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 his arms round:破解“县域困局”助推跨越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14:23
破解“县域困局”助推跨越发展
http://www.gog.com.cn  08-12-04 10:40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而言,这个矛盾尤为突出,产业“优而无势”,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形成全民创业之势。加之“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成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居高不下的负债,使得乡镇喘不过气来,乡(镇)级无力顾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如何实施我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如何拓展解决“两个重中之重”的有效空间和寻求更多的途径?是我们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进程中,必须认真回答和着力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古语说:“郡县治,则天下治”。这说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省在加强水利、交通、石漠化、生态等重点基础设施工作的同时,必须全力推动以城乡二三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此为突破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围绕如何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并开始付诸实施。
我省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落后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城乡收入比由2000年的2.79:1扩大到2007年3.33: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9646元。而我省城乡收入差距比全国更为明显。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74.2元,与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3.73:1,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4.5: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304.4元。
目前,我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还很深,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结合调研与实践,我们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户籍壁垒、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剪刀差”三大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导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局”。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人口比重大,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000万。二是农民收入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73.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3%,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来自农业产业的收入超过50%,占据了主导地位。三是经济总量小。2007年,全省县域人均GDP为5195元,其中最低的县仅为2211元,低于同期全省6817元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同期全国人均GDP18665元的平均水平。四是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中,一产占主导的县有7个,二产占主导的县有17个,三产占主导的县有2个,一、三产占主导的县有31个,一、二、三产均衡发展的县有16个。五是产业支撑不足。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趋同度高,产业规模效益低,优势特色产业“优而无势”。六是县级财力有限,全省73个县域中平均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为1.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最低的县仅为2429万元,大部分县域财政支出依靠财政补贴维持,不少乡(镇)基本上是负债运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七是生产要素、城镇体系建设向县域倾斜力度小。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可以这样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县域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决定着我省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工农互动,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央方针政策一脉相承的红线
在党的报告中,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全面改革。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在中央的宏观政策中,2004年后,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1号文件,强调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是农民增收,一条基本要求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条途径是走新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一个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个目的就是壮大县域经济,指出“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中,谈及发展县域经济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下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采取措施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党中央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一以贯之地贯穿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这条红线。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一脉相承的发展方针充分说明,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就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牛鼻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是符合贵州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抉择
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在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下,石宗源书记指出,“我省经济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落后”,要“把搞好搞活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针对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群众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等现状。石宗源书记要求,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推进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相协调、区域相协调,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取得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在推进城镇化上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大中城市的带动能力,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镇,要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一批经济强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体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过对省情的深入剖析,我们认为,长期城乡分治,是我省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其结果就是造成农村成为最为薄弱的地区、农业成为最为弱小的产业、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即“三弱”。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从而产生“马太效应”。我省农村的“三弱”问题正是在“马太效应”作用下产生的。要缩小“马太效应”,“必须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差距”。实践反复证明,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这个抓手就是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核心就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质是富民强县,根本途径是根据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区位、人文等自身优势发展城乡二三产业。通过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乡第二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以旅游、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集聚生产要素,转移农民,增加居民,推动城镇化。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提升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农”由“三弱”(薄弱地区、弱质产业、弱势群体)向“三强”(强势地区、强势产业、强势群体)的转变。
同时,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三农”工作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阶段扶贫开发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但能够带动资源、产业、项目、要素向农村流动,而且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区域层面上实现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转变,实现富民与强县的统一,实现扶贫攻坚与建设强县的统一,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所以,抓住了县域经济就抓住了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核心,抓住了县域经济就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石宗源书记指出,“实现历史性跨越,必须统筹解决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强调“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有新的更大的突破”。从宏观上看,目前我省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实施了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以交通、水利、石漠化、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突破工作,正在探索实践“两个重中之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这些重大举措,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一手抓战略性结构调整、一手抓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长远与当前,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现阶段我省的实际情况看,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质上是在县域经济板块中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二三产业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上,客观上需要建立推动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合的经济发展机制。随着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形成符合我省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机制,对破解“县域困局”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发达地区的主要特征是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极大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科技、人才、资金、区位等要素缺乏,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从我省具体情况看,尽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乡镇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到98%,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特别是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2007年我省乡镇企业增加值仅为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0.92%,在西部12省(区、市)中仅为内蒙古的52.5%、四川的23.7%、重庆的43.6%,排在倒数第6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1.3%,而全国平均水平超过60%,在西部12省(区、市)中比重庆低23.8个百分点,比广西低21.7个百分点,比四川低18.9个百分点,比甘肃低5.3个百分点,排在倒数第3位。事实说明,我省与全国在经济发展上最大的差距,实质上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治穷致富、兴黔富民的一个战略措施”,“要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石宗源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突破口”。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发展县域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表明,加快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尽快缩小我省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的现实需要,更是现阶段我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因此,形成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将有利于从机制上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扶持。这一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综合指导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二三产业,推动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促进乡镇企业的转轨、提升、发展,激发一切活力,激活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主体、所有制成分和各方经济要素充分涌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要有具体“抓手”
我们认为,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一要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等资源优势,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企业化,重点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二要推进城镇型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组合优势,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合理集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我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传统产业,推动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三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区域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和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建设各类农贸市场,逐步形成服务农村的社会化体系,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用产业带动全民创业。
与此同时,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增长方式向生态环保转变,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向自主创新转变。
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对于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我省来讲,还属于投资拉动、速度效益型经济。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能快则快、好字优先”地增加总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基本前提,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要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县域经济的角度看,一产能稳县安民,二产能强县富民,三产能活县兴民。只有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在发展三次产业上,做到加强带动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扶持成长性项目与发展产业型项目并重,以产业型项目为主;二是扶贫攻坚与建经济强县并重,以项目扶持为主;三是经济输血扶持与攻克制约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并重,以攻克资金、技术、人才、节能降耗为主。做到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更要建设符合贵州特点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体系。
四要处理好重点扶持与全民创业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实体、所有制成分、各方要素转移劳动力的独特优势,形成以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素质提升促进全民就业的新格局。
五要处理好富民与强县的关系。富民是强县的基础,强县是富民的保障。从我省实际看,要做到富民与强县的双赢,必须统筹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六要处理好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关系。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必须牢固树立项目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观念,充分发挥其对于促发展、调结构、增后劲、带就业的“引擎”作用,按照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坚持走非均衡推进的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省“欠发达、欠开发”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的条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才能共同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多彩、文明开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山水秀丽的美好贵州。
(作者系省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