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ct加动词:心灵三重奏--《抒情诗的呼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9:22

                                            心灵三重奏--《抒情诗的呼吸》

转自 2011年11月8日 时代报  文:刘蔚

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里尔克 著

刘文飞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


        这是心灵的三重奏。三位伟大的诗人——莱内·里尔克、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离乱与孤独中,怀着对文学、诗歌的挚爱,怀着深切的忧患,怀着超越尘俗的爱慕,谱写出了心灵交汇的动人乐章。新近出版的《抒情诗的呼吸——1926书信》,将他们之间滚烫的诗情与爱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位诗人的交往源于帕斯捷尔纳克。俄国经历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之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还处于动荡和痛苦的变化中。帕斯捷尔纳克的父母、两个妹妹流亡到了国外,而他本人则陷入了创作的危机之中。他发现,自己竭力面对现实,探索了很长时间的“知识分子与革命”这一主题陷入了死胡同。就在他徘徊痛苦之际,他在一天的时间里遭遇了两次心灵的震撼,其一是读到了茨维塔耶娃的长诗《终结之诗》,这位女诗人的才情和写作方式让帕斯捷尔纳克豁然开朗,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继续写诗;其二就是从父亲的来信中,他得知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知道自己的名字,欣赏他的诗艺。帕斯捷尔纳克大为感动,他走到窗边哭了,泪水中有恢复自信的喜悦和走出孤独的欢欣。他由此与自己崇敬的里尔克开始了通信,并把茨维塔耶娃介绍给了这位长者。两位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与20世纪德语文学最伟大的诗人开始了心灵的三重奏。

         对彼此文化的倾慕是三位诗人通信的基础。里尔克曾经两次游历俄罗斯,在帕斯捷尔纳克父亲的引荐下见到了他崇敬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他能基本听懂俄语,熟练地阅读冈察洛夫的小说与莱蒙托夫的诗歌,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作品。对于受工业文明污染较少、古朴自然、具有宗法制社会特点的俄罗斯,他发自内心地喜欢。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都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两人的母亲都是俄罗斯大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茨维塔耶娃的母亲曾在安东·鲁宾斯坦的指挥下演出过萧邦的钢琴协奏曲。两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酷爱德奥文学与德奥音乐。因缘际会,促使三人打破时空的阻隔,展开热烈的心灵三重奏。用苏珊·桑塔格的话来说:“德语文学和俄语文学都尤其注重于精神的提升……他们三人都梦想破解弥漫在这两种语言中的文学神力。”

         帕斯捷尔纳克就像这三重奏中的钢琴手,他热情而又谨慎地引出主题,追求的是“戴着现实主义的面具开始拯救和坚持理想主义”;茨维塔耶娃像小提琴手,她后来居上,音调热烈,滔滔不绝的倾诉与大胆的告白旁若无人,甚至一度把帕斯捷尔纳克挤到了角落里;里尔克则像大提琴手,温厚而内敛。帕斯捷尔纳克在给里尔克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奇迹般地偶然引起您的注意这件事,震撼了我。关于这件事的消息,在我内心激起了一种类似电流短路的感觉。”他很快意识到了里尔克的肯定对他创作生涯的意义:“我意外地、不止一次地感觉到,您对于我来说已成为一个启示。”茨维塔耶娃加入到这场三重奏中后,则以她特有的热情率真告诉里尔克:“须知您就是诗的化身,应当明白,你的姓名本身就是一首诗。”她把里尔克视为“一座护卫着我的大山(如同一尊石质的守护天使)”,迫不及待地规划着 “明年”(1927 年)与帕斯捷尔纳克一起去拜访里尔克这位他们心目中的诗神。此时,已近人生暮年的里尔克以一个长者的睿智有节制地、平静地接受了她的爱:“我用整个心灵,用我那被你和你的出现所震撼的全部意识接受了你,就像是那片与你一同读过信的海洋本身化作你的滔滔不绝的心声倾斜到了我的身上。”

         三位诗人的通信交流,也见证了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段奇特的三角恋情。这其中没有争风吃醋,也没有两性游戏,有的只是在相互敬慕的基础上升华出的超凡脱俗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诗情与爱意交融的火热而纯净的喷发。帕斯捷尔纳克爱慕茨维塔耶娃已久,将自己对女诗人的爱称为“初恋的初恋”,视她为自己“唯一的天空”。他把茨维塔耶娃介绍给里尔克,正是为了让自己所爱的人共同膜拜他们的精神导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尽管茨维塔耶娃对里尔克迅速上升的爱让帕斯捷尔纳克感到惊讶,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了茨维塔耶娃与里尔克之间的障碍,但他表现得非常克制,选择了沉默。他依然崇敬里尔克,并在几年后把自传《安全保护证》题词献给了里尔克。茨维塔耶娃也喜欢帕斯捷尔纳克,把他比喻为一座山,“我拥抱的便是整整一座山”。然而,女诗人澎湃的诗情、丰沛的感情显然在她崇拜的偶像里尔克身上找到了更多的出口,而且很快把自己对里尔克的爱变成了排他性的,“在你的国度里,莱内,只有我一人代表着俄罗斯”。虽然茨维塔耶娃的表白大胆炽热,但她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心灵之爱,就像她给里尔克的另一封信中写的那样:“爱情活在语言里,却死在行动中。”里尔克敏锐地意识到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产生隔阂,以及帕斯捷尔纳克停止给他写信、保持沉默的原因,他委婉地向茨维塔耶娃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由于里尔克在1926年年底因患白血病去世,茨维塔耶娃与帕斯捷尔纳克曾经充满期待的三人之间的会面终究未能实现。茨维塔耶娃流亡海外多年,1939年回国,1941年8月自杀身亡,悲剧性的命运令人扼腕。帕斯捷尔纳克之后几十年中也饱经坎坷。然而,三位诗人的心灵三重奏,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为优美激越、深沉迷人的篇章之一。正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言,“某些东西是不会被革命所摧毁的”。他们对诗歌艺术的不倦追求,对文学与人生、人性之间关系的思考,放射出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辉,并且以爱的光芒恒久地温暖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