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ove sth:德国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4:29

       1936年9月8日,柏林波茨坦,Zeppelinfeld 广场纳粹集会的夜景(背景为130个探照灯的光柱)。


       1937年9月Zeppelinfeld 广场的纳粹党集会。这座广场的设计师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是希特勒的私人朋友,纳粹德国“首席建筑师”。1933-1938年的六年里,纳粹党每年都在这座“可以容纳34万人”的Zeppelinfeld 广场举行纳粹党及其支持者的集会。
 

       广场全称Reichsparteitagsgelande,英语Reich Party Congress Grounds(帝国党大会广场)。        建筑天才  管理天才

       施佩尔(Albert Speer)曾设计了一个世界最大的运动场,“将在德国征服世界之后使用”: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座位40万个。这项工程1937年动工,原定于1945年竣工,1939 年战争爆发后停工了。
       右图是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的这个德国世博会展览馆,与苏联的世博会展览馆恰好面对面,背景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阿尔伯特·施佩尔,1905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建筑世家,他父亲和祖父都是建筑师。
       1931年,26岁的施佩尔加入了纳粹党。
       1932年,27岁的施佩尔拿到建筑设计师证书。
       1933年,第二年,希特勒选举获胜,担任德国总理,施佩尔首先设计了戈培尔的宣传部大厦,然后设计建造了纳粹集会活动场馆Reichsparteitagsgelande等。
       施佩尔的设计天赋得到希特勒等人的赏识,“他很快成为核心圈子的一个成员”,很多德国的重大项目都是施佩尔设计的。例如,纳粹党集会的各种会场设施,希特勒的新的总理府,巴黎世博会的德国展览馆,柏林奥运会的德国主要场馆,新的德国首都日耳曼尼亚(Germania)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等等。 

        1939年1月10日照片:施佩尔为希特勒设计的新总理官邸(Reich Chancellery)的豪华走廊。

             施佩尔(Albert Speer)设计的德国新首都日耳曼尼亚(Germania)的国会大厦:这些设计称为Welthauptstadt Germania(意思是world capital Germania,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亚)。
       虽然这些项目从未动工建设,但是施佩尔和其他建筑师,在1933-1939年期间,在德国柏林和其他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或改建或重新规划。“战争爆发后,施佩尔最担心的仅仅是自己的项目能否按期完成”。
  
       左图:希特勒左边是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右边是德国雕塑家Arno Breker(1900-1991)。
        右上图:施佩尔坐在一个台阶上休息。       右下图:1935年的施佩尔。战争后期,施佩尔奇迹般的保持了德国经济的运转和军需生产。       1942年2月8日,德国军备部长Fritz Todt 因飞机失事死亡,第二天,希特勒任命“建筑师”施佩尔担任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职务全称:军备与战争生产部部长,Minister of Armaments and War Production)。
    1942-1945年期间,整个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都是由施佩尔主持的。施佩尔的才华在于:面对毁灭性的,越来越猛烈的盟军的大轰炸,“德国的军需生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德国工业生产最高峰是1944年下半年:当时战场上德军有150个师,但是施佩尔生产的军需物资可以供应270个师。德国人普遍认为施佩尔是“一个组织管理的天才”,大家称他为“德国政府的二把手”(second hand of State)。    1945年2月,施佩尔直截了当告诉希特勒:战争失败了,“没有第二个人敢于对希特勒这样说话”。    1945年3月,希特勒下达“尼禄法令”(Nero Decree):以焦土政策毁灭德国境内和被占领地区的一切。    1945年3月,施佩尔找到希特勒,“要求由他一个人全权负责这个尼禄法令”,希特勒签字同意了。但是“施佩尔故意全面拒绝执行这个命令”,他竭尽全力避免德国的人员与德国各种基础设施的“不必要的损失”。       1945年4月22日,施佩尔从汉堡来到柏林,最后一次面见希特勒,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希特勒坚持他的思想理念并称他将会自杀。施佩尔坦率的告诉希特勒:他没有执行“尼禄法令”去毁灭德国,同时,施佩尔再次重申他对希特勒的友谊和忠诚。他回忆说:希特勒听着,流下了眼泪,没有责备他,他说他“知道希特勒会是这样的反应”。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这个焦土政策也不了了之。施佩尔功不可没。


      施佩尔第一次被希特勒邀请吃饭只是一次工作午餐,后来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吃晚饭,喝茶聊天,在早晨或者晚上一起散步,“他们很快发现双方有太多的共同点和相似的爱好”“两个人互相喜爱,互相欣赏”。
    比希特勒年龄小16岁的施佩尔并不清楚党卫军那些大屠杀和集中营等罪行,可能希特勒也不希望他的这个“唯一的朋友”知道那些事情。直到今天“仍然不清楚他对纳粹大屠杀了解多少”。
    施佩尔坚持说:他对大屠杀等等一无所知,希特勒从来也没有和他谈到过那些事情。
       希特勒敬佩和喜爱施佩尔,从来没有对施佩尔发过脾气。相反,倒是年轻的施佩尔有时会对希特勒大发脾气,但是每次他走了以后,希特勒总是喃喃地说:“他是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一个”。       他在战前,一直忙于设计德国的新首都。1940年,斯大林邀请施佩尔访问莫斯科,但是被希特勒拒绝了。希特勒说:“斯大林肯定会留住施佩尔,直到一个新的莫斯科建成以后,才会把施佩尔放回来”。
       纽伦堡审判中,“施佩尔是少数几个真诚悔过的战犯之一”。在审判中,他把责任和罪过全部揽到德国政府包括自己的身上,“他的态度极其坦诚,他没有回避他的责任”。    纽伦堡审判中,施佩尔还坦率地承认:“如果说,希特勒有朋友的话,我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由于施佩尔在战争后期(1942-1945年)征集和管理了大量的外国劳工或战俘劳工,维持德国的工业生产体系的运转,纽伦堡审判对他的指控,主要是他大量雇佣了“被强迫的劳工”。另一方面,很多证据表明:施佩尔在视察德国工业设施时下达过很多命令,要求改善和提高劳工和战俘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和待遇等。    1946年,他被判“监禁20年”。英美法苏四国的8位法官中,起初曾有3位法官(苏联2位,美国1位)提议判处施佩尔死刑,但经过一天讨论后,法庭没有判他死刑:这里的原因,就是上面列举的故事和情节。


       1945年,德国柏林的“中轴线”及其周边,被盟军飞机炸成了废墟。
       1966年,20年后,施佩尔出狱了,并且出版了两本非常畅销的回忆录:
       《Inside the Third Reich》,回忆1942-1945年他担任纳粹军备部长之前,主要的建筑设计等活动。
       《Spandau: The Secret Diaries》,描述他在Spandau监狱的生活和他与希特勒的各种关系。        1981年,施佩尔在访问英国时患病,在伦敦去世,“当时他正在撰写他的第三本回忆录”。     
       他的儿子,小施佩尔(Albert Speer, Jr,1934-至今,右图)在1964年就获得了第一个建筑学奖项(当时他父亲,老施佩尔还在服刑),小施佩尔成立了德国著名建筑公司之一,AS & P(albert speer & partner gmbh)公司。
       2001年,AS & P 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参与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策划和设计
       2008年,作为“参与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策划设计的七家欧美公司之一”,小施佩尔提出:围绕北京的中轴线建造奥运场馆。这个建议被采纳并实施了。对此,小施佩尔在记者采访时解释说:这个北京中轴线原本就是存在的,不是他发明或发现的。    2010年,小施佩尔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人们还是总把我的名字和某些人(他父亲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使我有时候感到心里很疲倦”。不知什么缘故,他的公司在中国和俄国的业务都非常顺利。    现在,小施佩尔的AS & P公司活跃在欧洲中东上海莫斯科等地,“建筑和策划工程排到了2022年”。 


      1969年,约翰内斯·施坦因霍夫(Johannes Steinhoff,1913-1994年)在北约的总部。        纳粹王牌飞行员   北约三军总司令        施坦因霍夫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王牌飞行员之一。       1934年,施坦因霍夫加入了德国海军航空学校。       1935年,施坦因霍夫加入了德国空军。       1944年,施坦因霍夫获得了德国的最高荣誉奖章,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with Oak Leaves and Swords),这种勋章仅授予功勋卓著的战士或者指挥官:       他在二战中,执行了993次飞行任务。       他在二战中,总共击落了176架敌方(盟军)的飞机,其中:152架在东线战场,12架在西线战场,12架在地中海战场。       他在二战中,自己也被击落了12次。       1945年,施坦因霍夫的喷气战斗机起飞时轮胎爆裂,飞机起火。施坦因霍夫严重烧伤,手术整形和休养了两年(1945-1947年)。战后,一位英国外科医生整形修复了他的眼睑。       1950年,他加入一家广告公司。       1954年,他参与欧洲防卫共同体谈判。       1955年,他加入西德国防军,负责筹建空军。       1956年,他赴美国培训,担任西德空军参谋次长,位于华盛顿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NATO)军事委员会的委员。       1965年,他担任中欧联合空军参谋长和副司令。       1966年,他担任西德国防军总参谋长,晋升上将。       1970-1974年,他当选并担任北约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总司令)长达四年:也就是说,一个当年的纳粹德国的空军飞行员,最后担任了北约几百万大军的四年的最高司令官。       1974年,施坦因霍夫退役后,担任德国飞机制造企业Dornier Flugzeugwerke 公司的董事和董事长。       ……    美国和北约的政策的原则:在美国军事力量和原子武器的支持下,西欧各国组成共同防御体系,摒弃前嫌,捍卫和保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集体对抗苏联集团的军事威胁。所以,美国政府一贯坚持欧洲各国之间恩恩怨怨的和解,尤其是大力促成了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旨在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由于美国本身也在这场战争中伤亡很大,所以,美国进行的欧洲和解,并不那么轻松和容易……       1985年,VE Day(Victory in Europe Day,欧洲胜利日)的“四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美国总统里根和当时已经90岁高龄的美国上将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1993,二战时担任第82空降师师长)准备祭奠位于德国比特堡(Bitburg)的德国军人公墓,Kolmeshohe Cemetery 公墓。       这里埋葬着2000多名德国军人,甚至包括22名武装党卫军。       这是德国总理科尔的提议:表现德国与美国的真诚和解。       里根,科尔,李奇微,施坦因霍夫代表美国和德国参加了这次祭奠活动(右图)。在此之前,很多犹太人团体和美国复员军人团体强烈反对,给里根总统施加了很多国内压力和政治压力。       但是,里根总统不为所动,坚持前往祭奠。       1985年5月5日,里根在科尔,李奇微和施坦因霍夫陪同下,来到埋葬着德国军人的Kolmeshohe Cemetery 公墓。美国总统里根献上了一个花圈,然后发表了一场演讲:       “躺在阴冷的,死寂的土丘下的,上帝的孩子们(注:这2000多名德国军人的平均年龄为18岁)……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宣誓:让这一切,永远不再发生……”       里根的演讲结束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站在里根侧后方的72岁的施坦因霍夫将军,突然转过身来,与90岁的李奇微将军紧紧握手,两个老军人都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里根总统也笑了,然后,里根和施坦因霍夫的手也紧紧握在一起,两个人使劲地上下摇动着紧握的双手,无数人热泪盈眶……事后,科尔总理感谢施坦因霍夫的这个“安排之外”的意外举动,施坦因霍夫回答说:这是他当时觉得唯一可做的事情……    当时,7500多位观众摇动着美国和西德的国旗,观看了这次祭奠活动。科尔对里根表示感谢说:“这一步……走过德国士兵坟墓的这一步,不是轻松的一步。我以一个私人朋友的身份感谢你,和我一起走过了这一步”。里根的回答真诚而坚定不移:“这次祭奠,也搅动了很多美国人和德国人的感情,某些过去的伤疤,现在又被重新揭开了,我对此感到非常的遗憾,但是,现在是抚平这些伤痕的时候了……”    像施坦因霍夫将军这样,曾经给盟军带来重大伤亡的德国空军飞行员,还有一大批人。       英美国家不仅没有处罚这些德国军人,也没有伤害他们的自尊,甚至没有隐瞒他们的战绩。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伦敦皇家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德国飞行员海因茨·沃尔夫冈·施瑙费尔(Heinz-Wolfgang Schnaufer,1922-1950年)的战斗机机舵,机舵上标识着他击落的盟军飞机的数量。       此外,现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里,也在展出施瑙费尔的一个标识着他击落盟军飞机数量的战斗机尾翼。       在自己首都的博物馆里,公开展示敌方军人的战绩的国家和民族,胸怀是何等的坦荡和广阔。不述。        施瑙费尔擅长夜间飞行,他总共击落了盟军121架飞机,全部是在夜间击落的,其中114架是英国轰炸机。施瑙费尔获得了最高荣誉奖章: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with Oak Leaves and Swords)。       1945年5月,施瑙费尔向英国军队投降后,不久即被无罪释放。1950年7月,他在开跑车时与一辆卡车相撞,伤势过重死于医院。       德国战绩最高的飞行员是埃里希·哈特曼(右图,Erich Hartmann,1922-1993),他总共击落了盟军352架飞机,其中345架是苏联红军飞机(这里包括260架战斗机)。哈特曼自己被击落16次。他的机头涂成黑色,被苏联人称为“黑色魔鬼”。哈特曼也获得了德国最高荣誉奖章: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哈特曼的二战记录是迄今为止人类空战格斗的最高纪录,日本人称他为“撃墜王”(击坠王),麦克阿瑟将军也高度赞赏他的“逼近到100米再开火和闪避飞离”的飞行绝技和战术创新。    战争结束时哈特曼年仅23岁,绰号“娃娃”。他执行过1405次出击而没有受过一次伤。二战中德军与苏军的差距之大,大到难以解释:“很多情况下,苏军是在督战队和政委逼迫下作战的”。所以,1941年6月22日攻击苏联的命令下达的同时,德军接到一个特殊命令:如果俘虏了苏军的政工人员,不予审判,一律处决。    哈特曼战后的故事,相当曲折:德军上级下令,让他和其他德军王牌飞行员“飞到英国,向英军投降,不向苏联投降”,但是这个“娃娃”舍不得离开他的联队,他们向突击抵达的美国装甲部队投降了。由于他们的投降地点在捷克,属于原应由苏联占领的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战俘都被转移给迟到的苏军”。哈特曼也被转到苏联。苏联希望哈特曼与东德“合作”,他拒绝了。一个苏联军官在审讯时,试图用藤条打哈特曼的头部,这个“娃娃”抓起自己坐的椅子,反而把这个苏联军官打出了审讯室。最后,苏联判处哈特曼“监禁25年”,罪名是这个“娃娃”击落了345架苏联红军的飞机。       1954年,西德政府与苏联开始释放战俘的谈判。       1955年,这个“娃娃”被释放回西德:这一年他33岁。       1956年,哈特曼加入了西德空军,参与西德空军的重建。       1970年,哈特曼因为反对配置美军的F-104战斗机而提前退役:他为西德空军服务了长达15年。       1997年,俄罗斯政府宣布,对哈特曼的“全部战争指控都是非法的”。苏联档案解密了:瓜分波兰而导致二战爆发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其中斯大林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各种罪行,甚至远远超过了希特勒。不述。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的院子。        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的荣誉军人榜,铭刻着一战和二战牺牲的澳大利亚军人。              马歇尔计划:欧洲的复兴        1959年,马歇尔将军去世。在葬礼上,已卸任的前总统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时,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使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第一次提出免费资助世界各国复兴经济的计划,后称“马歇尔计划”。    当时的背景:“二战后,起初人们普遍认为,欧洲的重建,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重建,不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它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和殖民地,快速恢复经济。然而,直到1947年,这些国家的经济依然不见起色,欧洲各国的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的水平以下,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    当时的实情:“二战破坏的不仅是欧洲的经济,欧洲各国的基础设施乃至社会结构也都被破坏殆尽”。       1945-1947年,“在战后的最初两年里,虽然美国向欧洲各国,已经无偿援助了90多亿美元,仍然没能看到欧洲经济的起色”。    1947年,为此,美国提出了《欧洲重建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1947-1951年,“马歇尔计划”执行了四个财政年度,美国再次无偿援助欧洲各国合计约130亿美元。但是,这个金额占美国GDP的比例不大:    1948年,美国GDP为2480亿美元,亦即整个“马歇尔计划”的美援总额仅占美国一年GDP的约5%。当时美国拥有世界黄金的70%和生产能力的45%……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学因为马歇尔将军在二战中的贡献,授予马歇尔法学博士的荣誉学位。在授予学位的典礼上,刚刚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关于《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讲话:    “……美国必须尽一切可能使世界经济的健康得以恢复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存在政治的稳定,就不存在有保证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为了对抗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任何一个希望得到恢复的政府,都会得到美国不遗余力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这个计划“不针对特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只是为了“消灭贫穷”。    马歇尔的讲话,当时没有提出任何细节和数字。他的讲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号召欧洲各国自己编写重建书面报告,资金则全部由美国支付:按照人口分配,包括苏联及其傀儡国。简而言之:各国编制复兴计划,美国出钱。马歇尔强调指出:“只有经济稳定,才能带来政治稳定”。此外,美国通过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向战后经济萧条的世界其他国家也发放了大量援助(以联合国的名义,资金来自美国)。        马歇尔和美国政府深知:在欧洲,苏联和德国是最为急需美国的援助的两个国家。        苏联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经历了“连续11年内战和内斗”才开始经济建设的一个农业国: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档案解密:计划没有完成),“集体化”带来大饥荒,农民死亡700万以上。       1933-193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32-33年大饥荒死亡500-1000万人,36-38年全国陷入“大清洗”和屠杀。       1939年开始,苏联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刚刚建立的苏联工业体系被德国军队迅速摧毁了。    ……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主要城市全部破败不堪,经历战火的很多城市已成一片废墟,与德国类似。    1947年,美国一再鼓励苏联和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编制“重建计划”申请美国的无偿援助,波兰和捷克曾派代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有关会议,后被召到克里姆林宫,受到斯大林的训斥。    1947年,马歇尔将军亲自飞赴莫斯科,面见斯大林,斯大林仍然不接受“马歇尔计划”,因为美援虽然不需要偿还,但有一个前提:受援国家“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和民主选举”。斯大林拒绝并指使所有东欧集团国家拒绝了美援……斯大林的倒行逆施,使得人类的进步被推迟了几十年。不述。
    德国政府,一致同意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政府,一致同意“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支持德国战后经济复兴”的主要根据,包括两个历史教训:    第一点是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一战后欧洲经济长期衰退和萧条,导致二十年代全球大萧条,最终也拖累了美国。第二点是必须支持战败国经济复兴:一战后,贪婪的法国当时希望“榨干德国的血”,最后既没拿到赔款,还激起了又一次战争。二战后,“法国仍然希望从已成一片废墟的德国得到赔偿”。    但是,“1919年,美国没有在一战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一次,美国也没有同意法国人的要求”。           1951年,“马歇尔计划”结束时,参与计划的所有欧洲国家的经济全部恢复到战前水平(只有损失最为惨重的西德推迟了几年才达到战前水平)。    1953年,马歇尔将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马歇尔计划”之后约30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马歇尔将军认为:“繁荣兴旺的欧洲,必需一个稳定的工业化的德国提供经济基础”,并且“这是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基石”。这就是“美国清教徒的大海一样的胸怀”。    主持复兴计划的马歇尔将军“一次又一次提高了允许德国生产钢铁和煤炭的限额,使陷于绝望的德国人可以用钢铁和煤炭交换西欧的粮食,中欧的蔬菜和北欧的鱼类。当时占领德国的四方中,只有英国支持美国”。    反对复兴德国的“主要阻力不仅来自苏联,还来自法国”。但是马歇尔计划中援助最多的四个国家依次为:    英国   32.97 亿美元    法国   22.96 亿美元    德国   14.48 亿美元    意大利 12.04 亿美元    其中德国和意大利,曾经是二战中美国的敌人。如此对待刚刚战胜的敌人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1970年,西德经济复兴后,西德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在访问波兰华沙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突然一下跪在了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一年,经历了“经济奇迹”的西德开始对波兰援助与合作,对东德开展缓和谈判……       1971年,第二年,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长期以来“马歇尔计划”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因为“马歇尔计划消除和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西欧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最终走向一体化:欧盟诞生。       其中,美国大力促成的法国和德国的和解是关键因素之一。       1955年,西德恢复主权,再建联邦军队,同年成立北约。       1957年,萨尔保护领(Saar Protectorate)经过公民投票,回到了德国:一战后,这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被法国占领成为二战的起因之一。二战后,这里再次被法国占领。公民投票之后,这里成为西德的萨尔州。       1957年,以法国和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盟的前身。       1961年,“东德叛逃到西德的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之后,苏联占领下的东德突然建造“柏林墙”。当时,西德经济持续增长,东德和苏联集团经济越来越差,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失败了……       1965-1975年,铁丝网为主体的“柏林墙”改为钢筋水泥结构,西德继续发展,东德继续衰落。       1975-1989年,东德建造更加坚固的“第四代柏林墙”,但是东德的经济依然奄奄一息。       历史学家评论说:“从马歇尔计划开始的东西欧洲的差距,越拉越大”。        柏林墙倒塌   苏联的崩溃与“休克疗法”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图为他与里根“一对一会谈”:欧洲的和解与重建进入新的阶段。           1987年6月12日,在“庆祝柏林建城750周年”的庆典上,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推倒这堵墙》(Tear down this wall)。在勃兰登堡门前的讲台上,里根总统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直接发出了挑战:    “我们欢迎改变和开放,因为我们相信,自由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自由的进步只会增强世界和平事业。苏联可以做出一个不会引起任何误解的象征性行动,这项行动必将戏剧性地推进自由与和平事业。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寻求和平,如果你寻求苏联和东欧的繁荣昌盛,如果你寻求自由,请你来到这里,来到这个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个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原文:We welcome change and openness; for we believe that freedom and security go together, that the advance of human liberty can only strengthen the cause of world peace. There is one sign the Soviets can make that would be unmistakable, that would advance dramatically the cause of freedom and peace. 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f you seek peace, if you seek prosperity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you seek liberalization, 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       东西两个德国几十万人聆听了演讲,包括当时的东德女科学家,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女士。       1989年11月9日,里根演讲29个月之后,柏林墙倒了,东欧集团崩溃。        1989年12月2-3日,布什总统与戈尔巴乔夫总统举行了著名的马耳他会谈(Malta Summit),“德国,法国和英国的首脑鼓励美国总统布什”与苏联首脑面对面的探讨“迅速改变之后的欧洲的未来”。在马耳他会谈上,美苏双方正式宣布:“冷战结束”。       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引进“多党制度”。       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8月19日:反对改革的苏共保守派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政变:大部分部队都不服从调动,只有陆军司令Valentin Varennikov 将军调动了两个装甲师进入莫斯科,但是部队指挥官当场宣布效忠叶利钦和改革派,这些军队反过来逮捕了发动政变的保守派领导人(1994年叶利钦特赦了所有被捕者,包括陆军司令Valentin Varennikov将军,这位将军后来在新的俄罗斯议会成为反对党领导人之一,不述)。       1991年8月23日:叶利钦下令,在俄罗斯禁止苏共的活动。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       1991年11月:叶利钦再次下令禁止苏共在俄罗斯活动。从此,俄罗斯境内不再存在苏联共产党。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各个加盟共和国已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已不存在。                苏联计划经济体系改革,极其困难。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全部都失败了。       叶利钦采纳了西方建议的“休克疗法”,终于摧毁了计划经济,但是带来了急剧的经济衰退和生活水平下降,“通货膨胀率最高的时期达到2500%”“北极熊抬上手术台以后,就没有能活着下来”。       按照承诺,美国以各种方式给予俄罗斯大量的援助和投资,但是“这些钱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俄罗斯经济积重难返,依然不见起色。右图是“花光了美元,又搞不清楚原因”的无奈苦笑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笑得直流眼泪,腰都直不起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合影。       1991-1999年,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八年的时间里,俄国经济始终徘徊和下滑。2000年普京上台后,经济开始恢复和上升。这些过程和原因,各种评述不一。不述。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受害者,在苏联解体的同时,终于统一了。       德国的统一,只是欧洲的“道路漫长”的和解与“欧洲统合”的一部分。        阿登纳   德国复兴的领路人        德国的复兴,首先感谢美国:第一是感谢美国不仅没有索取战争赔款,还通过“马歇尔计划”赠送给了德国14.48亿美元的援助;第二是感谢美国的驻军:保卫德国的安全;第三是感谢美国人主持公道,例如在法国人占领的萨尔州进行“民主投票”,使得萨尔州回到了德国……    德国的复兴,还要“感谢美国和英国的战俘政策,给德国西部留下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美国的德国战俘,数量最多,“超过500万人”。美国没有殖民地经验,更没有管理战俘的经验,所以“美军战俘营的伙食和住宿待遇都很差”。但是,没有劳役,没有虐待,500万德军战俘很快都释放了。    英国的德国战俘,约百万人,英国人非常友善的对待德国战俘,“劳动轻松,还发工资”,战后也释放了。    法国的德国战俘,约百万人,法国人让他们做“辛苦的劳役”,在1947-1950年间逐步释放了。    苏联的德国战俘,两百万人以上,大部分运到西伯利亚等地,盟军每年催促,苏联每年释放一点战俘……最后,直到1955年德国总理阿登纳亲自前往苏联,以全部释放德国战俘为“德国与苏联建交的条件”,迫使苏联释放了最后的一批战俘。但是还有一百多万的德国战俘至今“下落不明”……(附注:根据2010年日本官方资料原文,“苏联掠走了一百多万日本战俘,其中至少46万人再也没有回到日本”,而蒋介石把所有日本战俘全部送回了日本)     二战结束至今六十多年,德国人回忆“德国战后复兴的三件大事”:    第一,主因:美军不仅经济援助西欧,并且长期驻军西德,“这样一来,所有人都打不起来了”。    第二,内因:德国总理阿登纳,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法国签订《德法友好协议》,与西欧的和解。    第三,外因:德国总理勃兰特,与东欧的和解(此前西欧已经和解)。    最终的结果: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再次统一,再次复兴:真正的崛起。     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年),二战后德国复兴初期的国家领导人。    希特勒的12年使德国经历了“兴起-战争-败亡”,阿登纳的14年使得德国开始了“经济奇迹”。    1917-1933年:他担任科隆市长。一战后的困难时代,他每天为贫困市民提供20万份食物。       1922-1933年:魏玛共和时代,他兼任普鲁士国家议会的主席。他与战胜的英国方面关系良好。       1933-1945年:希特勒掌权的12年,阿登纳赋闲在家。施佩尔在回忆录《Spandau: The Secret Diaries》中说:“希特勒非常欣赏阿登纳的建筑才能和管理能力,但因政见不同,希特勒不知如何使用阿登纳”。       1846-1949年:美国占领军再次任命阿登纳为科隆市长,但是英国占领军罢免了阿登纳。于是,阿登纳全力以赴于组建一个新的德国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CDU):他把新教(Protestants)和罗马基督教Roman Catholics)统合在一个党内,推崇民主和基督精神。       1949-1963年:他的党在1949年的西德首次大选获胜,他当选为西德第一任总理。当时他73岁,人们以为他是暂时的过渡性国家首脑。“谁也没有想到他一直干到1963年,87岁”。在阿登纳当政的14年里,德国复兴了。       1967年,91岁的阿登纳去世。在多次民意测验中,阿登纳始终名列德国名人榜第一位,甚至被誉为“国父”。       有关阿登纳的几张官方档案照片如下。 

      1950年9月,阿登纳总理的办公室的档案照片。他说:“我吃了30多年的安眠药……” 

        1955年9月,从苏联返回的阿登纳与一位德国战俘的母亲的档案照片:直到1955年,二战结束10年后,阿登纳亲自前往莫斯科谈判,苏联人才释放了最后一批德国战俘。 

              1963年1月22日,德国和法国签署《法德合作条约》(Franco-German cooperation)的档案照片,这个条约是美国大力推动的结果,也是“阿登纳和戴高乐两位国家首脑私人关系的结果”:法德(西欧)和解的里程碑。    2003年,《法德合作条约》签订40周年时,法德商定了更多的合作,例如外交部长每年会商两次等。    2006年,法国和德国出版和使用了内容一致的教科书,适用于12年纪(约18岁)以下的德法两国的中小学生,“以免历史的负面内容造成相互的无知”。这些历史课本,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内容。          1951年,阿登纳要求国会,准备赔偿“大屠杀”的受害者,受偿主体为以色列。    1955年,阿登纳与以色列签订“卢森堡协定”:每个“大屠杀”幸存者赔偿3000马克,合计34.5亿马克。    1966年,已经退休的阿登纳,成为访问以色列的第一位的德国重要政治家(他第二年就去世了)。     1962年,阿登纳心脏病发作,身体逐渐不适,1963年辞职:距离他的第四任总理任期还剩两年。    1966年,阿登纳仍然继续担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91岁。    1967年4月19日,阿登纳去世,西欧所有国家首脑都出席了葬礼,美国总统也远渡重洋参加了葬礼……    西德战后“30年经济奇迹”的14年是阿登纳执政的,西德复兴是纳粹德国退伍军人们实施的…… 

       1942年,苏联战场上的德国士兵。               左图:马西里(Hans-Joachim Marseille,1919-1942年),德国空军飞行员,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他共击落158架敌机,其中151架在北非战场。1942年,他因飞机故障跳伞丧生,年仅23岁,葬于北非。       右图: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Hans-Ulrich Rudel,1916-1982年),斯图卡俯冲轰炸机(Stuka或称Ju 87)驾驶员,钻石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with Oak Leaves, Swords, and Diamonds)的唯一获得者。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执行了2,530次飞行任务,主要在苏联战场摧毁了2000多个地面目标,包括:800车辆,519辆坦克,150门火炮,一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一艘苏联战列舰,70艘登陆艇,4列装甲火车,几座桥梁和9架飞机(800 vehicles, 519 tanks, 150 artillery pieces, a destroyer, two cruisers, one Soviet battleship, 70 landing craft, 4 armored trains, several bridges and nine aircraft)。        1945年5月8日,鲁德尔率领8架德军飞机飞到德国南部巴伐利亚Kitzingen 机场降落,投降了美军。       然后,鲁德尔在医院休养了11个月就被释放了:斯大林曾经悬赏10万卢布捉拿他。       鲁德尔的摧毁2000多个地面目标的“惊人的战争记录,今后可能无人能够打破了”。       1948年,鲁德尔移民阿根廷,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经常来往德国。在军事上:鲁德尔训练过阿根廷的空军,鲁德尔还“为美国的A-10雷电式地面攻击机(A-10 Thunderbolt)的研究开发贡献过经验”(上图:美国A-10 雷电式地面攻击机,这种机型从1972年服役,美军至今仍在使用)。       ……无数优秀的德国的军人,投身到德国的复兴事业中。但是,必须首先必须并行不悖地解决两个难题:既要对参与战争罪恶忏悔,又要重新树立德国军人和民众的自尊和自信。没有自尊和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崛起的,没有真诚忏悔的民族也是无法真正建立自尊和自信的……        忏悔罪过   恢复自尊   建立信心        那么,率领人民复兴了德国的阿登纳是怎么看待纳粹德国的国防军的呢?        阿登纳一方面彻底否定纳粹及其战争罪行,另一方面大力赞扬国防军(二战后,纳粹党卫军和盖世太保等被列为犯罪组织,国防军则不属于犯罪组织):8000万人口的德国,军人和准军人约占1800万人。       阿登纳非常清楚:“德国国防军几乎是全部德国青壮年男人”,他们对德国的复兴,至关重要。     1951年4月5日,阿登纳在联邦议会说:“那些违反人类法律和战争规则的罪犯,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但是真正有罪的人所占比例如此之小,以至前德国国防军的荣誉不会因此被损害”。    1952年12月3日,阿登纳在联邦议会说:“今天,在这座建筑里,我们愿以政府的名义宣布:我们认同所有继承军队传统的,曾经在陆海空军光荣作战的人民的士兵。我们相信,德国士兵的良好声誉和伟大业绩,已经留在我们的人民中间。一个共同的,我深信我们能够完成的任务是:把德国军人的传统价值和民主相融合”。     事实上,二战前的德国人民,“没有自由,民主,人权的概念,只有忠诚尽职,服从纪律等概念”。    事实上,一战推翻了德国皇帝后,1918-1933年德国人民“在民主制度下饱受饥饿和通货膨胀十几年”,所以选择能够让他们吃上饭,开上汽车,住上新房子的纳粹。德国人民并不知道,他们的“民主制度”是不完备的,他们选择纳粹的原因只是基本物质需求,“最初,绝大部分德国人既不关心犹太人问题,也没想称霸欧洲”。    一些德国人的回忆,摘录如下: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署,德国人觉得不会打仗了:捷克苏台德和奥地利,已经并入了德国。    1939年,《慕尼黑协定》一年后,9月1日,德国和苏联联合攻打波兰。英法宣而不战。    1940年,拿下波兰,德国人以为战争结束了。突然,开始了西欧战役:与英法开战了。    1941年,法国投降,英国败退以后,德国人以为战争结束了。6月22日,大批集结到波兰的德军突然接到命令:进攻苏联(即另一半波兰)。听到命令的士兵,没有欢呼,只有沉默:“天哪,我们不是盟友吗”……    1943年,坏消息最多:2月斯大林格勒德军投降,6月美军在西西里登陆,8月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9月意大利投降,10月意大利向德国宣战……“德国百姓,对这些一无所知”。    1944年10月,美军和苏军在同一天攻入德国境边境:美军没有杀人,苏军大开杀戒,屠戮平民。德国人更加激烈地抵抗苏军,希望向美军投降。从苏军进攻的东部,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向美军进攻的西部……     真正的“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概念”是美国人带到了德国,并改造了德国。    真正的德国繁荣与崛起是欧洲的和平带给了德国:先是西德,后是东德。    美国人打败了德国人,但是美国人始终维护德国人的尊严,包括德国军人的尊严。       几十年后德国人终于发自内心地承认:美国人是“欧洲的解放者”,也是德国人的解放者,正是因为美国人不仅给德国带来援助,投资,技术等等,还帮助这个优秀民族恢复了自尊和自信。    这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例如,艾森豪威尔“把占领巴黎的荣耀”留给了自由法国的军队,“把占领柏林的荣耀”留给了苏联红军。不述。           德国的两次不成功的“崛起”     在此之前,欧洲的“问题青年”德国,曾经有过两次“崛起”。    这两次崛起的成果,分别毁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847年,柏林的铁工厂。当时,以首都为柏林的普鲁士王国为中心,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之后,300多个公国分裂的德国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这次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成果几乎丧失殆尽。 


       1935年,希特勒上台第三年,德国重整军备:图为1935年德国巴伐利亚生产的大批坦克列队开出。       1933-1939年的六年是德国的第二次“崛起”,此后的六年战争,成果再一次丧失殆尽。 

              1938年3月11日,“同样说德语”的一战中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为一个国家”,图为维也纳民众狂热欢迎希特勒的访问:这是二战中德国侵占的第一个国家。二战后,盟国又把德国和奥地利分为两个国家。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与希特勒签署《慕尼黑协议》后再握手,德国“合法”入侵了第二个国家捷克(苏台德)。理由:捷克的这一地区,居住着约390万德国人。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协定》(Molotov-Ribbentrop Pact):瓜分波兰。              1815年,德国奥地利俄国三国把波兰瓜分了。
       1916年,101年以后,德国奥地利击败俄国,在原俄占波兰地区恢复了波兰国家,作为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国。
       1918年,列宁下令80万红军攻击波兰,新成立的波兰只有10万军队,迅速组建了50万新的军队:波兰战胜,反攻和吞并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这场惨败,迫使列宁“放弃欧洲,向东方输出革命”。
       1919年,德国和奥地利在一战中失败,波兰立刻站到“复国恩人”德国和奥地利的对立面“参与分赃”,割走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大片领土,并且与战胜国英法签订协议,成为“两面分别监视”德国和俄国的英法盟友。
       1939年,“同仇敌忾”的德国和苏联签约:同时进攻和瓜分“忘恩负义”的波兰。 


       1939年9月1日,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张照片:德国国防军,搬开德国波兰边境的栅栏,进入波兰。       同日,苏联军队也进攻波兰夺回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9月17日进入波兰本土,与德军“胜利会师”。    根据与波兰的条约,英法向德国宣而不战,对苏联则没有宣战:“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战争就此结束了”。 

             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法国和荷兰进攻。       1940年5月14日,德军轰炸了荷兰鹿特丹的市中心平民区(上图),迫使荷兰军队当天投降。       1940年5月15日,第二天,愤怒的英国皇家空军,也开始轰炸德国平民区:连续轰炸了整整5年。    


       1940-1943年:皇家空军轰炸德国军事目标和平民区。       1943-1945年:美国空军加入对德国的轰炸。       美军的第一次大轰炸是1943年2月20-25日的“六天大轰炸”(Big Week):美国空军第8军从英国出动轰炸机3000多架,美国空军第15军从意大利出动轰炸机500多架,战略目的:摧毁德国空军,机场及飞机生产能力。                   左图:美军轰炸德国Marienburg 市,这里“承担德国空军主力Fw 190 战斗机的50%的产量”。1943年10月9日开始,“经过三次密集轰炸,这座飞机制造厂及其周围,只剩下一栋残破的建筑物尚未倒塌”。    右图:美军轰炸德国Schweinfurt 市,这里“生产德国绝大部分轴承,用于德军的飞机和坦克”“1943年8月17日的第一次轰炸后,轴承生产减少了34%,连续22次轰炸后,这里的轴承生产消失了”。 

         二战时期的美国轰炸机生产线。    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交战的德国,法国和英国:在战争中,严格禁止轰炸平民。    1940年,美国支持英国的空战,“德国的飞机损失很难补充,英国的飞机损失,由美国补充”。    1941-1944年:美军参加欧洲战争后,初期仅仅负责轰炸军事目标。英国皇家空军,则对军事和非军事目标都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德国人轰炸了英国很多城市,包括英国首都伦敦。    1944-1945年:美国空军也开始对平民区进行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不仅因为“宣布了全国总体战”之后的所有德国人都在对盟军作战或参加军工生产,“党卫军枪杀美军战俘”的行为激怒了整个美国陆海空军。地面作战中,美军第三军司令巴顿将军下令:俘虏的党卫军军官,不作为战俘对待,一律就地枪决。 

               德国,柏林,德皇威廉纪念教堂(Kaiser Wilhelm Memorial Church)在大轰炸后的废墟,现在称为Eiermann Memorial Church 教堂:这个废墟,成为柏林大轰炸的一个纪念碑。盟军对日本的东京进行了106 次轰炸,但是对德国的柏林进行了363 次轰炸。“许许多多德国人对战争的恐惧,一直保留到苏联崩溃,东西德国统一之后”……        美国军队   必须驻扎德国        欧洲各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太久远,太厚重了,已经完全解不开了:       千年历史中,欧洲各国互相征伐不断,每一场战争的双方,都有“越来越多的充足理由”。       二战后,英国人曾希望联合和武装德国人,继续向苏联开战。部分美军将领也支持这个意向。       二战后,法国人曾希望再次肢解德国,再次向德国索赔,并且掠走大批战俘作为劳工和大量物资。       ……       美国军队,决心驻扎西德,稳定局势,“欧洲和解,制止再次出现欧洲大战”。       美国军队不仅驻扎在西德至今,并且从1955年开始,重整西德军备,建立西德国防军,包括空军。二战时期的大批德国优秀的飞行员重新参加西德空军……对比之下,直到今天,美国也不允许日本重整军备。       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德国军人可以成为美国维持欧洲和平的帮手”。下面再看看几个德国军人的例子。                左图:格尔哈德·巴克霍隆(Gerhard Barkhorn,1919-1983年),二战中击落301架敌机。后任西德空军中将。       右图:京特·拉尔(Gunther Rall,1918-2009年),二战中击落275架敌机。后任西德空军中将,空军总监。       这两位飞行员都属于纳粹德国的第52战斗机联队(Jagdgeschwader 52),这个联队3个大队9个中队总共不到300架战斗机,但在二战中击落了大约1.08万架敌机,其中约1万架是在苏联战场击落的苏联红军的飞机,“整个联队中,击落敌机超过100架的飞行员多达33名”,包括前面介绍的“击坠王”埃里希·哈特曼(345架),和上面的这两位飞行员:第二名格尔哈德·巴克霍隆(301架)和第三名京特·拉尔(275架)。       一个联队300架德国空军战机,击落苏联1万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确是一个奇迹。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一战和二战中德国都失败了,“但是,德国的对手都不否认德国国防军是优秀的军人”。        大批纳粹空军,最后成为北约组织的西德空军的组建者和指挥官,为什么?       因为斯大林。       逼迫西方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北约,再次军备西德,冷战几十年的罪魁祸首是斯大林:       二战后,苏联人在东欧“制造”了一批亲苏“政府”,有的作为苏联成员国,有的作为傀儡国。     二战后,200多万德国战俘在苏联进行无偿的劳动,其中很多战俘是苏联从英美手里要来的……
    二战后,苏联人大规模抢掠德国的珍宝和艺术品,拆走了德国2800多家工厂,运走了40多万车皮的物资(建材,粮食,矿产,各种食品服装家具等),还从德国运回了55.4万匹马、54.1万头牛、24万头羊……
    二战后,斯大林把苏联边境向西推了约200公里,占领了波兰约18万平方公里土地,然后把德国约1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补偿”给波兰,使得波兰国家“整体向西搬迁”,造成了1200-1400万德国难民潮……    二战后,苏联红军在德国杀人抢劫强奸的数据“至今统计不清,但是数量惊人”……        美国军队,“如果像一战之后那样一走了之,那么,互相仇恨的欧洲各国迟早再次爆发战争”。       美国人,实实在在的彻底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又实实在在的出钱帮助德国的复兴。       德国人,实实在在的彻底反省和赔偿了战争罪行,又实实在在的奋斗崛起为欧洲第一。       下面的一个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三张照片,可谓德国的110年兴衰的一个缩影: 

        1900年代的德累斯顿(黑白照片加彩),河对岸是著名的德累斯顿圣母教堂(Dresdner Frauenkirche)。               1945年的德累斯顿,从市政厅俯瞰被英美空军摧毁的废墟。被炸死德国平民人数估计数据不一:数万至数十万不等(至今无法确认)。虽然这种无差别轰炸不人道,但是大部分德国人承认:这是德国自己找来的。  

           2008年的德累斯顿,与前面是同一个地方的情景:德累斯顿圣母教堂于2006年修复竣工。       在西欧国家集体反省和忏悔战争的同时,苏联在准备新的世界大战。       在西欧国家集体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时候,苏联在向其控制下的东德,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前轴心国家“索取巨额战争赔偿”,使得这些国家的战后重建“雪上加霜”……        事实上,在二战期间,党卫军的屠杀和集中营对德国人民和国防军是“严格保密,封锁消息”的
       事实上,在二战结束前后,美国把大屠杀和集中营的纪录电影向德国国防军战俘放映时,这些“优秀的职业军人”的态度是怀疑,震惊,失望到羞愧,最后“很多青年德军战俘甚至忍不住失声痛哭”……       德国民族的集体忏悔,从此开始了,从德国的国防军官兵开始了……       美国人不仅没有追究德国国防军的责任,对于声名狼藉的党卫军也只审判和处罚了总共不到700名军官或罪犯,没有追究普通的党卫军成员,任由他们自己反省,甚至允许他们成立了“前党卫军成员协会”等。不述。       1947年,美国送来了“马歇尔计划”,恢复欧洲的经济。       1949年,美国联合西欧各国成立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确保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和平稳定:               左图: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德国受援金额第三,仅次于英法。美国援助不需要偿还,但是前提为“必须进行民主改革”,所以西欧只有独裁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没有得到援助。       右图:北约(西欧,美国加拿大,蓝色)与华约(苏联及其傀儡国家,红色)。       1991年,苏联崩溃了,华约消失了,但是北约没有解散,反而继续向东扩张,吸收原东欧国家参加。       为什么?

              从上图可以看出:       第一,原苏联东欧集团的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全部加入了北约。       第二,原苏联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加入了北约。       原因很多,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希望通过北约和欧盟等组织形式维持欧洲的稳定,因为欧洲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太深远,太厚重了。这里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和数据:       1815年,德国奥地利俄国三国把波兰瓜分了。    1916年,101年以后,德国奥地利击败俄国,在原先俄国占领的波兰地区恢复了波兰国家,作为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1918年,苏联军队攻击波兰,被新成立的波兰击败,还占领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    1919年,德国和奥地利在一战中失败,波兰立刻站到“复国恩人”德国和奥地利的对立面,割走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大片领土,并且与战胜国英法签订协议,成为“监视”德国和俄国的英法盟友。    1939年,“同仇敌忾”的德国和苏联同时向“忘恩负义”的波兰进攻,英法向德国宣而不战。    1941年,德国突然向苏联进攻:1941年,斯大林准备好了打一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战,当时红军已拥有2.6辆克,2万架战机,12万门火炮等等,实力超过德军。获悉这些内情的德军“先下手为强”突然进攻苏联。所谓“苏联事前没有准备而遭到德国的偷袭”是谎言:苏联垮台后的档案解密,也证明德国的情报是准确的。       ……       2000年代,波兰加入北约和欧盟之后,德国和波兰的外交官们还在会议中多次公开争执,甚至互相对骂,同时多个欧洲国家继续清算苏联的历史旧账,而俄罗斯也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西边,在欧洲,俄罗斯与很多国家存在领土和其他争执。       南边,在中亚,俄罗斯与很多国家存在领土和其他争执。       东边,在亚洲,俄罗斯与很多国家存在领土和其他争执(包括中国和日本)。    ……    这就是东欧集团崩溃后,美军继续驻扎在欧洲尤其德国不动的原因。    现在,美国正在协调北约国家与俄罗斯的矛盾:可以吵,不可打,希望和解(大意如此: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等网站的资料浩若烟海,多得无法翻译,基本思想是“美国以武力维持欧洲现状”)。   但是,美国没有介入各方之间的争吵:欧洲的复杂历史,越理越乱(也超出本博文范围,不述)。   同时,美国全力推行自己的理念: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环保,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等。不述。   现在的美国的宏观军事部署,以及欧洲的各种跨国组织等,如下图所示: 


       美军的世界部署,其中整个欧洲划归同一个司令部统辖,阻遏欧洲的再次可能的战乱。
       独联体:俄国,白俄罗斯,中亚四个“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北约(蓝色)与独联体(红色)。       现在,双方的关系已经不像冷战时代的“对峙”状态,美国正在努力促进欧洲与独联体的和解:这里的历史恩恩怨怨绝大部分是沙皇和斯大林时代的领土扩张,战争和死亡造成的。    一般公认,“斯大林与希特勒的不同在于:斯大林不仅杀害外国人,还大量屠杀本国人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讲话中说:“斯大林造成了4200多万俄罗斯人民的死亡……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如此大规模的死亡辩解”。 

               北约及其合作伙伴(NATO and cooperation partnership)。        蓝色:北约成员国        绿色:北约观察员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棕色:地中海对话伙伴国(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        浅绿:北约合作伙伴国家(北欧诸国,乌克兰,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并非排斥俄罗斯)                 左图是欧盟27国及其东方合作伙伴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右图是欧元国:英联邦使用英镑,不参加欧元。       至此为止,世界形成了三个特大型超国家组织:       1. 美国:51个非主权国家(州)联邦,3亿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额均为世界第一。       2. 英联邦:54个主权国家联邦,17亿人口,经济总量世界和进出口额没有官方统计数据。       3. 欧盟:27个主权国家联盟,5.1亿人口,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额占世界20-21%。       这是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加上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的90%以上,先进科技几乎占世界的100%。以医药工业为例:美国每年的医药研发经费占世界的80-81%,英联邦欧盟日本合计占约9%,其他所有国家合计不到1%。所以美国每年出口大量药品,部分出售,部分免费赠送:因为“世界80%以上的国家根本没有医药工业”。不述。               欧洲和解的继续        美国没有参与欧洲各国恩怨的争执。这类“一个鸡架,一个狗窝”里的争斗已经上千年了。    美国积极参与欧洲的和解: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后,美国支持俄罗斯的复兴,俄罗斯与欧洲的和解。    美国对俄罗斯的帮助,不仅仅在二战之后,也不仅仅是二战中的大量军需物资的援助(《租借法案》)。    例如,苏联战场“最大的两场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都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和配合: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10月初,德军逼近伏尔加河,进攻斯大林格勒。“为了援助红军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盟军在北非发动攻势”迫使希特勒急忙调兵北非,德军没有援军,红军先败后胜,1942年12月开始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反攻。       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4日,库尔斯克会战第一天,红军损失一万多人和341辆坦克,德军仅损失842人和30辆坦克。当时苏军处于半包围圈之内,形势严峻,重演苏德战争初期的形势。第二天,希特勒忽然下令停止会战: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发动大规模的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军队崩溃。为了调集德军支援意大利战场,开战11天后,7月15日,希特勒命令在库尔斯克停战撤回原地。苏联红军宣布“大胜”:此役,德军伤亡20万,苏军伤亡86万。    注:以上均为原文翻译,“盟军的胜利是协同配合的胜利”“尊重红军的作用和俄罗斯人民的牺牲”。        1944年11月7日,斯大林宣布抗战任务已告完成。“这时,苏联面临历史转折,有三种选择”﹕    一是战争“到边境为止”,保存实力,汲取计划体制经济失败的教训,实行改革,重建国家。    二是越界解放欧洲,然后返回苏联,荣获“解放者”称号。    三是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由“友好”国家组成的“安全圈”。    斯大林做出的是第三种选择:武力建立一个亲苏卫星国组成的阵营。这一选择不仅丧失了数百万苏联军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使不符合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国家官僚机器和计划经济体制苟延残喘,延长了五十多年”。 

            1993年10月4日,俄军炮击并俄罗斯议会大厦,这一事件称为“俄罗斯宪政危机”(Russian constitutional crisis),又称“第二次十月革命”(Second October Revolution)。    如前所述:对斯大林体制的改革,极其困难。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多次改革尝试都失败了。
    叶利钦采纳了“休克疗法”,终于摧毁了计划经济。
       叶利钦的改革,1991年第一次得到了军队帮助,苏联崩溃。
       叶利钦的改革,1993年第二次得到了军队的帮助,改革继续强制推行下去了:这次军队武力介入的结果,如上图所示。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摧毁了腐朽顽固的计划经济体系,但是“通货膨胀率最高时期达到2500%”,经济急剧衰退,生活水平下降。1993年很多俄罗斯议会的议员们反对叶利钦的改革,双方都要求军队支持。军队内部“经过一场辩论”,认为“绝不能冒让可能反对改革的人上台的风险”,“大部分将军们决定继续支持虽然有很多困难和失误的改革”:军队支持叶利钦一方,出动坦克炮轰和攻占了议会大楼。这次事件导致187人死亡,437人受伤。       1999年12月,筋疲力尽的叶利钦突然宣布把“旧体制已摧毁,新体制待建设”的俄罗斯交给了前KGB军官普京(右图)。    ……    1990年3月,东欧集团崩溃后,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修改了苏联的《宪法》,苏共不再有法定领导地位。    1990年7月,苏共28大正式宣布“结束政治垄断”和实行多党制……但是,仍然无法拯救苏联经济。在此期间,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为了逼迫立陶宛回到苏联,1991年1月8日克格勃阿尔法部队(Alpha Group)奉命进入立陶宛,造成14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立陶宛仍然没有回归,更多加盟共和国要求退出苏联……       1990年8月19日,强硬派发动政变时,克格勃局长亲自下令阿尔法部队(Alpha Group)出动杀死叶利钦等人,“但是这一次,全体阿尔法部队成员,全部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而陆军出动的装甲部队则倒向了叶利钦一边。    ……    当年的“苏联领导人已经不相信自己的报纸和统计局,委托克格勃调查了解苏联与西方的差距”。克格勃的调查结果惊人:“苏联的工业生产率约为西方的三分之一,农业生产率约为西方的五分之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苏联的体制”“这些结论促使苏联的领导人最终彻底推翻了列宁和斯大林创造的体制”。    特别有讽刺意义的是“负责世界范围的间谍活动,出国机会最多的克格勃精英们,思想转变最早,成为苏联改革最积极的推动力量之一”。这些克格勃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普京。普京曾经常驻东德,“会说流利的的德语”。    2005年,普京在对外交往的国际活动中,“开始直接使用英语”。       2007年,普京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上,“第一次直接用英语演讲”。 

              上图: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访问过的国家(红色)。但是,与日本和德国的彻底国家改造不同,俄罗斯“没有彻底清算旧的腐朽的意识形态”“经济从国家垄断转向寡头垄断”,所以仍然问题重重,俄罗斯与欧洲的和解,仍然道路漫长……“但是,欧洲可能不会再有战争了”。     欧洲和解与世界和平的全面规划和实施        希特勒是国家犯罪,斯大林是国家犯罪,各国都没有异议。       关于未来,德俄两国都很清楚:德俄必须和解,没有其他选择。       美国的立场,二战以来从未改变:促进欧洲的和解与和平。       右图是接替退休的马歇尔将军,在1949-1953年期间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博士(Dean Acheson,1893-1971),美国政治家和著名律师,长期参与美国核心政策的制定。       艾奇逊博士参与或主持制定的计划,包括但不限于:       租借法案       联合国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欧盟前身组织       WTO前身组织       ……       马歇尔是西点军校高材生,艾奇逊的大学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他们的计划都是为了欧洲的和解与和平。       斯大林“没受过正规教育”,毛泽东“在大约一打学校之间游荡六年后的最高学历是免费师范并且没能毕业”(《时代》)。       二战后,继马歇尔,艾奇逊之后的第三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依然推行世界和平的政策,因为“战争不解决问题”。杜勒斯提出并预测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现在,杜勒斯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苏联东欧集团不战而降,灰飞烟灭,剩余的国家别无出路而“在进行资本主义实验”……       世界,仍然在马歇尔,艾奇逊等人创建的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下,继续和平的运行。       欧洲,没有再次发生第三次大战。       德国,第三次真正的崛起。 

       德国风光。        德国风光。         德国风光。       德国风光。
       德国风光。

       德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