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副词还是频度副词:[友情]道教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1:06:57
   ........................................................................................ 

 [友情]道教基础知识 作者:三十六面相  发表日期:2007-6-26 12:29:46 
............................................................................................................................................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帝王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古宗教意识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於东汉顺帝(一二六至一四四年)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远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系统;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係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信仰也已发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凶的占卜巫术。这在当时是百姓普遍的信仰,人们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而天神的意志与情绪,是依世人对它崇敬的程度,以及行为的善恶而作出报应。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誥,即含有言辞悦天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因此可知,汉代兴起的道教具有古代巫祝遗风,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渊源於古人的信仰。神仙之说,流传甚早,战国时期,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徵,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道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前身,这是历史事实。
.............................  秦汉时代方仙道之没落及黄惠道之兴起,继黄老道而兴起的则是太平道及五斗米道。张道陵初创的五斗米道,不仅已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了。汉顺帝时,于吉纂集《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太平青领书》是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的传本或残本,经过信徒们的不断增补扩充,此经的行世,实际即标誌道教的行世,但太平青领道尚未形成宗教组织。摒除《太平经》的宗教义意,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在实质上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曲折反映。
  早期道教,在民间十分活跃,分衍为三支在民间传道。一为继续于吉太平青领道的张角太平道,一为继承张道陵.张衡的五斗米道,一为与周易学说相结合的魏伯阳之金丹道。前两者声势浩大,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宗教团体,而是地方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势力。道民也不只是崇拜神仙,修长生和祈求幸福,而是幻想在大地上建立一个能够让人们生存的太平乐土。
  对神.仙.鬼的信仰,是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教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天神为三清,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早期道教除信奉天神外,还信奉许多神,天上、地上乃至人身中莫不有神,一切自然物乃至时间、气候、方位莫不人格化为神,也莫不有神控制。
  早期道教除信奉神和仙,还相信鬼的存在,所谓天责人过,鬼神為使(《太平经》一百十二)。认為人有灵魂,形体与灵魂合一,则為生人;形体与灵魂分离,则生命死亡。魂在幽冥要受地阴神的考察,别其善恶,所谓收其形骸,考其魂神。善者有赏,可上升受天之衣食,恶者受罚,謫作河梁山海之鬼。早期道教认為鬼是常祸害人的,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使精神鬼杀人,使主恶之鬼久随之不解,有解不止,餘鬼上之,天知其恶,故使凶神精鬼物待之,入人身中,外流四肢头面腹背胸肋。
  相信天应天威.心神合一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神学理论基础。天人一体,相感相应,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应后而施加给人世的奖惩,其中包含预示和警告。道教的存思以及后世道教的修性说,便都是依据於这种心神合一论。认為只要念心思神,神便会来到,只要专心善意,便能与神交往,只要修养道德,正心诚意,便能悟性知天命,得到神佑而登仙录。早期道教的一切教义,所谓道法.道术.道功,都是以此為其理论依据的。
  东汉晚期,奉事黄老道的方士们发生了分化,一部份走向民间,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开创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另有一些方士则依然活动于仕宦豪门之间,从事养生理论.方术的实验和探索,其代表就是魏伯阳和金丹道。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所依附的理论思想,不外京氏《易》说、图讖之学、黄老之辞。魏伯阳习大《易》且通诸纬候,正独先秦方士之依附阴阳五行说,炼丹术士也是在传其术而不得通的情况下,而依附於大《易》、图纬、黄老的。
  《参同契》斥贬旁门小术说: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弃正从邪径,却速晦不通。独盲者不任杖,聋者听宫商,没人捕雉兔,登山索鱼龙,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竭力劳精神,终年无见功。
  魏伯阳所著《参同契》。使道教炼养方术向理论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奠定了后世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基础。
.........................................  二、道教的演变
  神仙信仰,源自战国时代,起初方士们只是游售其方术賁与宣扬神山仙岛.安期彭祖之类的传说,并无理论,因而传其术不能通。战国末,受邹衍的啟发,吸取阴阳五行说,以言形解销化,说法亦甚牵强浮表,未足以掩饰其妖妄荒诞之真象。至两汉初,復吸取黄老之学.《易》学及儒家讖纬之学,以自文其教。但其理论仍未脱就方术而论方术之巢臼,分散而无系统,浮泛而无内涵,哲学色彩不浓。一直到西晋,经书虽不少,但仍无一本将丹鼎.符籙两派的教义与方术统一於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及至东晋,才由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完成。
  葛洪的神仙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吸收玄学思想,以玄為宇宙本原。
  二:不尊老子泛论,独尊还丹金液。葛洪反復论证神仙的存在及可学.可求,肯定其非虚妄之说。
  三:有因无而生,形须神而立。葛洪认為形须神而立,固形乃可以留神,神不离身,则可以永生。
  四:我命在我不在天。
  五:不必求速登仙,最好是止家不死。
  六:為道当先立功德。
  东晋哀帝年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為首务的道教经籙派。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籙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演变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体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
  上清经系,是道教经籙派的主流。上清者.宫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焕乎大罗之天,乃眾真之所处,大圣之所经也。上清经系的代表性经典為《上清大洞真经》。《上清大洞真经》是《黄庭经》的发展,重存养神及吟咏宝章,辅以服气、咽津、念咒、佩服。宣称这是飞升成仙之道。这既是受葛洪神仙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是适应统治者之需要,目的在消除简单的符水派信仰易為群眾暴动所利用的宗教抉素。
  道教经籙派的另一支系為《灵宝经》系。《灵宝经》分古《灵宝经》与今《灵宝经》。灵宝经系的核心篇章為《元始无量度人经》,主要内容是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為至高无上天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酆都等神鬼系统,宣称诸飞天大神皆在监视人的行為,故人们皆当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诵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
  道教经籙派的另一支系為三皇经系。《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术。明《正统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闕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三卷.《三皇内文遗秘》一卷,这两种虽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术。《抱朴子.杂应篇》及《登涉篇》皆鼓吹《三皇文》可以召请鬼神,且可问事,这当然纯属虚妄之言。
  三皇经系.灵宝经系.上清经系出现虽有先后,至南朝刘宋时,均由陆修静匯归一流.梁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籙派,至唐代便成為丹鼎派、符籙派之外的以经法為主的一大宗派。
  从西晋至南朝刘宋,利用宗教起兵时有发生,且江南一带帛家道、李家道、天师道以及种种巫覡之道杂出,淫祀盛行,陆修静為开创一种适应统治者需要的宗教,一方面吸取儒家的礼法,一方面吸取佛教三业清净思想。即要求心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口断妄杂诸非正言,以制订斋仪,使种种修真.祭祀之道得以规制化,将斋仪立為修道之本基。这对葛洪以金丹為主,上清系以存思為主,原五斗米道以符籙為主等道教,是一大改革。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由於丝绸之路的开拓,随著中外贸易的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亦趋频繁。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我国皇朝社会经济最為繁荣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思想方面灿烂辉煌的景象。佛教也十分活跃,也可以说是全盛时期,智顗开创天台宗,倡导止、观,主张禪定及精研佛教义理。玄奘开创法相宗,倡说唯识无境,认為世上一切事物皆是人的意识的幻化;神秀(北宗)、慧能(南宗)倡导禪宗,主张净心、自悟。道教在这样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也在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义理化发展。道教的学者们继陶弘景之后,一方面是融入儒家的政治毗想与伦理思想,另一方面是吸取佛教义理以融入道教。
  在北宋虽有像林灵素这样阿諛朝庭、怪力乱神的道士,但也出现有宋初的陈摶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一些炼养士和思想家。他们摆脱了迂怪诡譎之谈,而是远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近继刘知古.彭晓、吕洞宾的内丹修炼术,进一步推天道以明人事,阐发、推进道教的炼养理论与内丹道。如陈摶作《无极图》筏图式,探究生命的起源,以寻延年益寿之方,既发明了炼养内丹的五个阶段、境界,也使内丹炼养术更具有了哲理色彩。张伯端撰《悟真篇》,结合其实践体验,进一步阐明炼养内丹之方法及描述炼养内丹过程中的种种表徵。他们都使道教的炼养理论及方法深入了一步,对后世道教有著重大影响;不仅如此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宋代的学术思想也有著深大影响。
  陈摶的《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顺即顺以生人,指宇宙万物之源起,即宇宙生成论。陈摶以无极為宇宙本原,宇宙万物之生成歷经了五个过程,模式从上到下 :
  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而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
  逆即逆以成丹,讲的是炼养内丹的方法,陈摶分之為五个阶段,模式从下向上:
  一:得穷;二:炼己;三:和合;四:得药;五:脱胎还虚。
  其要旨在於掌握火水,作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所谓逆,一是指逆反自然过程,从下向上;二是指火性本炎上,水性本润下,但现在要将火使之向下,逆其火性,使火不燥烈,温养和燠於肾阴,将水使之向上,逆其水性,使之不卑湿,上升而滋养心阳。这样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便算是得法了。
  陈摶的宇宙生成论及炼养理论,渊源於四个方面:
  1.从《易》理中吸取宇宙生成论。
  2.吸取老子復归於无极及归根曰静,静曰復命的思想。
  3.继承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的丹道理论。
  4.继承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炼养方术。
  张伯端的丹道理论及方法,虽属是来源於钟离权.吕洞宾.陈摶.刘海蟾,但他的《悟真篇》却另具特色,也可以说是丹道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第一:是三教合一的思想较显著。
  第二:是宣扬金丹為修仙至道,并强调先命而后性。
  第三:是以《阴符经》.《道德经》為祖经。
  第四:是吸取佛教禪悟以為道教修性内容。
..................................................  宋元间,在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有净明忠孝道,简称净明道兴起。净明道虽仍以神仙信仰為核心,但与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却有不同。它虽然也注重符籙禁咒驱邪御瘟等道术,也从事服炼斋醮.修仙度人,但只不过作為修道的次要之术;其教义中之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则是强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至今西山玉隆万寿宫正殿上乃掛有忠孝神仙的匾额。净明道是天师道(符籙派)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新道派,是在儒家道学(理学)盛行的影响下產生的道派。重伦理道德其行之以符籙禁咒之术;对丹道炼养之术则较轻忽,一反唐宋道教重丹法及主静的教义。这是一大变革。由於首重宣扬忠孝,故这一宗教变革极有利於当时朝政。
  南宋初,北方為金朝所统治。由於民族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苦难,同时汉人又有著受异族统治的羞辱感,因此人们向宗教求取精神上的解脱与慰藉,这时在北方出现了三个新的道派,即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
  太一之称,乃取元气浑沦,太极未判,至理纯一之意,或谓太一乃祀奉之最高天神。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其教苦节危行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稍后於太一道与真大道,在金代兴起的还有全真道。其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
  东汉末,张陵、张衡、张鲁所传道教,在两晋称五斗米道,南北朝称天师道,到元代则由於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為正一教主,而改称為正一道。因為元朝扶持及利用道教為安定江南的政策,故而正一道得以兴盛;同时也正因為张宗演、张留孙、吴全节等龙虎山系人物受到宠信和扶持,龙虎山正一道得以统领江南三山道教,而成為道教正统,在民间流传更趋隆盛。
  武当道,因兴起於湖北均县武当山而得名。 张三丰所创武当山的教义与特点,有下列几点:
  一:崇祀真武大帝。真武本為玄武,宋时因避赵玄朗讳,改称真武。
  二:祀真武之神(北方之神,水火之神),故武当道以真武大帝為祖师,又以真武大帝為雷部至尊之神。
  三:习武当内家拳技。
  四: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
  五:重修炼内丹,且首重性功。
  全真道徒认為自邱长春歿世以后,教风颓衰不振,邪教外道,充塞天下,害人心术,坏我教门,由於王常月悯念愚人,爰开戒律,使邱长春真人之家风尚在,王重阳祖师之心法独传,真风大振,因而誉王常月為全真道的中兴之祖。《龙门心法》是一部对清以后的全真道影响最深的道书,使教义由偏重丹法清修而转向以严持戒律為主。这是全真道的又一演变。
  《龙门心法》含二十讲,即:
  第一:皈依三宝。
  第二:懺悔罪业。
  第三:断除障碍。
  第四:捨绝爱源。
  第五:戒行精严。
  第六:忍辱降心。
  第七:清净身心。
  第八:求师问道。
  第九:定慧等持。
  第十:密行修真。
  第十一:报恩消灾。
  第十二:立志发愿。
  第十三:印证效验。
  第十四:保命延生。
  第十五:阐教弘道。
  第十六:济度眾生。
  第十七:智慧光明。
  第十八:神通妙用。
  第十九:了悟生死。
  第二十:功德圆满。
.......................................................  三、道教的经典理论
  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称其根本信仰為道。认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而构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多处解释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也有作社会道德解释的。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认為道与德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繫。在《太平经》中道与德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不同。如谈自然界的问题,则说道為元气,德為自然演化;道為天,德為地;道為阴阳,德為五行;道主生,德主养等,如谈哲理、方技,则道与德又為真理、方法、技艺。如谈社会问题,则道德,又為社会伦理风尚。《太平经》总括道德的含意,往往说要道善德,是只能遵循而不可违背的。又往往把道德比作天之心,若人之有心。心即是君,是主宰者。
  奉太上老君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犹如否认上帝的存在就不是基督徒一样。
  世界各宗教,无不有自已的创世纪之说法;道教也是如此。《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短的概述。道教经书中谈宇宙的形成时的状态,有所谓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五个过程之说。
  空洞乃是渺茫之内.幽冥之外生元气的地方,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天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為和以成於人。三气分判,万化稟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上三天生於三气之清,处於无上之上,极乎无极也。
  混沌乃是二权未分之洪源时期,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於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化生之后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乃生一气;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共生无上也;自无上生后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乃生中二气也;中三气也。中二气.中三气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三合成德,共成玄老也。
  混洞乃是道气未显之时,恍莽之中无象可察,有质可睹不可名,这时生出了元始天尊,為万物之初始,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為气,息则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為万天之元;居中境為万化之根;居下境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
  劫运乃是指天纲地纪之轮运,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為一周,地纪推机三百六十轮為一度。天运三千六百周為阳勃,地转三千三百度為阴蚀,天气极於太阴,地气穷於太阳。故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天地气反,乃谓之小劫,天运九千九百周為阳蚀,地转九千三百度為阴勃。阳蚀则气穷於太阴,阴勃则气极於太阳。故阴否则蚀,阳激则勃,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天地经歷无数的劫运,才道德方明圣君受任。
  道教以太上老君(或曰元始天尊)為创世主,道经中宣称太上老君所创造的这个天地,无限广阔浩濣,上至极远之玄天,下及极深之地府,有诸天帝之天庭,有仙人游乐之仙境,亦有恶鬼所入之地狱。这个天地既包括彼岸世界,也包括人们所生存的世界。关於诸天之划分及诸天之数目与名位,地域之划分及诸国之数与名,以及仙境.地府阴曹之名位,在道经中说法不一,现仅据《云笈七籤》所载,加以介绍:
  三界廿八天:
  第一欲界六天:一曰太皇曾天。
         二曰太明玉宝天。
         三曰清明何童天。
         四曰玄胎平育天。
         五曰元明文举天。
         六曰七曜摩夷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是故举其重,因名為欲界。
  第二色界十八天:七曰虚无越衡天。
          八曰太及蒙翳天。
          九曰赤明和阳天。
          十曰玄明恭华天。
          十一曰曜明宗飘天。
          十二曰竺落皇笳天。
          十三曰虚明堂曜天。
          十四日观明端静天。
          十五曰玄明恭庆天。
          十六曰太焕极瑶天。
          十七曰元载孔升天。
          十八曰太安皇崖天。
          十九曰显定极风天。
          二十曰始黄孝芒天。
          廿一曰太黄翁重天。
          廿二曰无思江由天。
          廿三曰上揲阮乐天。
          廿四曰无极县誓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散香无復便止之患,故日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廿五曰皓庭霄度天。
          廿六曰渊通元洞天。
          廿七曰翰宠妙成天。
          廿八曰秀乐禁上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无色界四天,云无復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王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故曰无色界。
  三界廿八天之上為四梵天:廿九曰常融天。
              三十曰玉隆天。
              卅一曰梵度天。
              卅二曰贾奕天。
  四梵天之上则圣境四天:卅三曰太清境太赤天。
             卅四曰上清境禹餘天。
             卅五曰玉清境清微天。
             卅六曰大罗天。
...............................................................  道教又谓天地有五方六国。
  东方弗於岱,九万里之外,极豪林之墟,其国音铭呵罗提之国。国地形正圆,土色如碧脂之鲜,无有山阜,广狭九十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皆行礼而诵高上始气,吟歌化人之音,是得四百岁之寿,无有中夭之命。
  南方阎浮利,卅万里之外,极洞阳之野,其国音则铭伊沙阤之国。国地平博,无有高下,土色如丹,广狭八十一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四尺,皆行礼而诵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三百六十寿。
  西方俱耶尼,七十万里之外,极浩素之垄,其国音则铭尼维罗绿那之国。国地形多高垄,与天西关相接,土色白如玉,广狭六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六尺,行礼而诵咏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六百岁。
  北方鬱单,五十万里之外,国极朔阴之庭,其国音则铭旬他罗之国。国地长流平原,土色黑润,广狭五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二尺,皆行礼而诵咏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三百岁。
  上方九天之上,清阳虚空之内,无色无象,无形无影,空洞之铭元精青沌自然之国。以青气為世界,上极无穷,四覆诸天.则高上玉皇万圣帝真,受生之根元,寿命无量。群仙居之,无量寿。
  中国直下极大风泽,去地五百二十亿万里,纲维地源,制使不落土色,如金之精,中国音则铭太和宝真无量之国。中岳崑崙,即据其中央。中国週回百二十亿万里,其国人形长九尺,皆学导引之术,修上清之道,行礼诵咏高,寿一千二百岁,无有横夭之年。
  道教又谓有九地卅六音,即有卅六土皇,以应卅六天。道教以人死為鬼,鬼入阴曹地府,受阎罗王之审判,恶鬼即被打入地狱受罚。
  道教谓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跡所稀绝,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三岛即崑崙.方丈.蓬丘。
  道教又謂在地上的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統治之十大洞天、卅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原本為古神仙家.方士虚拟的关於神仙世界的传说,后来為道教所承袭,成為道教的神仙世界。对神和仙及其所统治的神仙世界的信仰与嚮往,乃是道教信仰的基础。不景仰这种神仙世界的浩渺,也就是不承认创世主道的浩大与力量之无穷。不相信上有诸天.天帝.天庭.天神,也就没有了道教对天神的崇拜的内容,从而祈禳醮仪符籙等等也就没有必要了。不相信地上有仙人.仙境,也就没有了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视的愿望。所以说,对神仙世界的崇拜,乃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自然是道教徒不容疑惑的根本教义。
  道教在南北朝以后有所谓转轮五道,何谓五道?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经》:
  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
  意思是说,人应守道,如多欲则乱本真,不能还返於道,其神便入五道,善则為神 為仙,有罪则入地狱。不相信五道的存在,也就是不承认人的一切变化,皆由冥冥 中之神所主宰。这也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道教是一种以生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便鼓吹服食金丹能令人不老不死,而且主张最好的是止家不死,当活神仙。这也是追求生,以至於永生。在早期道教行世时,便已强调重生的教义。道教又认為,人的生命并不决定於天命。
..........................................................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这一教义,原始道教已载入《太平经》。
  何谓承负?
  《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来承受其过责;前人有负於后人,后人是无辜受过,这叩承负。换句话说,即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话,则是前人种树,则后人遮荫。
  其二: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害而不止便会乱败,不可 復理还返於虚无,復归元气恍惚。这样的自然循环,也叫承负。
  為什麼会造成承负呢?
  《太平经》中也有两种说法,其一:认為天道循环,自然有承负,因復过去,所以流其后世。卷十八至卅四中说: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意即十世為天道循环之一周,其一世祖有过失,便归其十一世的子孙受惩;或说十世祖以前的过失,均归十世祖以后的子孙受惩;或说: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过於邻里,后生其子孙反為邻里所害,是即明承负也。卷卅七说: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卷十八至卅四总之,承负的时间虽不相同,但前人之过均由后人受惩的说法一致。这样,个人的祸福便与个人行為之善恶无因果关係,一切听任天道循环,受其承负。
  其二:认為古时并无承负之灾,因為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但到后世,因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故產生了承负之灾。
  由於道教在义理方面较乏精緻内容,故总是用《道德经》中的语句,来作為自己的教义,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清静无為、无為而无不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这乃是用道家哲学的词句,来文饰其神仙崇拜及求仙之术。為了避免道家哲学流派与道教的混淆不清,故从道教实际的基本信仰出发,来摄要列举其根本的教理教义。
  总之,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麼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就是在上述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徒对神仙的虔诚崇拜.对神仙幸福境地的响往.对神的惩罚的恐惧。信仰者就曷满怀宗教热忱,在茫茫的迷雾中去寻求希望.幸福及精神解脱,以安慰自己苦闷的或苦难的心灵。
....................................................  四、道教的神鬼
  道教信奉崇高之神,称為天尊或尊神,而三清则為至高无上之尊神。所谓三清,即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之统称。
  理太玄都閬风玉台,总司学道之仙籍,主括三天之人神,万仙受事於玉台,五帝北朝於灵轩矣。次於三天君的五方五老天君。
  道教分宇宙為大罗天.三清境.四梵三界卅二天,共為卅六天,各天都有帝王治其中,有辅助之神无数;又有日月星宸.风雷雨电.河岳山川等神团,神名亦甚繁。这裡只能就其為一般教徒日常崇祀的四御.三元.日月星宸.风雨雷电.河岳山川等神团之大神,略為列举。
  灵官:有所谓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五显灵官。除五显灵官外,其他灵官皆為道坛上供作法者(即高功)驱遣的小神。又司巡察世界,济世护法。《三宝大有金书》说,真武入山修道,其父净乐国王遣大臣率五百兵往寻觅之,后来五百兵亦修道不返,得了道果,便是五百灵官;五百灵官的五位统帅,便是五显灵官,亦称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元帅。五大元帅中之最尊者為都天灵官王善,亦称豁落火车王灵官;又说他是雷部尊神,故又称為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功曹:亦称四值功曹,為道教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值年神明叫太岁,月日时的轮值神则叫功曹。功曹原為中国古代郡县的书吏,道教天庭亦下设有功曹,凡人间祭祀时上奏天庭的表文,焚烧后即由功曹呈递上天。又灵官与功曹,都有护法.赏善惩恶等监察人们行為的职责。
  城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凡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道教将城隍列入地衹。《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他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道门定制》又以城隍為管领之神。通常道教以城隍為幽冥世界府.县地方之神。
  土地:由古代之社稷神衍化而来。本為古神话中管理一小地面之神。道观中平时并不奉祀土地,在斋醮诸神时,才有太社神.太稷神.土翁神.土母神等名目。在举行醮仪时,作法者(即高功)常唸《土地咒》,招令土地奉敕行令,以供役使。《土地咒》中云:此间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出幽入冥,為吾关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上清。
  其他还有灶君.门神.财神以及瘟疫神。还有属於人鬼一类的神,如各姓的祖先,歷史上被誉為圣哲贤才和忠孝节义烈士,亦建祠奉祀。
  道教徒对真人.仙人最為崇钦。在他们的心目中,仙真是得道而有神通的人,是他们的老师和榜样。他们修炼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也能成為仙人。道经中还反復强调,要想修炼成仙,便必须得到真人.仙人传授道法仙方,引度点悟。仙真是真人和仙人的统称。两者性质相同,不过在品级上真人高於一般仙人。
  道教為多神教。道生神,道无所不在,故道教衍生出神亦无所不在的信念。认為有物即有神,甚而气.色.光都有神。道教信道.神.仙.鬼,也相信有邪魔妖怪,精灵魑魅。世俗世界及彼岸世界都充塞著.活跃著各种的神仙和鬼怪。所以说,道教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的色彩。
.............................................................  五、道术和坛醮及戒
  道教斋醮之仪,源於儒家的祭祀仪式,经南北朝上清.灵宝两派及南北天师道道士之推演,逐渐繁复。道教注重修斋,有设供斋.节食斋.心斋,道教自称首重心斋,以求专志於一,虔诚其心。斋.戒.醮.懺有密切关係,在形式上虽有所划分,但在祭祷活动中则混而為一。大体上斋重齐心.戒重规范,醮重祈恩,懺重谢罪。道教戒律清规,并非来源於佛教。东汉流行之。《太平青岭书》中便已有诫,东汉末张鲁《老子想尔注》中已有九行、九不行的规定,稍后又有。老子想尔戒。南北朝以后出现的条文繁琐的戒律,其内容或有仿效於佛教。后世道教主要戒律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即所谓三坛大戒。一般说,正乙派对持戒不重视,全真派则较為重视。坛醮,即法事.道场,坛醮仪式次序及章表文牒格式,统称醮仪。因祭祷的内容不同,故其诵经.宣词亦不相同。坛醮之盛,当从寇谦之.陆修静始,五代杜光庭集其大成。但后世坛醮有的脱离了道教的轨范。道教威仪,名目繁多,条文繁琐,所谓禁忌.咒词.口诀.手诀.踽步.祝词以及修持和日常生活守则,故有规定。从外表看是讲究形式威仪,加浓宗教气氛,实际是约制身心。
  道术与方技.方术意义相同,道教中人也有称之為仙术的。因而道教中人常有,道无术不行之说,亦即道寓於术,行术即是演道之意。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籙.祈禳.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导引.行蹻.方药.服气.存思等等。
  『占卜:』
  古人用龟壳.蓍草以卜筮吉凶,认為是天神所表示的意旨。道教承袭了这种古巫覡之风,以卜占為沟通神意之术。占卜就是求神预示吉凶。后世道教演变而為卜卦.抽签.测字等等。香火道士往往以此术為之,清修道士则不為之。
  『符籙祈禳禁咒诸术:』
  符是帝王下达旨令符凭证,它据有无尚的权威。后来方术之士,亦谓天神有符,或為图,或為篆文,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方士录之,遂成神符。或者说,天神授给了方士神符。认為服符水.佩符图均可以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服符水也称為吞字,因符以丹為字,故亦称丹书吞字。符即天神仙真之信符。因而具有神威及神意。
  与神符并称者為宝籙。一种籙是指戒录,即道教所谓登真籙,即奉道人的名册;另一种是指记录天神的名册。即依照天神的旨令,检劾三界官属之功过,同时也按他们的职责去役使他们。因此符.籙并用,统称符籙。符与籙总曰,即依照天神所授信符,按诸神名册所定之职责,命令某神去执行。故掌握了符籙,便有了代天神役使三界官属的权威。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燾)採纳道士寇谦之之进言,亲略法驾,接受道教符籙,盖意即太武帟受神意而有了劾召百神,统御宇宙一切的神权。这对其维护其地位是十分有利的,故后世帝王颇多效法其故事者。正一籙流传总廿四阶。今略云一二阶,以明正一之由。正一三五百将军籙,有两阶,每一阶分為七十五将军。上阶云上仙,下阶云上灵,是人身中二仪正神也。道教有所谓三山符籙,指魏晋南北朝以后,龙虎山.閤皂山.茅山分传之天师.灵宝.上清三宗符籙。明以后统称正一符籙。
  『禁咒:』
  亦称神咒.神祝,即天神的语言。宣称对病者念神咒,便能召神為之除疾。念神咒以役使鬼神之术,来之於古时的巫祝。
  『令:』
  即仿照官府公文口气对鬼神下命令,坛醮法器中有令旂,道士念咒中常有急急 如律令之语。
  『印:』
  即仿照官府之印所刻的天神之印,其作用略与符同。
  综合以上所述,道教宣称占卜是表达神的旨意,预示吉凶的;符籙是天神的旨令与眾神之名录,可以役使鬼神,排除邪魔和成仙;祈禳是对神有所请求的仪式和方法,可以祈恩禳灾;禁咒是神严厉的语言,可以驱使幽冥之功曹。这些所谓的术,来源於古之巫祝,尔后演变而為道教的主要教术,也是很多道士的主要谋生之方。道士為人以占卜决吉凶,以符籙驱鬼避邪;為人斋醮祈禳以袪灾求福;念咒以去灾.退鬼.避猛兽。这些术,在道教属符籙派,主要為正一派道士所操持。
  外丹.内丹,乃是相对而言,都属道教的炼丹术。外丹指用炉鼎烧炼丹砂等矿石药物而成的.能使人服之长生不死的丹药;内丹指以身体為炉灶,修炼精.气.神,而在体内结丹,丹成则人可成仙。外丹.内丹,方法有别,而基本理论与术语则同,两者统称丹道.金丹道。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為元气為生命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行气,亦称炼气,亦泛指一切气法;但行气与服气亦稍有不同,服气在於服外气以养身,行气则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或者是用气以抗拒外界某种事物之侵袭。简而言之,即心存有所主,气行有所适之意。道教宣称是愈病长生的要术。
  胎息,指炼气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胎息与服气.行气亦有所不同,服气行气乃是吸外界之气,而胎息则是指服自身内气。此术古已有之,《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辟穀,亦称断穀.绝穀.休粮.却粒,即不食五穀之意。道教认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慾。
  道教信行的所谓道功道术甚多,除已作介绍的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走尸、扶乩等等......................................................  好事道术者,大致因其信行分為三种人:
  一者职业道士,以符籙坛醮為谋取衣食之道;
  二者钦慕养生之术,习之以求益寿延年;
  三者信仰神仙,幻想修真登仙。
  此外,社会上也有不法之徒,披著宗教外衣,以此诈骗钱财.甚而危及生命。故世人对所谓道术宜慎辨之,慎行之,以免受害。
  道教道术内容,比较复杂,一般的说,亦非概属荒妄,具体考察,也还有某些可取之处,如黄白烧炼.服饵方药.气法静功.武术动功.吐故纳新.斋醮音乐等,在客观上对冶炼学.医药卫生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确曾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一明显特点,它以生為乐,重生,不是以生為苦,消极等死,甚而求死,而是不厌世,求治世,求益寿长生,主张我命在我不由天,重视养生之术,向自然作抗争,争取生存.安乐。為追求这一理想,所造作的仙方仙术,固然也有一些荒妄之作,但不可否认,在信徒的的实验中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有益於疗病健身的方术,如动功、静功、气功、方药等,其中皆有宝贵的蕴藏,值得今人研究应用。对这一部份内容,道教界的有识之士至今引為该教等优良传统之一 期其有益於人民。当然,我们更应以科学态度加以认识、对待。
............................................................ 作者:三十六面相  回复日期:2007-6-26 12:42:00  以上这些是我所整理的,并不全面,但由于如今,鬼话上出现了很多号称自己是道士,但连经典的“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这样的基本理论都不明白的人,这些人披著宗教外衣,其目的也不甚明确。希望大家能参考本文中的基本概况,来揭露出他们的真实面目。真正地认识道教,了解道教的基础知识。不被某些好事之人利用。.........................................................................................................................................   作者:昨夜长风过长街  回复日期:2007-6-26 14:10:00  主流意识形态下对道家的认识就是这样,带着政治的意图去看待事物永远都是在政治利益中,不会有真正的认识。
  
   试问楼主,道家哪里来的?怎样传承的?那丹是什么?怎么来的?在那里来了?有什么用处?
  
   “科学态度加以认识、对待”?您这句话要害死多少人您知道么?您的科学能解释道家的丹田存在么?
  
   今天的科学就是一个大宗教,尤其在政治领导下的“科学”它正在把人带进一个死胡同,真正的科学可以圆满解释证实万事万物由最大到最小的一切物质。
  
   佛陀传法人间可曾创立了佛教?那是后人给他叫得名字,他本来的名字就是佛法,是用来修佛的,念经、打坐、持咒,参禅、其根本目的就是修佛,只有法门不同,哪里来的教?
  
   道家传道于世间,第一次给人讲明天地人,宇宙之间的联系,要人顺天之根本而生,怎样才能做到顺天而生,其目的是要人回到人的本原状态,最后返璞归真,修成真人。世间叫做得道成仙。
  
   楼主“具体考察,也还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些话怎么讲?难不成您比那苦县老君还厉害不成?他的道法不够您的简练?您还能给改改不成?
  
   佛道之法,乃真法临世,世间人万不可更动,否则必导人偏斜害人啊。
  
   楼主三思,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