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网火车票预订:毛泽东的斗争策略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24:25

毛泽东的斗争策略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
作者:刘仕雄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1-3-13 13:22:16

摘要: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一个曲折的蕴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起了关键的决定作用。毛泽东虽然受到排挤,但他并没有停息共产党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脚步。他一方面忍辱负重,冷静思考,避其锋芒,保存自已;另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通过与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交换意见”,揭露“左”倾路线的错误,提高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认识,在“左”倾错误已充分暴露的时候,抓住机会,勇敢地站出来,强烈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把“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掌握红军领导权的博古、李德等人“赶”下台,从而使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关键词:毛泽东;斗争策略;遵义会议;关键
  收稿日期:2010-10-23
  作者简介:刘仕雄(1963-),男,四川长宁人,中共长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光辉的里程碑,其深远意义已为世人共知。但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成功召开?笔者认为:应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同志正确的斗争策略。
  一、韬光养晦,留住“青山”
  1933年秋,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苏区,被党中央总书记博古捧为“太上皇”,军事问题全由李德说了算,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此时的毛泽东几乎已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他心里完全清楚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他采取“静观”的态度,没有公开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左”倾领导者的排挤,毛泽东忍辱负重,他以革命利益为重,不意气用事。他知道,在党内“盲崇”共产国际盛行的情形下与打着共产国际招牌的李德正面交锋是“鸡蛋碰石头”。此时的红军广大指战员还未真正认识到“左”倾路线的实质和危害。
  毛泽东是坚定的革命者,没有因为被冷落而当旁观者,他在不断地思考着红军的前途和命运,但他的正确主张如果直接向博古、李德提出,就会因他们的偏见和嫉妒而不被采纳。因此,他往往是通过与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交换意见,由他们提出来研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左”倾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损失。毛泽东在沉默中谋划着与“左”倾路线斗争的策略。“毛暂时的克制不过是出自于策略上的考虑。”[1](P.82)由于毛泽东的“冷静”,使其有效保存实力,青山依旧在。
  二、避其锋芒,蓄积力量
  伟大的遵义会议,从酝酿、准备到召开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在整个过程中,毛泽东始终起了谋划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是不行的,毛泽东的杰出作用,离不开他的亲密战友的合作,离不开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的认识,离不开广大红军战士的觉醒。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到遵义会议前夕,毛泽东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做了很多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毛泽东要首先争取“实力”人物的支持,他不断找党性强,作风正派,处于中央核心领导层的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党和军队高级干部交换意见,提出自已的正确主张,指出博古、李德的错误和危害。长征途中,毛泽东始终与张闻天、王稼祥在一起,因为张闻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书记处书记,王稼祥任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显然,这是毛泽东的有意为之,他需要政治上的支持者”。[1](P.151)“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中央领导上的错误,我(张闻天)很快接受了他的意见”。“王稼祥在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在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重要职务上,逐步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向成熟的马列主义者奔进,这是毛泽东对他积极影响的结果”。[2](P.207-209)李德后来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对博古说:“(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一会儿待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待在那个军团,目的无非是劝诱军团和师的指挥员和政委们接受他的思想。”但博古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充足的理由把这三个老资格共产党领导人分开”。[1](P.151)同时,毛泽东针对累战累败的惨痛教训,紧紧抓住为什么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能够取得胜利?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这样一个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又容易反思出道理来的问题,作为攻击“左”倾路线的突破口,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进行引导,使其认清在“左”倾路线领导下的红军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的道理,这为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遵义会议后,吴黎平曾问毛泽东:反“左”倾路线的斗争能否不等到遵义会议而在中央苏区后期就发动起来?毛泽东回答说:“不能,也不好。因为王明路线的领导者打的是国际路线的旗帜,同时他们错误路线的危害性当时还暴露得不够显著;当时还有一些人盲目追随他们。那时虽然已有部分干部觉察到他们的错误,但大部分的干部和群众还不清楚,如果早一二年前就发动反王明路线的斗争,那么他们还能欺骗和团集较大的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会造成党和军队的分裂局面。这对强大的敌人有利,是敌人所求之不得的。因之,我虽然在反第五次‘围剿’战争中早已经看清楚王明路线的严重危害,但为了大局我也只得暂时忍耐,只得做必要的准备工作。”[3](P.320)
  三、抓住“战机”,一锤定音
  要变更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绝非易事,必须要等待有利时机。在到达遵义前,由于毛泽东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王稼祥、张闻天等的积极工作,毛泽东的作战思想逐渐占据上峰。相反,在李德、博古等人的指挥下,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人减少到只有2万多人,“左”倾路线的错误和危害已充分暴露出来了,红军中不满情绪达到了极点,并觉悟到这是排斥毛泽东同志正确意见的结果。在血的教训面前,广大指战员已认识到,只有毛泽东出来指挥战斗,才能使红军打胜战。
  这时的毛泽东已41岁,是人生中最风华的阶段。沉稳、睿智,“出招”犀利、果敢。此时,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王明等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不能打着共产国际的指示遥控指挥,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已解决自已问题的最好时机。“毛泽东一直等待的那个有利契机终于出现了”。正是这一点,李德表现得痛心疾首,几十年后,他在《中国纪事》一书中回忆到:“特别是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为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4](P.221)因此,毛泽东强烈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军事上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王稼祥找张闻天……接着,他又找了其他负责同志,一一交换了意见”,[2](P.207-209)“我(王稼祥)先同张闻天谈了,后来又取得周恩来同志的同意,这样,会议(指遵义会议)顺利召开”。[5](P.223)遵义会议“无疑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共同商议的结果”,“他们甚至就谁在会议上首先发言讨论了很久”。[1](P.241)由于会前做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得遵义会议上绝大多数人公开表明支持毛泽东同志。以后在常委分工会议上,毛泽东坚决地对博古说:“你考虑的不是继续当总书记问题,而是把职务交出来的问题。”毛泽东毫不留情,不给“左”倾错误领导者一点回旋的余地。
  四、高瞻远瞩,善谋团结
  为了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使其红军更加团结,不出现分裂。会议只讨论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达到坚决解除博古和李德两人的军事指挥权的目的,以挽救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的红军。领导权解决了,其他事情以后自然就能解决。张闻天曾说过:“遵义会议没有提出过去中央政治上的路线错误,而且反而肯定了它的正确……这在毛泽东同志当时只能如此做,不然我们的联合成为不可能,因而遵义会议不能取得胜利。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当时做了原则上的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党内斗争一个示范来看。”[6](P.38)如果此时要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将会陷入纠错的“沼泽”,打击一大片,出现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给党和红军造成重大的损失。
  此时,毛泽东的威信在全军已树立起来,并得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军队高级领导人的支持,完全可以一步到位成为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但毛泽东拒绝了,他让作风民主的洛甫(张闻天)担任总书记,这样既避免授人以柄,认为是毛泽东在夺权,又能使自已的正确主张能够得到实施。同时,又容易让共产国际接受。毛泽东说:“这个时候还是洛甫合适……他是从莫斯科来的,他负责好团结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第三国际那里也好交待。”[7](P.194)“会上,要我取博古而代之,不行呀,还有斯大林在莫斯科,不能叫我毛泽东代替博古,我说让洛甫来……”以后到了苏区,时机成熟了,“个别同志说:‘还是你来吧’,我(毛泽东)说‘好,就是我’,所以这个时期,我是中央的总负责人”[8](P.151-216)。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