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where口琴简谱:儿时钓鱼记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2:39:31
大榕 树下

  □陈超民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水城广州还是河涌纵横,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是与水相连的,那种乐趣,现代的孩子是找不到了。

  细路哥最中意的野外活动就是打雀、钓鱼。用弹叉(弹弓)打雀仔难说一定有收获,但是钓鱼肯定是有丰收的。

  在家里用火水灯或蜡烛把缝衣针烧红尖端,然后用嫲嫲补衣的小镊子把针弯成鱼钩,在针鼻孔穿上缝衣线,系在一人高的小竹竿上,就是钓鱼竿了。

  钓饵则用“黄犬”(蚯蚓),随到随挖。那时住在西门口,最喜欢去钓鱼的地方,一个是陈家祠西边,过了现在的荔湾路的“泮塘”地带,水塘中种着“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茡荠)、菱角、菱笋、慈菇,由于不是鱼塘,只生长一些小野鱼,农民伯伯是不管我们的,只是由于塘边的基围都种了荔枝树,怕我们偷吃,在荔枝熟时就会驱赶我们这班“为食鬼”。

  钓上的小鱼不过寸把长,有七星鱼、花手巾(也叫“旗杀婆”,学名斗鱼),有时会钓到大头虾、虾辣(一种小河蟹),岸边的泥洞则可钓蟛蜞(也是一种小蟹)。

  另一处地方,可谓真的“垂钓”,那是西场附近的广雅中学的“护城河”,岸边是用石块砌成,约有两米多高,石头缝里有许多蟛蜞,公蟛蜞浑身红色,十分漂亮。人趴在岸上,把缝衣线绑上一小块猪肉皮垂到蟛蜞身边,不用鱼钩。它用蟹钳夹住饵块就再也不放手,拉上来就算钓到一只了。

  那时,光复北路、西华路等地有排水的小河涌,有些民居后门就在小涌边,人们在水里洗衣、洗菜、洗尿桶、洗屎塔,细蚊仔(小孩)则在水里玩。水很清,可见有小鱼。有一次我在同学家的涌边用“筲箕”(竹编的小篮)捞了几条一寸长的小鱼,养在家里,过了几天,竟生了十几条小鱼,我百思不得其解———鱼不是生“春”(卵)的吗?几十年后,才知道这是从国外引入的“食蚊鱼”,是卵胎生的。

  有一次去越秀公园的南秀湖玩,莲塘水干了,于是在水洼中摸田螺,见到有一条成尺长的鱼伏在一个水氹中,捉起来用水草穿上腮,提着回家好不得意。

  这鱼圆筒形,像是生鱼(乌鳢),可身上颜色浅,且有许多星斑。正在招摇过市,走到海珠北路,有人说,细路,这是条“鬼鱼”,大吉利是呀(不吉利),吓得我没了主意,两毛钱卖给了他。后来才知这是一条“山斑鱼”,那时没有人工养殖,是难得的海鲜补品,却也后悔不得。

 

陈超民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