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ther……nor:连清川:中国不了解中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3:51

连清川:中国不了解中东

发布时间:2011-08-29 09:56 作者:连清川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91次

  一片那么邈远而陌生的土地,突兀地以如此暴烈与血腥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我们还来不及知道它以往的形状的时候,它就以凤凰涅磐式的重生展现新的面貌。


  仿佛我们并不是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之上,仿佛我们不是一样呼吸着空气吃饭喝水的人类,仿佛他们不是和我们一样由血和肉构成的脆弱身躯。


  我们以近乎游戏的方式冷漠地观赏着在利比亚发生的革命与战争。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死,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革命。当反抗军冲入的黎波里,卡扎菲不知去向的时候,中国民众尚且在官方与民间迥异的表述中混沌着,无从判断。


  可这难道是第一次吗?直接导致利比亚革命的,是中东;利比亚的命运本身就与中东不可分割。可是对于中东,我们知道多少?那一个个然而实际陌生的名字,埃及、突尼斯、也门、叙利亚、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与我何干?


  20世纪在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保守主义政治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和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事实上都在阐述西方政治价值观如何在21世纪维持世界独占地位,但是他们内心身处,都是以伊斯兰文明作为假想敌的。伊斯兰文明的故园和载体,正是中东。


  亨廷顿与福山的理论虽然带有严重的WASP(美国早期主流移民构成,White Anglo Saxon Prostant盎格鲁撒克逊血统、新教徒、白人,延伸为美国保守主义主流思想)情结,在学术界中也广受诟病,但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甚为吃香。这个血统也甚为好莱坞所接受,在多数的反恐怖主义影片中,伊斯兰极端分子往往是反派主角。


  然而,这并非是西方和美国了解中东的惟一途径。事实上,从出版的角度上看,在反伊斯兰与同情伊斯兰的书籍上,并没有明显的一边倒趋向。西方最著名的两大独立知识分子,一个是埃德蒙?萨伊德,一个是苏珊?桑塔格,他们在何为伊斯兰以及如何理解伊斯兰上,对于普通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萨伊德的祖国是巴勒斯坦,但是出生和教育在美国,他一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为伊斯兰正名。他曾经出版过一本著名的作品,《遮蔽的伊斯兰》,痛斥西方的媒体与文化,以偏见掩盖了真相,扭曲伊斯兰在公众中的形象。桑塔格并不是研究伊斯兰方面的专家,可是当9?11发生之后,她立即在《纽约客》发表文章,指出恰恰是由于西方对于中东的挤压和榨取政策,才使得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在她的遗作《同时》中,关于西方对于伊斯兰的误解与挤压,占了偌大的篇幅。


  偏见与恐惧并非与生俱来,而往往是来源于无知。公众对于陌生地域的探索,无非多数来自于媒体与出版。西方的出版对于中东的关注,若不能够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足够给于公众一个全面的理解。事实上,在欧美国家都有着大量的中东书写者,无论是政治还是文艺。2001年9?11之后,对于阿富汗、对于中东,大量的书籍被出版,其中许多都畅销一时,包括了《在德黑兰教洛莉塔》、《追风筝的人》等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汗?帕穆克的作品早就风靡一时,《伊斯坦布尔》曾经在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上长期占据首位。


  尽管民众对于中东并非无知,但是现实利益毕竟是国家决策的主要依据。伯纳德?刘易斯是美国研究中东问题的一个权威,他的声音可以说在华盛顿决策圈中回音广大。他的作品《到底哪里出了错:西方的影响与中东的回应》(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一经出版即成经典,成为中东问题研究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一言以蔽之,他认为,中东是一个无法归化的地域,只有“十字军”,才能将它纳入文明的序列。


  我一边列举这些西方的著作,一边在脑子里努力搜索中文世界里关于中东的名著。非常遗憾,我能想起的,惟有郭沫若翻译的13世纪阿拉伯著名诗作,伽亚谟?莪默的《鲁拜集》。事实上,当初我阅读《鲁拜集》的时候,曾希望在网上搜寻关于阿拉伯那个时代的历史,可是几乎一无所得。那片有着20多个国家、5亿多人口的世界,在我们的文字世界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我的朋友、香港独立记者张翠容恐怕是在当代中文世界中对中东做最详细记录的人。2006年,她出版了自己的战地采访录《中东现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孤独胆怯的人,2005年采访途径纽约的时候,曾寄宿在我家,多次目露怯意,害怕再也没有机会返回香港。事实上,她真的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采访哈马斯领袖一个星期之后,她曾经到过的地方被以色列的导弹夷为平地。但是就是如此,她采访过哈马斯领袖,采访过阿拉法特;采访过以色列士兵,在他们的坦克边上,采访过穆斯林兄弟会,在他们令西方惊颤的总部;采访过伯纳德?刘易斯,在查尔斯河温柔的波光之中。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伊朗前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所著的《从城邦世界到世界城市》,居然有中文译本。哈塔米是哲学博士出身,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在讲述如何去理解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寻找和解与共建世界文明的道路。你几乎难以想象,一个被西方列为“恐怖国家”的总统,对于西方哲学与文明有着如何深刻的见解。


  除此之外,我们所见到的中文世界里的中东,几乎都是猎奇与无知的文字。他们与“时事”结合紧密,他们惟妙惟肖地描摹萨达姆或卡扎菲的宫殿,事无巨细地放大两次海湾战争的故事,寻找中东领袖们豪华奢靡的生活细节;或者他们模仿着西方人对于中东的看法,煞有介事地大段抄录美国欧洲学者对于中东的见解。


  事实上,我们有没有看见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国家战略?如何选择政策走向?我们有没有看见过埃及的民族国家进程如何进行,从纳塞尔到萨达特到穆巴拉克是如何建设国民经济才导致了今日的革命,这对于我们的国家有怎样的启示?我们有没有看到过,关于利比亚是怎样在法国人的手里获得了独立,并且浴血奋战却被卡扎菲窃取了政权?我们有没有看到,也门如何从两个分裂的国家,一个社会主义一个资本主义中合并,并且演变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进程?


  我们不关心中东,我们不阅读中东,我们也没有中东可以阅读。我们只是每日在沙发上看见电视里虚拟的杀戮,我们只是假想我们在中东有着庞大的石油利益,我们无从知道为什么卡扎菲该不该成为我们的盟友。如果说在我们的政治中的确有中东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中东。


  可是难道中东才是我们软肋吗?当吕克?贝松的传记片《昂山素姬》即将公映的时候,我们了解缅甸军政府是什么吗?我们知道一个弱女子为什么而战?我们了解为什么高加索那些弱小贫穷的国家要发生颜色革命吗?我们明白拉丁美洲为什么在左右政治革命之中摇摆吗?


  一个号称崛起的大国,一个在世界各国都有着巨大利益的国家,一个将消费力铺遍所有发达地区的人民,对于整个世界基本无知,也似乎没有意愿知道。谁不害怕它的强大?


  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那你就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才能使你更加了解自己。
 


来源: FT中文网 | 来源日期:2011年8月29日 | 责任编辑:郑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