过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同时,建立“新市民学校”是外在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于2003年4月在辖区内率先开办了首批11所“新市民夜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局部工作与整体工作相结合  

    在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涉及政府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劳动管理、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等部门。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培养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同配合,强化目标考核,这样才能抓出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抓好新市民素质教育,政府部门必须把“新市民教育工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教育网络,把教育网络触角真正延伸到每一个新市民,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引入社会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和企业的作用,使城市化进程与新市民文明素质提高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2.抓好协同配合。提升新市民素质,不是哪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也不是新市民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必须构建起新市民培养教育体系,主体要到位,目标要明确,任务要落实,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形成为一个有机系统。  

3.强化目标考核。在新市民教育工作中,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责任制度,通过制定标准,量化指标,把新市民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例如,辽阳市文圣区推出了4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66项三级指标,用具体的标准和分值来衡量市民教育,使新市民教育“虚功实做”,看得见,摸得着。  

(三)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必须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统一,把现代市民具体的要求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1.形成内化自律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形成的基础是新市民素质的提高。新市民素质提高了就能养成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塑造的能力,逐步实现自我完善,从而把现代市民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  

2.形成外化他律机制。新市民素质的提升,不仅仅要靠教育,还要靠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在城市管理中,必须把对市民的要求落实到市民行为准则和城市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通过修改和完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制度的约束力度。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单位、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广泛进行城市管理方面法律知识和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大力提高社会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  

(四)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相结合  

    城市是一个大环境,现代化的城市造就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1.软环境建设。社会、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为新市民造就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把惩治与教育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引导新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的管理。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管理部门要探索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好新市民反映的生活中的难点问题,为新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2.硬环境建设。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为新市民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新市民来说,居住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条件。在苏州工业园区,十几幢拔地而起的外来农民工青年公寓非常“抢眼”,近万名外来农民工彻底告别了流动生活,有了自己温馨的家。据了解,这种“新市民公寓”目前已经开始在国内一些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城市和地区兴起,受到农民工的欢迎。新市民有了自己的公寓楼,在公寓楼内配有完善的卫生设施、文体活动及便民设施(包括千册图书馆、水泥篮球场、小型超市、供水房等)和全方位的保卫监控设施,电话和有线电视端口通至每家每户。良好的硬环境为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